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只有提前做足教案课件设计环节的工作,这样老师才能在面对学生时心有成竹。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范本] 画的教学设计范本”,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并弄清作者的观察顺序。
3.想象画中美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感受、品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弄清作者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想象画中的美景,掌握并能运用课文观察方法练习习作。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赏画激趣。导入新课
1.孩子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投影展示文中的插图)看见这样一幅画,你们想说什么?
2.导入新课。
哟,孩子们都在认真欣赏这幅画呢?你们知道吗?一位小朋友最喜欢这幅油画了,他不但像你们一样欣赏了这幅画,而且还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一幅画》(板书课题)。看看这幅画,看看这个题目,孩子们,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鼓励学生质疑)教师归纳,提炼主要问题。
那么我们就带着问题,走进这幅令人陶醉的画卷中,和作者一起欣赏这幅画吧!
自由发表意见
看板书课题,读课题
提出疑问,听老师归纳有主要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孩子们,你们都是学习的主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应该怎么办?对,老师相信你们能自主读懂它!
2.自学要求。
3.师:现在孩子们可以按照学习要求,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如果你有体会、有感受,请与同桌互相交流,和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如果你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教同桌,寻求他的帮助。
4.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按自学要求读书:
(1)(1)自己读通课文,注意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采用、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2)读词:
蔚蓝苍翠覆盖中央木屋辽阔飞溅景色迷人勃勃生机乡土气息令人陶醉昂首挺胸千年不化无边无际
色彩鲜艳阵阵花香清脆悦耳
奇形怪状令人向往
(3)这幅画画了些什么?用铅笔勾画出文中描写的画中景物。
(4)作者为什么最喜欢这一幅画?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评委,仔细听他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需要帮助。(指名读,师生评议)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摇曳、悦耳、奇形怿状等词语。
3.说说哪些段落写了这幅画的主要内容,都写了些什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画面上,蔚蓝的天空下,一座座大山昂首挺胸。
山上的树显得那么苍翠,那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密密层层,整个山野好像一片绿海。
在这片绿海的后面坐落着高大的雪山,山顶覆盖着千年不化的积雪。
学生读文、讨论
理解词语意思
找句子。
交流:
(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山的高大挺拔。)
(把山野比作绿海,突出了树的苍翠茂盛。)
(这段话从上到下地写出了天空、大山、绿树的特点。有详有略,详细写了绿树的苍翠茂盛。)
2-4自然段是文中的第二部分,描写远处的景物,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写:天空大山树草地野花小木屋。
5-7自然段是文中的第三部分,描写近处的小溪、小溪旁的野花、笔直的石铺小路、奇形怪状的石头。
四、重点阅读.学习怎样写
过渡:孩子们,刚才通过你们的自主学习,已经知道课文写了画上的天空、大山、绿树、草地、小木屋、小溪、野花、石铺小路和石头。画里的景色美。作者写的文章美吗?就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书上描写的这些内容吧!
1.教师配乐,有感情地美美地读课文第2~6段。
2.老师希望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小组探讨:课文这几段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美读课文。
想象。
学习观察方法: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弄清楚作者由远到近欣赏图画的顺序,并一边欣赏,一边发挥想象,使画上的内容活起来。采用了打比方等方法,写得生动而又具体。
五、拓展延伸
由你自选一幅最美的画,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充分发挥想象,并写一写。看谁选的画最美,看谁写的文章最美!
