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5篇)。

使用各种工具来处理大量文件是我们的常规任务,当我们感到毫无头绪时,参考一些范文的框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了解范文的写作思路和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创作思维。现在,小编为您准备了一篇名为“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的文章,相信读完后您的观念会有所更新!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篇1)

xx年高考,在高考命题中取得较为成功的成绩,得益于我们高考复习中的地理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指明了一条正确的方向。高考复习的重点和核心问题是“综合性”考试,这是高考复习的中心,也是高考复习的重点,因此,高考复习的着眼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性

考查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概念、空间形式等基本知识。综合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是地理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地理考查空间地理知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特点:①考查地理概念的基础知识。②考查地球、地球运动和人口等基本因素的综合运用能力。③考查地理原理、地质特征、地球气候类型、海洋地理原理、气压、地图知识。④考查地理原理、地理原理、地理原理、地理原理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灵活性

考查的内容是复习所学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但考查的内容也是复习所学知识的重点和关键。所以,高考复习时,不要把所有的考查内容简单地拿来复习,而要把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地理中遨游,在自然科学的天地中遨游,从而形成知识网络,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三、针对性

考查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理想中的地图或图表、地形图、地质知识、地理原理、地理事物原理等。

四、灵活性

考查考查考生的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如对世界的了解的了解、对世界与人类日常生活的热情、对环境污染和的了解等。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篇2)

3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

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农业: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32、农业地域的含义: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的特征。

3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⑴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较好;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多;

②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交通发达、便利;面向国际市场;机械化水平高和科技水平高,;政府鼓励支持:距海港近,海运便利,市场广阔。

⑵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羊毛);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⑶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⑷发展措施:东水西调;围栏放牧、划区轮牧;改天然草场为半人工草场;播种豆科牧草并施肥;牧草与作物轮作

⑸优点:

①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②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③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

34、季风水田农业:

⑴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以季风为主,雨热同期;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饮食偏好,人多地少,粮食市场需求量大;人均耕地面积小,单位产量高。

⑵生产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等);生产作物:水稻

⑶特点:

①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35、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

⑴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地租低;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技先进。

⑵生产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国营》);生产作物:小麦、玉米

⑶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6、大牧场放牧业:

⑴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广人稀,土地资金低(拉普拉塔平原);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广阔(国际);距海港近,交通便利(水陆)。

⑵生产分布: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美国、阿根廷《牛》,澳大利亚、南非《牛》)

⑶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地广人稀,草场广阔。

⑷发展措施:

①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保鲜技术、冷冻船);

②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草;

③开辟水源;

④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⑤种植优质牧草和饲料。

⑸借鉴:

①合理利用草场,使草场不退化;

②保护草场,开辟水源,建立配套的人工草场,提高草场载畜量;

③发展交通运输事业,研究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市场;

④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牲畜,提高畜牧业的产出。

37、乳畜业:

⑴区位因素:

①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凉、潮湿,多雨雾、日照少,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③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消费市场广阔。

⑵生产分布:

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我国的大城市周围);生产作物:牛奶及乳制品

⑶特点: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交通便利。

38、工业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动力。

②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政策;科技;运输;市场;资金;能源;机械设备。

39、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的利润。

不同的工业部门,其生产过程和生产特点不同,生产投入的要素不同,生产构成的成本也就不一样。

因此,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不同,工业区位选择可以分为不同的导向型。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篇3)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篇4)

1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12、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13、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生活或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14、合理人口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重要性:

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16、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平衡生态,又不断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7、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平原地区)、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1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水平;

(2)历史因素;

(3)种族或宗教因素;

(4)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1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早期:

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一定规模后:

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0、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

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

超大城市(1000万以上)、特大城市(500-1000万以上)、大城市(100-500万)、中等城市(50-100万)、小城市(500万以下)城市人口规模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篇5)

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文章来源://m.jab88.com/j/15284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