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每天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教案必不可少。教案可以使教师在课后进行补充和思考,您也对写教案感到一头雾水吗?根据你的需要,88教案网小编精心整理了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1)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的技能,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巩固练习

1、第76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

(2)请学生核对。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

7504800795003207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二百二十五千零四七千零六十八千零五十四

(1)学生写出这些数。

(2)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写出的数并全班核对。

(3)说一说你怎样判断,每个数中的“0”分别代表着几个“0”。

4、同桌拨数,读写。

一同学拨数,一同学在本子上写出写出这个数的读法和写法,然后再换过来。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的是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大家要记住的是不管是读数还是写数都要从高位往低位读写。写数时一定要看清这个“0”代表的是几个0,即要弄清前后两个数字所在的数位。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白板展示:超市购物时的对话情境

教师:同学们,画面中他们在说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引用对话中提到的克和千克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板书:克、千克)

二、新知探索

1.认识工具称。

2.认识克(g)。

(1)活动:称称。

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克、2克、3克、4克糖,用手感受下1克有多重。

引导学生感受1克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掂。

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一枚硬币(呈现1角硬币),介绍一角硬币重1克,你放在手心内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把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掂掂,感受有多重。

(3)说说。

通过刚才的掂掂、称称,你们对1克或几克有什么感觉?(轻或很轻的感觉)

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板书:克g)

(4)议议。

在生活中,计量那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作单位?

(5)填填

学生独立教材第2页填一填,并汇报。

小结:秤上的标注是g,读数就以克作单位,指针指着多少就是读多少克。

3.认识千克。

(1)称一称。

一袋盐重多少?两袋盐呢?

学生观察:1袋盐重500克。想:两袋盐是500克+500克=1000克

让学生把两袋盐放在盘秤上称一称,老师:两袋盐多重?你是怎样知道的?

(指针指着1,两袋盐重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得出:

1千克和1000克都同样表示两袋盐的轻重,因此1千克和1000克一样重,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2)估一估

教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吗?

先引导学生用手先掂一掂一个苹果有多重,再想1kg重的物品在手里是怎样的感受,然后估计几个苹果重1千克,组内先交流,然后让学生用盘秤验证估算结果(3个苹果重约1千克)。

(3)称一称

①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1千克大米。

让学生先将大米放入袋中,先用手掂一掂,估一估,称出1千克大米。

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让学生再掂一掂。

②小组合作用盘称称出2千克大米。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③教师巡视:让学生先掂一掂,估一估,各小组再分别称出8个苹果和3个萝卜有多重。

(4)填一填。6kg=()g7000g=()kg11000g=()kg

教师指名回答,帮助学生分析填写错误的原因。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称一称

学生分组完成后相互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1题。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教学中忽略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轻重。可用右手掂两袋食盐,左手掂1个一角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通过学生的随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我发现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认识体验还够,判断几克、几千克,误差较大,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板书课题:5.混合运算)

二、复习旧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看大屏幕(课件),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谁能用自己的理解形象的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理解的很透彻。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其实,数学之间是有联系的,只要你们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从旧知识中发现并学到许多新知识,不信,你们看这道题(板书:7+43),观察一下,与上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1)做一做

那么,当他们遇到一起的时候,你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拿出本子试着做一做。

2)读一读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吗?(想)请打开书48页,对照48页的脱式计算,看一看自己做的对不对。做对的同学就在旁边为自己画上一个大大的笑脸,以示鼓励。做错的同学,认真观察,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并在旁边改正过来。

(学生独立看书并更正)

3)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

的计算顺序)

4)做一做

我们知道了当加和乘遇到一起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那么,当减法和除法遇到一起的时候呢请同学们再试着做一做这道题。(课件显示:15-105)

(学生试做)

5)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的计算顺序)

6)议一议

同学们知道了当乘加在一起时,先算乘后算加;当减除在一起时先算除后算减,那么这些算式你们知道他们的运算顺序吗?

(课件显示10道不同级的混合运算算式,请同学们说运算顺序)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算式的运算顺序,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7)读一读

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读两遍,齐读两遍)

8)讲一讲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我们下次再遇到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加法),那么,我们再来看这道题,先算什么?(43=12),再算(7+12=19)(同时提醒注意事项)

9)练一练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会了)老师现在要考一考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课件显示)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数学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你们看(课件显示)我们把昨天学的知识稍微变动一下,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知识,如果老师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再添加一个小括号,它的计算顺序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你们说,神不神奇?(神奇)其实,数学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正等待着你们去研究和探索呢?加油吧!同学们。老师期待你们更精彩的表现。下课!

板书设计:

5.混合运算

7+43先算乘、除法

=7+12后算加、减法

=19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4)

万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课本第75页例6及练习十六第1、2、4题。授课日期__年__月_日星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有0),且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2、让学生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

教学准备:

计数器、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下面的每个数的后面接着写出三个数。

(1)569()()()

(2)1998()()()

(3)9997()()()

2、填空。

(1)在数位顺序表里面,从右边起,第一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是(),第四位是(),第五位是()。

(2)读出下面的数。

368读作()820读作()409读作()500读作()4758读作()

(3)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三写作六百写作

四百五十写作三百零六写作

五千七百三十写作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5)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

平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在格子图中数物体移动距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感受平移,提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老师跟小朋友们一起来研究平移这种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运动方式。(出课题)

1、交流预习内容

昨天晚上同学们自己预习了平移这个内容,小朋友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并提出问题,学生互相帮助解决)

2、举生活中的例子。

①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那现在你们能给大家举一些生活中你认为的平移的例子,并用你的身体演示给大家看?

(先在四人小组里做,让小组的朋友评价一下你做的是不是平移,在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

老师在中间插一些平移的画面,介绍生活中有的平移

②刚才小朋友表演的都是按照一条直线的平移,那还有不按照直线运动的平移吗?(学生上台表演)

注意:让学生展示多种不同形式的平移。

(在表演过程中让台下的学生评价他做的是不是平移)

3、出判断题:找出这些运动中全是平移的一组。(在全是平移的一组中,加入一个沿曲线平移的物体)

判断的时候,先排除有不是平移的组,然后重点讨论全是平移的一个组。这组平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这组判断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平移的本质

刚才你是怎么样判断一种运动是不是平移?平移运动是怎么样的运动,你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5、练习:鱼图(提要求时强调:是要作平移)

二、格子图中数移动距离

1、课件出示:房子(烟筒上有一只小鸟,屋檐上有一只小鸟)

请你观察房子做了什么运动?(平移)

(配音)移动后烟筒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5格(对)

屋檐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4格(错)

谁说得正确呢?(学生讨论)你觉得它为什么出错呢。

2、移动房子

整座房子移动了多少格?(让学生发表意见,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让学生对他的做法进行评价。

3、出示:房子向右移动图全班一起完成。向()移动()格

4、学生自已动手开书完成其他。

5、练习:动手完成p43第1题。

三、用平移的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出示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画面。

3、人们在生活中运用了平移,你们觉得你能运用平移改进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来方我们的生活吗

教学反思:

学生对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比较熟悉,我重点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抽屉的抽拉是平移现象,汽车运动是平移现象等,力争表达准确。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xx页例x,练习x的第x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习三的第3题制作“信箱”和“信”(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4×3= 2×5= 3×3=

2、填空。

2×()=4 3×()=6 4×()=8

()×3=12()×4=20 5×()=15

说一说()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

二、新课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交流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三、练习

1、练习x的第x题。

依据画面请学生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

2、练习x的第x题。

(1)让学生根据画面信息,完成填空。

(2)让学生独立填写除法算式。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

3、练习x的第x题。

按题意组织送信游戏,说明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

请每个学生当选邮递员,并把“信”交给学生,让学生完成送信任务。

完成后,看一看每个信箱中的信,检查是否都送对啦。

最后,特别请学生观察哪几封信送进了1号信箱。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四、总结

1、请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在送信游戏中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收获。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用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用乘法宽口径求商。

2、经历探索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尝试不同的算法,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提升,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说出口诀。

4×2=6×5=2×9=6×3=

5×5=3×4=2×4=5×4=

20÷4=35÷5=12÷3=10÷2=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并说说计算时用的是哪句口诀。

2、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中的新知识。

二、互动新授

1、谈话:同学们,王师傅包子铺今天开张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例2图)

(1)谈谈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观察并收集信息。)

师:每屉蒸笼装4个包子,有6屉,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吗?(学生回答。)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求一共有多少个包子,表示6个4相加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4×6=24)

师:我们在计算这道算式时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教师提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把这个算式转变成除法算式?

学生看图,改变题目,教师出示:一共有24个包子,每4个一屉,可以装多少屉?

怎样列式?(24÷4=6)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3)师:还可以怎样问?(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出示题目: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装多少个?

怎样列式?(24÷6=4)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探究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师:观察黑板上的3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乘、除法间的联系,要从算式的变化和算理上理解。)

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都有4、6、24这三个数,这三个数表示的意思一样。虽然4、6、24在三道算式中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条件和问题不一样,算式也就不同,请大家想一想,4、6、24在乘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在除法算式中又分别叫什么?很多同学也都发现了刚才我们计算的这三道算式其中有一道乘法,两道除法,都用了哪个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道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三道算式,如“四六二十四”:4×6=24 24÷4=6 24÷6=4

3、出示一道口诀,让学生写出三道算式。

三六十八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转换成两个除法算式,相应的问题可以变成求其中的一个乘数。这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

三、巩固拓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计算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想出商。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的3道题,想一想:怎样很快求出各题的商,每到题的口诀各是什么。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5题。

让学生根据小朋友参加“二人三足”游戏的情境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注意让学生口述图意,提出问题,再写出算式。

交流方法。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根据乘法口诀想商,加深对乘、除法关系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同时,还发现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里和除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到这样的关系,我们在计算除法时就可以想乘法算除法了。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8)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课时

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教学反思: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9)

【学情分析】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的运动现象有初步的认识,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应用所学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运动的知识,欣赏并创造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能使学生辨认生活中的一些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平移、旋转等运动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设计图形,并能用所设计的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旋转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能将多个同样的图案利用图形的运动拼在一起,并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用图形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欣赏图形的运动所创造出的美丽图案中,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根据给定的图案找基本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纸剪刀胶棒正方形磁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我们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在哪里呢,我们倒数3个数把他请出来,怎么样?

生:齐喊3、2、1教师出示课件放录音,同时让学生欣赏图片。

师:这些图案美吗?你们在生活中的那些地方见过这些图案?

生:桌布墙纸手绢围巾窗花地砖地毯等物品上见过.........

师:你们真会观察。不过,老师相信你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每一个人都能设计出这样美丽的图案,都能成为一名小小设计师。

揭示课题小小设计师

二、自主探究,实践操作

1、呈现素材,认识基本图形

师:这个图案可以看成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形状一样吗?教师用课件演示圈出图案中的四个部分。

生:同桌交流,,教师抽一生讲解。

2、动手演示,体验图形的运动

师:这些基本图形分别通过怎样的运动,才能得到现在这些图案呢?

(1)学生活动。用基本图形摆放在图案中,一边演示,一边说出基本图形的运动方式。

(2)动手体验。利用课件让基本图形运动的过程演示出来,同时让学生举出自己的右手,一边说出运动方式、一边用手势演示基本图形的运动方式。

3、独立拼摆,感受一个图形的变换

师:刚才是哪个图形在运动?

生:基本图形

师:你们觉得基本图形复杂吗?

生:很简单

师:是啊。简单的基本图形同样可以拼成这些美丽的图案,根据什么?

生:根据图形的运动。

师:你们想不想用这个简单的基本图形,通过图形的运动,拼出和老师不一样的图案呢?

(1)独立操作,动手拼摆

(2)展示交流,感受不同运动

(3)教师选取8幅学生的典型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讲解这些图案中的基本图形是通过怎样的运动,才拼成了这些美丽的图案。

4、合作交流,认识一组图形的运动

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同一个基本图形,通过不同的运动方式拼出了不同的美丽图案,你们的好朋友喜羊羊听到了这个消息可高兴了,喜羊羊说:它要选一幅图案送去做他新家的窗帘,同时,教师出示课件及录音

师:这是谁的作品?恭喜你们入选。不过,喜羊羊说:你们送来的图案太小了,他们需要的图案这样大怎么办呢?,同时,教师出示课件。

生:把基本图形平移

师:是把哪个基本图形平移?

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因为大的图形是由四个这样的基本图形组成的一组图形,一组图形平移比一个图形平移要方便一些、快捷一些。

师;请把和这个图案相同的作品拿来平移,先在黑板上演示一组图形平移,再在大屏幕上演示一组图形平移。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只教你们是把基本图形拿来平移,现在你们把整个图案拿来平移,就是把整个图案看成了什么?

生:基本图形。

师:聪明!有了这么一排,接下去怎么做?

生:平移,也就是把整排向下平移。

师:对!这一次又是把整排看成了什么?

生:这一排看成了基本图形,

师:课件演示整排向下平移。

这张窗帘布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总算织好了。但是,喜洋洋说,还是达不到要求,知道为什么吗,听听喜羊羊怎么说,放录音喜洋洋说:同学们,我们要的窗帘布远远要比这个大很多很多。

师:怎么办?

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你们的意思就是把大屏幕上的整个图案看成基本图形拿来平移,或者旋转、或者轴对称。

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老师只教你们把基本图形拿来运动,你们能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基本图形,举一反山,了不起。

三、自主设计,尝试创新

师:这么多漂亮的图案,都是老师提供你们的基本图形拼出来的,你们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基本图形,有了这个基本图形,就可以拼出更多更美丽的图案。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设计一个基本图形,根据图形的运动,拼成自己喜欢的图案,贴在作业纸上。

(2)每一个同学完成一幅作品,每一小组推选一幅作品全班展示。

(3)全班评选3名最佳小小设计师。

四、全课小结

师:孩子们,这节课玩得开心吗?

生:开心

师:你们现在觉得这些图案设计起来还难吗?怎样设计呢?

生:只要我们设计出了它们的基本图形,通过图形的运动,就能设计出美丽的漂亮的图案。

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通过你们的努力学习,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一名伟大的设计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未来的设计师们,再见!