交流。
选画
习作
作业
1、摘抄佳词佳句。
2、习作。
附:板书设计
总写(1)山乡春景勃勃生机令人陶醉
天蓝山雪厚
远景(2-4)树绿草中花
草地辽阔木屋小
小溪欢快
近景(5-7)野花起舞
石头多姿
总写(8)山水花树令人神往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工作,这样课堂的各种可能情况都尽在掌握。要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课件范本]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教学设计篇二”,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 教学目标
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教学难点
主动运输。
三、教学策略
建议使用1课时。
本节教学建议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基本思路可以确定为: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
1、介绍物理上的扩散现象,得出扩散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出细胞是不是与上述扩散相似,再列举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
2、呈现“问题探讨”中的实验现象,提出“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这是为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协助扩散的概念。
3、列举物质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现象,提出这些物质为什么能够逆浓度梯度运输的问题,进行解释,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被动运输的概念也可在此对比总结),说明主动运输的意义。最后可让学生列表总结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问题探讨”中第3道讨论题,应该充分重视。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中已说明Ca2+、Mg2+能跨膜运输,而本节“问题探讨”中的实验结果显示这两种离子不能通过脂双层,学生可以就此提出问题。
2、可以采用比喻或类比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理解,如“逆水行舟”等。
3、注意培养学生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4、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
四、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从图上可以看出,氧气、二氧化碳、氮气、苯等小分子(苯还是脂溶性的)很容易通过合成的脂双层;水、甘油、乙醇等较小的分子也可以通过;氨基酸、葡萄糖等较大的有机分子和带电荷的离子则不能通过合成的脂双层。
2、提示: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的脂双层,但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推测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能够转运葡萄糖的蛋白质。
3、提示:通过观察此图还可联想并提出,细胞需要的离子是否也通过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来运输等问题。
(二)思考与讨论
1、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不需要消耗能量。因为二者都是顺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的。
2、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的共同之处是都不需要细胞消耗能量。不同之处是:前者不需要蛋白质的协助,后者必须有蛋白质的协助才能实现。
3、因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顺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细胞消耗能量,所以统称为被动运输。
(三)旁栏思考题
提示:这是细胞的胞吞作用。这对于人体有防御功能,并有利于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四)技能训练
1、K+和Mg2+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
2、Na+和Cl—是通过主动运输排出细胞的。
3、提示:因为以上四种离子细胞膜内外的浓度差较大,细胞只有通过主动运输才能维持这种状况。
(五)练习
基础题
1、D。 2、A。
拓展题
提示:低温环境肯定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温度会影响分子运动的速率,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因此,组成细胞膜的分子的流动性也会相应降低,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过程也会因有关酶的活性降低而受到抑制。这些都会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五、参考资料
1、生物膜对小分子的转运
细胞膜是细胞内与细胞所处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透性屏障,物质进出细胞必须通过细胞膜。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与物质的大小及性质有着直接的关系。气体分子和小的脂溶性分子可直接穿过细胞膜完成运输,带电离子或大一些的分子需经由离子通道或载体蛋白协助进行运输。
这类蛋白在细胞膜上形成特定的孔道,并且这种孔道的开与关是可调控的。控制开关的机制之一是胞外的信号分子通过与通道蛋白的结合,改变这些蛋白的构象,使通道打开或关闭。这种通道称为配体门通道。另一种控制方式是细胞内或细胞外特定离子的浓度发生变化而导致膜电位变化,而膜电位的变化又导致通道蛋白构象变化,由此来控制通道的开关,此类通道称为电位门通道。例如,当胞液中游离Ca2+的浓度增加时,一些K+的通道打开。通道开放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常常只有几毫秒,被运输的物质顺浓度梯度迅速穿过通道。不同通道常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相互间协调,共同产生某一效应。
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它能与特定的分子和离子,如糖类、氨基酸,或金属离子等结合,将这些分子或离子从膜的一侧转运到另一侧。载体蛋白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一种载体蛋白通常只能转运一类分子或离子。载体蛋白与分子或离子的结合是可逆的,即它转运到一侧后,就会与所运载的分子或离子分离。载体蛋白的转运效率与分子在膜两侧的浓度梯度的大小有关。在协助扩散过程中,载体蛋白将物质从膜的一侧运输到膜的另一侧,不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量,因为物质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运输的。例如,哺乳动物肝细胞上的葡萄糖载体,是一种横跨膜的蛋白,这种蛋白有两种构象,一种构象是载体的葡萄糖结合点面向细胞膜外侧,另一种构象是结合点面向细胞膜的内侧。这种蛋白可将葡萄糖通过膜向细胞内外两个方向运输。究竟向哪个方向运输,决定于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
2、生物膜对大分子的转运
