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地理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有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看起来直接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讲授说明它们之间彼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要仔细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自然条件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在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较高,市场发育程度完善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则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要注意这两者的不同。第二部分“农业的地域类型”只是从当今世界存在的十余种农业地域类型中选取“热带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和“混合农业”三种来讲述,这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别具有占有土地面积广阔、涉及人口众多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活动”中介绍的“美国商品谷物生产”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简单了解即可。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段,提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也要花相当的时间来进行仔细的分析,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如果不对此内容进行板图的演示,仅一带而过,学生将无法搞懂这一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
2、在理解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基础上能具体分析家乡农业生产特点的形成条件、家乡农业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同时了解其他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引导下探究——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
2、合作学习的过程: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体表现。
3、个别探究的过程:以寿光蔬菜基地为例,探究其建设的区位优势。
4、思维碰撞的过程:全班交流、讨论学习成果、相互质疑与辨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两重性(有利、不利)。
2、通过对于重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形成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难点:农业生产特点的形成、影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农村学生对农业生产活动比较熟悉,将知识系统化、地理术语专业化即可。
五、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明前龙井”为什么在日本种不好?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讨论: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在哪里?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学生活动:研读教材,了解农业的定义及特点。
定义: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
特点:(1)地域性;(2)季节性和周期性。
师生互动:(探究)下列各地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哪些因素有关。(主导)
(1)华南的双季稻种植。(热量)
(2)上海郊区的乳畜业。(市场)
(3)杂交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良种)
(4)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少量农业工人。(机械)
(5)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交通)
(6)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生产。(土壤)
学生活动: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的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古代农民,一组代表现代农民。(结合图3-1-2,引导学生逐项进行分析,必要时教师补充部分背景知识。
归纳总结:
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特别是光热条件
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
自然条件地形:既影响农业类型和结构,也影响农作物的垂
直分布
土壤:对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影响很大
灌溉水源:是天然降水的补充,对农业发展
起保障作用,尤其在干旱地区。
市场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社会经济条件便利的交通是商品农业的必要条件
政府和国家政策会直接影响或干预农业的发展
劳动力的数量、素质和生产习惯都对农业有较大的影响
冷藏
良种
科技条件化肥
机械
师生互动:打开知识窗《农业区位论》引导学生读课本
(1)说出农业区位论的含义。
(2)说出农业区位论的理论内容。
(①假定一个大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也就是唯一的市场,并与周围的农业地域组成一个孤立的区域。该地区自然、技术、交通条件等都相同,则离城市越远,农产品越高;越接近城市地价或租金越高,农民的选择应是带来纯收益最高的那种农产品。因此,农业布局形成以此城市为中心的三个同心圆地带。
②同现代农业区位的差别:现代农业区位论除了考虑市场距离以外还考虑自然、社会、政策等因素对农业布局的影响,并注意农业区域优化组合,为农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的活动内容,找出寿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区位优势并回答。
(1)自然条件方面:①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适中。②地下水源丰富。
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2)社会经济方面:①水陆交通便利。②国内外市场广阔。③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
④种植蔬菜的历史悠久。
(3)农业技术条件:20世纪80年代,寿光解决冬暖大棚生产夏季蔬菜的技术难题,推动了蔬菜的生产发展。)
(二)农业的地域类型
承转:通过学习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生产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读书,说出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图3-1-5,"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使学生了解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很多,知道有哪些,分布的大体范围在哪里。
(热带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等12种)
学生活动:研读教材,分析热带迁移农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认识热带迁移农业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师归纳:
学生活动:读图3—1—8“世界水稻种植业的分布”,找出世界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学生活动:结合水稻的特点和世界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地区的地形条件、气候条件、人口条件,讨论并归纳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归纳总结: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气候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
地形
集中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地势平坦
土壤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水源水源丰富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
为劳动密集型农业。东亚、东南亚、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市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生产习惯食物偏好历史悠久的种植史,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学生活动:研读教材并结合学案中所给材料填写传统水稻种职业的生产特点
科技水平机械化水平单位产量商品率
经营规模水利工程量
学生活动:参照水稻种职业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
(1)分布于澳大利亚的部和部,生产方式为种植和
放牧相结合
(2)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生产优点有哪些?
