《捉泥鳅》音乐教案
2025-05-23 《捉泥鳅》音乐教案《捉泥鳅》音乐教案(收藏7篇)。
《捉泥鳅》音乐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轻巧、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作品中的音乐形象。
2、看懂歌曲的反复顺序及休止符的运用,对歌曲进行简单的歌表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歌曲《快乐的`do re mi》、《爱唱歌的小杜鹃》
(二)新授。
1、仔细听一听这首歌曲的演唱顺序是什么?
2、学生有节奏的读一读歌词
3、分句模唱,解决弱起小节以及第一段向第二段过度的两拍休止,以及让学生找出相同的乐句,慢慢的唱一唱。
4、现在啊老师要请大家跟我来做个游戏,我唱歌词,你们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来模仿小杜鹃的“咕咕”声,明白了没?
5、完整的把这首歌曲连起来唱一唱。
(三)总结今天这节课,让我体会到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很活泼,你们的歌声也像小杜鹃一样动听,我要感谢大家为我们演唱了这么好听的歌曲,谢谢大家,最后请同学们唱着歌走出教室吧。
《捉泥鳅》音乐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感受自然界的声音现象与音乐形象的关系,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音乐;
2、通过回声游戏,以及歌曲的学习,训练学生的轮唱与合唱技能;
3、从游戏到歌曲的学习,完成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了解轮唱与合唱;并能用平稳、悠长的气息,有力度对比的优美地演唱。
教学重点:优美、有力度层次的轮唱与合唱
教学难点:合唱
一、情境导入
回声游戏:
1、导入:(课件:出示图片)
猜猜画面上的女孩子在干什么?(对着山谷大声喊,叫做喊山)
你知道喊山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吗?(产生回声)
2、我们来做个回声的游戏好吗?
①远山回声:(出示课件)当我们对着很远的山大喊的时候,喊完就会传来回声,有时,还要过一会才会传来回声。面对翠绿起伏的大山,让我们一起来喊:“大山你好!”回声与喊声比怎么样?
按节奏做喊山与回声的游戏。(注意喊山与回声的力度对比,强调喊山是的声音位置)
②近山回声:当两山相隔比较近时,我们的喊声未落,回声已经响起了。
(出示课件)分组做喊山与回声的游戏。
③听,对面山上的女孩子们在唱了,我们来做她们的回声好吗?(加入轮唱部分旋律音高,做回声练习,先做远山回声,再做近山回声,唱足全音符的时值。)
④看老师的柯达伊手势做和声练习。
二、寓教于乐
学习歌曲:
1、欣赏范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曲《嘹亮歌声》,(课件)说说这首歌是怎样演唱的?
这首歌什么地方比较难唱?为什么?(介绍轮唱与合唱)轮唱是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而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形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属于多声部音乐,各声部既演唱同一个旋律,而又形成互相对比、交叉的效果。而合唱是同时出现,演唱不同的旋律。
2、教唱歌曲
①教师范唱
②根据之前聆听成果帮助学生纠正唱错之处,教师可进行带唱(特别是最后两声部的地方)
③完整地唱好第二声部
④播放范唱,学生演唱第二声部,初步感受轮唱
⑤通过体验找出不足之处,进行加强:教师伴奏,学生巩固
⑥再次与范唱合作,演唱第二声部
3、学唱第一声部。
①教师范唱第一声部曲调
②问:大家在看谱时有没有发现,曲调有一个什么规律?每隔几小节的第一拍有一个什么休止符?