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核苷酸、多糖、胆固醇与脂蛋白形成的颗粒等,很难直接穿过细胞膜。这些物质通过与膜上某种蛋白的特异亲和力而附着于膜上,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将附着物包在里面,然后分离下来形成小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个过程称为内吞作用。吞噬泡或吞饮泡一般与细胞质内的溶酶体融合,逐步将吞进的物质消化分解。
与内吞作用相反,有些物质通过形成囊泡从细胞内部逐步移至细胞表面,囊泡的膜与细胞膜融合,将物质排出细胞。这个过程称外排作用。
内吞作用与外排作用属于主动运输,因为它们与其他主动运输一样,也需要能量供应。有实验证明,如果氧化磷酸化被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就会停止,如果是糖酵解被抑制则无阻碍作用。内吞与外排作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细胞摄入的或分泌的大分子被收入在小囊泡中,而不与细胞中其他大分子或细胞器混合。小囊泡快速地大规模地形成和融合,是所有真核细胞的特征之一。
大分子物质通过内吞作用进入胞内,是通过受体分子介导的。首先,大分子结合到细胞表面特定的受体上,受体所处的细胞膜称为有被小窝。大分子与受体结合后,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并最终从膜上脱落下来形成小囊泡,由于受体与大分子特异性结合,加之膜内陷与形成囊泡的速度极快,囊泡中含有的胞外液非常少。
细胞内合成的一些大分子若需转运到细胞外,首先包裹在囊泡中,然后转移到细胞膜并与细胞膜融合,囊泡中的物质排出细胞外,组成囊泡的膜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胞外基质中的糖蛋白就是通过这种途径运到胞外的。对于一些特殊的细胞,它们分泌的产物如激素、神经递质等,也是通过这种方式释放到细胞外。但是,分泌产物的释放是受特定信号调节的。首先是分泌分子由囊泡包裹,移向细胞膜,当细胞接受到分泌信号后,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将分泌分子释放到胞外。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判断题
1、×。
2、×。
3、×。
4、×。
5、×。
选择题
1、D。
2、C。
画概念图
二、知识迁移
提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能够从消化了的食物中吸收葡萄糖,却很难吸收相对分子质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这一事实说明细胞膜对物质进入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细胞的生活关系密切,细胞膜的这一特性使细胞尽可能地只吸收自身需要的物质,细胞不需要或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常被阻挡在细胞外。
三、技能应用
提示:温度高低会提高或降低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速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提高温度会加快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速率;而降低温度则减缓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速率。
实验方案设计如下:
按本章第1节渗透现象示意图组装好三组装置。在第一组的烧杯外用酒精灯或水浴锅加热升温;第二组烧杯外加冰块降温;第三组留作对照。三组装置同时开始实验,并记录液面变化及时间。
四、思维拓展
提示:在顺浓度梯度的情况下,葡萄糖、氨基酸等分子可以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当细胞外葡萄糖或氨基酸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时,如果此时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这些营养物质,细胞还能吸收这些营养物质,是通过主动运输。
教学设计与案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项要求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简述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二是简述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已安排在第3章第2节中,此外,在第3章第1节还讲述了细胞膜的功能。因此,本节在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也应重视。
二、教学设计思路
生物膜结构模型的建构历程比较长,这方面的资料也比较多。教材仅选取了部分主要内容,基本按照时间进程排列,未加小标题。要想让学生自己理清脉络并体验结构模型的构建方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以对探索历程的内容添加小标题以凸显脉络,像层层剥去笋衣一样,将小标题作为思考讨论的切入点一一展开,帮助学生梳理并体验结构模型的建构方法,同时理解并能够描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层层剥去笋衣”的过程无不显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实验技术的进步对科学模型建立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以下思路供参考。
小标题一: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
早期对于生物膜结构的探究为什么首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的呢?这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人类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无法想像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但尝试探究哪些物质能够透过生物膜则是可行的办法。正是有了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了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像。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这一假说在19世纪被提出。
假说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完善。20世纪红细胞膜的提取和分离不仅证实了细胞膜含有脂质,同时表明还含有蛋白质。细胞膜为双层脂质分子的结构也在此时提出。
小标题二:单位膜模型的提出
针对蛋白质分子的位置问题,有人提出了单位膜模型,即教科书中所说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这一模型的直接证据来自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但这一模型将生物膜描述为三明治式的静态统一结构,解释不了膜的许多生理功能。
小标题三: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让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又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在这些新的实验证据及观察的基础上,又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关于生物膜的新的分子结构模型。其中流动镶嵌模型因能够比较好地解释生物膜的生理功能,逐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最后说明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
学生活动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1、回忆上节课的探究活动,思考生物膜对物质的选择性吸收是否与其特定的结构相关?
