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伐无道诛暴秦》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伐无道诛暴秦》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伐无道,诛暴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由于秦朝的暴政,引爆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刘邦项羽继续反秦,最终推翻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刘邦项羽为争夺皇位,又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教材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这一真理。本课介绍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历史知识比较薄弱,思维意识较浅,且秦朝的暴政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故教师应遵循新课程的要求,采取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对课文灵活处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应该从动手、动脑、动口等方面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兴趣。
教材编排了图片、历史成语故事等学生喜欢的素材,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组织表演、讨论、游戏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影音资料,组织学生动手计算,动脑思考,用心体验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秦朝的暴政,探究出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采取学生表演《大泽乡起义》片段的方法,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起到艺术熏陶的教育效果。
组织学生从刘邦、项羽领导战争的目的着手进行讨论,探究秦亡前后,刘邦、项羽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从而形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2、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情景创设法、自主学习法、启发教学法等多种教法综合应用。
六、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查找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等相关资料,精心准备,以便在课堂上交流。
2、组织学生编写《大泽乡起义》剧本、服装的设计和准备、道具的制作等,并指导排练。
3、制作多媒体课件,含破釜沉舟等成语故事(视频)。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品析、对比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和“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师:秦始皇师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期望自己的统治能千秋万代,但秦朝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存在短短的15年,那为什么秦朝只是昙花一现,又迅速走向灭亡了呢?
2、师:“伐无道,诛暴秦”从课题中可看出秦朝是怎样被推翻的呢?(农民起义)为什么秦朝末年农民会起义呢?(秦末残暴的统治)
让学生通过对比诗句和童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设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秦的暴政
师:请学生浏览书本第62页,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活动“梦回秦朝”,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秦朝看看,看看秦朝统治末期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老师将给出四则材料,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此时的秦朝你会看到什么景象?4人一组合作完成。(出示资料)
情景一:
1、出示阿房宫、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有关图片,组织学生思考,奴役了多少人修建这些工程?
2、学生计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还剩多少?这会带来什么后果?
――徭役繁重
多媒体演示图片,增强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动手动脑计算,积极参与探究,认识到徭役的繁重。
情景二:(老百姓的生活)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守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
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赋税沉重(每年缴收三分之二)
通过诗歌形式,组织学生想象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出赋税沉重,人民生活窘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从而憎恨秦始皇,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景三:
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刑法残酷(死刑有十几种)
通过置疑,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得出秦末的刑法之残酷的结论,使学生有所感悟。
师: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残暴,残杀兄长大臣,与赵高狼狈为奸。
请学生讲述成语“指鹿为马”。
通过学生讲故事,增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愤慨之情,拓展了知识面,自然过渡到下一框内容。
教师请学生归纳出秦的暴政的四个方面: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残暴。
如此残暴的统治,老百姓苦不堪言。秦朝的统治得不到农民的支持,所以必然导致农民起来反抗,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二、秦末农民起义
1、前期:陈胜、吴广起义
(1)学生表演《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片段。
再现历史,让学生主动参与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同时也培养学生演绎历史的能力,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2)提问:同学们表演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发生的情景?发生在哪一年?谁发动的?地点在哪里?他们的口号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讨论)
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小学学过,比较熟悉,故设计一系列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并利用地图培养学生掌握战争经过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精神。
2、后期:项羽、刘邦继续反秦,推翻秦朝
(1)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请学生观看故事“破釜沉舟”(flash),思考为什么项羽能以少胜多?
用动画形式使学生了解战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直观更生动,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也使课堂进入了高潮。
(2)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组织学生计算秦朝存在的时间。
培养学生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让学生感知秦朝统治的短暂。
秦朝灭亡后,定被另一个朝代所取代。而刘邦、项羽都想登上皇帝的宝座,而“一山不容二虎”,怎么办呢?

三、楚汉之争
1、多媒体展示中国象棋棋盘,问:棋盘中有什么字?源自什么战争?这场战争是谁和谁争战?为什么争战?结果如何?
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2、刘邦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秦的灭亡和项羽的失败有什么共同之处?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心灵情感得到升华。
3、组织学生讨论秦亡前后,刘邦、项羽领导战争的性质有什么变化?
通过探究战争性质,培养学生初步比较判断战争性质的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

四、汉朝的建立
请学生从书中找出汉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拓展]若你是刘邦,你会在秦亡的过程中吸取什么教训去治理国家的?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不拘一格,促进了他们个性的发展。