扩展阅读

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学生要想适应当前的学习模式,好的教案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授课。教案有利于教师整理教学内容,捋顺教学思维。知道怎么写教案吗?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1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课时

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教学反思: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2

万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课本第75页例6及练习十六第1、2、4题。授课日期__年__月_日星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有0),且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2、让学生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

教学准备:

计数器、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下面的每个数的后面接着写出三个数。

(1)569()()()

(2)1998()()()

(3)9997()()()

2、填空。

(1)在数位顺序表里面,从右边起,第一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是(),第四位是(),第五位是()。

(2)读出下面的数。

368读作()820读作()409读作()500读作()4758读作()

(3)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三写作六百写作

四百五十写作三百零六写作

五千七百三十写作

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3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和“余数与除数间的关系”两个大知识点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②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③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④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操作、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等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

三、教学流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过除法,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除法打交道,除法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二、摆一摆,比较感知

(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1.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2.问: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问: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7个草莓,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

2、交流汇报摆的结果,并说发现。

3、引导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列算式。

4、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三、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一)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用9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动手摆一摆。

2、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意思吗?

3、如果用10根小棒来摆呢?

4、11根、12根、13根、14根、15根呢?

5、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余数<除数

(二)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1.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证明自己的想法。

3.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四、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第2题。

五、课堂总结,明确学习目标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师:看来,在家都很好地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

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4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的技能,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巩固练习

1、第76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

(2)请学生核对。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

7504800795003207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二百二十五千零四七千零六十八千零五十四

(1)学生写出这些数。

(2)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写出的数并全班核对。

(3)说一说你怎样判断,每个数中的“0”分别代表着几个“0”。

4、同桌拨数,读写。

一同学拨数,一同学在本子上写出写出这个数的读法和写法,然后再换过来。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的是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大家要记住的是不管是读数还是写数都要从高位往低位读写。写数时一定要看清这个“0”代表的是几个0,即要弄清前后两个数字所在的数位。

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板书课题:5.混合运算)

二、复习旧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看大屏幕(课件),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谁能用自己的理解形象的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理解的很透彻。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其实,数学之间是有联系的,只要你们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从旧知识中发现并学到许多新知识,不信,你们看这道题(板书:7+43),观察一下,与上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1)做一做

那么,当他们遇到一起的时候,你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拿出本子试着做一做。

2)读一读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吗?(想)请打开书48页,对照48页的脱式计算,看一看自己做的对不对。做对的同学就在旁边为自己画上一个大大的笑脸,以示鼓励。做错的同学,认真观察,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并在旁边改正过来。

(学生独立看书并更正)

3)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

的计算顺序)

4)做一做

我们知道了当加和乘遇到一起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那么,当减法和除法遇到一起的时候呢请同学们再试着做一做这道题。(课件显示:15-105)

(学生试做)

5)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的计算顺序)

6)议一议

同学们知道了当乘加在一起时,先算乘后算加;当减除在一起时先算除后算减,那么这些算式你们知道他们的运算顺序吗?

(课件显示10道不同级的混合运算算式,请同学们说运算顺序)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算式的运算顺序,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7)读一读

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读两遍,齐读两遍)

8)讲一讲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我们下次再遇到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加法),那么,我们再来看这道题,先算什么?(43=12),再算(7+12=19)(同时提醒注意事项)

9)练一练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会了)老师现在要考一考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课件显示)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数学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你们看(课件显示)我们把昨天学的知识稍微变动一下,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知识,如果老师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再添加一个小括号,它的计算顺序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你们说,神不神奇?(神奇)其实,数学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正等待着你们去研究和探索呢?加油吧!同学们。老师期待你们更精彩的表现。下课!

板书设计:

5.混合运算

7+43先算乘、除法

=7+12后算加、减法

=19

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P8 ~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继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 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能力,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重点难点:

1.经历试商的过程,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一定要比( )小。

二、 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8“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有商6。

(4)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填空:P4“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P5“练一练”的第1 ~ 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7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

平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在格子图中数物体移动距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感受平移,提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老师跟小朋友们一起来研究平移这种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运动方式。(出课题)

1、交流预习内容

昨天晚上同学们自己预习了平移这个内容,小朋友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并提出问题,学生互相帮助解决)

2、举生活中的例子。

①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那现在你们能给大家举一些生活中你认为的平移的例子,并用你的身体演示给大家看?

(先在四人小组里做,让小组的朋友评价一下你做的是不是平移,在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

老师在中间插一些平移的画面,介绍生活中有的平移

②刚才小朋友表演的都是按照一条直线的平移,那还有不按照直线运动的平移吗?(学生上台表演)

注意:让学生展示多种不同形式的平移。

(在表演过程中让台下的学生评价他做的是不是平移)

3、出判断题:找出这些运动中全是平移的一组。(在全是平移的一组中,加入一个沿曲线平移的物体)

判断的时候,先排除有不是平移的组,然后重点讨论全是平移的一个组。这组平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这组判断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平移的本质

刚才你是怎么样判断一种运动是不是平移?平移运动是怎么样的运动,你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5、练习:鱼图(提要求时强调:是要作平移)

二、格子图中数移动距离

1、课件出示:房子(烟筒上有一只小鸟,屋檐上有一只小鸟)

请你观察房子做了什么运动?(平移)

(配音)移动后烟筒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5格(对)

屋檐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4格(错)

谁说得正确呢?(学生讨论)你觉得它为什么出错呢。

2、移动房子

整座房子移动了多少格?(让学生发表意见,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让学生对他的做法进行评价。

3、出示:房子向右移动图全班一起完成。向()移动()格

4、学生自已动手开书完成其他。

5、练习:动手完成p43第1题。

三、用平移的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出示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画面。

3、人们在生活中运用了平移,你们觉得你能运用平移改进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来方我们的生活吗

教学反思:

学生对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比较熟悉,我重点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抽屉的抽拉是平移现象,汽车运动是平移现象等,力争表达准确。

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难点: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

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学生交流想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小结。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第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

必做

1填一填

(1)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2)12根小棒,每3根围一个三角形,能围几个三角形?

选做

2想一想,写2个除法算式

(1)三五十五

【教学反思】

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千,掌握千以内的数位顺序及各数位之间的进率。会正确地读、写、数1000以内的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数的组成。

2、借助学具操作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

3、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十进位值制思想,感受数学的简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听别人说起过比100大的数,自己也从书上、电视上听说过;更或许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起过,所以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但在他们的脑海里却没有数感。还发现学生会按照100以内的数数方法数1000以内的数,有不错的数数能力,但拐弯处的数数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学生对于生活中估计事物数量的多少时大多都凭着感觉乱猜。所以,为突破重难点,关键要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具体到抽象,借助直观操作,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架起一座认知桥梁。

二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往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像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千以内的数位顺序及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并数数。

教学难点:

正确地数出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

具体感知一千的大小。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PPT出示宏庙小学照片,指名读一读:

宏庙小学有100多年的历史,今年将迎来她132岁生日。其中,二年级有8个班,共320名同学。

复习已学的数:100,学生谈谈对100的认识。

【预设】100是最小的三位数;

10个十是一百;

百位上是1、十位和个位上都是0.

你知道哪些比100大的数?尝试写一个,并读出来。今天一起来认识比100大的数。

活动2【讲授】新课展开

认识1000以内的数。

用数字卡片摆三位数。

013

交流摆法、读法、写法。

103:一百零三130:一百三十

301:三百零一310:三百一十

归纳:读数时,从高位读起,一位一位往下读。中间的零要写也要读,末尾的零要写但不用读。

让学生再说几个要写也要读出零的三位数和要写不要读出零的三位数。

用计数器表示数,说一说它们的组成。

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103并介绍组成。在数字小路上贴数。

小组交流学习130、301、310.反馈交流。

活动3【活动】学生活动

巩固练习

(学习单)看小棒图(236)、小棒图(502)、计数器(949)写数。

反馈:读一读、说一说、数一数。

236:二百三十六,它是由2个百、3个十、6个一组成的。

请学生从236一个一个往后数5个数。

502:五百零二,它是由5个百、2个一组成的。

请学生从502一个一个往前数5个数。

949:九百四十九,它是由9个百、4个十、9个一组成的。

请学生十个十个往后数5个数。

学生介绍999:

【预设】它是一个最大的三位数;

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字都是9;

由9个百、9个十、9个一组成的。

添上1,是1000。

活动4【活动】认识千,感受一千的大小

认识计数单位千,感知一千的大小。

认识计数单位千。

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1000,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

归纳:从右边起第四位是千位。

揭示课题:千以内数的认识

感知一千的大小。

出示1000个小立方体,请学生说一说看到了几个小立方体,是怎么看出来的?(课件演示)

揭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

出示一张纸,想象1000张纸的厚度,出示1000张纸来验证,感知数量的多少。

出示全校学生上操的俯瞰图,想象1000个人的多少。

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10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讲授新课

教学例6.

1、请学生先在下面试读这些数。

2、请学生读出黑板上的数,教师板书。

如1206读作:一千二百零六。

3、师:读了这些数后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数中,有的0读出来,有的0不读,教师板书后,让学生发现什么样的0要读,什么样的0不要读。)

4、教师分别拨出4305、3003.

(1)看着计数器,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演。

(2)再写出这两个数的读法。

(3)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写这两个数的。

5、小组总结:怎样读万以内的数?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师生小结:我们读数的时候要从高位读起,万位上有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有几就读几千……末尾有的0读不读。中间有0的数不管有几个0都读一个0。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一分,说一说,圈一圈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掌握平均份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草莓测试页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初步感知“平均分”

师:小朋友们,春天来了,春暖花开,也是草莓采摘的季节,今天王老师要带大家到草莓乐园看一看。想不想去看呀?

生:想,师:请看大屏幕。看这么多草莓,多诱人呀!小红也来到了草莓园。他还给大家带了一个问题呢,哪个孩子来读一读?

生:读题

师:声音真洪亮,请坐!小精灵聪聪也想请大家来帮帮她!

师:哦!都想帮忙啊,咱这样先不着急,先自己想一想,一会儿我找个孩子上来分一分!

生:(请学生上台分。展示三种方法。)

师:小朋友们有三种不同的方法,我们来看一下小精灵是怎么分的?课件出示。

哪一种分法会三个小朋友都满意?也就是说,哪种最公平呢!

生:第三种

生:2,2,2

师:为什么呢?

生:每人都一样多!

师:分给3个小朋友,也就是分了3份,每份都是几个?

生:

师:每份都是两个草莓,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平均分。(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平均分)

师:一起读读!

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学生开火车说)

师:刚才哪位同学分的不是平均分?

学生交流汇报

二、动手操作,再次感受“平均分”

师:小红还想分给她的老师一些草莓,于是她又摘了12个草莓,请看!(出示课件)

师:小朋友们来一起读一下!

师:你知道了什么信息?你认为,哪个词最重要?(平均分)

生:

师:那接下来,我们就利用手中的学具来演示一下分草莓的过程。在动手分之前先看一看合作要求。

1-学生齐读!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

4-课件演示。

生1:一个一个的分

生2两个两个分(可以每份放两个,再每份放一个)

生3:三个三个的分!

小结:不论怎样平均分,分的结果都相同,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

三、小组合作,拓展提升,再次强化“平均分”

师:12个草莓可以平均分成四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出示课件)

学生动手操作,平均分的多种分法。

四、练习巩固,深刻理解“平均分”。

师:接下来我们做个闯关练习,请小朋友拿出作业纸!1.2.3说说为什么!

五、回归生活,应用平均分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情上会出现平均分的情况?

1、独立思考,汇报交流。

2、同桌互相交流。

六、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师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份自信来源于老师手中的教案。教案能够让一节课更加精致周密,优秀的教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编辑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稿的题目是《倍的意义》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46、

二、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乘法口诀后出现的。引导学生用画圆圈图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重 点 :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看: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

难 点 :在理解倍的意义基础上,掌握求一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学练习本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奇花岛探迷,先复习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从而推进学习自动生成知识: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就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 切入举偶,谈话导入

二、 对话平台

温故知新

原来老爷爷在给他做介绍呢:“我今年种了牡丹花和兰花(随机操作课件:牡丹花为1个2,)谁能来说说兰花是(4)个(2)。”

生回答。

师:“表现得好,(多媒体)送你们一枝蝴蝶花,看!漂亮吗?”“再来一枝。”

你看到了什么?数数果实有几个,花朵有几朵?

“谁会再来说一说这句话?”

(多媒体)师:春天到了,大地一片生机,万物复苏,老爷爷想把奇花岛打扮得更加美丽,他想在南边的坡上种上一些花。看,爷爷把坑都挖好了。

师:大家看看爷爷挖的两排坑数有什么关系呢?

谁再来说说第二排的坑数是第一排坑数的几倍?

师:你知道为什么说第二排的坑数是第一排坑数的二倍吗?

生反馈。

师:看看大家的劳动成果吧!(多媒体)操作课件以示奖励和赞赏。

师说:如果老爷爷在第2排再挖3个坑,现在的你们还能发现什么“倍”的关系吗?

生思考,反馈:第二排坑数是第一排坑数的三倍。

师:你说得真棒!可你知道为什么说第二排坑数是第一排坑数的三倍吗?

师:想知道第二排的个数是第一排个数的几倍,就先想想第二排的个数里有几个第一排的个数。

师:孩子们你们表现真的精彩!我提议,大家为自己鼓鼓掌加把油好不好?

玩中学

师:3个题目都没有难倒大家,爷爷十分高兴,他要邀请大家到他的后花园去玩玩。

师:哟!爷爷后花园门口就有两种漂亮的花。嘿,这边墙上还有两行字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喇叭花2朵,白玉兰12朵)

师:过去我们都用O来表示物体,今天我们用一个O代表一朵花,比如:

喇叭花:OO

玉兰花:OO OO OO OO OO OO

请大家拿出练习本来画一画吧!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学生绘画,老师巡视。

生反馈绘画过程和想法。

师:如果现在请你来圈一圈,你认为应该几个圈一圈?

师:好,动手圈一圈吧

把你发现的说给大家听听吧!

你能试着写出算式吗?

生反馈

师:倍不是单位名称,不能带作单位。师小结并板书: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用除法。

齐读

师:今天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大家在奇花岛上获得了一个关于求谁是谁的几倍的秘密方法。学了这么久,大家想不想玩一个刺激的。现在老师要来给大家变一个魔术,好吗?

学中做

(操作多媒体:)摆花

老师在第一排摆上2朵花,在第2排摆上2个2朵,请大家说第2排花的朵数是第一排的几倍并且说出算式。

老师在第1排增加到4朵,在第二排摆上12朵,学生说倍数以及算式。

第一排摆上3朵,如果我想让第二排的朵数是第一排的2倍,我该怎么摆?

大家看看这两排花下面还有3行字,大家齐读题目:

把第一排的花朵数看成()份,把第2排的花朵数有这样的()份,所以,第2排是第1排的()倍。

把你想到的说给周围的同学听听。

反馈。齐读。

玩中乐

师:美景欣赏够了,我们来做个拍倍数的游戏好吗?

