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病虫害防治方案

2025病虫害防治方案(锦集4篇)。

病虫害防治方案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工作,织牢织密监测预警网络,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植物保护工作机构或植物病虫害预防控制机构(以下统称“植保机构”)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信息报送、分析预测和预报发布等监督管理和有关技术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农业农村部负责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的监督管理工作。

植保机构负责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的有关技术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将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工作经费(含监测设备运行维护费等)纳入本级部门预算。

第五条支持和鼓励科研教学单位、学术团体、企业等组织和个人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相关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

第六条对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

第七条从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农业有毒有害保健津贴、高温补贴等相应的劳保权益。

第二章监测网络建设

第八条农业农村部和省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分别编制全国和本行政区域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络建设规划或方案,按照分级负责、共建共用、聚点成网原则,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络建设。

第九条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植保机构,应当根据农作物种植结构和病虫害监测工作需要,原则上按照耕地面积平原地区每5万-10万亩、丘陵山区每3万-5万亩设立不少于1个田间监测点的标准,组建县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络,并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

地市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植保机构,可以根据当地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工作需要,组建地市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络。

省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植保机构,根据本行政区域一、二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工作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县级植保机构,作为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重点站,组建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络。

农业农村部及其所属的.植保机构,根据一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工作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重点站,作为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区域站,组建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络。

第十条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区域站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位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源头区、境外病虫源早期迁入区、境内迁飞流行过渡区、常年重发区,以及粮食作物主产区或经济作物优势区;

(二)具有农作物病虫害系统观测场(圃)、配备自动化可视化监测设施设备的田间监测点,配备监测调查所需交通工具;

(三)具有相应专业技术人员5人以上;

(四)具有完备的工作岗位责任和考核制度。

县级和地市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络以及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重点站参照前款规定进行建设。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植保机构,应当加强农作物病虫害观测场(圃)、监测检测仪器设备、信息化平台等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设施设备的管理、维护和更新。强化必要的监测调查交通工具保障。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植保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测报队伍,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加强技术培训,保障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工作正常开展。

第十三条从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有植物保护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农业专业初级以上技术职称。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的人员,应当具有植物保护专业知识或相关工作背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植保机构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或聘用农业生产经营者等有关单位和个人,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监测。

第三章监测与信息报送

第十四条农业农村部所属的植保机构、省级植保机构应当根据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需要,按照服务生产、简便易行的原则,依据或参照农作物病虫害测报调查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分别制定一类和二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方法。

县级和地市级植保机构应当根据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需要,制定三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方法。

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应当根据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求,并遵循依据前两款规定制定的监测调查方法。

第十五条县级和地市级植保机构应当采取田间监测点定点监测与大田定期普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监测。

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区域站、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重点站应当重点开展一类和二类农作物病虫害系统监测。

第十六条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信息实行定期报送和紧急报告制度。

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区域站、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重点站应当及时收集汇总本行政区域一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信息,按照要求定期报送。

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关键时期,实行一周一报制度。省级植保机构每周收集汇总本行政区域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同时报送省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和农业农村部所属的植保机构。

如遇农作物病虫害新发、突发、暴发等紧急情况,县级以上地方植保机构应当在核实情况后,在24小时内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和上一级植保机构;特别严重的,直接报告农业农村部及其所属的植保机构。

二、三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信息报告制度,由省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制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谎报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信息,不得授意他人编造虚假信息,不得阻挠他人如实报告。

第十七条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区域站和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重点站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数据等信息,未经其主管植保机构同意,不得擅自对外提供。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植保机构应当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信息平台建设、运行和维护,做好监测调查数据及预报资料的采集传输、分析处理、汇总上报和保存工作,保证数据安全。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植保机构应当按照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调查制度要求,做好年度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防治信息等调查统计工作。

第四章预测预报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植保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制度,及时组织相关专家综合分析监测信息,科学研判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

第二十一条农作物病虫害预报应当包括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以及可能发生的种类、时间、范围、程度以及预防控制措施等内容,并注明发布机构、发布时间等。

农作物病虫害预报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警报。长期预报应当在距防治适期30天以上发布;中期预报应当在距防治适期10天至30天发布;短期预报应当在距防治适期5天至10天发布。农作物病虫害一旦出现突发、暴发势头,立即发布警报。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植保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农作物病虫害预报发布工作。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农作物病虫害预报;擅自向社会发布农作物病虫害预报的,依据《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第四十一条处理。

农业农村部所属的植保机构重点发布全国一类农作物病虫害长期、中期预报和警报。省级植保机构重点发布本行政区域一类、二类农作物病虫害长期、中期预报和警报。县级和地市级植保机构发布本行政区域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长期、中期、短期预报和警报。

第二十三条发布农作物病虫害预报,可通过广播、报刊、电视、网站、公众号等渠道向社会公开。

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载农作物病虫害预报的,应当注明发布机构和发布时间,不得更改预报的内容和结论。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信息的报告与发布,依照《农业植物疫情报告与发布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__年第4号)执行。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20xx年1月24日起施行。