③教师伴奏,学生视唱(重点教唱最后一句,避免高低声部旋律地混淆)
④完整地唱好第一声部
4、完整体验轮唱
①师生合作唱轮唱
②在教师指挥下,全班分为两部分进行轮唱(注意进入的准确性及结束句的音准)
③进行纠正、、巩固:轮唱时两个声部都要注意相互倾听,相互照顾,各人唱好自己声部地同时还要能听到另外一个声部,这是唱好二声部(包括轮唱)的关键。
④完整正确地轮唱:要唱的自豪,声音要明朗、悠扬,切忌喊叫
三、创造表现
歌曲处理:
加快速度,用歌曲原速演唱;
唱出声部间的力度对比;
气息平稳、悠长;
唱出乐句的感觉。
6、教师指挥,学生随音乐有表现力地分部轮唱、合唱。
四、完美结课
(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我们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呢?当我们面对连绵起伏、满眼翠绿的群山时,我们用语言也无法表达我们激动的心情,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嘹亮的歌声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让我们在悠扬、嘹亮的歌声中结束本课吧。
教学反思:
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同时音乐学科又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听、唱、奏、演、舞等多种音乐表现形式来感知、体验、鉴赏、表现音乐的美。本课就是通过初步学唱歌曲《嘹亮的歌声》,感受歌曲欢乐的情绪,体验歌曲所描绘的少年儿童在山谷中引吭高歌,以及山谷回声的情景。进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实践能力、音乐创造能力,久而久之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反思本课教学,有以下特点:
1、教学过程设计层次清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本课以过初步学唱歌曲《嘹亮的歌声》为主要学习内容,共设计了四个部分;第一个复习部分有两个环节,学生们以明亮的声音、优美的情绪,复习了歌曲《摇船调》;然后教师将歌曲合唱部分中的和声进行,改编成练声曲。这个过程既让学生做了发声练习、合唱训练,同时又为歌曲的学习作了铺垫,一举两得。感受部分有五个环节,其中,游戏“山谷回声”,由高低声部分别用“lu”哼唱教师用口风琴吹奏的歌曲主旋律片断,并以“回声”的形式表现。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师生互动的能力,同时,解决了旋律中六度、七度大跳音程难点。在听、辨、演环节,要求学生能听辨出旋律中的典型节奏型,并能用律动表现,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小组尝试用律动表现,学习扣人心弦、趣味盎然,同质编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及音乐创造性思维,又给学生的合作、创造搭建平台。教师的指导更能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效度”。
2、灵活运用同质和异质的编组,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音乐课程标准》在“识读乐谱”部分提出,小学中高年级要“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结合所学歌曲认识唱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能够识读简单乐谱”。识读乐谱的能力是逐步培养的,传统的“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的方式,虽然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会歌曲,但读谱能力得不到培养。
歌曲的演唱形式是轮唱与合唱。全体学唱高声部是唱好轮唱的基础;因此在学唱歌曲环节,教师采用“先合后分”的方法,运用异质小组合作形式----在声部长的带领下分组学习,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不仅自学能力得到培养,而且声部长的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巡视时的指导更有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的时间是短暂的,而课后留给学生的回味是长久的,短短的35分钟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才能达到“声、情、趣”的统一?方法与运用的巧妙结合才会产生更佳的效果。
《捉泥鳅》音乐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捉泥鳅》是一首经典的儿童歌曲,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歌词生动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演唱歌曲,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清晰地演唱歌词。
难点:歌曲中强弱变化的处理以及情感的细腻表达。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创设法、示范法、互动教学法。
学法:体验法、模仿法、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通过播放一段乡村风光的视频,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2、感受歌曲
(1)聆听歌曲,让学生说说歌曲的速度和情绪。
(2)再次聆听,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轻轻律动。
3、学唱歌曲
(1)教师带唱旋律,学生哼唱。
(2)学习歌词,教师讲解歌词含义。
(3)学生完整演唱,教师纠正错误。
4、歌曲处理
(1)指导学生进行强弱变化的处理,表现出歌曲的情感起伏。
(2)加入动作和表情,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5、拓展延伸
(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歌曲。
(2)请小组展示,互相评价。
6、课堂总结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同时,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捉泥鳅》音乐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龟兔赛跑》《金孔雀轻轻跳》、《大鹿》,从音乐中感受所描绘的动物形象,理解本课主题——美丽的动物
二、能采用不同的情感演唱歌曲,学习并表演傣族舞蹈动作。懂得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道理。
三、积极与同学合作编创一定的情境,表现歌曲的内容及自己的想象。
教学重难点:
从音乐中感受所描绘的动物形象,理解本课主题——美丽的`动物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表演《金孔雀轻轻跳》
1、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2、结合傣家风景及傣族小姑娘的图片导入新歌的学习。
3、学几个傣族舞的动作,让学生自由编创。
4、歌曲会唱后便练习打击乐的伴奏。
5、听录音敲击打击乐。
6、一部分学生唱歌,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伴奏。
第二课时
内容:聆听《龟兔赛跑》
1、初听前向学生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可以让学生讲。
听辨大管、单簧管的音乐,想象哪个可以代表龟,哪个可以代表兔?
问:说一说龟的音乐,兔的音乐各有什么特点?在课本上的方格中涂颜色或线条。
2、初听全曲。
提示:用动作表现龟和兔的故事。全体同学分角色,还有两个啦啦队。
问:听了音乐,你喜欢乌龟还是喜欢兔子?为什么?按小兔和龟的行走特点为沿途的节奏涂颜色,把小兔的节奏数一数有多少?龟的节奏有多少?