生拍我跟:生拍2下,我拍6下,说:老师拍的次数是你的3倍。6÷2=3

我拍生跟:生说倍数,说算式。

生生互动。

做中得(多媒体幻灯)

1、书中练习P46-47

2、按ESC退出奇花岛课件,切换到幻灯课件。

3、填空:

4、课件出示主题图:再过两个多月就要到元旦节了,咱们校长和老师为了让同学们能够过得有意义和快乐,决定在那天进行一场文艺演出,瞧!这就是同学们在彩排节目的现场。

咱们一起把上面的句子读一读吧。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写算式,说想法。

小结:我们在这节课中学会了什么?

三、 活动延伸,知识应用与拓展

量一量班上的黑板的长度和宽度,再估一估长度大约是宽度的几倍。

这里有一封信,是我们刚才离开奇花岛的时候老爷爷悄悄给我的,他告诉我考验完小朋友的时候,一定要记着把这封信读给大家听听。大家想听听老爷爷都给我们写什么了吗?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的见解和认识,欢迎提出您宝贵的意见,谢谢!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首先关注的是教育,其次才是教学。要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因此,我根据新课程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1) 理解记忆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计算。

(2) 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

(3) 通过找规律,归纳口诀,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的能力

1、 教学重点、难点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他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计算,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其中,亲历并理解口诀的形成过程和口诀的含义、作用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想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的问题情境法和探究学习法。

1、 密切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需要注重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只有创设了亲切、自然、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快乐中参与学习。本节课从学生喜欢的谜语入手,以手为样本,常设情境导入,从而引出5的乘法口诀,犹如练习中,把5的'乘法口诀和生活中常见的时钟联系起来,使学生倍感亲切,而且更加容易记忆。

2、 重视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新课表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课堂学习要与学生的原有经验相联系,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出发。在本课中我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看图后自己说出是1个5,算式就是1×5或5×1,自己编出口诀一五得五,在动手操作中完成后面的口诀。

3、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个人的学习效果虽然离不开他的智力因素,但非智力因素可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而且具有动力性质。因而在学习中,务必重视情感、态度、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做,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归纳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流程

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4个部分:

● 创设情境,激活原有经验认知结构;

● 合作探究,引导主动进行认知结构;

● 巩固应用,强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

● 拓展延伸,运用新知结构解决问题。

这样的安排,参照了小学数学认知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数学,积极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并已到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产生学习动机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获得新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1、 谜语导入创设情境

“十个好兄弟,分成两个班,互相团结紧,排山又倒海”——这个关于手的谜语,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并且迅速进入到最佳学习状态中,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接着让学生探索新知,说出几个5,并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通过计算一个5,到5个5,学生会发现如果把乘法算式写成加法算式,在用加法来帮助计算得出答案,实在太麻烦了,这时就需要一种新的更好的方法,就是用乘法口诀来帮助计算。这样即使学生体会到了运用乘法口诀的必要新,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到渠成地引出了今天的学习内容。

2、 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根据学生的起点,在教学之前,很多学生对乘法口诀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把精力放在了解每句口诀的来源和每句口诀的含义上来。我让同桌合作交流编完整的5的口诀这一环节的设置,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在互相启发的学习过程中,能力得到发展。

3、 反馈练习,加深理解。

记忆5的乘法口诀,是本课的重点之一,而练习是学生熟记乘法口诀的基本途径。教师只有选择了生动有趣又行之有效的练习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预期的目的。

4、 拓展延伸,运用新知结构解决问题。

创设认识表盘,快速说出1分钟是一个五、2分钟是两个五、3分钟是三个五、5分钟是5个五……训练学生的快速反映,将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预想

本节课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得出5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正确的都给予肯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1题,练习二十五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75-8=36+40=42-9=54+8=48-40=

52-7=36+4=50-20=57-20=84-7=

75-6=84-60=

(2)谈话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二、复习旧知

(1)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法。

教材第101页第1题。

①指名读题。

②笔算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

③指名上台笔算,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2)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出示练习题:30+24+28=75-26-35=45+27-5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小结:为了简便可以把分步计算的两个竖式连起来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题。

要求学生看清运算符号,认真审题,再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3题。

独立完成。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相信同学们的计算会更熟练,在计算时只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相信大家会很棒!

板书设计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一笔算两位数加法

和:和:

差:差:

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30+24+28=75-26-35=45+27-59=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课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23例4(1)及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2)通过经历对统计图的观察、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讨论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唱儿歌《左手与右手》。我们说一说左手与右手的指头个数怎样?

引出:同样多。

(2)投影出示题图。

①比○多几个?

②怎样列式。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4(1)指名读题。

(2)分析、理解题意,并列式解答。

①这道题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条件是什么?

②第二个条件是什么?

③从这个条件你可以看出什么和什么比?

④以一班为标准,哪班多哪班少?

⑤那么二班的红旗数就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⑥跟一班同样多的有几面?比一班多的有几面?

⑦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⑧求二班的红旗有几面,只要把这两部分怎么样?算式怎样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下面两句话,说出什么和什么比,什么多?把多的分成哪两部分?

①苹果比梨多3个。

②白兔比黑兔多2只。

(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1题。

(3)听录音,口答。

①小猴子有41只,大猴子比小猴子多3只,大猴子有几只?

②梅花鹿身高1米,长颈鹿比梅花鹿身高3米,长颈鹿身高多少米?

③小熊猫重10千克,大熊猫比小熊猫重20千克,大熊猫重多少千克?

四、总结

这节课人匀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关键要抓住谁和谁比,谁多诳语少,把多的分成两部分,求多的就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

一班:12面

二班:与一班同样多的比一班多的3面

12+3=15(面)

答:二班得了15面。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二年级的一个知识。本课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过米和厘米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学生尺和米尺,会数学生尺上的大格和小格,知道1厘米是10小格,1米=100厘米。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下面3点:

1、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会用打手势的方法比划1分米和1毫米。

2、掌握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学难点: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二、教法和学法

1、直观演示

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演示,学生在观察和对比中体会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领悟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逐步认识1分米、1厘米。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引新

(1)实物展示平台展示一把学生尺

提问:同学们,老师这里现在有一把学生尺,你能来介绍一下有关这把学生尺的知识吗?

设计目标:让学生产生回忆,联想曾经学过的知识米和厘米,知道学生尺分大格和小格,1大格是10小格。每1大格就是1厘米。

(2)画一条长10厘米的线段

提问:你能猜一猜老师准备用怎样的一句话介绍这条线段有多长吗?

设计目标: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长度单位。

2、新授

(1)出示情景(课件演示)教学分米

提问:从小男孩的介绍中,你发现新的长度单位是谁了吗?(学生:分米)

活动一:

要求:

1、从你的直尺中找出1分米有多长。

2、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

设计目标: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感受1分米有多长。

活动二:

要求:用直尺在自备本上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提问:你是怎样来画1分米的线段的?

练一练:判断下面的画法是1分米吗。(课件出示画法,从刻度5画到刻度十15)

活动三:

要求:

1、四个人一小组观察米尺。

2、数一数,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

回到课初:我是这样介绍的,这根线段长1分米。你们猜对了吗?

(2)继续教学毫米(课件出示情景)

引:茄子老师正在量我们的数学书有多厚呢?你看,连1厘米多不到,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种新的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下面我们就一起听听茄子老师是怎样来介绍毫米这一个长度单位的。

课件演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活动一:

要求:

1、请你用笔尖指着你的直尺数一数,1大格有几小格?板书:1分米=10厘米

2、请你用手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

(3)课件赏析1毫米

你还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采用毫米坐单位?

学生讨论,说以说

四、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

3分米=()厘米3厘米=()分米

30厘米=()分米50毫米=(分米

设计目标: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分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为下面的学习作做准备。

2、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可以。)

教学目标:第一体会解决这题的不同方法;第二数的简便方法,每一大格的中间都有一根比较长的线段,它把每一大格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5小格是5毫米。

3、在()里天生活合适的长度单位。

1棵小树高2()2张电话卡片厚2()一张床长2()

1枝铅笔长2()一根铁钉长2()一根黄瓜长2()

设计目标:联系生活,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4个长度单位的认识。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知道每个单位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4、分组测量

要求:1、同桌两个人1小组合作。

2、用直尺量一量桌子和椅子分别各有多高,是多少厘米,接近多少分米?

3、做好记录,全班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6

课件出示3条线段,你认为哪条线段最长?(学生自己解决)

全班交流想法,一种是估计,目测;另一种是用直尺量一量,标上长度再比较。从中体会正确的方法。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表内乘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2题及练习二十五第4、6、7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求积,提高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求积。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9×5=8×7=7×6=4×9=3×6=5×7=

4×8=3×4=6×8=4×7=9×9=8×5=

3×7=4×5=5×6=8×9=

(2)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表内乘法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复习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多媒体出示下图:

○○○○○○○○

○○○○

○○○○○○○○

问:求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怎么列式?用简洁计算怎么列式?

5+5+5=5=20(个)

5×4=20(个)

指名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5×4=20

乘数乘号乘数积

教师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复习乘法口诀。

①背乘法口诀。采取多种形式背乘法口诀。

②根据“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③口算。

7×8=9×4=6×7=8×8=6×5=7×4=

6×9=9×8=5×5=8×6=3×2=7×7=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4题。

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6题。

仔细看题,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7题。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读懂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习,你们有什么新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板书设计

表内乘法的复习

一、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5×4=20

乘数乘号乘数积

二、乘法口诀

背诵1—9的乘法口诀。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P14的内容和教材P15练习二第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方法,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或两位数进位加的算理,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数学思考: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或两位数进位加的算理

情感与态度:1、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书写的好习惯2、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以及进位加的竖式写法

教学准备:

第14页例3图、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8+5=9+6=7+5=5+6=

7+8=8+8=

2、帮小兔找到要拔的萝卜。

34+5=26+32=56+40=

提问: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

二、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教材P14情景图

(1)仔细观察图片,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3)老师有这样一个问题:二(1)班和二(3)班有多少名学生?你能帮老师解决吗?

(4)你会列算式吗?为什么用加法?你会计算吗?

2、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借助计数器、小棒,试着计算35+37。

(注意指导学生单根相加满10根把10根捆成一捆,为后面的竖式计算进位作好准备)

(2)小组展示:摆小棒、拨计数器。

方法一:先把5根加7根是12根,够10根捆成一捆,12根捆成一捆多2根;再把3捆加加3捆是6捆,6捆加1捆是7捆,7捆加2根就是72根。

方法二:先把3捆加3捆是6捆,再把5根加7根是12根。够10根捆一捆还多2根,6捆加1捆是7捆,7捆加2个就是72根。

小结:先加单根的后加整捆的都可以,这两种方法使用小棒相加的相同之处是把大根的相加,满十后捆成1捆。然后整捆的相加,再把单根的和整捆的加起来

(3)你们能把你们的思考过程用列竖式的方法表示出来吗?

(4)通过借助小棒,讲解列竖式的过程。

上面是三个十,五个一,合起来是35。下面有三个十,七个一,合起来是37。计算35+37,先把零散的5根和7根合起来是12根。12根中拿出10根捆成一捆,剩下零散的2根。上面的3捆和下面的3捆合起来是6捆,加上刚刚捆好的1捆,合起来是7捆,是七个十,是70,和刚刚零散的2根合起来是72。

先计算个位,5+7=12,个位相加满十,怎么办?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计算十位,3+3=6,再和刚刚进上的一个十合起来是7个十,是70。所以35+37=72。

(注意指导学生:个位上5加7的12,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上应该怎么写?向十位进上的1又怎样写?)

(可能会有学生提出从十位加起,应加以肯定,并用这种方法算一算,学生会发现十位加起进位太麻烦,从而进一步明白笔算加法为什么通常从个位算起的道理。)

3、比一比

(1)问:比较23+46与35+37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式的竖式计算

(2)学生交流汇报

(3)小结:相同点是相同数位要对齐,不同点是23+46的个位相加不满十,而35+37的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23+46可以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而35+37从个位加起比较方便。如果从十位加起,则比较麻烦。

小结:列竖式进行加法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5题,注意让学生说出错误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100以内的进位加法,知道在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还要注意如果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五、课后作业

教材练习二P16第8、9、11题

关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模板


88教案网专题“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推荐内容。

有备无患,是一名教师所必备的素质,无论教授知识的难度高低,所有老师都应该尽到编写教案的本职。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的展开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准备?考虑到你的需要,栏目小编特地编辑了“关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关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表象。

2、通过实际测量,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并提高估测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1、课件、尺、软盘;2、学生准备:彩纸条、剪刀、1分硬币、电话卡或银行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演示课件)有一次课间,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红红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明明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你看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的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问: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米、厘米)

师:对!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板书:米厘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

[评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量物体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又用孩子熟悉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引出新知,让学生觉得有趣,促进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师:(课件演示)然后,红红问了一个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或是比1厘米长但比1米短,我们怎么来知道它的长度呢?所以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探索实践

(一)认识分米

1、量一量

师:请你用直尺量一量你的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大约各是多少厘米?(学生回答)

师:一般来说,文具盒长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边说边板书:10厘米)

师:(示10厘米的彩条)像这样10厘米长的线段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长度分米(板书课题: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在10厘米后板书:是1分米)那么,20厘米就是多少?(2分米)

学生齐读:10厘米是1分米

2、认一认

(1)师:请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1分米可以从哪里到哪里呢?(请学生上实物投影指出)也就是说1分米相当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学生齐读。

问:你的尺上有几个1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2)体验:

①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用直尺比划出1分米。我们现在比划的就是一柞的长度,一柞大约是1分米。比划给同桌看。

②一人比划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③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评析: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比划、空手比划和估计彩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测量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近的,都应予以鼓励。]

3、画一画

(1)师:你能用尺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纸上。

(2)交流:你是怎样画的?请学生上实物投影展示汇报。

(3)师:(边说边画)1分米我们可以从刻度0画到10的地方,可不可以从1开始画起呢?这样应该画到哪里了呢?(11)为什么?如果从2开始画呢?从3呢?

