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初中语文教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感悟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3.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选典型事例。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言: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这段话高度赞扬了谁?

明确:闻一多。

表现了他怎么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2.检查预习情况:

⑴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师生正音。

⑵全体学生解释下列词语:望闻问切、兀兀穷年、迥乎不同、赫然

⑶简介臧克家、闻一多。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

思考:根据闻一多先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几件事?又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读后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二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明确:课文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学者”的方面,写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书的情况;二部分“作为民主战士(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上下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过渡句,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思考㈡本方是以什么来结构文章的?明确:作者是以议论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三、品味探究

1.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学生思考上下两部分的共同点是什么?

2.合作学习小组次交流讨论一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3.师生评论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及“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四、巩固拓展

请你列举一、二首闻一多的诗,说明他作为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明确: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拓展

细读全文,画出精碎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读文—复述—谈变化)

明确: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度,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后期年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时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单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二、口味探究

1.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言简意明。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做的又是怎样的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a:齐读3.4的分段:

b: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的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石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c: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思考讨论: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使学生明确: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

第一部分写法是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露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扣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三、研讨问题

1.这篇课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能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2.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四、补充闻一多的一两个事例

设题意图是,加强学生课外语文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评议总结

1.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2.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结束。

第三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2004年2月5日,我国文坛再失巨擘,99岁的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与世长辞,一轮明月、万家灯火伴他西行……

臧克家(1905-20O4),他是对我国新诗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成果之丰,影响之大,被认为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

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他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如今,这句诗已经成为送给诗人自己最好的挽歌。

朱自清曾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曾说:减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起来缅怀闻一多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

2.简介闻一多

指名学生介绍自己查阅的材料。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①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②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③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3.臧克家和闻一多:知遇相惜,亦师亦友。

4.所以这篇文章展现给我们的是: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

二、初读课文

教师邀请一位学生同读课文,一人一段,其他学生思考:

1.疏通字词,把生字词划下来。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闻先生恪守着怎样的“说”和“做”的原则?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

1.解决基础字词(略)。

2.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闻一多恪守着“做了不说,做了再说”和“说了就做”的原则。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三、研读课文

1.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段落。

教师:提起闻一多先生,我们头脑当中首先显现出来的是他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拍案而起的镜头。但事实上,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的身份是学者、诗人。他治学严谨、才华横溢、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的哪一部分最能表现他的这一特点?(第一部分)

默读文章的第一部分,把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语句划下来,并进行圈点批注。(不懂的可以标注出来。)

教师巡视。

学生质疑。

师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要注意朗读和艺术手法的指导)。2.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的段落。

教师:一个如此“血性”的男儿,很长一段时间竟能“沉寂”下来做学问,甚至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种性格反差看似悖理,实则不然。

1925年,闻一多先生在给梁实秋先生的一封信中,他这样说:“我国前途之危险不独政治、经济有被人征服之虑,且有文化被人征服之祸患,文化之征服甚于其他方面之征服千百倍之。杜渐防微之责,舍我辈其谁堪任之!”可见,闻一多先生是想从探索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渊源中,寻找出医治我们民族病症的药方。闻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族。”在他的眼里,做一个中国人比作一个文学家更重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用他的言和行终生实践着这句话,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感受一下闻一多先生那种大义凛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

①指导朗读;

学生齐读(如果朗读不到位.可以请个别同学范读)。

教师重点指导朗读闻一多的几句话:指名读,齐读,师生配合读。

②造句。

按以下形式说说对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形象的理解。前一个空填写对人物的评价(用一个词语),后一个空要举例证明。

闻一多先生,他,你看。

四、拓展延伸

从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文人,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请你说出一两句表达他们理想追求的诗,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迹。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陶渊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五、小结

在世界近代史上,闻一多先生是唯一一个被数颗子弹从背后卑鄙地射杀的诗人。尽管时代已相隔久远,但一想到这残酷的事情,我们还是会禁不住一阵阵心疼!正如闻一多是那样地心痛李公仆的死,正如那些“‘李公仆”们是那样地心疼万千底层百姓的挣扎着的生存。面对死亡,闻一多先生没有丝毫的惧怕,他曾说过:“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生命的艺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的唯一方法。”让我们永远称颂这位巨人前行的高标。