2、阅读教材正文第二、第三段,讨论对膜的研究为什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
3、思考与讨论(1)
4、继续阅读教材正文,讨论“单位膜模型”是怎样提出的。
5、阅读教材有关“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余下的全部正文,完成思考与讨论(2)。
6、阅读有关流动镶嵌模型的正文。1、通过生物课的学习,我们早已有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主要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实验、推理想像—假说—进一步验证完善。
3、“提出假说”的科学方法介绍。
4、提出技术进步推动了假说发展。
5、随着技术进步,假说不断被修正和完善。突出模型建构方法:实验、推理想像—提出假说—进一步验证完善—不断发展。
6、归纳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引起对生物膜结构探讨的兴趣。
2、开始学习模型建构的方法。
3、假说是怎样提出的。
4、了解技术进步对科学研究发展的作用。
5、总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6、复习强化: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做好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很好地达成要求的教学目标设计。写好教案课件,你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推荐课件] 教学设计范本”,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写的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收集母鸡的资料;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爷爷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在他的笔下,那只既古怪又可爱的猫跃然纸上。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老舍爷爷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看看他写的母鸡又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
母鸡
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相检查初读情况。
三、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再读课文:
思考作者对母鸡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找到作者直接写对母鸡情感变化的句子,用“ ”划出来。
2、指名读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自由读这两句话,体会“一向”、“不敢”。
有什么疑问吗?
3、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默读课文1—3自然段,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体会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预设:
第1自然段,感受到母鸡的无病呻吟。
第2自然段:母鸡的欺软怕硬。
第3自然段:母鸡的炫耀。
4、那又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了呢?
读一读课文的4~10自然段:
找到最能说明作者不敢讨厌母鸡的原因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
预设:
因为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读一读这个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者有什么疑问。
5、老舍爷爷为什么说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呢,再去用心地读读4~10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多读几次,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
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好有关句子。
预设:
从课文的第5、6、7、8这四个自然段来谈自己读书的体会。
6、再次出示第9自然段: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现在你对这句话又有了那些新的体会?
(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四、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再读《猫》和《母鸡》,思考:
《猫》和《母鸡》都是老舍爷爷写的,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呢?小组讨论。
2、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叙述动物的特点,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情感的表达上和语言的运用上来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预设:
⑴ 文章结构清晰。
⑵ 写小动物的特点时用总分段式。
⑶ 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描写了生动具体的点滴小事。
⑷ 表达情感上,写对猫的喜爱是渗透到字里行间,而写母鸡时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
⑸ 语言上很生动。
五、作业
1、摘抄词语:
把自己欣赏的词句进行摘抄。
2、阅读其他作家写的文章,如屠格涅夫的《麻雀》,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列那尔的《母鸡》。
板书设计
猫──古怪 可爱 (围绕中心句写)
母鸡──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不同的认识)
(突出特点)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其他人的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件范本: 观沧海教学设计其一”,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小结,朗读、背诵
⑴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⑵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习。
⑴ 读一读 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⑵说一说 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⑶比一比 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
⑷背一背 背诵这几首诗。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表格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请看:
登山观海 实景 虚景
景物 特点 景物 特点
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 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机勃勃 日、月、星辰、银河 、大海 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借实景、虚景抒发诗人统一中国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是用表格显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五、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思考:
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因为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件范本: 《台阶》教学设计范例”,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训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神。
3.学习作者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方法。品味细节描写。
二、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三、预习交流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凹( )凼( ) 门槛( ) 涎( )水 揩( ) 嘎( ) 尴尬( )( ) 烦躁( ) 筹( )划 黏( ) 撬( )
2.释义
尴尬:
3.整体把握: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c.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4.研读赏析:凝望台阶,感受父亲
a.师:这篇文章平实的语言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生动的细节描写让 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和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来你最感动的地方读一读。