病虫害防治方案 篇2

本溪市的行道树种比较丰富,同时存在的病虫害也比较严重,在治理上也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以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解决,所以我们要熟练的掌握相关病虫害基本知识:

一、蚜虫

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花卉栽培中最常见的敌人,两千多种蚜虫,已被列为世界性害虫,其繁殖力很强。常见的蚜虫有棉蚜、桃蚜、桃粉蚜、蔷薇蚜、槐蚜、松蚜、柳蚜、菊姬长管蚜等。

其所分泌的排泄物蜜露,透明稠粘,对花卉的生理活动起到阻滞作用,又是病菌的良好培养基,易诱发煤烟病等;同时蚜虫也是重要的病毒传播媒体;群集伤害嫩叶、嫩稍、花蕾等部位,吸吮汁液,以致花卉畸形发展,叶片背面不规则的皱缩、卷曲、脱落、花蕾变形、花朵减少或变小,甚至全株枯萎、以致死亡。

被害的花卉有木槿、扶桑、石榴、紫荆、菊花、蜀葵、兰花、梅花、枇杷、碧桃、夜来香、珊瑚豆、月季、三色堇、郁金香、百日草、金鱼草、大丽花、瓜叶菊、香石竹、牵牛花、秋海棠、夹竹桃、樱花、榆叶梅、贴梗海棠、仙客来、风信子、令箭荷花等。

在蚜虫的防治上,应利用各种手段,停止其危害活动,主要有以下各点:

1、消灭蚜虫,要从花卉越冬期开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2、对新引进的花种、花苗,应严格检查,防止外地新害虫的侵入,对土壤及旧花盆进行消毒,以杀死残留的虫卵。

3、结合修剪,将蚜虫栖居或虫卵潜伏过的残花、病枯枝叶,彻底清除,集中烧毁。

4、花卉的品种不同,其抗虫性也有所不同,应选用抗病虫品种,既减轻蚜虫危害又可节省药物费用。

5、发现少量蚜虫时,可用毛笔蘸水刷净,或将盆花倾斜放于自来水下旋转冲洗,既灭了蚜,又洗净叶片,提高了观赏价值和促进叶面呼吸作用;有条件的还可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进行防治。

6、发现大量蚜虫时,应及时隔离,并立即选用药物或土法消灭虫害。

二、菟丝子

菟丝子是一年生攀缘性的草本寄生性种子植物,园林植物受其寄生危害,轻则影响植物生长和观赏效果,重则致植物死亡。

苗木和花卉均可受菟丝子寄生危害。花卉苗木受害时,枝条被寄生物缠绕而生缢痕,生育不良,树势衰弱,观赏效果受影响,严重时嫩梢和全株枯死。成株受害,由于菟丝子生长迅速而繁茂,极易把整个树冠覆盖,不仅影响花卉苗木叶片的光合作用,而且营养物质被菟丝子所夺取,致使叶片黄化易落,枝梢干枯,长势衰弱,轻则影响植株生长和观赏效果,重则致全株死亡。

菟丝子的寄生范围较广,可寄生于豆科、茄科、番茄科、无患子科等许多科的木本和草本植物,其根已退化,叶片退化为鳞片状,茎为黄色丝状物,纤细,肉质,绕于寄生植物的茎部,以吸器与寄主的维管束系统相连结,不仅吸收寄主的养分和水分,还造成寄主输导组织的机械性障碍,其缠绕寄主上的丝状体能不断伸长,蔓延。菟丝子以种子繁殖和传播,花小、白色或淡红色,簇生,果为蒴果,成熟开裂,种子2-4枚。

防治方法:防治菟丝子应以人工铲除结合药剂防治,具体应抓好下述环节:

①加强栽培管理。结合苗圃和花圃管理,于菟丝子种子未萌发前进行中耕深埋,使之不能发芽出土,(一般埋于3厘米以下便难于出土);

②人工铲除,春末夏初检查苗圃和花圃,一经发现立即铲除,或连同寄生受害部分一起剪除,由于其断茎有发育成新株的能力,故剪除必须彻底,剪下的茎段不可随意丢弃,应晒干并烧毁,以免再传播。在菟丝子发生普遍的地方,应在种子未成熟前彻底拔除,以免成熟种子落地,增加翌年侵染源。

③喷药防治

由于时间限制,我看到的、了解的本溪市行道树常见病虫害情况仅仅这些,当然这是不全面的,但是通过这次调查我已能够掌握解决这些病虫害的方法了,虽然不够全面但我相信通过慢慢的积累,一定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

眼看秋天慢慢的来临,园林植物的休眠期也将逐渐开始,所以这个季节是防治病虫害的一个比较好的季节。

病虫害防治方案 篇3

病虫害是阻碍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它的产生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而且也影响了生态平衡,危害了我们生存的环境,那么在现在这个发展的大背景下,对病虫害的防治也显得至关重要,以往靠药物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方法已经变得不科学了,它在杀虫的同时对农作物或其它树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害,所以我们仍然需要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探索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法,以致于既能有效的防虫也能保护其他生态,促进整个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发展。

