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读后感
2025-05-04 黄鹤楼送别读后感最新黄鹤楼送别读后感(系列四篇)。
黄鹤楼送别读后感 篇1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每当读起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时,我头脑中总会情不自禁地浮现这样一种画面,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饯行。
虽然两人即将要分别了,但都装得若无其事的样了,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这情。
文中有句话说得好:“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我总会想起我的好朋友薛柏宏。”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多美的景色啊!此时的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遥望着远方……难道李白是想孟夫子的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要是能和你一同前往扬州,那该多好。孟夫子,我想你当我的兄长,与我吟诗作对。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李白,孟浩然两人朋友情谊深,有着依依惜别的感情,正如我和我的好友薛柏宏,我们一同上学放学,一同学习,有问题互相探讨,有困难相互帮助,在学习上互相激励又互相竞争。我们天天在一起快乐的学习。
黄鹤楼送别读后感 篇2
这首诗的作者——李白,字太白,他的祖籍在陇西成纪,他的先世在隋末罪徒居住在中亚。他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的青莲乡,他字号青莲居士,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续屈原之后的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当作者从蜀国到楚地漫游时,看到了水中明月如镜,江水的平静,不由得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
诗文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名句流芳千古,这正是他青春理想和志向广大的形象体现。诗人正是通过江上行舟初入楚界的新鲜感觉,写出他对蜀地以外世界的憧憬和向往。李白有许多的抱负和梦想,他希望从政,希望能建功立业,干一番大事。诗文接着写道:“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的视线由大江平野转移到白云明月后,骤然感觉身后的故乡越来越远离自己,于是不免生出一丝淡淡的思乡之情。
李白从蜀国到楚地行舟之时,望着美丽的山水和两岸的景色,借助于这些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他胸怀远大的志向和想成为游侠一类的英雄思想。接着说出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他此时此刻对家乡的无限怀念。
黄鹤楼送别读后感 篇3
教学目标
1、探究紊字,会写课后的字,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凉攀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生字、词卡片;声像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蹦闾说过李白吗?他是个什么人?你学过他的什么诗?
2、蹦阍敢庠傺б皇桌畎椎氖吗?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3、生试着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师相机点拨。
4、你想了解些什么呢?黄鹤楼在哪儿?孟浩然是谁?怎么送的呢?谁送谁呢?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郑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
2、像老师一样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旧字卡片,学生抢读。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读?给大家提个醒。重点指导:孟、陵的读音。
4、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放回文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把诗句读通顺。
6、热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7、识凉攀,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8、楣攀,试着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精读感悟
1、难习情况,准备在全班交流。(老师此时巡回指导、收集整理学生在小组中提出来的问题,拟定接下来的导学重点。)
2、比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合理的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庇懈星榈乩识粒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表演读。(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黄鹤楼送别的情景,另一名学生配音。)
(4)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四、指导背诵,加深感悟
1、录音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习课后古诗《黄鹤楼》。
黄鹤楼风景优美,自古就被许多文人墨客所喜欢。他们常在这里观赏胜景,写诗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诗文。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另外一首很美的诗。
展示崔颢的《黄鹤楼》。
5、读,简略理解诗意。试背。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学会了一首古诗,还结交了几个生字朋友,愿意把它们记住吗?
2、分类识记。本课生字左右结构的最多,找出来比一比。浩、唯、陵是左窄右宽的字;帆、故、鹤左右相当;影是左宽右窄的字。
黄鹤楼送别读后感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背诵古诗大比拼
1、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
- 88教案网小编精心推荐:
- 黄鹤楼送别读后感 | 黄鹤楼孟浩然广陵教学反思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 黄鹤楼送别读后感 | 黄鹤楼送别读后感
2、师说诗题,学生背诗。jAB88.cOM
3、师说诗句,学生说诗题和作者。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它堪称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初读诗题。
二、【新授】
1、读懂诗题。
A、出示生词卡片“孟浩然”“广陵”,谁来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
B、题目共有10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重读哪个词,读出自己的感受。
C、介绍写作背景,带着自己各自的的感受再读诗题。(教师板书:读懂诗题)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款待了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之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再读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读明诗句。
A、读通诗句。
出示朗读的阶梯等次表,请学生自己对照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认为自己读到第三阶梯的水平了,就可停下。
指名朗读,请学生相互评价。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现在我们一起合作来读读古诗,好吗?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好,现在换过来,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真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读整首的诗,老师只读诗题和作者,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四三节奏读整首诗,听明白了吗?——读
B、理解诗意。
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读懂古诗。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结合书上的注释,把自己读懂的句子说给其他同学听;不懂的句子互相讨论。
C、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教师板书:读明诗意)
3、品悟诗情。
A、出示课文插图,请结合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故事。相机用ppt出示课件:(说话练习)
B、引读:
那离别的惆怅啊,全都凝结在那了李白那目驻神驰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无尽的不舍啊,全都凝聚在了那渐行渐远的孤帆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深厚的情谊,那样真挚的情感啊,全都托付给了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板书:品悟诗情)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教师板书:品悟诗情)
同学们,离情别愁是每个人固有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离别。所以,古今中外,写离别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老师从中选出了几篇,我们一起来看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是的,孩子们,一样是送别,却因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人等各种各样的因素,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怀。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懂诗题——读明诗句——品悟诗情”这样的方法读懂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们也可以尝试着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去品读王勃的、高适的或者是其他诗人的离情别愁。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诗题——读诗句——悟诗情”,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 88教案网小编为您推荐黄鹤楼送别读后感专题,欢迎访问:黄鹤楼送别读后感
文章来源://m.jab88.com/j/22800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