[评析;让学生知道从尺上的任意刻度起,都能画出1分米的线段,培养思维灵活性。]

师:只要画满10大格,就是10厘米,就是1分米。

(4)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4、找一找

4人小组相互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全班交流。(插座边长、软盘边长、粉笔长)

5、数一数

师:(示米尺)谁来数一数,1米有多少厘米?你是怎样数的?结果怎样?(板书:1米=10分米)学生齐读。

6、实践操作:想想做做第4题

(示课件)和你的同桌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

先让学生目测一下几分米,再测量。

[评析:学生目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目测再让他们去实际测量,学生又一次感知长度,培养了估计能力。]

(二)认识毫米

1、师: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同学们有的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接着板书课题:和毫米)

2、小组学习

(1)师:在学习毫米时,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自己去发现关于毫米的知识。

示学习步骤:

①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②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

③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量一量。

(2)学生4人小组学习。

[评析:学完分米再来学习毫米,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因此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由于二年级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还较弱,出示具体的学习步骤,让他们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与讨论,从而体验毫米的含义。]

(3)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总结:①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②1厘米中数出多少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所以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学生齐读。

③(示实物并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电话卡或银行卡的厚度、书上数出10张纸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问:还有别的物体吗?

3、师:现在请你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教师演示)

同桌互相比划,用一分硬币插进去量一量对不对。

4、(示课件)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请学生说一说。

师:比如测量降雨量、量小蚂蚁的身长。(教师适当解释)

三、总结

1、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师:加上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从大到小分别是:米、分米、厘米、毫米。今天我们还知道了这些单位之间的一些关系。(学生齐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评析: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关系,进一步总结使学生形成概念。]

2、师:那么现在再来看看前面红红提出的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短该用什么单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长呢?(分米)超过1米的长度也可以用分米做单位。

[评析:联系导入的故事复习,前后呼应。]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相互说长度,并说说是怎样想的。指名回答。

2、想想做做第3题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请1-2组汇报。

3、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回答,说说怎样想的。

4、想想做做第6题

(1)学生判断,集体反馈。

(2)学生用尺量。

5、量自己的拇指宽大约是多少毫米。

[总评:本课从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到进行实际测量,学生均以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式完成。教学分层次展开,教学分米的认识通过量一量、认一认、画一画、找一找、数一数等几个步骤,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教学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放手让学生用眼观察、用口交流、用手操作、用脑思考,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关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2)

一、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2)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关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3)

设计说明

1.注重直观演示,引导讨论交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二年级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本设计注重教师在黑板上直观演示,讲解算理,采用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观察算式,发现问题、讨论算法、总结算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探究新知。

由于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过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因此本节课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说出各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1)12-7+4=(2)8+(9-6)=

12-(7+4)=8+9-6=

2.提出问题。

(1)观察每组题中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运算顺序和结果却不同呢?

3.引入新课: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同样,在混合运算里,如果算式里有小括号,我们也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板书课题: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

通过组织学生复习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教学计算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发放课堂活动卡辅助完成教材49页例3的教学。

(1)课件出示例3第一题:7×(7-5)。

(2)鼓励学生试着用脱式独立计算,完成此题。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后汇报)

(3)课件展示学生汇报的结果。

方法一:7×(7-5)

=7×2

=14

方法二:7×(7-5)

=49-5

=44

(4)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讨论:哪种方法正确,哪种方法错误?为什么?

(学生观察比较、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预设

生1: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因为我们一年级就学过,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生2:第二种方法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而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

(5)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混合算式,要注意什么?

(学生组内讨论后,全班交流)

生:要注意题中有没有小括号,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如果没有小括号就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6)教师进行示范并板书。

7×(7-5)

=7×2

=14

(7)教师说明: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与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关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4页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按例1内容准备实物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欢什么活动?(春游)小精灵聪聪刚刚告诉老师,明天是个好天气,学校决定明天春游去。一听到这个好消息二(1)班的小朋友可高兴啦,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课件)

[评析]以参加春游活动的情境引入,触题自然有趣,学生充满兴奋,上课伊始便以一种愉快、亲切的情绪投入学习,这是一种贴近学生生活的开场白。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1:二(1)班的小朋友准备的食品可多啦有面包、橘子、矿泉水、还有糖果

生2:我发现这些食品都是分一份一份的,面包有5份,矿泉水、橘子、糖果也都有5份.

生3:我还发现每份食品都是2个,2个面包一份,2瓶矿泉水一份

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小朋友在分每一种食品时,每份都同样多。课件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4、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学生自圆其说,诱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评析]通过对食物排列情况的观察、研究,自主地发现分食品的秘密,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认识积累经验,而后老师适时的一句问话既强化对每份同样多的感受,又为平均分的引出做伏笔。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例1,引入平均分

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明天春游的食品(课件出示:橘子、糖果)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分配食品。要求:分每种食品要像二(1)班那样,每份应同样多。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③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糖果分成5份,每份有3颗;橘子分成5份,每份有3个

④观察:从各小组准备的食品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各种食品都是每份的数量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小精灵说: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评析]教师十分明确动手操作,对由每份同样多到平均分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操作分食物(操作、小组交流、过程展示)使之体验到分,每份同样多从而自主地形成平均分的概念。这种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亲身实践的学习活动是解决数学概念的最有效的办法。

2、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⑴、书第13页的做一做

①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把10个面包分成5份,每份的面包块数同样多)在平均分下注每份同样多

②操作:用10个○片代替面包,动手分一分

③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个面包平均分,分成5份,每份有2个面包。

⑵、小朋友说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用平均分的意思把刚才分食品时的每一种分法过程说一说吗?

①同桌互相说一说②交流汇报

生1:把15个橘子平均分分成5份,每份有3个

生2:把15颗糖果平均分分成5份,每份有3颗

3、引入例2

现在我想请小朋友做老师的小助手将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想一想可以怎样分?

①学生动手分一分(用○代替橘子)师参与活动

②交流分的结果(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生1:一个一个地分生2:先两个两个地分剩下的再一个一个地分生3:三个三个地分

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3个橘子

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聆听他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

④讨论评价: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分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最后分完的结果必须每份同样多。(平均分、结果)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快、准确)

[评析]不仅要求能自悟、会理解,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述把对平均分的领悟表达出来,同时在此活动中学会与同伴交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评价他人,使自己的数学思维不断得到完善。这亦是一种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4、巩固书第14页做一做

①学生独立完成,用小棒代替矿泉水动手分一分(再用虚线把分的结果表示出来)

②交流,同组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③如果老师又拿来3瓶矿泉水,这时应怎么分呢?如果老师又拿来的是4瓶会出现什么情况,该怎样解决?(让学生充分思考,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学生自由交流,各抒己见

[评析]做发展学生思维的有心人。此处一问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依据对平均分的逐步理解,此时学生就会围绕平均分提出问题解决的各种策略。这样的教学设计不失为学生搭建展示思维个性舞台的好办法。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三第3题

①学生自己读题,根据题意从学具卡片中拿出相应的梨子

②自己动手分一分,将梨子平均放进3个盘子里(注意总数、份数的渗透)

③评析,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2、练习三第一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根据题目的要求想怎么插就怎么插。(并涂上颜色)

②交流展示插花结果,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突出平均分)

③评选,谁插的花最漂亮(培养学生的欣赏美的能力和做答认真的习惯)

选出每瓶插得同样多的,强调把12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4朵平均分

3、练习三第2题

①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判断、分析能力

②评析,你想对第1、第2题说句什么话?(第1题: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不公平、第2题是平均分,但只能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此,学生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的编排特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以达到既巩固知识又开发智力的目的。你想说什么?、联系生活实际等活动发生于对平均分知识的有趣问题,探究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生命的数学,此例不失为一种好的思路。

四、小结

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注意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

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新知。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体验。教学时,我由准备春游食品这一具体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知道每份同样多。再动手操作,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画一画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小组合作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的乐趣

关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桃树画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4枝粉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枝另一人3枝

其中一人2枝另一人也2枝

在这些分法中,前一种每人分到的不是同样多,后一种分得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枝粉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二、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1、示图片(8个桃)

如果把这8个桃子平均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请同学们拿出8个图片,动手试一试,分完后,给小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集体交流。

(1)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谈话:现在正是桃子丰收的季节,瞧,老师手里是什么?把有桃子的卡片拿出,数数看,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如果每个小朋友分给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个小朋友)

同学们,每个小组也有一棵这样的桃树,小组合作,试着分分看。

小组合作分桃子,集体交流。

小结:8个桃子,我们可以把2个桃子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也是平均分。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二页)

2、第2页试一试

教师说分小棒的要求,学生一起动手分,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第二题

先看上面一题的图,弄清是怎样圈的,圈一圈,并填空。再做下面一题,指名读题目要求,一起动手圈,圈后填空,同桌学生相互订正。

4、想想做做第三题

指明读题,说说题目的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解决的方法,把分的结果填在书上,再说说是用什么办法分的。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练习用每几个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下节课我们还继续学习平均分。

关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拨一拨(书24页)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3、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数位顺序表:你知道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吗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新课

引入:今天我们继续来拨一拨、数一数生活中的大数。

㈠教学拨数

第(1)题,教师板书“二千九百三十二”

①教师让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学,拨好的同学请举手。

②学生举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拨的,为什么是这样拨?然后提问学生怎样读这个数。

③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三十二。整百整百的数数到九百,接着整千的数数到二千

④说一说2392中有几个千,几个百 几个十 几个一

⑤要求学生先4人一组一起数,一起拨。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⑹教师让学生打开书本第24页自学拨数,(九千零四十)(一千零一)自习后,教师请学生到教坛前当小老师指导大家拨。

㈡。教学读数、写数

学生试着读拨出的数。然后将这些数进行分类。

1、第一类:不带0的数。

(1)学生再读读数,然后将数出示在计数器上。

(2)抽学生代表说说数的读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3)每人写一个不带0的数,请同桌读一读。然后抽几桌汇报。

2、第二类:中间带0的数

(1)老师将这两个数先后出示在计数器上,要求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这个数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读中间带0的数的方法;不管中间是几个0,都只读一个0。

(3)出示只有中间带0的数,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读。

3、第三类:只有末尾带0的数

(1)派代表说说这类数的读法,老师归纳。

(2)出示你所写的数,让其他学生读。

4、第四类: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

(1)读一读、说说方法,老师小结。

(2)出示一个代表所写的数,看谁读得快,学生自己读后,抽生读。

(三)你拨我写

⑴拨出书上,看一看上的数,并试着写一写

⑵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1)每位是几就写几。

(2)哪个位上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补足

(四)总结读、写数的方法。

三、强化训练

1、书24页认一认,拨一拨,简单介绍算盘

2、书26页,第3题

(1)指导学生观察图,让学生发现这里有100块糖一袋,有10块糖一袋。

(2)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

(3)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检测

975、( )、995、1005、( )、1025

997、( )、( )、1000、1001、( )

3800、( )、4000、4100、( )、( )

板书设计:

读数时

(1)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2)中间有一个或两个、三个零,只读一个零

(3)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写数时

(1)每位是几就写几。

(2)哪个位上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补足。

关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92----93页。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并进一步体会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事件的判断能力、解决能力及学生间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准备:

1、CAI课件。

2、分小组:2人一小小组,6人一大小组。每大组一个组长,一个助手。

3、每两人准备一个硬币。

4、每小组一个罐子,罐里有6个乒乓球(3

关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情感性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乐于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3、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运用方位知识和合作学习的方法,畅想设计操场,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生活中的方向。

教学准备:课件、方向板、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同学们,今天这里来了很多客人,我们二年二班的同学带着这些客人一起去游览我们的哈尔滨的美景,好不好?你们就是这次活动的导游,导游方向感非常强,可你们会辨认方向吗?我们必须知道方向才不会走错,我先来考考你们,如果现在我面朝北方,我的后面是什么方向?(南方)我的左边是什么方向?(西方)右边是什么方向?(东方)

1、谁能来象我这样说一说你们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生描述)

全班体验四个方向。(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站立)

那么你知道位于你的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有谁吗?请你们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生活动)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生描述)

2、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来辨认方向呢?

3、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那你们知道怎样在图纸上标识方向吗?

4、那么你们在生活中除了这四个方向词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辨认这几个方向。(板书:辨认方向)

二、走进生活、体验方向。

1、看!这是哪里啊?我们在家乐福门前(出示媒体)同学们真聪明,能和你们一起观光,我们真幸运!你们的辨认方向的能力真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图中你都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看到有少年宫、省政府、省医院、和兴商厦、电机厂、图书馆、植物园、远大绿洲小区这几个建筑物。

生2:我看到了一个指向北方的图标,表示这幅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绘制的。

2、你能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来说一说省政府、植物园、和兴商厦、电机厂分别在家乐福超市的什么方向吗?

3、图中还有4个建筑物,它们对于家乐福所在的位置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们认为哪种描述的比较准确?

4、现在谁再来描述一下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家乐福的什么方向?

(先指名生说,再同桌互说,同时师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三、实际操作、制方向板。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8个方向词,可是等我们出去了还是容易把方向弄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制作一个方向板。

请拿出这张正方形纸,想一想,怎样能够制作表示八个方向的方向板呢?

根据我们作图的习惯,上方一般确定为什么方向?(生:北方)请你标出北方。剩下还有7个方向,你们能自己完成吗?

(学生尝试制作方向板,师巡视并给予有困难的学生相应的指导。)

2、谁来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汇报展示)引导学生评价。

你认为他制作的方向板怎么样?(学生评价,完善)

3、你们已经会自己制作方向板了,那么你们会根据我们教室的实际方向,把你的方向板按照正确的方向摆放在你的课桌上吗?(生尝试摆)

同桌互相看一看,你们摆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小声地讨论一下应该怎样摆。(生互评摆放的方位对不对)

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生汇报)

4、小游戏:找方向!

老师这里有8张分别写有8个方向的卡片,请八个同学分别代表八个方向站到正确方向的位置上。谁能利用你所学的知识,为我们的教室制作一个大的方向板?(组织学生活动)

5、同学们已经在我们的教室里制作了一个大的方向板,谁能来说一说在教室里的这8个方向上分别有些什么物体。

6、你们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说一说自己某一方向上分别有哪位同学吗?

下面就请同桌两人先相互说一说。(生同桌互动后,再指名说一说。)

7、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在观察的过程中聪明的利用了自己制作的方向板,那么你们知道在使用方向板来辨认方向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吗?

生:方向板摆放的位置应和生活中的方向相同。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出示媒体)这是哪个国家的行政区域图?(生:中国)地图的形状象什么?你在这幅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2、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了我国的首都北京和我们的家乡哈尔滨,我们的家乡的位置大约就在这里(师指出大致位置),请跟我一样在这里作一个标记,谁能说一说我们的家乡和北京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你还能说出其他省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吗?

五、小小梦想家:如果让你来设计我们电工小学的操场,你能按照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来合理设计吗?