b.小说就是通过造台阶的过程的 描述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请以 “父亲是一个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可以是概括叙述,也可以是文本中最让你感动的语言或最能表现父亲个性的细节)”为话题仿例填空。
4.品味细节,体会父亲。
①“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 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 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②“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因此,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高台阶的新屋建成了,父亲明明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却表现得极不自然,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3、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4、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展现父亲这一人物形象?请找出相关语句,分析一下。
5.回首台阶,尊重父亲( 任选一题)
1、我们的父亲也默默为我们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赢得了我们的尊重。请列举几件父亲作过的赢得我们尊重的事情,请以 “我尊重我的父亲,那是因为我的父亲_______。” (可以是概括叙述,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最让你感动的语言或最能表现父亲个性的细 节)
2、请以“父亲,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感激
四、展示提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各小组对预习交 流的内容进行展示。
五、达标测评
1.下列加粗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凹凼(ào) 烦燥(zào) B.尴尬(ɡān ɡà)阴凉(yīn)
C.卵石(luǎn) 揩一把(kǎi) D.砌缝(qì) 舀米(yǎo)
2.指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 )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3.解释加粗的词。
(1)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2)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3)农村 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4、选出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的语言十分口语化,读来就好像在听作者娓娓为我们讲述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平常如邻家一般的故事。
B、文中的“父亲”一年辛勤劳作,在 半个月的过年中还要编织草鞋。因此父亲是一个淳朴、厚道、待人宽厚、能吃苦耐劳的人。
C、父亲一生劳作的目的是为了抬高自家的台阶,表现了父亲好强、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D、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六、课后反思:
现在的孩子,因为生活的舒适与优越,感悟平凡生活的触觉有些迟钝,我们做教师的必须善于抓住契机,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 们自觉地将文字与情感融为一体,文章与生活合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自身方面,必须深入挖掘,使真美再现;更要学会刺激学生情感的兴奋点,使他们愿意接过老师 抛来的接力棒,一棒接 一棒,乐此不疲。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做足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课堂的各种可能情况都尽在掌握。要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范本: 认识长方形教案篇一”,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经历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过程,体会面与体的联系与区别。
2、能辨别长方形和正方形,并知道名称。
3、体验长方形、正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
教学具准备:积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玩积木分类――挑一挑将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积木挑出来。 1、小组活动,分积木。
学生可以搭一搭、摸一摸。
2、各自汇报分的方法(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入手一方面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面的特点。
二、探究、体验、感悟
(一)教学例1
1、摸一摸
2、印一印
3、描一描
4、比一比
5、分一分
6、议一议
结合教材31页图形
(二)教学例二
7、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说一说
(1)长方体有几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正方体有几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2)你是怎么知道的
1、学生用手摸一摸挑出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说说有什么感觉。(可自由发言)
2、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面蘸印泥印在纸上。
3、印的同时沿着边描一描。
4、收集印、描出的图片比一比有什么感受。
5、按自己的感受把这些图片分一分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名称。
6、联系生活,议一议哪些物品的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哪些物品的面的形状是正方形的。
7、结合前面的一些活动让学生摸一摸数一数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说明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在摸一摸的活动中初步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点,在印一印的活动中,初步感受面在体上,通过描一描再次体验面在体上,通过比一比,使学生初步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不同,通过分一分使学生体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通过议一议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具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的物品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同时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理解。
通过学生充分的观察、思考、交流,再次加深面与体的体验,同时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三、实践与应用
1、生活中的“长方形”
出示练一练1家庭厨房场景图。提出问题:哪些物品的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哪些物品的面的形状是正方形的?
(扩展:你家厨房或客厅还有哪些物品?哪些物品的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哪些物品的面的形状是正方形的?)
2、练一练2
发给学生每人一张方格纸,要求学生描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说明自己是怎么描的。
3、练一练3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涂色,然后数一数。 运用图中蕴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观察、交流。
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描图形,然后交流方法、比一比谁描的大谁描的小、。
先说一说机器人身上都有什么图形。
学生自由涂色。
数出每种图形的数目。
结合生活中的实物使学生再次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进一步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初步感受面的大小。
