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探究--物质的比热容》高效课堂导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三大段一中心五环节高效课堂—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名:2013.9
课题10-3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学习
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热量.2、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不同的物质吸(放)热的本领不同.
3、知道比热容的定义、符号和单位.4、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记住水的比热容.5、能叙述比热容的含义,会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6、会用比热容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对比的方法探究不同的物质吸(放)热的本领不同.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3、通过教师指导,培养学生自己导出公式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注意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兴趣,使实验成为学生掌握真知的有力武器.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积极的合作意识.3、通过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乐于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
教学
重点探究比热容的概念。
教学
难点用比热容解释自然现象。
学法
指导指导自主合作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一)热量
1.定义:,用符号表示。
2、在热传递的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内能,温度;低温物体热量,内能,温度.有些物体吸收热量和放出热量后,不一定改变,可是它们的发生了改变.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都有的转移.
3.单位:功和热量都可以用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所用的单位应该,功的单位是,热量的单位也是,内能的单位也是,符号是。
4、对于热量概念的理解: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数量.,所以热量是一个量,它存在于的过程中,所以我们不能说“某物体含有或具有多少热量”.
更不能比较两个物体热量的大小,只有发生了热传递过程,有了内能的转移,才能讨论热量问题,热量的大小与物体内能的多少、物体温度的高低是否有关系.
5、正确理解温度、内能、热量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①温度是表示物理量,它是一个量,所以只能说:“是”多少,.温度能否“传递”和“转移”:.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来看,它跟物体内运动剧烈程度有关,可以说,温度是热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它是大量无规则热运动的集中体现,对于个别分子毫无意义.
②内能是.内能跟温度联系密切,当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内能和温度一样,也是一个量,常用“具有”等词来修饰.
③热量是.它是一个量,要用或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如果物体之间没有热传递,也就不存在“热量”的问题.
(2)联系:
“温度”的变化,可以改变一个物体的,吸收或放出了“热量”可以表示物体发生了改变,但它的不一定改变。
(二)、比热容
1、参阅教材和联系实际思考:
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大时吸收的热量;质量相同时,升高的温度越大,吸收的热量越;相反,降低相同的温度,质量大的放出的热量;质量相同时,降低的温度越大,放出热量越.
2、实验探究:对于不同的物质,如何比较他们的吸热能力呢?(参阅教材思考)
(1)试验方法:。实验思路:
。其吸热多少如何知道:,此方法叫。
(2)、教材实验(图10-4)的加热时间较长,说明的吸热多,其吸热能力强。
此方法是在相同情况下,比较而得出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强弱的。
请再说出另一种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方法:。
(3)、如果物体的质量不同、吸热不同、升温不同时,如何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呢:。
3、比热容定义:。
单位:,读作:。
对比热容的理解:(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它既不随物质的的改变而改变,也不随物质吸收(或放出)的多少及的变化而变化.
(2)、对于同一种物质,比热容的值还与物质的有关。
(3)、比热容反映了不同物质本领的强弱的物理量。
(4)、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其物理意义是:。
二、合作探究:
(一)、热量的计算:
1、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88×103J/(kg℃).
(1)这表示质量是1kg的铝块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J.
(2)若把质量2kg、温度2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热量是J.
(3)若把质量2kg、温度100℃的铝块降温到20℃,铝块放出热量是J.
(4)若以Q吸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m代表物体的质量,t0和t分别是加热前后物体的温度,你能总结出一个由比热容计算热量的公式Q吸=.
(5)根据吸热公式,请总结放热公式:Q放=.
2.热量计算的一般式:Q=。比热容c的单位是,质量m的单位是,温度(t或t0或△t)的单位是,热量Q的单位是。
(二)、利用比热容分析生活实例:
1、试分析海风在白天和晚上的风向:。
2、试分析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小,说明造成这一不同现象的原因:。
三、课堂训练: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杯煤油用去一半,它的比热容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
B.吸收热量多的物质,比热容一定大
C.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一定多
D.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了相同的热量,煤油升高的温度大于水升高的温度
2、将质量相同的铜块和铁块,放入沸水中加热足够长的时间,则下列关于这两个物体的几种说法中正确是()
A.铜块和铁块升高的温度相同B.铜块和铁块吸收的热量相同
C.铜块和铁块的末温相同D.铜块和铁块间会发生热传递
3、试利用地理和物理知识解释我国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的原因.