六、课后反思

精选阅读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2、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

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3、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学习难点】

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学法指导】

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当的抒情议论,使这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这些特点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应仔细加以揣摩。学习本文,还要注意体会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染力和音乐美的语言。

【资料链接】

1、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县人,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曾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学习,1925年回国任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以反帝爱国为主题,1928年出版《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因不满蒋介石反动独裁统治,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课时目标】

了解闻一多和臧克家,朗读课文,识记词语,初步感知内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自主检测:(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

1、注音

衰微赫然迭起高标典籍弥高卓越校补函寄漂白

2、释词

锲而不舍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慷慨淋漓气冲斗牛目不窥园

3、自我评价,总结自读收获:
二、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他的“说”和“做”各有什么特点?这两方面矛盾吗?

3、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明确:

1、

学者方面2、特点

3、

闻一多1、

革命家方面2、特点

3、

闻一多是一个的人,我从这里可以看出。

三、质疑交流:(教师寄语:学贵有疑!)

学习本堂课,你还有什么疑难或困惑?说出来,同学们能帮助你:

我的困惑:。

帮我解决:

四、迁移延伸:(教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

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

五、同步达标:(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充实;我达标,我快乐!)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请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写闻一多挑灯夜读的情景。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

再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思考: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二、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三、质疑交流:(教师寄语:学贵有疑!)

学习本堂课,你还有什么疑难或困惑?说出来,同学们能帮助你:

我的困惑:

帮我解决:

四、迁移延伸:(教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

五、同步达标:(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充实;我达标,我快乐!)

阅读课文“课文开头”至“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用不超过20字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意思是。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是一处描写,表现出。

(4)、怎样理解“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话的意思?