3、分别读一读、拍一拍龟和兔的节奏。
第三课时
内容:表演《大鹿》
1.用听唱法学会歌曲。听唱前,让学生听着歌曲的录音拍着手轻读歌曲。
2.歌曲演唱时注意,第一部分要唱得短促、跳跃、力度适当控制。第二部分力度稍强。情绪饱满,表现出团结起来力量大的精神面貌。
3.分角色表演。
4.全体学生在歌唱、表演的音乐创作实践中感受到愉悦。
(一)复习背唱《小小的船》
1.看歌谱齐唱歌曲。
2.邀请一位主动、大方的同学,将歌曲背唱一遍。
3.集体随老师的琴声背唱歌曲。
(二)听赏《月亮月光光》
1.导入新课:
①教师展示歌曲内容(田野、房屋、月亮、木床、糖果)的图片。
②完整地听一遍童声二重唱的《月亮月光光》
③要求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安静地听,一边想像从歌曲中听到的景像。
2.教师将歌词的大意讲解一下,尤其是其中的闽南方言:
起厝田中央──在田中间盖房子。
亲像水花园──好像美丽的花园。
3.老师在放第二遍音乐之前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①歌中所唱到的一些景物应在什么位置?
②歌曲的情绪是什么?
4.听完第二遍音乐,学生可以上讲台将老师的图片作一摆放,以符合歌词描绘的情景,或将基本的摆放方位解说给同学们听。
5.请同学回答歌曲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情绪,是优美还是欢快?
(三)表演
(四)课时结束
《捉泥鳅》音乐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民音乐出版社第7册第七课《山谷静悄悄》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力度记号"PP、P、MP "和渐弱渐强记号,并能准确地运用。
2、指导学生用不同力度演唱歌曲《山谷静悄悄》,表现音乐形象。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景和对地质工作者的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
1、注意歌曲的力度记号,整首歌曲用轻柔的声音演唱。
2、能够把握歌曲的力度变化,有感情地演唱
教学难点:
歌曲中八分休止符、切分节奏、附点音符节奏的掌握。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氛围
师:同学们,春天天气真好,想去郊游吗?(想)那么就请带上你们的好心情和我一起到美丽的大山谷去看一看吧!(出示课件,背景音乐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聆听《郊游》音乐律动进课堂。
二、巧用媒体,传授新知
师:瞧!多媒体播放一段录像画面:崇山峻岭中,淡淡的烟,薄薄的雾,亮闪闪的红梅花和紫杜鹃,活蹦乱跳的小野兔慢慢的,慢慢的消失,飞奔而下的溪流渐渐地趋于缓和。
1、换气和发声练习
师: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这里真美!让我们深深的吸一口山谷中清新的空气,(启发学生在吸气时如在闻花香或在用麦管吸水)再慢慢的吐气! (吐气时让学生想象是在缓缓地用嘴吹蜡烛上的火苗,让它晃动而不息灭)再一次!吸气的时候感觉你的小腹部在慢慢的膨胀,保持状态,不要松懈,再慢慢的吐气。(吸气的时候不要耸肩,摸着自己的小腹)
师:山谷里静悄悄什么在飘飘?(生:薄薄的雾,淡淡的烟)这么舒服的空气里,你还可以看到天上飘着淡淡的雾,我们用“wu”的声音把它表现出来。我们来看音符演唱5—6—|5— — — —|
练习长音Wu
(用手势表示音高,左手无伴奏)
师:雾越飘越高了5—6—|7— — — —|
Wu(用手势表示音高,左手无伴奏)
师:下面请女同学用声音表现飘在上面的雾,男同学表现飘在下面的雾。(分开练习后再进行二声部合唱,两手分开弹主旋,注意听男声的音准。)(或分高低声部进行)
2、学习运用力度记号渐强“<”和渐弱“>”
(1)表现力度由弱渐强
师:让你们的云雾都向我飘过来,越飘越近,越飘越近。(强调云雾是由远及近,语气由弱到强,琴声控制由小到大,加入手势渐强)太美了,你们是怎样做到的?(师总结从力度上由弱渐强)
(2)表现力度由强渐弱
师:现在云雾从我身边越飘越远了,一起来唱。(语气由强到弱,琴声控制由大到小,加入手势渐弱)你们是怎样做到的?(师总结由强渐弱)
(3)认识两种音乐力度记号渐强“<”和渐弱“>”(课件演示)
师:刚才你们用声音表现出了两种音乐记号,谁认识?师:我们再次用声音表现渐强和渐弱。(琴声音量控制,用手势和肢体语言)
3、启发诱导,传播力度记号(P mp PP)
(1)录音播放一段音乐片段(音乐选自歌曲中的前奏、间奏、尾声)师:你听到了什么?这声音像什么?每一处的"叮咚"声有什么不同呢?师引导生回答,像敲击声。(第一处是远听的很轻。第二处近听的稍重。第三处是从近到远的,"叮咚"声由强到弱的变化。)师:这样的声音,这样的画面,我们用什么样的记号来表示呢?