4、质量为100g的铁块,放在炉子上加热相当长的时间后取出,立即投入质量为250g,温度为20℃的水中,水的温度最后升高到60℃,求炉子的温度.[c铁=0.46×103J/(kg℃)]
(假设此过程无热量损失)
四、拓展训练:
1、有甲、乙两种质量相等、初始温度也相同的不同液体,分别用两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不计各种热量损失。在加热过程中,甲、乙两种液体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右图所示。
(1)加热过程中,在相等的时间内,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
_______,上升的温度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2)比热容大的液体是_______。
2、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与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的,在数值上都等于该物质的________。[来源:
3、下列事实中,能说明物质吸收热量的本领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的是()。
A.体积相等的两瓶水,温度都升高了10℃,它们吸收的热量相等.
B.质量不同的两块铁,温度都升高了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等
C.体积相等的水和酒精,温度都升高了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等
D.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温度都升高了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等
4、下列关于比热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1kg的铁块比1g的铁块的比热容大B.物体对外放热了,它的比热容将减小
C.物体的内能越大,它的比热容越大D.比热容是物质的基本性质之一
5、煤油和水的比热容不同,这表示()。
A.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的温度不同B.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含有的内能不同
C.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升高的温度不同
D.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6、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是5∶4,降低相同的温度时,放出的热量之比是25∶4,则甲、乙两种物质的比热之比是()
A、1∶5B、5∶1C、125∶16D、16∶125
7、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0-3-4所示中a图线,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
A.aB.bC.cD.d
8、两只实心金属球质量相等,都从加热沸腾了一段时间的开水中取出后放到温度为0℃的足够多的冰中(设冰不能完全融化),试问:能使冰融化的比较多的金属球的比热容比较,这是为什么
9、质量为2kg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温度升高5℃,水吸收的热量为J,这是通过的方法改变了水的内能.若使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则煤油吸收的热量水吸收的热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煤油的比热容为2.1×103J/(kg℃)]
10、用温度计测温度时,通常测温泡中的测温物质与待测物体间会有热传递发生,以使测温泡和测温物体达到相同的温度。请你说明,测温物质应选择比热容大一些的物质,还是选择比热容小一些的物质较好呢?为什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高效导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高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积累文言词语
2、掌握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准确熟练的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1.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链接材料】——2.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又何间焉()鄙()弗敢专也()小惠未编()小信未孚()
公与之乘()长勺()辙()轼()竭()盈()旗靡()夫()帛()
2、解释加横线的词的意思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将鼓之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齐师伐我又何间焉何以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小大之狱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遂逐齐师一鼓作气再而衰彼竭盈
3、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②肉食者鄙③牺牲玉帛
④忠之属也⑤可以一战⑥一鼓作气,再而衰
⑦伐⑧加⑨安
4、重点句子翻译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④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⑦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⑧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⑨公与之乘,战与长勺。公将鼓之
⑩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⑾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⑿既克,公问其故
⒀夫战,勇气也。
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⒂彼竭我盈,故克之。
⒃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⒄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探究展示:
1、课文可分几部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第一段,。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
第二段,。全段32字,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2、文章的线索有几条?
有两条线索:①:将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4、曹刿的身分怎样?
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人?