(5)、选文的最后一段在表达上属于。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6)用一个成语概括闻一多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感悟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3.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选典型事例。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自学内容:
1、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
2、查找臧克家、闻一多的资料。
3、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闻一多先生形象的句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这段话高度赞扬了谁?明确:闻一多。表现了他怎么样的精神品质?明确: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检查预习情况:
⑴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师生正音。
⑵全体学生解释下列词语:望闻问切、兀兀穷年、迥乎不同、赫然
⑶简介臧克家、闻一多。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
思考㈠根据闻一多先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几件事?又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读后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明确:课文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学者”的方面,写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书的情况;二部分“作为民主战士(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上下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过渡句,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思考㈡本方是以什么来结构文章的?明确:作者是以议论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三、品味探究
1.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学生思考上下两部分的共同点是什么?
2.合作学习小组次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3.师生评论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及“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四、巩固拓展
请你列举一、二首闻一多的诗,说明他作为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明确: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五、作业
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拓展
细读全文,画出精碎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读文—复述—谈变化)
明确: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度,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后期年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时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单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二、品味探究
1.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好在哪里?
通过读文思考、讨论、使学生明确: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言简意明。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做的又是怎样的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a:齐读3.4的分段:
b: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的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石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c: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随时评议归纳学生的讨论意见:
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思考讨论: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使学生明确: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
第一部分写法是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露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扣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三、研讨问题
1.这篇课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能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2.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四、补充闻一多的一两个事例
设题意图是,加强学生课外语文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评议总结
1.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2.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结束。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清晰,内涵深刻,是一篇激励学生爱国的文章。所以,在教授这一课时,我认为要让学生了解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在该背景下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举止的作用。因此我主要抓住文章充满生命情感、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文字,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深刻体味文章语言的美感和气势,反复揣摩作者的情感。同时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自主、大胆地探究。但是,这一切都离不开良好的预习活动。基于此,我课前让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那个年代的历史,并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记录在自己的预习本上。。
上完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1、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特别是不能缺少对优美精彩文段的欣赏和必要的独到的分析见解。2、提倡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到思考。合作学习必须在学生充分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否则,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给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例如这一课,我设计的问题是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这三个问题,是由浅到深的、有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原文找答案、也可以互相合作、互相探讨来学习。以这三个问题为主线,解决课文的重点、优美句子的理解。同学们课上都很积极寻找答案、无论是优秀的学生还是表达薄弱的孩子,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讲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分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分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记人散文。其作者是诗人臧克家,他用诗化的语言,用诗人独特的叙事记人手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精练、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地向读者展示了闻一多这位诗人、学者、战士的光辉形象。
本文所记之人学生知之甚少,其所用手法与传统写人记事有较大差别,对于这样一篇精读课文,在新课标下,我们将怎么办,怎么来界定来组织教学?
本册的学习任务是: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在广阔的语文世界遨游,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而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沿着杰出历史人物的足迹,了解他们感人的事迹,学习他们崇高的精神和品格。
为此,我把了解并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救国而废寝忘食,潜心学术的严谨治学精神和为正义而临危不惧,临死不屈的大勇精神作为本课的德育目标。同时,将掌握生字新词,积累有关成语作为本课的知识目标之一,把本课的一些写作技巧:如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前后文的过渡衔接和照应也纳入学习范围,把记述人物言行片段,从不同角度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思想精神的方法,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此外文章的诗化语言也值得探讨和学习。因此采用整体感知法进行教学。
为了保证精读,我打算用二课时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的任务是:读熟课文,扫清障碍,整体感知,里清行文思路。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设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教案的两大原则来组织教学,其具体过程分两大步骤:
第一步:自主合作、收集、整理并交流闻一多其人其事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此,在讲读之前,我让学生自己或小组通过媒体或书籍收集闻一多先生的有关故事,并整理成200字左右的文字,在课上用10分钟的时间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闻一多其人其事,然后针对学生不足,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评价。通过这一步,不仅为完成德育目标作好铺垫,训练了学生收集、截取、整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也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以教材为教案构建本课堂。
曾有位教育专家说过“如今的教材编排,本身就是一个好的教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利用好教材这一文本资源来组织教学,而本文的编排本身就适宜用于组织教学。因此我准备以教材为教案,进行本堂课教学。其步骤分以下几步。
⑴导:即看教材前边的彩图──红烛颂。让学生感知形象,识闻一多其人。看图时提问这幅图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同时引导学生明确这幅图的象征意义。用形象的画面来激发学生对闻一多先生的敬佩及学习课文的兴趣,感知闻一多的光辉形象。
⑵知:即学生朗读自读提示,整体感知,开启思绪。每篇课文前的自读导语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材料,为此我引导学生读自读提示,对整个文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⑶猜:即从标题入手,提出疑难,进行猜读。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是对内容的高度概括,就是本文信息的一个提示。为此,教学中让学生读标题后,让学生对课文标题进行提问,然后让学生猜本文的文体会是什么?课文将会写些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与猜读,让学生认识文题与内容的关系,文章标题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⑷读:即让学生快速默读,勾划出生字难词,思考初读感受。
默读完后,让学生自由畅谈自己体会,然后引导学生思索本文叙事与《最后一课》叙事上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初步明确本文叙事上和语言上的特点:并板书“选取人物言行片段来记人,诗歌般的语言。”
⑸解:即引导学生看注释,扫除理解障碍。本文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诗歌化与文白夹杂。这样的语言虽然给文章增添了艺术的美感,但又给学生设置了一道理解的屏障。加之初一的学生理解能力差,学习语文的习惯尚且有待培养。为此,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并培养这一良好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在完成上一教学环节,我引导学生详看课文注释。并作适当的补充,并结合课后习题二来理解课文。
⑹理:即结合课后习题一理清思路,划分结构。
完成以上环节后,教师结合课后习题一,找出文中的过渡段,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介于农村学生基础较差,我认为完成以上教学内容已很饱和,该堂课就应到此嘎然而止。总之在这一堂课中,教师要至始自终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有效利用教材资源来完成该课时的学习与教学任务。

文章来源://m.jab88.com/j/2188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