一、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一)科学的规划,选择合理的搭配方式

不管在种植农作物还是树木,都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农作物的种植要考虑到环境是否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应该在降水少的地方种植旱作物,降水多的地方种植水稻等;种植树木要考虑到是否对城市的大气污染有益,是否能够更好的净化空气,最大限度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物是多样性的,合理的安排种植,形成自己的格局,不仅会降低病虫害的入侵也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二)利用生物的天敌相互影响

任何病虫害都不是王者,他们都有自己的天敌,我们要很好的利用天敌来阻挡病虫害的来袭,更有效的防治病虫害。比如说农作物种植后经常有病虫害的入侵,这个时候青蛙就是它的天敌,青蛙的防护效果好,能够长期的控制害虫的扩散,而且对农作物没有本质上的危害,在防治病虫的同时并没有降低农作物的质量;种植树木时,我们可以利用植物的分泌物来对病虫进行有效打击,当然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每种植物的分泌物对哪些种类的病虫有危害等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病虫害的入侵,保护了生物。

(三)、使用生态、无污染的农药

农药杀虫是最为普遍、最为便捷的一种方式,但是有毒的农药在防治病虫的同时也对生物造成了危害,所以应该对有毒的农药禁止,推广无毒,无污染的药剂,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农药都不会对坏境或生物造成很大的污染,为了共同的生态建设、环境建设,希望大家使用这些生态农药,不能为了节约经济成本而损坏经济建设,这是不科学的。

二、病虫害防治对生态影响

(一)病虫害防治对生态的有利影响

病虫害的防治,减轻了对农作物的危害力,农作物能够很好的生长;植物也能够很好的生长,一方面可以净化空气,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效的吸收,减轻空气中危害物生人体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美化城市的环境,有利于构件绿色城市;对整个生态环境起到了平衡用。

(二)病虫害防治对生态的不利影响

生态环境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前提条件,国家的生态的保护也越来越严格,病虫害的防治越来越重要,大量的杀虫剂被人们使用,不管是为了保证农作物的产量,还是为了保证植物的生长,杀虫剂被广泛使用。但是,有些杀虫的危害是很大的,很多人为了节约成本使用有毒的杀虫剂,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对人的健康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5]。

三、病虫防治的经济效果

(一)病虫防治对经济有利影响

病虫害的防治对农作物来说,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些利用病虫天敌的做法更是大大的节约了经济成本;对植物来说,保证了植物的顺利生长,对城市的净化起着关键作用,减少城市对污染物处理的投入。

(二)病虫防治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国家对有毒杀虫剂的禁止,对无毒、无污染药剂的推广,加大了资金的投入,病虫防治的成本都提高了,大笔资金的投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经济水平的提高。结束语:综上所述,在生态建设日趋重要的环境下,病虫防治也就成为发展生态平衡的必然趋势,只有努力的与病虫作斗争,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才能更好的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环境建设,笔者提出,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是关键的,要针对病虫害对生态及环境的影响研究出更好的应对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有更好的认识,对病虫害防治提出更好的应对策略。

病虫害防治方案 篇4

应对农作物重大病虫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预测预报的有效手段,降低病虫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最大限度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农业生产能够丰产丰收,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加大监测调查、预警和信息发布力度,大力推广综合防控 技术,加大绿色防控力度,提高防治效果,合理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减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治理。

二、目标任务

健全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支持体系,力争预测预报的准确率达到90%以上;扩大综合统防统治面积 ,科学用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达到控药减害的目的。力争产量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三、主要措施

(一)严密监测病虫发生动态,准确提供病虫发生信息。

由于各种不利气候因素的影响,会造成某种病害或虫害的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我区主要监测的地下害虫有小地老虎、金针虫等,危害性较强的害虫有草地贪夜蛾草地螟、向日葵螟、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红蜘蛛、蚜虫等。主要监测的病害有蕃茄早晚疫病、向日葵黄萎病、菌核病等,瓜类果斑病、白粉病等。为此,测报工作要结合我区种植作物的品种布局,严密监测病虫害的发生动态,拓宽监测范围,不定时到各乡镇进行大田调查,对于危害性较重的害虫,实行重点监测,及时发布信息,为指导大面积防治提供准确情报。

(二)大力推广可持续治理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危害

不利的气候因素,是病害和虫害发生的主要因素,针对这种情况,测报工作要有效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力争把农作物病虫害危害损失降到最低,综合治理技术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为主要手段(今年建成的三个病虫监测点,主要靠杀虫灯诱杀为主 ,并以每天诱虫量为依据,准确发布虫情信息),以生物防治为辅助,化学防治为补充”的绿色综合防控措施,实现可持续治理。

(三)、强化宣传指导,确保技术普及到位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手机等媒体或通信工作,采取印发明白纸、发短信、办培训班、开展科技下乡、科技人员深入田间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技术宣传指导,逐步提高农民科学防治水平。

文章来源://m.jab88.com/j/22241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