[活动]
1、采取竞赛方式,学生列举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历史成语。
(四面楚歌 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破釜沉舟 楚河汉界指鹿为马 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 霸王别姬 约法三章)
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历史的兴趣,体验学习历史的乐趣。
2、根据历史发展顺序,把以上写有成语的卡片排列起来,请十个同学上前来排列。
让学生再次参与到活动中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回忆知识点,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小结]
学生闭目三分钟,回顾本节课教学内容,再利用多媒体逐项展示教学要点,共同复述、小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八、板书设计

秦的暴政

秦末农民战争

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
汉朝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长安

扩展阅读

伐无道诛暴秦1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伐无道诛暴秦1”,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七年级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
教学难点: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
成语故事应用法
情景创设法
讨论法
比较法分析法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大屏幕出示影片《英雄》的宣传照)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大屏幕上的人物是谁?
生:李连杰、陈道明。
师:我想大家已经猜到了这部影片的名字是?
生:《英雄》
师:同学们的反映很快,下面我要考考咱们班同学的概括能力如何?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部影片的主要内容?
生:答略
师:四名刺客长空、飞雪、残剑、无名一心刺秦,但最后却因两个字而放弃了,谁还记得是哪两个字?
生:天下。
师:为了天下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他们放弃了。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它采用的历史背景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国末期广大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的一种渴望。那么秦王嬴政是否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呢?
生: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师:那么至此是不是就天下太平了呢?(大屏幕出示资料)找一位同学读以下材料: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王朝为什么会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
生:阅读材料。
师:秦的统一维持了多少年?
生:15年。
师:不仅如此,希望和平安定的秦朝百姓这时也打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揭竿而起,掀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共同走进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揭开谜底找出答案吧!(板书)
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62页,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活动“梦回秦朝”,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秦朝看看,看看秦朝统治末期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老师将给出四则材料,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此时的秦朝你会看到什么景象?或者直接以第一人称“我的╳╳生活”。表现形式不限。4-6人一组合作完成。(出示材料)
材料一:
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材料二:
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材料三:
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生:(阅读材料,讨论回答)
师:好,大家说的都很好,那么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秦的统治?
生:残暴。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总结一下秦的暴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1、徭役繁重2、赋税沉重3、刑法严酷4、秦二世残暴统治
师:在秦的统治下,有何感想?如果你是一个秦朝百姓,你打算怎么办?
生:生不如死,起义吧!
师: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此拉开了序幕。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关秦末农民战争的短片,由于我们是第一次接触农民起义,教给大家一个学习方法,学习农民起义要掌握五要素、三步曲。(大屏幕打出)
看短片时要抓住这一要领,掌握事情的发展脉络,可以边看边记录。
生:(看短片)
师:谁来给秦末农民战争分一下段?
生:分两段,一是陈胜、吴广起义;另一是刘邦、项羽起义
师:我们先看一下陈胜、吴广起义的具体内容。
生:答略
师:陈胜、吴广起义的结果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
生:失败了。
师:起义失败了那么起义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呢?
生:不是,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大泽乡起义的星星之火却成了燎原之势。随后,刘邦、项羽两支起义军,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称为反秦的主力,农民战争最终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师:再看三步曲,有人说“秦末农民战争是因为那场大雨如果天不下雨能按期到达,就不会有起义,秦朝就不会灭亡。”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生:答略
师:我们要看到秦末农民战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大雨误期是导火索而已。经过谁来说一说?
生:答略。
师:结果前面我们讲过了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大泽乡起义的星星之火却成了燎原之势,鼓舞了广大被压迫人民起来反抗秦朝统治,秦末农民起义进入第二阶段刘邦、项羽起义。看看大家有没有认真看短片,谁知道打败秦军主力的是谁?是哪次战役?时间?那秦三世子缨向谁投降?
生:答略
师:请同学们结合书上内容回答项羽为什么能以少胜多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生:破釜沉舟、置于死地而后生。
师:项羽在巨鹿之战上以少胜多战胜秦军,可后来在与刘备争天下时却被实力只有他四分之一的刘备打败,项羽死前叹到“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他说的对吗?结合书上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得民心者得天下。
本课小结:
师:学习到这里,大家可能发现本课的一大特点成语特别多,比如我们刚刚提到的巨鹿之战涉及的成语是?
生:破釜沉舟
师:鸿门宴里含有的成语是什么?
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师:刘邦攻占咸阳故事里含有一个成语是什么?
生:约法三章
师:你还知道哪些与本课有关的成语?
生:答略
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现在老师把这些成语都列在大屏幕上:
四面楚歌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破釜沉舟楚河汉界
指鹿为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霸王别姬约法三章
族诛连坐
师:下面同学们作的工作要有一定的难度了,谁能根据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将大屏幕上的成语进行排序?可以由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
生:族诛连坐=指鹿为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破釜沉舟=约法三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师:完成的很好!下面的工作难度就更大了,我们看看谁能完成。谁能根据我们排好顺序的这些成语将本课内容进行总结。
生:答略
拓展思维:
师:本节课在假设中开始我们也在假设中结束,现在我们假设你就是汉高祖刘邦你会在秦亡的过程中吸取哪些教训去治理国家?
生:答略
师:那么历史到底是如何向前发展的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板书设计