同学们,你们当小导游非常出色,相信在你们的带领下,我们的客人对我们的哈尔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今后,请同学们多观察,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数学知识,希望你们能把我们学习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当中。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近似数》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近似数》教案

第六课时近似数

教学目的: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猜数:教师或学生悄悄指定一个4位数,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

(1)出示主题图和近似数“约是1500人”。

请猜猜育英小学的准确数是多少。

猜中之后提问:你如何想到这个数的?

(2)比较1500和1506两数

指出:1506是一个准确数,1500是它的近似数,在不需要准确数据的情况下,选择一个近似数可方便记忆。

(3)一个数的近似数不唯一

出示主题图2“新长镇有9992人”

9992的近似数有什么?

同学们说的数哪个最接近9992?

在不要求准确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个数来表示新长镇的人数?为什么?

小结:一般情况下选择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方便记忆。

2、生活中的数学

近似数的使用

举例: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

购物总价钱2998元,可说大约3000元。

学生举例

3、练习:P794、5、6

三、课堂作业P808、9
四、课后任务P807

关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通用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通用”,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1

一、引入

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南通市要建奥林匹克广场啦!这个现代化的体育活动中心就建在我们学校的正南方向。你们知道哪个方向是南吗?用手指一指。

(学生纷纷用手指南)

师:哦!大家都知道这一面(手指南)是南。那么,除了南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方向?

生:除了南,还有北。

生:还有东、西。

二、展开

师:人(和物体)总是位于一定的方向和位置的。我们怎样辨别方向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吗?

生:我看太阳认方向。太阳升起的一方是东。面向东,背后就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师:这个办法真好!我们一起学一下。

(学生纷纷面向太阳升起的东方,分辨西、北、南)

生:不对!早晨可用这个方法。下午,面向太阳落山的方向是西,背后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师:对!傍晚与早晨的情况正相反。要是阴天、雨雪天呢?

生:可以用指南针,指南针的箭头一端总是指向南。

生:我看房屋认方向,房屋的大门一般都是朝南的。

生:我看人们晒衣服,搭衣服的晒架总是装在房屋南边阳台上的。

生:冬天,积雪几天不化的一面肯定是北,冰雪很快融化的一面肯定是南。

生:山坡上,草木茂盛的一面是南。

评析:调度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现实,让学生自己运用各种方法认识东、南、西、北的方向。通过交流和对话,使每个学生都个性化地学会辨认方向。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辨认方向的办法,现在就请大家用这些方法确定你们组在教室中处在什么方向。

生:我们组在东边,因为太阳从我们这边升起。

生:我们组在东的对面,是西。

生:教室是朝南的,我们组正好在教室靠南的这边。

生:我们组在北边,在南的对面。

师:(把南通电视塔的模型放在教室中间)现在,南通电视塔就耸立在我们的中间。谁能说说电视塔与你们组的方向位置关系?

生:电视塔在我们组的东边,我们组在电视塔西边。

生:电视塔在我们组的西边,我们组在电视塔东边。

评析:学生被置于生动、现实的生活空间,运用各自的方法辨认四个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真实而亲切。

师:南通电视塔一直在我们的中间,位置没有变,怎么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一会儿在南,一会儿又在北呢?

生:因为我们在不同位置看电视塔。

生:从不同的角度看电视塔,就有不同的方向。

师:对!方向总是以一个地方为标准相比较而确定的,与不同的标准相比,就有不同的方向。

评析:抓住课堂上出现的情况,故作曲解,使学生生发方向的相对性意识。

师:(不经意地走到教室的西南方)现在,同学们在东、南、西、北各占了一个方向。可是朱老师呢?朱老师站在这里,是什么方向呀?

生:朱老师站在西南方。

师:为什么说这是西南方了

生:因为你站的方向是西和南交叉的地方。

生:因为你站的地方是西边偏南、南边又偏西。

师:谢谢同学们给我也定了一个方向,叫西南。现在,请同学们往四周看看。猜猜,还能发现一些这样的方向吗?

(学生环顾教室,讨论交流)

生:(指东南方)这又东又南的方向是东南。

生:(指西北方)这又西又北的方向是西北。

生:东南与西北是相对看的。

生:(指东北方)这又东又北的方向是东北。东北与朱老师站的西南也是相对看的。

评析:从西南方向的确定开始,再让学生通过往四周看看的空间观察,凭借已有的主观体验,发现东南、西北、东北等复合方向及其相对关系,学生享受着自己发现的成功喜悦,衍生出积极情感和自信心。

师:同学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又自己体验出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现在,谁能用上这些方位词介绍我们这个教室的情况?

(生居中介绍略)

评析:用刚刚学习的八个方向介绍复杂、多元的教室空间并非易事。从静态的大环境中分成相对集中的小组学习,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彼此合作、交流,形成动态的集体力量。借助数学语言(方位词)表达和交流教室内的空间方位,可以认识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师:现在,让我们到市民广场逛逛。(出示市民广场平面图)这是市民广场一带的平面图。这图上的方向怎样认呢?

生:平面图上总有一个十字样的标记,是表示方向的。

师:对!这叫十字指向标,它指示着图上的方向。谁知道指向标向上的箭头指示什么方向?

生:箭头指向北,表示图的上方是北。

师:那么,下方就是

生:(齐)南!

师:平面图上的方向总是上北下南。哪面是西,哪面是东呢?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面向北站着,左边是

生:西。

师:右边是

生:东。

师:所以图上也是

生:左西右东。

生:所以,图上的方向只要根据十字指向标,记住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就行了。

评析:在平面图这一虚拟的空间中,引导学生观察、定向、体验,比照生活经验进行想像、辨认方向,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三、练习

师:现在,谁能说说图上少儿书店、南通电影院、南通中学、文峰大世界各在市民广场的什么方向?

生:少儿书店在市民广场的西边。

生:南通电影院在市民广场的东边。

生:南通中学在市民广场的北边。

生:文峰大世界在市民广场的南边。

师:我们学校在市民广场的什么方向?谁来指一下?

生:我们学校在市民广场的西北方。

师:再请看,南通师范二附小、人民公园、奥林匹克广场在市民广场的什么方向?

生:南通师范二附小在市民广场的东北方。

生:人民公园在市民广场的东南方。

生:奥林匹克广场在市民广场的西南方。

师:说起奥林匹克广场,最近,我们学校开展了我为广场献一计的活动。现在,请大家做个小设计师,给奥林匹克广场设计一张平面图,在广场上什么方向设计个什么馆、场、所

(学生设计,画成平面创意图)

师:同学们都给奥林匹克广场设计了些什么呀?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介绍时要用上今天学过的方位词,说明各场地、设施的方向位置。

(生交流略)

评析:练习突破了过去技能操练的陈规,而变为了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略)

总评:教学目标的定位,走出了数学知识技能的单行道,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贯串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之中。结合方向位置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反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观察、操作、猜想、想像等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树立了学习自信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整个方向的认识都表现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习得。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从现实到虚拟的情境中进行观察、操作、实践、猜测、想像、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方向和物体的空间位置。

关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26、27页

教学目的:

1、强学生对连加连减应用题的理解。

2、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式计算。

3、让学生明白互助友爱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应用题的多种解。

2、加连减式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常规练习

9+3+4 8+6+9 3+2+7

10-8-2 13-2-7 19-6-5

二、教学连加

出示主题图和表格。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28 34 23

问:你看到了什么?

从表中你看到了什么数量?(三个条件)

你能提什么问题?

(教师板书出学生的各种问题,并选择:一共摘了多少个?)

问:你能列式吗?

这个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板书 连加)

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进行计算!学生板演

三、教学连减

1、学生看图,口编应用题。

有85个西瓜,李明运走26个,我运走40个,还剩几个?

学生解答,并板演。

四、巩固练习

口算:7+59+20 72-6-40

笔算:46+25+17 75-28= 54+20+16 90-58-24=

教学反思:

练 习 课

教学内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练习。

教学目的:

加强学生所学的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1、口算下面各题

55+30+8 39-4-32 37-10+5

56-3+9 81-7-70 74+6-80

教师念题目,学生以抢答形式回答。

2、 +8 -20

39 ( ) ( )

56 ( ) ( )

18 ( ) ( )

学生在草稿本上计算,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3、 +36 -47 +58 -23

25 ( ) ( ) ( ) ( )

4、笔算下面各题

69+30-45 65+18-39

26+40-8 71-65+45

5、

245115

213039

49936

计算每一横行、每一竖行每一斜行三个数的和。

6、小明要练75个字,他还剩下37个字,他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7、外圈哪个数减里圈哪个数,得数是62?

学生独立思考,写在草稿本上,比一比谁找得多。

关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认计数器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教学情景,使学生对一千有具体感受。

4、让学生理解并熟记千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1、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2、理解千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正方体

教学准备:

安排学生提前调查:生活中都有哪些大数。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课件)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比100大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课题)请把你找到的大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大数。生自由发言。

二、认一认

1、师拨数,学生认。例如:120、345、756、892、990、995、等等。

2、指名到前面拨,下面学生认。

3、同桌之间一人拨数,一人认读。

4、请几组同学到台前展示。

三、探索新知

1、(出示计数器9)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是10。师:也就是我们学过的10个一是10,或1个十是10(板书)。

师拨99,这个数是多少?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100。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说出100怎么表示吗。

生:100个一是100,也可以是10个十是100(板书)

师指名展示。(学生边讲解边展示)再添一个珠子个位就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9加进位的一又满十了,再向百位进一。所以是100。

师:999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数是多少?同桌或小组同学之间拨一拨,说一说。

2、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拨的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今天我们认识了“千”请同学们看一下计数器,千位数是一个四位数,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板书)相邻数位之间的关系是十进制。

(二)出示课件大正方体图

1、你能估一估这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吗?

2、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讨论数的方法。(如果学具不够,可以借助附页二中的图片摆一摆)

3、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小正方体。

总结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数10个是1条。一条一条地数,数10条是一片,一片有100个。一片一片地数,数10片有10个100,10个100加起来是1000。也就是说10个百是一千。(板书)

四、数一数

(一)同桌互相数一数,从887数到1000。方法不限。

师:如果一百一百地数,下一数是什么?生:987。(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计数器)

(二)游戏开火车数数

1、师说一个数,一个一个地数每个同学数一个。一直数到一千。

2、从750开始,5个5个地数,数到一千。

3、从500开始,10个10个地数,数到一千。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千,并且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去以后在生活中找一找一千可以表示哪些物体?多大是一千?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10个 一是十

10个 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 0 0 0

千 百 十 个

关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基础上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两位数加两数的进位加,及其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实物展台、液晶投影、计数器、小棒。

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学例1(看课件)

师: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随着老师去建筑工地看一看。

师:原来有34幢楼房,工人:又盖了16幢,小朋友:现在有多少幢?

师:你知道了些什么?小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师:你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

生答师板书:

34+16

师:很好。那34+16=多少?你可以怎样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四人小组里互相交流交流,

师:你是怎样算的?

根据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1)摆小棒。

师:先摆多少?再摆多少?34和16合起来是多少?

师:最下面的这一捆是哪里来的?

师:通过摆小棒,34+16等于多少?

(2)算珠。

师:先怎么拨?再怎么拨?

师:观察一下个位上的算珠,你有什么发现吗?(个位上有十颗珠子)

师:个位上满了十颗珠子怎么办呢?(在十位上拨一颗珠子)

师:通过拨算珠,34+16等于多少?

(3)列竖式。

师:如果是列竖式,怎样列?

生说,师板书。

34

+16

师边板书,边说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数位要对齐)

课件出示竖式。

师:我们知道了在列竖式的时候数位要对齐,4和6是哪一位?(课件出示个)。3和1是哪一位?(课件出示十)

师:竖式列好了,怎么算呢?自己试一试,四人小组里讨论一下。

师:谁来说。生答。

师:你觉得从哪一位开始算比较好呢?为什么?

师:个位上的4加6得10,怎么办呢?让我们听听茄子老师是怎么说的。

课件演示茄子老师的话。

师:谁来说说茄子老师是怎么说的。

生说师板书,把竖式补书完整。

师强调:个位上满十,向十位进1,1要写的小一些,在个位上写0,十位上在算的时候不能把个位进来的1漏了。

同桌互相说说怎么算。

二、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试一试。

65

+28

□□

师:这题你能试一试吗?请你先在草稿本上试一试。再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一下。

师: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算一算。

学生上台演示,集体评价。

师总结:遇到了进位,为了方便计算,我们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上5+8=13,向十位进1,在个位上写3,十位上6+2+1=9,65+28=93。

2、课件(豌豆:你能说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吗?)

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师:谁来说说看?

师总结:(1)要注意数位对齐,

(2)做好进位符号,个位上的数要写正确。

(3)计算要仔细。

三、练习

1.想想做做(1)

白菜:你能用竖式计算吗?

35+4714+567+665+35

8+2948+2532+5874+19

师:每组做二题,用竖式计算这些题目,写在1号本上。

每组请二位学生上黑板板书。

师:同桌先互相检查,再集体对答案。

2.想想做做(2)

加数

45

9

56

49

加数

29

61

24

8

师:请你自己算一算,需要列竖式时可以在在草稿本用竖式计算,自己完成。

集体对答案。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进位加。(板书课题:进位加)

五、解决实际问题。

师:接下来,让我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想想做做(3)

(看课件)A:我们班领了44袋牛奶。B:还剩28袋。原来有多少袋牛奶?

师:图上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师:同桌互说,请一生回答。

师:原来有多少袋牛奶?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用加法计算。)

师:因为原来的是用领走的和剩下的合在一起,所以用加法计算。

师:请你列式计算。

师:对答案(包括算式和单位名称),有错的订正。

4、想想做做(4)

师:让我们在去停车场看一看。

(看课件)A:大汽车有23辆,小汽车比大汽车多17辆。小汽车有多少辆?

师: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做这道题目。

师:四人小组合作、互说。

师:你是怎样算的?