(2)出示力度记号(P mp PP)师:用上这些力度记号以后,你的脑子里会出现什么样的形象呢?(生:人走远了,叮咚声渐渐远去了……)
三、教学歌曲,深入体验
1、课件播放《山谷静悄悄》,学生欣赏全曲
师:刚刚我们用声音表现了山谷上面云雾的飘荡,现在我们就到音乐中去领略山谷的魅力吧!(欣赏全曲)这首歌就叫《山谷静悄悄》,你感觉歌曲的情绪怎样?(优美、柔和、宁静,又有点激动的)
2、教师范唱,学生默唱并想象
这么美的歌,我也想来唱一唱!在我演唱的过程中,大家在心里默唱,认真听这静悄悄的山谷里有什么?你感受到了山谷中的哪些景象?(对学生说出的答案给予评价)
师:山谷中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景色?我们再来听一下刚刚大家说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出现的?(播放歌曲前三段并出示歌词)
3、多种形式学唱前三段
(1)有节奏地朗读歌词(课件出示歌词)
师:“什么在飘飘?”
生:“薄薄的雾,淡淡的烟。”
师:“什么在闪耀?”
生:“紫杜鹃,红梅花。”
师:“什么在奔跑?”生:“小溪流,小野兔。”
(2)对歌:你们来唱每一段的问句,我来唱答句,试一下!(师注意引导用什么样的声音和表情来演唱)
(3)互换角色,生来问师来答!(统一“的”“得”读音,用手势解决低音不准问题)
(4)三段歌词完整演唱一遍。
师:你觉得应该用什么声音来表现歌曲呢?你能边唱边想象歌中描绘的美丽山谷吗?用你们的美美的声音告诉老师,好吗?
4、指导学唱第四段并进行思想教育
(1)播放歌曲第四段,学生欣赏
师:听!在这充满生机欢乐的山谷里又传来了什么声音?是谁发出的?(地质队叔叔)说说地质队叔叔师干什么的?
(2)解决难点: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
师:地质队叔叔们啊可是大自然的音乐师,他们敲击出的“叮咚”声可是有节奏的!你们听!(课件出示条幅谱,范唱)(0叮咚叮咚0︱0叮咚叮咚0︱0叮咚—︱咚0叮咚0︱)
师:我们来看旋律中多次出现了什么符号?(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我们先来把这条节奏读一下,休止符的地方我们读“空”(标出节拍数字,给一小节速度,慢速的.读节奏)
师:这遍休止符的地方我们在心里空出来!(给一小节速度慢速读节奏,用划拍解决长音和八分休止符的难点或用一个动作解决八分休止符)
师:看看上面的音符,大家都认识么?(师点个别音符)我们一起来唱唱,要注意休止符的地方要在心里空出来。(琴慢速左手无伴奏)
(3)唱唱“叮咚”乐句
师:想想地质队叔叔用铁锤敲击岩石的声音是什么样的?用声音告诉我。(学生唱)师:地质队的叔叔们一边敲击着岩石一边走向远方了,你们再来唱唱!(师伴奏时运用肢体语言含胸表示渐弱,琴声由大到小)
师:你们是怎样用声音表现出来的?想想用我们刚刚学过的哪个记号来表示?我们再来唱一遍!
(4)完整演唱第四段
师:我来唱歌词你们来唱“叮咚”(交换角色再唱)
师:地质队叔叔的出现啊,彻底打破了山谷的寂静,使山谷变得更加有生机了!下面我们把这首歌完整的演唱一遍,注意声音和表情!(播放课件伴奏)(课堂调控:看到山谷中这么多美丽的景色,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表情和声音来演唱呢?用歌声告诉我。结尾时的渐弱记号你们表现出来了么?)