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四、、体验成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学到了哪些知识?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交流情况。及时做好。 学生小组、全班之间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每位老师都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本: 《养花》教学设计篇一”,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一.教材分析
《养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四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虽然描写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景,写出了对生活不同的感受,却都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本文是老舍在写作空隙时写的一篇关于养花的生活随笔,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写了自己为什么养花,养了些什么样的花,怎样养花,在养花时付出的劳动,在养花时得到的喜悦和感伤。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花草的喜爱,对劳动的赞美,对劳动成果的珍惜。正如文章末尾所写: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作者这些体会实在而又深刻。本文内容通俗易懂,是可以让学生细细品味,感悟生活的好材料。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借助词典完全可以自行阅读,并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理念
1.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使学生形成刻板的思维模式。我校的花池养了很多花,但作为学生,有的爱花,有的不注意花,他们的家庭也未必都在养花,所以要让学生发挥他们独特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转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所以本课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一般能力外,把重点放在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为学生持续发展和终生发展做准备。
3.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本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容易,但是如何在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基础上,获得属于自己的良好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是一个难点。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趣、较、昙、秉、载、置等字的音、形、义。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2.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2)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能力。
(3)使学生能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文本,同时对老舍养花提出一些疑问,或者提出自己对养花的看法。
(4)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养花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从课内转化向课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乐趣及怎样追求,渗透正确的幸福观。
四.教学思路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主要采取以生活为基础,以朗读为方法,以思考为核心,以情感为灵魂的教学策略。
五.课时安排
本文教学拟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结合学生生活体验激情导入,指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养花的乐趣。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明确作者获得乐趣的原因,进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六.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指导预习
(1)让学生提前观察学校和周围居民养花的情况,并和养花者进行沟通交流,对养花目的和方法有初步的感知。
(2)老舍是中国文人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了解他的生平思想,有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和课文内涵的把握。介绍老舍,可提前指导学生主动搜集整理信息,并合作交流信息。
(3)提前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发现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并和同学讨论交流,明确音形义。
(4)搜集一些和花有关的诗句,交流并积累,初步感知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
(5)发放一些统一的白纸,邀请部分同学利用课外时间描摹一些花的图画,并标明花的名称。
因为课前需要学生准备的内容较多,如面面俱到难度过大。所以,本着学生自愿和教师统筹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五个学习小组,每组侧重准备一个方面,并将预习成果形成文字材料。教师提出要求,每组的预习成果须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二两小组的展示时间各不超过2分钟,第三小组的展示时间不超过5分钟,可以利用提前准备好的小黑板。四、五两个小组则可根据学生实际,不做量的要求。当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探索更多的课题。
2.谈话导入,展现成果
首先和学生平等对话,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表示信任和期待,邀请第一学习小组推选一位代表介绍养花的感受。结合学生所谈的内容,教师导入《养花》一课,板书课题。
邀请第二学习小组推选代表给大家简介作者老舍,教师简要强调或补充。
邀请第三学习小组推选代表给大家归纳生字新词,要求学生即刻在田字格上书写一遍,加强感知。
每一小组代表展示完毕,指导代表大方得体退场,指导其余学生掌声鼓励,教师也需注意用眼神、掌声、语言来鼓励。当然,学生的上台展示和掌声鼓励应让学生养成习惯,一切自然而然,不能只依靠教师的要求。
预习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或条件充分发挥潜能,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书写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探索意识,合作精神等方面都会有较大提高。对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须充分肯定,不足之处也不能妄加指责,需和学生平等对话,探讨如何改进方法,让学生期待着下一次会表现更出色。
3.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和学生探讨以怎样的形式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文章可以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有的适合齐读,有的适合分角色朗读,有的适合单人读。就本文而言,单人朗读比较适合。接下来征询学生意见,哪些同学来读,按什么顺序读,在本座位读还是上讲台读。
这一环节,教师须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放而有度,不能任由学生争论无法实施,也避免强人所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朗读能力需要教师长期的培养,临时提出要求,难免会出现冷场。
当学生朗读完毕后,请朗读者说说在朗读方法上的体会,也请其他同学进行一些点评。点评可以谈优点,也可指出不足之处。如同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可询问朗读者有无接受批评的勇气,对提批评者可于课下提醒注意自己的方式。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要起到调控作用,在让学生感知朗读方法的同时,学会欣赏,学会鼓励。当朗读者回位时,应给以热烈的掌声。
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养花,养什么样的花,在养花过程中作者付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你觉得作者对养花是什么态度。
4.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学生经听读自读讨论,完全可以在课文中找到和上述问题相关的语句。学生了解作者在养花中得到了乐趣不难,可为什么会得到乐趣,需要进一步去探讨。这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需将学生从表层的阅读引向深层的思索。教师可引导质疑,作者养花,卖花人也养花,他们有何不同?恰巧我们洪圩小学近年购买了许多花卉装点校园,学生对卖花人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也提示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不难发现作者养花是把它当成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而卖花人却把它当成牟取利润的手段。由此,学生也会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养奇花异草,为什么不在乎花开得大小。