(我用的是加法:23+17=)

师:核对答案,有错的订正。

关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是教学的重点,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剪刀、三角板,三角形纸片、实物钟。

学具准备:硬纸条、图钉、小棒、蜡光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个周末,小明和小红可忙了,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他们在干什么(做手工)手中和桌面上有哪些物体

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

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呢,想知道角的样子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认识角)

评析:教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做手工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画面的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再从平面图形中引出新知一角,这样的导入,不仅符合几何平面图形的一般规律,而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沟通了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说明:为防止学生对角形成片面的认识,这里有意将三角形纸片上的角设计成开口朝下,闹钟上的角开口朝左]

师(出示实物剪刀):打开剪刀,剪刀的开口就形成了一个角。(师指出,并用课件闪烁角)这就是剪刀上的角。

师(拿出一张三角形纸片,指着其中的直角):三角形纸片的这里也是一个角。(课件闪烁)

师:剪刀、三角形纸片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课件闪角)。

评析: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例,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并初步感知角的特征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适时抽象、建立表象。

师:这些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

师(用课件隐去物体,剩下三个角):如果我们给这些角脱去外衣,再标上角的标记,就变成了数学上的角,这三个图形都是角。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角,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有的开口朝左,有的朝右,有的朝下。

生2:有的大有的小。

生3:都有两条直直的线。

生4:都有尖尖的地方。

师:数学家们给角的各部分都起了好听的名字,像刚才同学们说的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

师板书:

通常我们还在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小弧线作为角的标记。(板画)

师:你能说出上面每个角各部分的名称吗(师指出,生说)

师生共同小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师!板书:角

评析: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这些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很自然地把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的具体的角,过渡到抽象的数学上的角,为学生形成角的表象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多层练评、内化新知。

1.找角。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认识角了,那么该怎样找角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找到其中的一个角,像老师一样摸一摸,顶点在哪里有什么感觉

生l:尖尖的,会刺人。

师:他的边在哪里有什么感觉

生2:平平的、滑滑的、直直的。

师:通常我们在找角时,都要先找到角的顶点,再沿着角的的两边分别指一指,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找出身边物体上的角吗找出来指给同桌看。

(生找,指名说,学生找出屏幕、桌子上、讲台桌面上的角,还有很多学生举手)

师:凭着我们二(4)班同学的聪明.如果你们能继续找下去,肯定能找出非常多的角出来,由于时间关系,你们课后可以继续找

2.搭角。

师:刚才我们能正确地找出物体的角。你能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吗(生搭)

师:你能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上台演示,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3.辨角(想想做做第l题)。

出示题目,学生明确题意,用手势作出判断,是角的,指出顶点和边,不是的,说说为什么不是,教师课件展示。

4.数角(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目。

(2)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6页先找出图形中的角。做上标记,然后数一数,填在括号里。

(学生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其中第三个图形,一男生填写零个,学生做完后,教师展示个别学生的作业,对第三个图形的正确答案,教师没有作任何的评价)

师:这位同学说第三个图形有两个,有没有不同意见

(那位男生马上举手)

师:你有不同意见你认为这个图形有几个角

生1:我认为这个图形没有角,因为,他们说的这个角虽然下面是直的,可是到了上面就变弯了,所以这个图形根本没有角。(多么认真观察的孩子!)

师(惊喜的):你真是个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而且你能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其余同学自发地鼓起掌来)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2(举手):我不同意,如果我们把图形上面的半圆遮掉,下面的边就是直的,所以它是一个角。

师:你们听明白这位同学说的意思吗

生3:。老师,我听明白了,他的意思是可以把这个图形分成一个半圆和一个长方形来看,那么下面的边就是直的了。

师:你们不但善于听别人的发言而且还善于思考,谢谢你们的精彩发言让同学们懂得了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其他同学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评析:教师没有过多的语言,留给学生的是广泛而又开放的思维空间,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都得益于教师采用的延迟评价,当学生提出错误的想法时,教师没有轻易否定而是用赞赏的语言你真是个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而且你能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来缓解这位同学的紧张心理,然后一句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把问题抛给学生,在学生的辩论中,暴露思维过程,引出如果我们把上面的半圆遮掉,下面的边就是直的。这么精彩的发言。这一过程不但使学生巩固了对角的认识,而且还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相对封闭的平面图形的认识。

(四)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1.观察。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看看角还有什么特点

(师演示钟面上的指针,将时针和分针拨成一个小角)

师:现在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怎样(很小)

(师慢慢转动钟面上的指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角发生了什么变化(越来越大)

师:角有什么特点

生:角有大小。(师板书:角有大小)

师:你们的这个发现非常重要!老师这里有三个钟面图,每个钟面上都有一个角,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生判断)

2.操作。

师:如果给你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你能做出一个角吗(生做角,师巡视)

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大吗怎么变(指名一边演示一边说)

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小吗怎么变

师小结:我们通过张开两条硬纸条,可以使角变合拢硬纸条可以使角变

3.比较C想想做做第3题)。

师: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说,夏天常用的纸扇,(出示纸扇图)打开时,纸扇上的角在哪里顶点呢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慢慢打开,扇面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出示剪刀图):合拢剪刀时,剪刀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小结:什么情况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来越大,什么情况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来越小

4.折角(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师: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该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该怎么做

(3)学生思考动手折展示。

评析:通过找角搭角做角折角等一系列的递进学习活动,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度到认识动态中的角,并在这个动态变化中直观体会、理解认识了角有大小,初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大小的关系,

三、总结延伸

1.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

2.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教师先引导观察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再利用课件演示将物体上的角抽象为数学上的角,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角的表象,最后通过找角搭角做角折角等一系列具体化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通过活动体验自主建构对角的特征的理解。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未知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12页14页例1、例2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势力和活动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会平均分;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2块糖、每个学生实物卡片、三角形、圆形学具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最近育才小学二年级一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我们帮他们分一分春游需要的物品,好吗?

请小组长来领要分的物品,(每个小组12块糖)

请学生试着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满意。

学生先在小组中分,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结果。

多请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分的结果,预计都是每人分得3块糖,

教师:这样分大家都满意吗?为什么?

教师揭示课题:象这样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

(一)分一分

1、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3、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三)连一连、圈一圈

把10条鱼平均分在2个渔缸里,请学生连一连或圈一圈,

说说分的结果。

三、做一做

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说说你怎样分的。

四、总结

关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00页例1。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方法解答,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

2.通过对条件、问题关系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迁移类推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两种方法解答连展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

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1.看条件,提问题

每班45人,8个班?

每人植树3棵,360人?

每月用水200吨,2个月?

每吨水1.14元,400吨水?

每页贴3行邮票,每行贴5张

每页贴了15张邮票,贴了3页

2.对比练习

①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一共有多少个热水瓶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②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每箱可以卖多少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评析:第一道题的两间是递进关系,第二道题让学生从三个条件选择两个条件求出第一个问题,然后把求出的问题转化为已知条件,再求出最后的问题。此练习沟通了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为新课学习分散了难点。]

二、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复习题中对比练习两题的异同点。如果把第①小题的一共有多少热水瓶,第②小题的每箱可以卖多少元这两个问题去掉,这两题就变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连乘应用题。(板书)

[评析:在练习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奠定了学生对新课进行探索获得成功的可能。]

三、启发讨论

出示例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读题,摘录条件和问题:

条件问题

5箱热水瓶

每箱12个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每个热水瓶卖11元

2.讨论:我们知道,两个相关联的已知条件,就能提出一个问题。这里有三个已知条件,这三个条件哪两个可以组合组合后你会提出什么问题把求出的问题即中间问题转化成条件后,再加第三个条件组合,你又会提出什么问题

关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8

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重点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2、用尺画角

教学仪器与媒体多媒体课件,角的学具、一张长方形的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3840页中的例题及其练习

一、情景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完以后,出示红线标出图中的角。由此引出课题:角

二、教学例1

1、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角。学生说完以后从其中的三种实物(吸管、剪刀、水龙头)中抽取出角(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认识。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2、学生用学具自己动手做角。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自己动手做一个角,并指出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边?

师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的纸说:请同学们指出老师手中的纸上的角。

学生指完后师说:其实除了这四个角以外我还可以用这张纸做出其他的角,你能吗?

学生动手操作并出示自己做成的角

三、教学例2

下面咱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么样画角。教师示范。画角时教师要注意强调两边的画法。(方向)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角。师巡视

四、练习

教科书练习八1、2、3题。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案

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二)课型新授案序8

教学

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重点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教学仪器与媒体一张空白的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4041页中的例题及其练习

一、教学例3

1、微机出示例3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角,并观察一下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学生边说,教师边用微机把图中的角用红线标出,并在黑板上画出直角。然后再让学生观察。

2、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空白纸动手折一下,看怎么样才能折出直角?学生活动

二、教学例4

1、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观察一下三角板上有没有你认识的角。学生观察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2、小组讨论:三角板上的直角有什么用途呢?

3、交流汇报。当学生提出用三角板来检验直角时,教师要在学生说完后对于比的方法加以说明。

教学环节内容

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八的46题。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这里可以学生根据图中的提示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哪些地方用到角?什么时候会用三角板画角?

4、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课题直角的初步认识课型新授案序9

目标7、让学生认识角的一种特殊形式直角

8、使学生初步认识知道有大有小,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9、使学生初步了解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0、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重点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比较。

难点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三角板、课件白纸、三角板、直尺

教学基

本思路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步骤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创设情景

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角知道了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角。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图中存在角吗?

学生回答

新授

1、认识角

师:像这样的角我们叫它直角。我们可以用一种符号把他表示出来。

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1、从生活中找直角

学生分组交流,全班汇报,判断直角,画直角,总结画直角的方法。

巩固学习

做一做

小结:

师:我们学习的直角是一种特殊

最新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精选9篇


88教案网专题“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笔灰染白了您的青丝岁月,岁月加深了您的皱纹。教师要重视教案的编写工作。教案可以是一个计划的表格,也可以是更加详细的逐字稿。怎样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呢?88教案网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最新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最新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 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 第四单元“分一分与乘法”,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4、 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 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2、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 统计与概率: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 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节日活动”“地球旅行”“人类的好朋友”,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和贴进生活多样化的应用性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

1、 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 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措施: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2、 创造情境。

3、 鼓励算法多样化。

五、课时安排:

1、数一数与乘法 --------------------- 5课时

2、乘法口诀(一)--------------------- 10课时

3、观察物体--------------------------- 4课时

4、分一分与除法 ------------------------ 13课时

5、方向与位置 ----------------------- 4课时

6、乘法口诀(二) ------------------- 7课时

7、除法 ---------------------------- 8课时

教学进度表

20xx—20xx学年度上学期(二年级)

次 起 止

月 日 计 划 进 度 课时数 备

单元(课) 节 教学内容

1 9、1~ 5 第一单元 1-4 数一数与乘法 4

2 8 ~ 12 一、二单元 5、1-3 乘法口诀 4

3 15 ~ 19 第二单元 4-7 乘法口诀 4

4 22 ~ 26 二、三单元 8-10-1 口诀、观察物体 4

5 29~10、3 三、四单元 2-4-1 观察物体、除法 4

6 6 ~ 10 第四单元 2-5 分一分与除法 4

7 13 ~ 17 第四单元 6-9 分一分与除法 4

8 20 ~ 24 第四单元 10-13 分一分与除法 4

9 27 ~ 31 第五单元 1-4 方向与位置 4

10 11、3~7 第六单元 1-4 时、分、秒 4

11 10 ~ 14 六、七单元 5-1-3 乘法口诀(二) 4

12 17 ~ 21 第七单元 4-7 乘法口诀(二) 4

13 24 ~ 28 第八单元 1-4 除法 4

14 12、1~5 第八单元 5-8 除法 4

15 8 ~ 12 第九单元 1-4 统计与猜测 4

16 15 ~ 19 总复习 4

17 22 ~ 26 复习 4

18 29~1、2 复习 4

19 5 ~ 9 复习 4

最新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6~107页整理与复习及练习二十一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学生本单元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教师:小朋友们,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都有哪些收获呢、请你们翻书整理第70到105页的知识,解决下面这些问题。

课件展示问题:什么是平均分、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你能解决哪些乘除法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翻书整理。

教师:请你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组内交流,教师抽取一组全班交流。

学生1: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学生2:我们学习了除法,知道除法就是平均分。

(学生只需理解除法的意义就可以了,不用很规范、严格)

学生3:我知道除法的各部分叫什么,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是商。

学生4:我还知道除号的来历。

学生5:我知道怎样计算除法,根据除数和被除数想乘法口诀求商。

学生6:我认识了倍,会解决有关倍的问题。

学生7:我还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许多平均分的问题。

教师:小朋友们很会整理知识,那你们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吗、

学生:能。

二、基础练习

1、出示106页第1题,复习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指导审题:小朋友们,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算式、

学生审题后回答:除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你写的除法算式、

学生1:12÷3=4。

教师:为什么呢、学生1:因为一共有12个西瓜,平均分成3份,要求每一份是多少,所以用12除以3表示每份有几个西瓜。

学生2:12表示分的西瓜总数,3表示分成的份数,4表示每份有4个西瓜。

教师:你能说说你的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吗、

学生: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

学生3:我的算式是12÷4=3,我想一共有12个西瓜,每份4个,一共可以分成几份呢、三四十二,所以可以分成3份。

教师:你的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学生3:12是被除数,4是除数,3是商。

2、完成106页第2题,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教师:48除以6为什么商8呢、

学生:48÷6等于几呢、我想几乘6等于48,乘法口诀六八四十八,所以商为8。

再让学生说说27除以9为什么商3。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1题

学生先动手用小棒摆一摆,再列出算式算一算。

学生1:把24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6根。列式是24÷4=6,24代表被分的总数,4代表分的份数,6代表每份6根。

学生2:24根小棒,每8根分成一份,可以分3份。列式是24÷8=3,24代表被分的总数,8代表每份8根,3代表24里面有这样的3份。

学生3:第一排摆32根小棒,第二排摆4根小棒,第一排摆的小棒根数是第二排的8倍。因为求第一排小棒根数是第二排的几倍,就是求32里面有几个4,因为四八三十二,所以32里面有8个4,所以32是4的8倍。

2、练习二十一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评议。

3、练习二十一第3题

教师:小朋友寄过信吗、今天我们要把几封信投递到对应的邮筒里。(课件展示)第一个邮筒表示什么、

学生:3的倍数。教师:第二个邮筒表示什么、

学生:8的倍数。教师:会投递信吗、自己在书上借助直尺和铅笔连一连。

4、练习二十一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讲评。

四、教学反思

最新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和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增强学生用数学思想认识事物的意识。

3.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刚刚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的基础之上。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判断锐角和钝角,进一步拓展完善对角的认识,为以后学习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理解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一)在生活中找角。

1.课件出示例5:在图中,你能找到哪里有角?

2.根据学生汇报,在上图显示描出六个代表性的角。(2个直角,2个锐角,2个钝角)

(二)在交流中复习。

角是由什么组成的?怎样判断直角?