归纳总结:
1、形成良性生态系统
(1)、.农场的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
(2)、.种植的饲料饲养绵羊,羊粪可成为麦田的肥料
2、有效的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小麦的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交替进行
3经济收入比较稳定
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承转: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着环境。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总结如下:砍伐森林——生物多样性破坏
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甚至荒漠化
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
大量施用化肥——土壤板结
广泛使用农药——农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教师归纳:
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利用更加合理,并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见学案)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工业生产与地理活动。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课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农业概念的特点
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自然、社会经济、农业技术
3、农业区位因素的主导因素是变化的
4、农业区位论
二、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
2、热带迁移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3、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区位条件、生产特点
4、混合农业的生产优点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十、课堂小结
用区位分析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一般步骤:
首先明确分布地区,其次依据所学知识和资料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分析其形成的条件,最后从生产结构、经营方式及科技应用等方面归纳其生产特点。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区位因素的变化
2.读图3—1—5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多样性
3.知道热带迁移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4.了解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区、有利区位条件及生产特点
5、了解混合农业的主要分布、形成区位条件及生产优点
二、预习内容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生产有什么优点
3、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
4、举例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二)农业的地域类型
1、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2、读图3—1—5,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了解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多样性
3、热带迁移农业的分布,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4、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区,生产特点,有利得区位条件
5、混合农业的主要分布,形成条件,生产优点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理解各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掌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并能够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本地区的具体案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具体因素。
4、学会判断农业地域类型,并能分析其形成条件。
5、树立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二者协调发展的观念。
学习重难点:
1.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2.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
二、学习过程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农业的定义
2、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和等显著特点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
社会因素主要有、、、、、。
技术因素主要有、、、等
4、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例
如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5、阅读课本的活动内容,找出寿光蔬菜基地建设的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农业技术因素
(二)、农业地域类型
1、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2、读图3-1-5“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世界上有种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它们分布的大体范围在哪里?
3、热带迁移农业是一种怎样的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4、水稻种职业
(1)读图3-1-8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图。说出水稻的主要分布区在哪里?
(2)从地形,气候,人口等方面归纳影响传统水稻种植业区的有利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社会经济条件
(3)依据所给资料,说出传统稻作业的生产特点
科技水平机械化水平单位产量商品率
经营规模水利工程量
5、现代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的现代混合农业为例
(1)分布于澳大利亚的部和部,生产方式为种植和放牧相结合
(2)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生产优点有哪些?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农业生产如果能保持农业土地等资源就可以为人类持续利用,但人类若为目的,不顾违反,单纯谋求短时间内的,可能会导致、、、等问题。
2、砍伐森林会引起,过度放牧会引起,
不合理灌溉会引起,大量使用化肥会引起,
广泛使用农药会引起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农业生产的对象是()
A.土地B.农产品C.土壤D.动植物
2.我国糖料作物“南蔗北甜”的分布体现农业生产的()
A.地域性B.季节性C.商品性D.周期性
3.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市场B.土壤C.地形D.水分
4.冬季我国南方四川、广东的蔬菜能大量供应北方,主要取决于()
A.市场区位及变化B.北方人口众多
C.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D.国家政策支持
5.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
A.决策B.交通运输C.科技D.市场
6.荷兰的鲜花装点着世界许多城市,使鲜花市场扩大的区位因素是()
①气候②交通运输③政策④科技
A.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对农业区位影响最为突出的是()
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B.政府的计划
C.农业机械的改进D.农民的法律意识
8.下面四幅图分别表示我国南疆的棉花、松嫩平原的甜菜、山西五台山一带的垂直农业、美国的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形成的主导因素,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①棉花②甜菜③垂直农业④区域专业化
B.①甜菜②棉花③区域专业化④垂直农业
C.①棉花②甜菜③区域专业化④垂直农业
D.①甜菜②垂直农业③棉花④区域专业化
9.亚洲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条件有()
①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②夏季高温多雨或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④便利的交通运输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
10.读图回答问题。图中所示是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态恶性循环示意图,请按因果关系推理,选择下列适当环节内容的代表字母,填入图中适当的空白方框内(每一个字母限用一次)。
A.土壤肥力衰退
B.毁林开荒
C.旱灾加剧
D.毁草开荒
E.土地破碎
F.粮食单产下降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一种新颖的()
A.自给农业B.种植农业C.种植园农业D.混合农业
2、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的自然条件是()
A、光热B、水源C、地形D、土壤
3、限制新疆绿洲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B、水源C、地形D、土壤
4、从土壤条件来分析,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在()
A、广泛分布红壤的地区
B、广泛分布盐碱土的地区
C、肥沃的冲积平原
D、黑土分布广泛的温带草原
5、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主要区位因素是()
A、市场B、地形C、土壤D、水分
6、东京鲜花市场上,有荷兰与中国的鲜花,中国的竞争优势有
A、运费少B、质量高
C、科技含量高D、生产资料投入多