6、“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三个方面的准备呢?为什么第三个准备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三方面:①“”;②“”;
③“”。
7、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8、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9、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10、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曹刿:。
鲁庄公:
11、写作特色
三、练习反馈:
(一).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齐师伐我②牺牲玉帛③小大之狱④小惠未徧⑤神弗福也
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⑦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二).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又何间(参与)焉B、肉食者鄙(地位低)C、战则请从(跟随) 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B、长跪而谢之曰C、辍耕之垄上 D、小大之狱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B.公问其故并驱如故
C.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D.必以信愿陛下亲之信之
4.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7、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B、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C、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D、遂逐齐师当余之从师也
8、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战于长勺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小大之狱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
9.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战于长勺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D.小大之狱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
10、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何以战河曲智叟亡以应B、公问其故故虽有名马C、肉食者谋之陛下亦宜自谋D、又何间焉此为何若人
11.选出下列句中的“以”字与“可以一战”中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以其境过清B.以塞忠谏之路也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D.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三)、简答题
1.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2、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地说说你的感悟。
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1)战前:
(2)战中:
6.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7.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9、文意理解:
(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和。
(3)、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获胜的原因有哪些呢?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给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11.本文略写了哪一部分的内容?结合你的写作经验,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12.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齐鲁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结合课外积累,你能举出另两个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吗?
②鲁国获胜的原因有哪些?其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结合实际简要谈谈。
13.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14.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1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16.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7.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
18.曹刿为什么赞同鲁庄公战前准备的第三个条件,请简要分析。(2分)
19.鲁庄公有很多可贵的地方,请结合文章分析。(2分)
20、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21、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21.文中曹刿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条件,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也对此作了论述。这分别是: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2.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23.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全品中考网
2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在解释原因的时候分哪几层意思?
九年级上册《出师表》高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知识链接】2——关于“表”: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1、生字注音
忠谏()裨补()遗()陛下攸()咨()阕()
陟()罚臧()否()行()阵倾颓()
苟()全猥()自夙()夜驽()钝攘()除
崩殂()诹()斟()酌()妄()自菲()薄
2、释词
崩殂:疲敝:秋:殊遇:开张圣听:
光:恢弘: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陟罚臧否:异同:作奸犯科:
刑赏:平明之理:良实:志虑忠纯:
简拔:遗:咨:裨补阙漏:
淑均:优劣得所:猥自枉屈:
驱驰:后值倾覆:尔来:夙夜忧叹:
不毛:庶竭驽钝:攘除:斟酌损益:
慢:彰其咎:谘诹善道:察纳雅言:
3、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古义是。(2)痛恨:今义是,古义是。
(3)卑鄙:今义是,古义是。(4)感激:今义是,古义是。
(5)谨慎:今义是,古义是。(6)涕:今义是,古义是。
4、理解文言虚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之欲报之于陛下也()而可计日而待也()
先帝称之曰能()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以光先帝遗德()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以塞忠谏之路()欲报之于陛下()
是以先帝简拔()于叹息痛恨于桓、灵()
以愚以为宫中之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悉以咨之()受任于败军之际()
先帝不以臣卑鄙()还于旧都()
以伤先帝之明(
二、探究展示
1、第一自然段问题探究: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2、第二自然段问题探究
(1)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
(2)如何具体执行?
(3)提出怎样的劝诫?
(4)“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3、第三、四自然段问题探究
(1)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2)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
(3)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4)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
4、第五自然段问题探究
(1)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
(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
(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
(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6)3-5段提出了什么建议?为什么要把这条重点写?
5、第六自然段问题探究
(1)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
(2)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3)“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4)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
(5)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6、第七段问题探究
(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7、第八段问题探究
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三、练习反馈
一、①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②先帝知臣谨慎……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1、这段文字选自的《出师表》,“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由是感激()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故五月渡沪()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⑤深入不毛()⑥臣本布衣()
⑦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
_____________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______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5、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①六出:______________②东和:______________③收二川:______________
④七擒:______________⑤北拒:______________⑥排人阵:______________
6、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B、以伤先帝之明C、悉以咨之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7、用一个成语概括: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划线语句的内容:______________。
8、“由是感激”中的“是”指代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作答)。
9、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中的此指代什么?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作答)。
10、概括这两段的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强调自己本来的志向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以光先帝遗德()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④悉以咨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
【知识链接】——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歇后语:
成语(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注解: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2)运筹帷幄
注解: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出处:《汉书高帝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3)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注解: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歇后语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门角里藏着诸葛亮——暗中盘算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名副其实
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
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金蝉脱壳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诸葛亮斩马谡——执法如山;不念旧情
文章来源://m.jab88.com/j/1381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