伐无道诛暴秦教学学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伐无道诛暴秦教学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

学科

历史

设计教师

教授内容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时间预设

1课时

问题预设:

1、你怎样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

2、学习了本课,我的最大收获是:

我的问题空间是: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秦的灭亡史实。熟记秦末农民起义和汉朝的建立史实。

2、能力目标:学习本课,学会用全面、辨证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知秦朝的灭亡,体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深刻领会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知识结构:

一、秦的暴政:①繁重的徭役和赋税②严酷的刑法③二世更加残暴

二、陈胜吴广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起义地点:大泽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破釜沉舟)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展示内容:

一、图片欣赏,渐入新课。

欣赏P62、63图片,复习前面所学,渐入新课。

二、通读教材,编织知识提纲。

速读全文,提纲挈领,自编知识网络。

一、秦的暴政

二、陈胜吴广起义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三、精读教材,目标逐一达成。

1、我来告诉大家:秦朝末年的暴政情况是怎样的?

2、快速记忆:陈胜、吴广起义的状况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3、承前启后:汉朝是怎样建立的?

巩固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明察秋毫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秦朝暴政的表现()

A.法律严酷,秦二世更加残暴B.焚书坑儒

C.统一文字D.繁重的徭役和沉重的赋税

2、早在两千多年前,秦朝的“诛族”和“连坐”,这反映了秦的()

A.赋税沉重B.战乱不止C.刑法严酷D.徭役繁重

3、从修骊山墓和长城可以看出,秦的暴政最突出的表现在:()

A.沉重的赋税B.繁重的徭役C.残酷的刑法D.可怕的殉葬

4、比较一下,秦朝的灭亡和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失去民心B.骄傲自大C.不善用人D.刑法严酷

5、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争是()

A.长平大战B.巨鹿之战C.城濮大战D.马陵大战

6、秦朝灭亡的标志是()

A秦朝统治者向项羽投降B秦朝统治者向陈胜吴广投降

C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D巨鹿之战秦军主力大败

7、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于()

A.咸阳B.洛阳C.长安D.巨鹿

8、秦朝二世而亡,从根本上反映了()

A郡县制度不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

B法家思想失去了战国时期的作用

C统治者的残暴导致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分封制更有利于秦朝的统治

二、简答题———夯实基础

秦朝的灭亡对后世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教训?(至少回答三点)

三、风险过关题———拓展思维

本课涉及许多成语故事,你能写出与项羽、刘邦有关的成语吗?

归纳生成

一、秦的暴政

①繁重的徭役和赋税②严酷的刑法③二世更加残暴

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揭竿而起)

时间:公元前209年起义地点:大泽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破釜沉舟)

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相关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故事:鸿门宴

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刘邦是汉高祖。

课后反思:

学会通过学习基础历史知识分析出问题的本质的能力终生受益。

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史论结合,学会分析基本历史问题的能力是授课的重点所在。

本课在中考中考查的知识点不多,但有些知识点应和第10课联系记忆,

新课标《伐无道诛暴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况。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末农民战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战争经过:第一阶段是陈胜、吴广起义;第二阶段是项羽、刘邦起义,最终推翻秦朝的统治。

难点: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秦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而秦亡后的活动是属于封建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

三、学法指导

知识要素学习法:学习秦末农民起义要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

比较分析法:比较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在秦亡前后的变化。可从战争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加以分析、化解。

史图结合学习法:利用《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用彩笔画出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标出巨鹿和陈的位置。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再现历史,创设情境,营造历史氛围,让学生感知历史、思考历史并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探讨、解决历史问题。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师启发、设置问题、总结评价下让学生参与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以培养其自学能力。

五、教学媒体选用表

教学过程

媒体类型

资料来源

创设情境,质疑导入新课

录像

自录制

录音、图片

自录制

引导学生分析秦末农民起义

挂图

教育出版社

知识小结

图表

自制

六、教学设想

本课的主题是秦朝的覆灭,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逻辑思维能力较欠缺的认知特点,主要采用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效仿、历史剧表演的方法教学。