7、关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说来,社会经济因素是最稳定的因素
B、因为自然因素可以改造,所以任何地区都能发展种植业
C、城市周围农业生产的重点主要是粮食、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
D、我国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与政府政策有关
8、目前,农民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时主要考虑()
A、气温和降水的变化
B、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
C、市场需求的变化
D、流动人口的变化
9、关于农业分类的提法,正确的是()
A、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区别是依据农业生产对象
B、粗放农业属于畜牧业
C、种植业都属于密集农业
D、我国当前农业是以商品农业占优势
10、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包括()
①劳动力②技术装备③生产技术④种植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11、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经济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粮食作物②粮食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经济作物
③水稻种植的劳动力需求大于小麦种植④小麦种植的劳动力需求大于水稻种植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
12.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时,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的农民正在()
①剪羊毛②收割小麦③犁地④放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显著优点是()
①农业生产有很大的灵活性及对市场的适应性②机械化水平高③交通运输便利
④农场是一良性的生态系统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4.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区,需改造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条件是()
A.土壤条件B.气候条件C.地形条件D.灌溉条件
15.有关美国和澳大利亚在农业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两国都是世界上主要的商品谷物生产国②澳大利亚农业生产的混合经营方式很突出,而美国实行专业化生产,没有混合农业生产区③两国都是世界主要的小麦、羊毛出口国
④两国主要商品农业区都是地广人稀的地区
A.②③B.②④C.①④D.①③
16.世界上的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
A.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季风区B.气候温和湿润的欧洲西部地区
C.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美国和加拿大D.全年高温多雨的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
17.读下面“某城镇周围农业区位安排图”,回答下列问题。
(1)B、E两地,何处种蔬菜更合理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麦田在D地,苹果园在A地是否合理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本城镇今后农业发展以花卉种植为主要部门是否有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
18.读“浙江西部某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粮食作物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经济作物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该地种植上述农作物有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前,农民经济收入低且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该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发展了加工业,请列举两个以上加工工业部门________________。此类加工业兴起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B.市场C.技术D.动力
(4)最近,该地茶叶遭遇“绿色壁垒”,出口受阻。你认为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至少答出两点)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地理必修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反思”,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反思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必修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本单元的教材编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在讲述了农业的区位因素之后,又分析了五种农业地域类型,在简单介绍它们在世界的分布和主要特点之后,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单元内容围绕核心原理的概念图展开,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掌握区位理论学习的一般方法。如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侧重于分析生产的特点,商品谷物农业侧重于区位分析。此外,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教材还安排了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学习现代农业的基本原理,体现新课程学以致用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从个案分析中掌握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3.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4.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三、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会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3.学会利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具体案例
四、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现代农业意识。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什么是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展示图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教师提问]: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看图回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东南是一个牧场,从事养羊业。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回答]:因为两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
[承转]: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地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教师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以湄南河平原为例,影响其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展示中南半岛位置图,学生读图思考。
[学生讨论后回答]: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平原地区地形平坦;红色土壤肥沃;人力耕种,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气候)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地形、土壤)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市场、政策)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教师讲授]: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师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加强对课本图3.3核心原理的实际应用。
学生自主阅读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亚东南墨累—达令盆地是农牧皆宜的地区。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提问]:那么,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区位因素有什么不足之处?
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雨影效应的形成原理及东水西调示意图。
[教师讲解]:澳大利亚东南部受大分水岭的影响,降水集中于大分水岭的东侧,在其西侧形成山地的雨影效应,降水丰富地区与农业生产地区分布不一致,灌溉成为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因此,澳大利亚对水利工程建设很重视,东水西调促进了墨累—达令盆地农牧业的发展。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我们不但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是要发展变化的。对于一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自然条件,我们还可以适当加以改造利用,促进农业生产。
课后活动:以你的家乡为例,调查研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变化的情况。
[板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
文章来源://m.jab88.com/j/1758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