师:还记得我们模仿云雾的声音吗?(出示课件二声部)来复习一下。(先分别指导男生,女生,再二声部一起,琴声要弱,达到要求后再唱)师:下面就把它加到歌曲的前面作为引子,用你们的声音把听课的老师们带进这个美丽的大山谷中吧!准备好了吗?(课件伴奏)
四、巩固练习,实践运用
1、处理整首歌曲,完整演唱
师:你觉得这首歌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演唱?“静”!(梳理一下这首歌的内容,让学生想象歌中的意境。)老师唱,请学生说说歌曲有什么起伏没有。歌曲第一部分“静悄悄”;地质队叔叔来了之后“叮咚”声响起,变得热闹起来,后来地质队叔叔走后山谷又恢复了静悄悄。(学生唱)
2、乐器演奏,再次表现歌曲
师:泉水的叮咚声出现了几次?(谱子)三次的感觉一样吗?让你用打击乐来表示,你会选择什么乐器?(学生发言,教师及时评价)(分组用乐器演奏歌曲)
3、课件演示,歌词填空
山谷里,静悄悄,什么在?雾,烟,高。山谷里,静悄悄,什么在?紫,红,俏。山谷里,静悄悄,什么在?小,小,跳。山谷里,静悄悄,谁在把鼓敲?
4、音乐接龙:指名上台领唱,其他同学接唱(根据歌曲内容,问什么答什么)
5、回声唱法:一部分同学唱歌,其他同学做回声,对最后一行的声音做回声处理
五、课堂小结,加深印象
师:美妙的声音,奇妙的大自然,让我们长大后,也能象地质队叔叔一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让我们乘上小火车,再次唱起《山谷静悄悄》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山谷之行吧!(学生在课件伴奏中乘火车出活动室)
《捉泥鳅》音乐教案 篇6
一、教材解读
《捉泥鳅》是一首充满田园风味的儿童歌曲,旋律流畅,歌词诙谐。它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还能唤起学生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向往。
二、教学对象
xxx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但在音乐的理解和表达上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体验到乡村生活的乐趣,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的含义,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节奏感和创造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准确把握歌曲中的附点音符和休止符。
五、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练习法。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一段乡村生活的音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歌曲学习
(1)聆听歌曲,让学生说出歌曲的情绪和速度。
(2)教师范唱,学生跟唱。
(3)重点讲解难点部分,如附点音符和休止符。
(4)学生分组练习演唱。
3、拓展延伸
(1)让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进行绘画创作。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4、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七、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演唱、参与度、创意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捉泥鳅》音乐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捉泥鳅》,并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2、学生能够认识四四拍的拍号并了解其意义。
二、目标制订依据:
1、内容分析:本课出自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蓝天白云”,是一首富有浓郁的田园风味及生活情趣的台湾校园歌曲。歌曲通过对雨后孩子要去捉泥鳅的急切心情的描写,展示了一幅动人的田间嬉戏图。全曲由六个乐句组成,自然小调式。一、三五等单数小节的节奏基本相同,双数小节的节奏略有变化。旋律在逐渐变化中层
2、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逐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逐渐增强,因而对“捉泥鳅”这一真切的生活体验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这个学段的歌唱中,注重培养学生自然、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可见,学生能够以自然、欢快、活泼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是学生在本堂课学习的重点。而学生对于附点节奏的演唱、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的掌握是一种学习探究的过程,这也是教学中解决难点的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全面准确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我针对儿童好新、好奇、思维活跃,集中注意持久性较差,但容易对有趣、富有童趣的事物产生兴趣等特点,遵循直观性、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采用引导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设计本课过程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散文《春》,导入欣赏《放风筝》
这个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看PPT欣赏朱自清的散文《春》的.片段,由美丽的图画和文字意境导入春天放风筝,进行音乐欣赏。有效地把课程整合起来进行教学,而且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为完成歌曲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二)歌曲教学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边听边用律动来表达歌曲的情绪,对歌曲反复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对歌曲的表现形式及情感内涵的把握,并在听、唱、演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的角色形象。我主要分两大块来完成:
一是学唱歌曲,
二是歌曲处理。
一开始我并没有让学生马上聆听歌曲而是通过看书或者PPT听音乐这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捉泥鳅》的歌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创设一定的情景,扩大学生对歌曲的理解。给学生直观的画面,运用听唱法这种歌曲教唱的方法来完成歌曲学唱的。在歌曲处理这个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改变歌曲的力度来演唱,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让学生进行表演旨在发挥学生的创编和表演的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增强他们音乐表演的自信心,在他们在唱、听、看、演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三)课堂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拓展和积累课外的音乐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欣赏不同演唱形式、不同版本的《放风筝》和《捉泥鳅》。
- 欲了解《捉泥鳅》音乐教案网的更多内容,可以访问:《捉泥鳅》音乐教案
文章来源://m.jab88.com/j/23035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