理解作者养花缘自爱花之后,便引导学生谈谈养花之乐。到此时,学生对课文已比较熟悉,结合课文不难发现欣赏花会带来乐趣,养花时的劳动过程会带来乐趣,亲手劳动取得的成果会带来乐趣,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也会带来乐趣。
5.学生质疑,主题深化
总是让学生的思维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道路走,表面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意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须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学生也许提不出来独特的看法,也许提出的看法荒谬或价值不大,教师须合理面对。不能嘲笑讽刺,也不能茫然无措。以鼓励为主,适合当堂解决的当堂解决,不适合的留于课后探讨。
就本文而言,学生质疑养花有时也会带来伤心,为什么还爱花养花很有可能,学生不疑,教师也该引导学生提出来。因为养花主要是带来乐趣,伤心是有,但是是次要的。再说,正是可能会有伤心,才让我们更加珍惜欢乐。理解这一点,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也许会有学生提出自己并不爱花,不觉得养花有什么乐趣;或者养花没用,还不如种点经济作物能卖;或者养花太累人烦人,不愿自己养等等。那么教师就需要指导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6.练习巩固,课外延伸
关于作业设计,立足于以读到写,以写到用。首先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学生默读,选择感兴趣的段落背诵。在深入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布置学生以正确的书写方法抄抄课文,选择抄写工整的进行张贴展示。再设计一些题目,加强语言的积累与应用。
第四学习小组所搜集的诗句和第五学习小组所绘制的图画合并制作成为手抄报,于教室进行展示,引导学生继续探寻生活之美,同时体会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
附1.作业设计
1.填空:有()有(),有()有(),有()有(),既()又(),这就是()。
2.写出九个含有数字的成语。
3.将下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不加强环保,人类就无法生存,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4.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篇短文,要写出这种花草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欢它。如果实在不喜欢花草,也可选择你喜欢的其它一种事物。
附2.板书设计
13养花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情趣)
养花---乐趣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成果)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即须劳动又长见识(意义)
七.设计总结
总之,本课的设计主要针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设计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关系,将教室还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并尝试将语文学科的学习空间突破教室,将学习的时间突破40分钟,让学生在发现自身潜能的基础上,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为终生发展打好基础。本设计也是我对课程改革的一点探索,希望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正。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每位老师都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课件分享] 古诗教学设计范本”,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们小朋友,一起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吧。
放录音:嗨,我是古诗博士,非常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学习,在学习之前,我想和你们进行一场背诗比赛。
小博士要求:
? ? ? 1、任意背一首诗,开火车背。
2、别人背过的不能得复背。
教师小结背诗比赛:同学们表现很棒,教师也想背了,想不想听呢?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背古诗,请同学评价后,让学生自读《春晓》、《村居》。
2、师:这两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指名读,区分“春、村”的读音。
3、出示生字。
a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b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c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巩固识谘。
5、比赛背。
二、巩固生字。
1、出示词语(指读、抢读、同桌互读)
2、比赛:出示字卡,打乱顺序,分别发给四个小组,让小组合作,按诗句的顺序摆一摆。
三、写字。
逐一指导书写。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做足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才能很好地达成要求的教学目标设计。你是否正在动笔写一篇教案课件吧?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教案范本: 第几教学设计(一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课题:第几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情景体验和参与,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除了可以表示物体的多少,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
2、 能够正确用几个和第几个表达意思,体会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3、培养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4、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预计教学时间:1 节
三、教学重难点
正确用几个和第几个表达意思,体会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四、教学活动
(一)笑话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能吃,一天他到一家烧饼店吃烧饼,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他吃完第四个才觉得饱了。这是他拍拍肚皮,叹了口气说:哎,要是知道吃第4个能饱,先吃第四个该多好!
这个人说得对不对?为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呈现课本主题图,组织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说图中有哪些人?一共有几个?
如果以穿蓝裙子的阿姨排第一,再说说谁排第二,小聪后面的解放军叔叔排第几?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几?
2、小组代表汇报
3、思想教育:看到聪聪一个人排队买票的情景,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个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个人的位置,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在外面要养成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好习惯。
4、动画展示:穿蓝裙子的阿姨走后,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1)教师:这时有几个人?谁排第一?小聪排第几?他后面对2位叔叔排第几?
让学生再次在具体的环境中区分“几”与“第几”,同样先在小组中交流,再全班交流。
(2)教师操作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强调观察的顺序和方向。
(三)巩固练习
以上就是《[课件范本]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篇一》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乡村四月教学设计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m.jab88.com/j/11945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