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2、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
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3、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学习难点】
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学法指导】
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当的抒情议论,使这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这些特点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应仔细加以揣摩。学习本文,还要注意体会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染力和音乐美的语言。
【资料链接】
1、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县人,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曾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学习,1925年回国任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以反帝爱国为主题,1928年出版《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因不满蒋介石反动独裁统治,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课时目标】
了解闻一多和臧克家,朗读课文,识记词语,初步感知内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自主检测:(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
1、注音
衰微赫然迭起高标典籍弥高卓越校补函寄漂白
2、释词
锲而不舍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慷慨淋漓气冲斗牛目不窥园
3、自我评价,总结自读收获:
二、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他的“说”和“做”各有什么特点?这两方面矛盾吗?
3、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明确:
1、
学者方面2、特点
3、
闻一多1、
革命家方面2、特点
3、
闻一多是一个的人,我从这里可以看出。
三、质疑交流:(教师寄语:学贵有疑!)
学习本堂课,你还有什么疑难或困惑?说出来,同学们能帮助你:
我的困惑:。
帮我解决:
。
四、迁移延伸:(教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
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
五、同步达标:(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充实;我达标,我快乐!)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请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写闻一多挑灯夜读的情景。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
再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思考: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二、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三、质疑交流:(教师寄语:学贵有疑!)
学习本堂课,你还有什么疑难或困惑?说出来,同学们能帮助你:
我的困惑:
帮我解决:
四、迁移延伸:(教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
五、同步达标:(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充实;我达标,我快乐!)
阅读课文“课文开头”至“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用不超过20字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意思是。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是一处描写,表现出。
(4)、怎样理解“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话的意思?
(5)、选文的最后一段在表达上属于。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6)用一个成语概括闻一多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分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记人散文。其作者是诗人臧克家,他用诗化的语言,用诗人独特的叙事记人手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精练、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地向读者展示了闻一多这位诗人、学者、战士的光辉形象。
本文所记之人学生知之甚少,其所用手法与传统写人记事有较大差别,对于这样一篇精读课文,在新课标下,我们将怎么办,怎么来界定来组织教学?
本册的学习任务是: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在广阔的语文世界遨游,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而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沿着杰出历史人物的足迹,了解他们感人的事迹,学习他们崇高的精神和品格。
为此,我把了解并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救国而废寝忘食,潜心学术的严谨治学精神和为正义而临危不惧,临死不屈的大勇精神作为本课的德育目标。同时,将掌握生字新词,积累有关成语作为本课的知识目标之一,把本课的一些写作技巧:如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前后文的过渡衔接和照应也纳入学习范围,把记述人物言行片段,从不同角度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思想精神的方法,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此外文章的诗化语言也值得探讨和学习。因此采用整体感知法进行教学。
为了保证精读,我打算用二课时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的任务是:读熟课文,扫清障碍,整体感知,里清行文思路。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设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教案的两大原则来组织教学,其具体过程分两大步骤:
第一步:自主合作、收集、整理并交流闻一多其人其事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此,在讲读之前,我让学生自己或小组通过媒体或书籍收集闻一多先生的有关故事,并整理成200字左右的文字,在课上用10分钟的时间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闻一多其人其事,然后针对学生不足,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评价。通过这一步,不仅为完成德育目标作好铺垫,训练了学生收集、截取、整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也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以教材为教案构建本课堂。
曾有位教育专家说过“如今的教材编排,本身就是一个好的教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利用好教材这一文本资源来组织教学,而本文的编排本身就适宜用于组织教学。因此我准备以教材为教案,进行本堂课教学。其步骤分以下几步。
⑴导:即看教材前边的彩图──红烛颂。让学生感知形象,识闻一多其人。看图时提问这幅图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同时引导学生明确这幅图的象征意义。用形象的画面来激发学生对闻一多先生的敬佩及学习课文的兴趣,感知闻一多的光辉形象。
⑵知:即学生朗读自读提示,整体感知,开启思绪。每篇课文前的自读导语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材料,为此我引导学生读自读提示,对整个文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⑶猜:即从标题入手,提出疑难,进行猜读。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是对内容的高度概括,就是本文信息的一个提示。为此,教学中让学生读标题后,让学生对课文标题进行提问,然后让学生猜本文的文体会是什么?课文将会写些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与猜读,让学生认识文题与内容的关系,文章标题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⑷读:即让学生快速默读,勾划出生字难词,思考初读感受。
默读完后,让学生自由畅谈自己体会,然后引导学生思索本文叙事与《最后一课》叙事上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初步明确本文叙事上和语言上的特点:并板书“选取人物言行片段来记人,诗歌般的语言。”
⑸解:即引导学生看注释,扫除理解障碍。本文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诗歌化与文白夹杂。这样的语言虽然给文章增添了艺术的美感,但又给学生设置了一道理解的屏障。加之初一的学生理解能力差,学习语文的习惯尚且有待培养。为此,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并培养这一良好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在完成上一教学环节,我引导学生详看课文注释。并作适当的补充,并结合课后习题二来理解课文。
⑹理:即结合课后习题一理清思路,划分结构。
完成以上环节后,教师结合课后习题一,找出文中的过渡段,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介于农村学生基础较差,我认为完成以上教学内容已很饱和,该堂课就应到此嘎然而止。总之在这一堂课中,教师要至始自终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有效利用教材资源来完成该课时的学习与教学任务。
文章来源://m.jab88.com/j/2188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