开课以观看“秦始皇”的录像步入情景,设置疑问。让学生分组讨论秦始皇的功劳(复习所学的前一课的知识),寻找秦始皇的过错(导入新课)。接着采用电教手段引导学生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秦的暴政;广大人民无法生活下去,终于引发起义。用历史剧表演法让学生把握秦末农民起义的三步曲和五要素,再运用角色效仿法分析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在秦亡前后的变化及刘邦最终获胜的原因,从而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结论。

七、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导入新课

1、播放秦始皇的一段录像,提问:秦始皇有何功和过?让学生分组讨论。

2、教师小结:秦始皇功劳大但过错也不少,正是这些过错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导致强大的秦王朝迅速灭亡。今天我们学习秦朝是如何覆灭的。

(二)新课学习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1、秦的暴政

播放配乐图片《秦阿旁宫》、《秦兵马俑》、《秦长城》这些建筑何其雄伟,壮观,气魄宏大。但修这些工程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算一算P57页“动脑筋”秦朝服徭役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15%)由此得出结论:

(1)徭役沉重

提问:繁重的徭役有什么恶劣影响?(使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田无人耕,衣无人织,秦的统治不稳。)

猜一猜秦的市场上有一商人他卖鞋子的同时也卖拐杖,哪一种商品销路更好?(拐杖)为什么?

(2)刑法严酷。(死刑有十多种,连坐、诛连、轻罪重罚等,)

(3)赋税沉重。(这些都说明统治者残暴,引起民怨。人们诅咒秦始皇,公元前210年,他暴病死亡。)

提问: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秦二世的统治又如何?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黑暗(他任用宦官赵高,朝政混乱,成语“指鹿为马”就是赵高所为)。

教师小结:正是秦的暴政,使人民苦不堪言,人民反对秦的残暴统治成为历史的必然,点燃反秦火焰的是谁?

2、陈胜、吴广起义

(1)请同学们表演历史剧──《大泽乡起义》(五名同学,一名讲述经过,两名演陈胜、吴广,两名演群众)

(2)请一同学在黑板上画出起义进军路线图。(参考挂图《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3)教师小结: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杀秦军→→攻县城→→占领陈,建政权→→天下响应→→挺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提问: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会失败?(义军内部不团结,无作战经验等)

(4)陈胜、吴广起义虽败,但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形象,这次起义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学生答P58页第二自然段)他们鼓舞着后世人们反抗暴政,在他们之后其他的起义军继续抗秦,最终秦朝灭亡。

3、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提问:继陈胜、吴广之后,众义军中出了两位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是谁?

(1)项羽、刘邦率军继续抗秦。

①角色效仿(请两名同学扮演项羽、刘邦;简介二人的生平、事迹和各自的长处。)

②教师激趣:你喜欢谁?说出理由(学生讨论、发言)

③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项羽有勇、刘邦有谋,他二人互相配合呼应,秦末农民起义进入第二阶段,经过一年多的奋战,起义军与秦军展开主力决战。

(2)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

“动脑筋”P59页,请一名同学讲述经过,并分析项羽以少胜多的原因,成语“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源于此战役。当巨鹿之战激烈进行时,刘邦的军队呢?(学生回答)

(3)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灭亡。

算一算,秦朝存在多少年?(公元前220年-公元前207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

想一想,秦虽亡,但天下出现双雄,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怎么办?

(4)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①请同学们表演历史剧──《鸿门宴》,从中领会刘邦的机智。

②提问:两人先后入咸阳,各有何表现?(学生回答)

教师激情:刘邦得民心,项羽失民心。二人最后一战在垓下,名曰“垓下之围”。项羽的军队中了刘邦的“十面埋伏”之计,“四面楚歌”响起,军心动摇,故而惨败。项羽无力再回天,吟诵了一首“垓下歌”(加配音朗读):

教师简介其意,感叹英雄末路,师生共同分析项羽败之因。从而得出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提问:胜利者刘邦建立了什么王朝?

(5)汉朝的建立(公元前202年)

建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他又是一位怎样的君主?下一节课讲述汉朝的历史。

4、总结本课内容,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结果,分析“楚汉之争”的性质。填表:引导学生归纳秦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整理成大事年表(用多媒体展示表格,请学生口头填空)

时间

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年

楚汉战争开始

公元前202年

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

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如果陈胜、吴广等人在前往渔阳戌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写一篇小论文,阐明你的观点。)

板书设计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一、秦的暴政

1、徭役沉重

2、刑法严酷

3、赋税沉重

二、陈胜、吴广起义

1、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杀秦军→→攻县城→→占领陈,建政权→→天下响应→→挺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2、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三、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1、项羽、刘邦率军继续抗秦

2、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

3、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灭

4、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5、汉朝的建立(公元前202年)

文章来源://m.jab88.com/j/2094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