(三)在问题中引入。

1.课件演示:从例5实物图中抽取刚才描出的六个角。

2.引发思考:这些角长得一样吗?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分类吗?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物中找角,再从中抽象出角,既是对旧知的复习,又能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引起学生注意,并引发思考,为下一步探究指明方向。】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交流汇报,感知特征。

1.小组讨论:这些不同的角,你按什么标准分类?说说分的理由。

2.全班反馈,交流分法。

方法一:按是不是直角分为两类。

方法二: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和比直角小的角三类。

(二)分类验证,体验特征。

1.验证直角。指导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进行正确的判断。

2.验证比直角小的角和比直角大的角。

明确方法:像这两类角有时用眼睛就能分辨它是属于哪一类角的,就不需要三角尺去验证。

【设计意图:从直观感知层面入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给角分类,交流分类的理由并概括每一类角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以三角尺上直角为标准,验证判定角的类别,直观、形象,使学生真切体验到三类角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三)归纳整理,认识特征。

1.自主命名,发挥想象。

像你们这样按照大小把角分成三类,其中这一类有它特定的名称叫直角,其余的两类角你们想不想为它取个合适的名字呢?

2.明确概念,点明课题。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其实人们已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叫做钝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锐角和钝角。

3.比较大小,深化认识。

(1)用活动角拉一拉,能拉出哪些角?

得出方法:把直角的开口拉大就成钝角,反之把直角的开口缩小就成锐角。

(2)揭示规律:锐角

【设计意图: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命名、自由做角,在活动中对三类角的特征及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刻认识和理解,同时为学生提供充分思维和更多探索的空间。】

三、巩固新知,理解运用

(一)连一连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2.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二)找一找

1.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第9题。

2.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3.小组合作:找一找身边的角,并说一说分别是哪类角。

(三)画一画

1.学生独立画一个锐角、钝角和直角。

2.同桌交流:说说画法,相互判断画得是否正确。

(四)演一演

1.自由表演:用身体的四肢动作表示角。

2.汇报表演。(这是趣味性的练习,学生只要做出动作基本符合三类角的特点就可以,不需要用直尺去比。)

(五)想一想

1.找出下面三角形中直角、锐角和钝角。(教材第44页第10题)

2.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从三种三角形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上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不仅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更为透彻,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作好铺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中学知识,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四、梳理反思,拓展延伸

(一)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到生活中找角,并向你的家人和同学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又能将数学学习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使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最新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本单元“方向与位置”是在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来学习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开放性、趣味性很强的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因此,这部分内容不能作为知识点去讲授,而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形成方向感。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学会辨认自己的前、后、左、右、上、下等相对位置。但要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带领学生亲自到操场去观察、辨认,让学生在活动中,具体感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2.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能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与反思。

教学重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方位。

教学难点:

在实景中辨别方向。

教学关键:

让学生学会如何辨认东、南、西、北。

导学策略:

小组合作、实践探究。

教具准备:

练一练第3题的算式卡片、透明胶。

学具准备:

剪下教材第105页的记录纸。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板书:东南西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东南西北”。咱们先一起到操场上去看一看,认一认方向,好吗?别急,请大家带上笔和老师让你们准备的记录纸,按照小组排队,小组长带队。(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排好队到操场去。)

二、实践活动,探究新知。

(一)室外观察与记录。

1.找一找。

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每天早上是从哪个方向升起来的吗?(东)

你能用手指一指东方吗?(学生用手指向东,眼睛看着东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东边有什么呀?

大家真能干,通过找一找太阳升起的方向,很快找到了东边,而且观察得非常认真,找到了操场东边的许多景物,真了不起!那么傍晚的时候,太阳又是从哪个方向落下去的呢?(西)

你能用手指一指西方吗?(学生用手指向西,眼睛看着西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西边有什么呀?

好,除了东和西,你还听说过哪些方向呢?(南、北)

你们知道中午的时候,太阳是在我们的哪一边呢?(南边)

你能用手指一指南方吗?(学生用手指向南,眼睛看着南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南边有什么呀?

那么南边的对面又是什么方向呢?(北)

你能用手指一指北方吗?(学生用手指向北,眼睛看着北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北边有什么呀?

2.记一记。

请小组长组织自己组的同学,把刚才看到的景物按照各自的方位记在带来的记录纸上,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注意,一定要标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分工完成,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集合回教室。)

(二)室内整理与辨别。

1.看一看。

请每个组的小组长把观察记录纸贴在黑板上,互相看一看有什么不同。(小组长依次贴记录纸。)

指导学生观察,每张记录纸上所标的地方位置一样吗?(学生观察,发现图上标注的位置不同。)

提问: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记的地方是一样的,为什么看起来位置不一样呢?(我们组是把“北”记在上面,我们组是在上面记“东”……)

看起来很乱,为了大家记的图能统一些,我们规定:把“北”记在上面。 “北”没有记在上面的小组,请小组长上来调整一下。(小组长上前调整。)

再指导观察:现在这四个地方的位置一样了吗?看来我们班的同学记录得都不错。图的上方都是“北”,那么图的下方、左方和右方分别画的是什么方向呢?(学生观察并回答。)

请大家翻开书本第58页,听听智慧老爷爷是怎么说的?

(学生齐读智慧老人的话: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现在你们知道,刚才老师为什么要规定把“北”记在上面了吗?

最新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会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难点:

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具学具:

教具:小红花、正方形、小圆片等实物图。

学具:学具袋中上述实物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两组题(要求读出算式,说出得数)。

第一组 第二组

7+8 3+3

6+4+3 5+5+5

7+2+6+1 4+4+4+4

1+3+4+5+2 2+2+2+2+2

学生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

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2、像第二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

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就是2个3

第2题5+5+5,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相加,这就是3个5

第3题4+4+4+4,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4相加,由学生说出4个4

第4题2+2+2+2+2,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由学生说出5个2

(二)学习新课

1、启发性谈话。

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简便方法,这种简便方法是什么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2、出示例1摆一摆,算一算。

教师边演示边提问

(1)教师是怎样摆的?

(教师先摆2朵,再摆2朵,最后又摆2朵)摆了几个2,(3个2)教师板书:3个2。

(2)要求一共摆了多少朵?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用加法算:2+2+2=6 。

(3)你写出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2连加。

教师叙述: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叫做乘法。

介绍乘号及算式写法和读法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教师同时板书,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乘号像什么(像汉语拼音中的)。

怎样写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就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一数是几个2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3写在乘号的后面,23表示3个2连加,3个2得6,因此算式是23=6,读作2乘以3等于6.

3、由学生摆正方形。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拿出3个正方形,摆成一竖行,这是1个3;第二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第三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第四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4个3)

教师启发提问

(1)求4个3是多少.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3+3+3+3=12)

(2)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34=12)

(3)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4、学生独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出要求

(1)每堆摆4个圆片,摆5堆,这是几个几?

(2)在小组内讨论,怎样用加法算式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归纳小结

(1)上面这几道题用加法算的时候,这些加法算式都有什么特点?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算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法算?

(3)两种方法比较,哪种简便?同学们想象一下,上面这道题,如果每堆摆4个圆片,摆10堆,100堆,求一共有多少个,如果列加法算式,这个算式一定很长很长,那么列乘法算式呢?只要410,4100.因此,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出示复习准备中的两组题,哪组题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改写?说出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几连加。

3+3 32;5+5+5 53;4+4+4+4 44;2+2+2+2+2 25 2。游戏

(1)拍手游戏.老师每次拍4下,拍3次。(由学生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2)拍臂游戏.老师每次拍5下,拍4次。(由学生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3)找朋友(把意思相同的题用线连起来)。

7+7+7 6+6+6

最新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篇6)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四册112113页角的初步认识和说说做做,练习二十二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

4.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图形和掌握角的画法。

教具:三角板、红领巾、扇面、棋盘面

学具:两根硬纸条、图钉、橡皮头、直尺、小棒、彩纸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师板书:角。问:这个字你们认识吗?(齐读)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角、研究角。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有角的图形吗?说说看,哪些图形上有角?(生举例)

说到三角板,师出示准备好的三角板:老师这里就有一把三角板,谁愿意上来给大家指一指三角板上的角?现在老师把它贴在黑板上,(指直角),把这个角描下来,请小朋友注意看好,老师是怎么描的?

说到红领巾,师再出示红领巾,红领巾上有几个角呢?谁来指一指?

老师也把它贴到黑板上,把这两个角描下来(锐角和钝角)。

看,黑板上现在留下的这些图形就叫角。

二、初步认识角

1.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三个角,说说你看到的角是什么样的?(两条直直的线,一个尖尖的点)

师:这两条直直的线和这个尖尖的点,都有个好听的名字,有谁知道?(如果学生不知道,师介绍)我们把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板书)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角就是由1个顶点和2条边组成的。

2.在我们认识角的时候,有几个小动物也找来了他们认为的角,你们看,他们找的对吗?

出示小兔,我们先来看小兔找的角,对吗?

再来看小猫找来的角,(不对)为什么不对呀?谁来说说?你能想个办法使它也变成角吗?(学生上来动手使两条边碰在一起,形成顶点)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做的?

小羊找的对吗?(对)

再看小狗找来的对吗?(不对)说说理由(两条边不是直的)。想个办法使它也变成角?(一生上来动手拉一拉)你是怎么做的?

3.小朋友真会动脑筋!帮小猫和小狗改正了错误,下面请小朋友快速用手势表示,这些图形是角吗?

4.我们已经学会了找角,现在老师这里有几个图形。请小朋友来找找这些图形中分别藏着几个角?

看,这是什么?(出示扇面)扇面上有几个角?(指名上来指)

再出示棋盘(六边形),这是我们小朋友玩的.飞行棋的棋盘,这个棋盘上又能找到几个角呢?(指名上来指)

5.刚才小朋友很快帮老师找出扇面和棋盘上藏着的角,相信下面这一题也难不倒大家,请小朋友把书打开到116页看第2题,这些图形中又藏着几个角呢?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谁来和小朋友汇报一下,(口答校对)。如果有图形学生有争议的,师出示图片请学生上来指一指。

三、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画一个角,会画吗?试试看(师巡视,找一个画法正确的小朋友板演)我们来看看这个小朋友是怎么画的?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小朋友的画法再来画一个角,好吗?(生练习纸上练习画)

找几人上黑板画(画不同方向的)

2.画好后,和同桌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四、做角

1.课前周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了2个纸条、1个图钉和橡皮头,猜猜看,我们可以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做角)你能行吗?

2.小朋友动手能力真强,我们一起来玩玩自己做的活动角,好吗?

我们一起来变一个大一些的角,能再变大些吗?变小些呢?

3.老师也做了个角,你能变一个比周老师手里的这个角大些的角吗?变一个小一些的角呢?

(指名上来拉)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原来角的大小只要看两条边张开的大小,两条边张开的大,角就大,张开的小,角就小。

五、总结

今天,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学了哪些本领?(学生自由说)学生说到学会了画角,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在脑子里画一个角,想一想,要先画一个顶点,然后从顶点出发画一条边,再从这个顶点出发画另一条边你画好了吗?把眼睛睁开。

六、游戏

小朋友学得都很认真,下面老师要带小朋友一起来玩几个游戏。开心吗?

1.我们先来玩折纸游戏。请你拿出一张白纸,用这张纸折出一个角,折好后指给同桌小朋友看你折的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2.我们再来玩剪纸游戏。请小朋友拿出一张彩纸,看看这张纸上有几个角?动手摸一摸。现在我们在纸上剪一刀,看看纸上还留下几个角?

师巡视,选取不同的剪法展示。说说现在纸上留下了几个角?

3.玩小棒。1根小棒可以摆成角吗?2根小棒可以摆成角吗?3根小棒呢?试试看。谁愿意上黑板摆?请几人上黑板摆,有和黑板上的摆法不一样的小朋友自己上来摆,说说你摆的这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最新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

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教材先向我们展示了几幅设计精美的图案,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几何图形,并从中感受到图形的美。接着,让学生用已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美,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1.我们学校的班额较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来自城市。他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已经对一些平面图形有了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色彩鲜艳的图案能够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但他们从中还不能完全感受到图形的美,也没有主动发现其中规律的意识。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发现。

3.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初步具备了收集信息和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阶段

学生小组合作或自主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我们学过的图形。

(二)引入

师:经过几天的收集,同学们发现哪些地方有我们学过的图形了吗谁愿意给我们展示自己的发现

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学生收集的信息以及收集信息的过程。

1.请一两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展示自己所带来的物品,并介绍其中有哪些学过的图形,它们组成了什么样的图案。(如果学生所找的物品较小可以利用展示台,以方便学生观看。)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带来的物品都有些什么图形,它们组成了什么样的图案,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3.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4.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美丽的图案,我们现在跟着一个小组到街上看看他们找到的图案。

请注意观察这些图案都用在了什么地方。

(教学课件播放学生收集有关信息的过程以及他们的发现。)

师:从刚刚播放的录像中你发现在什么地方用到了这些图案

(评析生动、形象的画面加上是自己熟悉的同学,非常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观看这一小组同学的发现,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几何图形,并从中感受图形的美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感受图形的美,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

1.教师出示准备的四幅图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从中找一幅最喜欢的图案说一说它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用教学课件出示图案,学生介绍哪幅图案,点击它可以放大。)

2.请学生交流意见

(1)师:你认为这几幅图案,我们可以把它用在什么地方(学生各抒己见,想法多种多样。)

(2)请学生说说看了这么多图案有什么感觉。(他们感到能用这么简单的图形绘制出美丽的图案,很了不起。)

(四)利用信息技术,使用多种工具设计图案

师:欣赏完别人的设计,现在请你们自己当设计家,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先想一想用哪些图形,按什么规律排列。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他们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或自己喜欢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

(教师提供给学生多种工具,可用彩笔在格子纸上绘画,也可以用彩纸贴出作品,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在电脑上完成作品。)

(一些学生已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用计算机上的一些软件可以很方便、快捷地画出所需要的图形,填充颜色时只需点击相应的按钮,就能均匀地涂上想要的色彩,学生对此也十分有兴趣。)

(五)展示学生作品

对一些有独创性、设计新颖、美观的作品,可在展台上展示完后再贴在黑板上展览,对于其他学生也要给予鼓励。

(评析利用展示台能够放大的特点,向全班展示作品,让学生再次熟悉学过的几何图形,感受图形的美。同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并亲身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图形的美,感受了美,并用双手创造了美。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仅能画出美丽的图案,还能够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和美的心灵去装点我们的生活!

〖教学反思〗

反思本次教学活动,我发现成功与遗憾共存。成功之处在于:

1.注意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

3.充分并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生在课下收集的过程、收集到的一些物品等制成录像或照片,演示出来,通过多种形式(画面、声音等)对学生的多种感官(眼睛、耳朵等)进行刺激,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4.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中,我由图形的美引申到生活中要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设计图案这一环节并不是统一要求全部学生都使用彩笔绘画、涂色或全部学生都利用计算机来制作各自的作品。而是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而且通过操作计算机来完成自己的作品的学生,比采用传统方式(用彩笔、贴纸)的学生节省了大量时间,作品也更完美(颜色涂得均匀、图形规范),增强了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

本次教学活动的遗憾主要在于,教学引入部分学生收集到许多用各种图形组成的图案的物品,在展示时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最后环节设计图案的时间有些紧张,而且用彩笔或贴纸的学生因工作量大,在设计时也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在展示、欣赏环节没能充分把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汇报,显得较为仓促。另外,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以及在教学时放与收的度把握得不够好。

〖案例点评〗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一些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图案,并通过课堂展示交流,使学生充分感受图形的美,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这样,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整个教学活动教师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交流,在欣赏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设计活动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基本理念。如果教师能恰当地把握好课堂节奏,并能在学生寻找图形规律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效果会更好一些。

最新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9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平面图形——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指导学生学会用直尺画角。

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角是有大小的。

4、引导学生注意从数学的角度去关注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直尺、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忆形,引角。

1、回忆再现学过的几何图形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图形,你会辩证吗?(课件依次出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2、试摆小棒引入新课

你会用小棒摆三角形吗?桌上有3根小棒,看谁能最快地摆出一个三角形。

请大家在摆好的图形里任意地拿走一根小棒,然后看看桌上的这个图形,有谁认识它?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平面图形——角。

二、找角

1、学生寻找身边物体表面上的角。

请同学们仔细地找一找,看看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先说给同桌听听,再举手说给全班同学听。(让学生说)

2、教师示范指角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几何形状。

大家刚才找到的角究竟是物体表面上的哪一部分呢?这就需要我们注意指角的方法。

老师也找到一个角(出示一块三角板),它有许多的角,老师指的其中的一个,请认真看老师是怎么指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在我们数学中的角,它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大家想知道吗?

三、描角,想角

1、描角想角,体验角的抽象过程。

刚才我们在三角板上找到了角,现在老师就把这部分在黑板上描了出来。(教师描出三角板其中一个角)

现在老师把三角板移开以后,留在黑板上的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图形呢?(移开三角板)像这样的图形,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

2、课件演示,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物体表面上某一部分形状是一个角。比如:房子的顶部,五星红旗,剪刀张开的这部分形状是一个角,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图形也是一个角。(课件演示实物的角到数学的角的抽象过程)。

四、学角,画角

1、观察对比,知道角的特征。

通过大家的想象和仔细观察,我们得到了许多的角,下面,老师请大家再仔细地观察课件的演示,看看这些角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我们把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想想,每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一个顶点,两条边)

谁来指指黑板上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我们指角的时候一定要把角的顶点和边准确的指出来。

完成练习:(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下面的图形是角的打“√”,不是角的打“×”

2、学习画角,强化角的特性。

我们已经知道角是个怎样的图形,为了更好地认识它,我们还需要学会把它画出来。

想想,画角的时候,要画什么?

请大家翻开书第39页看看例题2是怎么说的,想想例2那句话的意思是让我们画角的时候要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想好的,可以自己试着画一个角。

刚才同学们都画好了,现在老师也想画个角,但老师想请全班的同学一起来帮老师画好这个角,愿意吗?

(1)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2)用什么工具才能画好角的边?从哪里开始画?

(3)另一边怎么画?谁来帮老师摆尺子?

(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出角的两条边)

看完老师和大家画的这个角,如果觉得刚才自己在画角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满意的同学,现在可以再画一个。

五、演示,摆角

1、演示角从小到大,感受角的大小。

教师演示滑动角,做一个锐角,请同学们看老师这里的这个角,请同学摆一个跟老师这个角差不多的,你会摆吗?(点击课件)

再演示滑动角,做一个直角,再让学生摆直角。(点击课件,出示直角)。

再演示滑动角,做一个钝角,让学生摆。(点击课件)。

刚才我们造出了三个角,它们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谁发现这三个角有什么不同呢?(有大有小)

你们觉得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说说你们的理由。

:一号角最小,说明角的两条边张开得小;三号角最大,说明角的两条边张开得大。原来角是有大有小的。

2、师生操作活动角,进一步感受角的大小。

学生用活动角造角:

(1)任意造出一个角。

(2)按要求造角:老师造出一个这么大的角,你们要造一个比老师这个角要小的角。

(3)同桌互相玩玩。

3、摆角指角,深化角的认识。

请每个同学都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一个有角的图形,然后在图形中找到角,并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边。

六、议角,

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习有关角的哪些知识?

今天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老师想用一个“√”来大家的表现,这个符号里有角吗?其实角就在我们身边。

最新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根据算式编出6的部分乘法口诀。

3、背出6的部分乘法口诀。

4、会读、会写并会运用6的乘法口诀。5、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算式编出6的部分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读、会写并会运用6的乘法口诀。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引导

1、乘法口诀接龙1-5

2、找朋友游戏

三、新授

1、研究一六得六

(1)小朋友们你们看谁来了?(出示课件小鸭子)来了几只?(生齐数:6只)板书:6

(2)列乘法算式

你能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吗?(生试写)师板书:61

61等于几呢?(生答:6)

(3)编乘法口诀

谁来编一编它的乘法口诀?(生试编:一六得六)

(4)引申

根据这个乘法口诀,我们还能写出另外一个乘法算式吗?(生试写)

2、研究二六十二

(1)现在又游来了几只小鸭?(生齐数:6只)一共有多少只小鸭,我们用加法算式来写一写。(6+6=12)

(2)你能写出乘法算式来吗?(生试写:62=12)

(3)编乘法口诀

生试编乘法口诀:二六十二

(4)引申

根据这个乘法算式你能想到另外一个乘法算式是什么吗?(生答:26=12)

2、研究三六十八

(1)现在又游来了几只小鸭?(生齐数:6只)一共有多少只小鸭,我们用加法算式来写一写。(6+6+6)请我们的计算器小博士来帮一下忙,加起来等于多少?(18)

(2)你能写出乘法算式来吗?(生试写:63=18)

(3)编乘法口诀

生试编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4)引申

根据这个乘法算式你能想到另外一个乘法算式是什么吗?(生答:36=18)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的6的部分乘法口诀

四、练习巩固

1、背6的部分乘法口诀

2、游戏:摘桃子

16 23 63 51 26

22 43 25 33 62

3、列出乘法算式

三六十八 二六( ) ( )得六

4、给小动物找家

(发给小朋友乘法算式卡片)

16 26 14 61 62 41

23 34 22 32 43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直角》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直角》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直角》教案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学重点:

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画直角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画直角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学会用直尺画角直角,用直尺量直角)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小学数学二年级人教版《退位减》精品教案


《退位减》数学二年级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的写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理解并掌握笔算减法的法则.

教学重点

正确进行笔算退位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

弄清笔算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42根小棒、投影仪、投影片或多媒体计算机软件、口算卡片,学生准备42根小棒.

教学步骤

(-)铺垫孕伏

1.指名回答

13-9=17-8=32-5=

15一7=14-6=40一3=

2.改错并说明理由

3.提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应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l)出示例3。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不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想一想,42-28该怎样列竖式呢?指名板演,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列竖式?(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2)理解算理。引导同学分组摆学具,讨论怎样从42根小棒中减去28根?

引导学生明确:

①42根小棒中只有2根单根的,减去8不够减,可以把4捆小棒中的任意一捆打开,从10根中拿出8根,把剩下的2根与原有的2根放在一起,共剩下4根单根,从整捆的小棒中拿出2捆,还剩下1捆零4根,所以42减28等于14.

②打开一个整捆的,成为10根单根的,把原有的2根和10根合在一起,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2个整捆的,还剩下1捆零4根,所以,42减28等于14.

③先把42分成4捆和2根,2减8不够减,再把4捆小棒分成3捆加1捆,把其中的1捆打开,成为10根单根的,10加原有的2是12从12中去掉8根,还剩4根,然后从剩下的3捆小棒中拿出2捆,还剩下1捆零4根,所以42减28等于14.

(3)竖式的写法.

教师明确:打开的1捆小棒变成了10根,就是把1个十变成了10个一,在竖式中就是从十位里借出了1个十变成了个位上的10个一,借过来的10个一要和个位上原有的数加在一起算,为了不忘记从十位上退了1,坚式计算时,要在被减数十位的上面点一个退位点.(4)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3页例3,填上得数.

2.反馈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83页“做一做”.

想一想:十位上退1后,被减数的个位要算十几减几?

引导学生得出:从十位上退1后,个位要算15减7.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然后订正得数.

3.教学例4.

(1)出示例4,让学生列出竖式.

(2)想一想: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几减几?

引导学生得出:个位要算10减3得7

(3)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4页例4,填空.

4.反馈练习:完成教科书第84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见减几?然后计算.5.总结法则.

讨论:笔算减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想:

(l)写竖式要注意什么?

(2)计算时应从哪一位减起?

(3)遇到被减数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随堂练习

1.判断是不是退位减法.

2.练习十九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对错,说说错在哪里,然后再把错的改正过来.

师:我们在做题时应注意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

(l)从十位上退1后,个位上是十几减几,要细心算对.

(2)从十位上退1后,不要忘记在十位上减去1.

布置作业

1.

54-27=66-49=35-18=

43-37=72-9=87-38=

2.被减数是53,减数是37,差是多少?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例342-28=14

例470-63=7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近似数》教案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近似数》教案分析

第六课时近似数

教学目的: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猜数:教师或学生悄悄指定一个4位数,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

(1)出示主题图和近似数“约是1500人”。

请猜猜育英小学的准确数是多少。

猜中之后提问:你如何想到这个数的?

(2)比较1500和1506两数

指出:1506是一个准确数,1500是它的近似数,在不需要准确数据的情况下,选择一个近似数可方便记忆。

(3)一个数的近似数不唯一

出示主题图2“新长镇有9992人”

9992的近似数有什么?

同学们说的数哪个最接近9992?

在不要求准确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个数来表示新长镇的人数?为什么?

小结:一般情况下选择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方便记忆。

2、生活中的数学

近似数的使用

举例: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

购物总价钱2998元,可说大约3000元。

学生举例

3、练习:P794、5、6

三、课堂作业P808、9

四、课后任务P807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同级运算》教案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同级运算》教案分析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47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32-10-6=

25+20-10=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同学们做什么呢?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

53-24=29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

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15÷3×5=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2.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第2题哪错了?

3.第3题哪错了?

4.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 不退位减 教案


数学二年级《不退位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2008年我们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2008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的。

师:奥运会能够在北京举行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但是奥运会能够在北京举行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你们知道是怎样选举的吗?

生:投票。

师:没错,但还需要先提出申请,再经过很多的审核,最后再经过大家的投票选举。就像我们平时选班长一样,这么麻烦,所以这个机会来的可真是不容易啊。所以我们国家是不是很棒啊?

生:是。

师: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为我们的国家感到骄傲?我们是不是应该热爱我们的国家?

生:是。

师: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放一段短片,我们共同欣赏中国人民的风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进入课题

引入课题,奥运金牌榜前五名。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张图片,能够得出哪些信息?

师:中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应该怎样计算?

生:用减法。

师:我们列出算式36-23=?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减法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们只学过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减一位数,这是两位数减两位数。

师:哦,两位数减两位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退位减法(板书课题),请自己试着列竖式,计算出结果。

用图片表示出36,并说明3表示的是3个十,6表示的是6个一。所以36-23是指从个位的6中去掉2,从十位的3中去掉2。

大家观察后,请考虑怎样列竖式计算。

总结出的竖式。

师:列竖式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还要注意看清符号。

三、学以致用

根据所学练一练,用竖式计算:48-18=和25-21=。

列出竖式,想想个位上得几?怎样写?十位上得几?怎样写?

1、算一算。

根据小球得出算式76-34=42。

2、数学小诊所。

请同学演算两个算式,得出结果。

总结:①个位的0是用来占位的;②相同数位要对齐。

3、小朋友,蝴蝶下面都藏了哪些数字呢?让我们一起算一算,说一说。

4、大猴子摘了65个桃子,送了23个给小猴子后,大猴子还剩下几个桃子?

四、课堂小结

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先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个位相减所得的数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十位相减所得的数写在得数的十位上。同学们,都学会了吗?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第一学段要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因此,本节课借助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和呈现数据为主,从中学习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并初步了解统计表,同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1.内容的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设计在内容的选择上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统计学生体重的变化和视力情况,统计学生参加什么课外小组,统计某路口的过往车辆,统计同学们喜欢吃什么蔬菜等。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统计知识,既亲切又能激发兴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统计知识,让学生感受统计的价值。本设计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出发,以选校服颜色的情境入手,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制订收集数据的方案,再去实施,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体会统计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的实用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纸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教材2页例1)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课件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出于对同学们的人文关怀,学校决定由同学们自己来选择校服的颜色,可是,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2.学生自由讨论,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1:可以在全校进行调查。方法2: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3.揭示课题:你们说的调查,其实就是进行统计。要统计出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生活情境,从选校服颜色的情境入手,引出实际问题——选哪种颜色合适?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用统计解决问题的需求,体现了统计的必要性。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学习例1。(1)引导学生制订调查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制订调查方案。全班交流,确定调查方案。调查对象:本班同学调查方式:举手呈现结果的方式:统计表(2)按照方案在本班进行调查。(出示课堂活动卡)收集数据:用举手的方式进行调查。要求: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当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每人只能选择一次,不能多选,也不能漏选。整理数据:根据调查学生举手的情况完成课堂活动卡。(3)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说出从表中了解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完成例1中(1)、(2)两个问题,全班交流方法和结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第(3)题: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然后全班交流,汇报。(5)师生共同小结:我们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知道本班学生最喜欢××色的人数最多。但是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最喜欢××色的人数最多,所以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统计一下全校学生最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选哪种颜色做校服合适。
2.学习例2。(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教材3页例2情境图)前些天我们班的故事大赛刚结束,王明明和陈小菲并列第一,但是每班只能选一名同学参加学校的比赛,这个问题怎样处理呢?我们应该选谁参加学校的比赛呢?(学生讨论,达成一致:用投票的方式解决问题)(2)收集数据,记录数据。教师组织现场投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数据记录。(一人读票,一人监票,两人写票,其他学生在本上写票)展示学生记录数据的作品,观察比较,选择最佳记录数据的方法。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m.jab88.com/j/131409.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