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一《圆柱和圆锥的认识》(P15-P18)

教材分析: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的起始课,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特征。

2、经历探索圆柱、圆锥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柱圆锥的特征。

难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圆柱、圆锥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观察情境图中的物体,形成直观表象。

(1)谈话:同学们,喜欢吃冰淇淋吗?你注意过装冰淇淋的盒子吗?(师手指大屏幕)老师带来一些形形色色的冰淇淋盒子,仔细观察,你想怎样给他们分类? 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预设一:我是按圆柱和圆锥分的;

预设二:我是按形状分的。

(2)大屏幕出示分好类的两组盒子。师介绍:一组是圆柱,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一组是新认识的图形圆锥。(板书:圆锥)

2、寻找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积累感性认识。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圆锥形状的的物体。

学生可能会想到未削的铅笔、水杯、胶棒,广场上的圆柱子、压路机的滚子等是圆柱。铅笔尖部、塑料跳棋下部、沙堆、陀螺等是圆锥。

3、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让学生想想圆柱和圆锥的空间图形的样子,一起画下来。课件演示画出的圆柱和圆锥的几何图形。

4、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谈话:对于圆柱和圆锥,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一:怎样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预设二: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

预设三: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是什么?……

5、揭示课题。

谈话:通常我们先研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然后再研究它们的表面积、体积等。随机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成功的动力,通过实物图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圆柱、圆锥。通过分类、举例,使学生对圆柱、圆锥整体上认识,形成初步的表象,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几何图形,由物到形,由生活走向数学,引导学生对照模型想图形,在头脑中形成圆柱和圆锥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提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观察圆柱,发现特征。

让学生用以前研究空间图形特征的方法,想办法研究圆柱的特征。先自己动脑想一想、做一做,然后跟小组同学说一说。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探究特征。

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探究圆柱的特征。

(1)交流圆柱的底面。

预设一:我发现圆柱有两个圆形的面。

师问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二:这两个面是平的。

教师让学生都摸一摸感知一下。

教师介绍: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底面。课件展示。

预设三: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说:用眼睛看的。

让学生明确:眼睛看到的只是估计的,需验证。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验证两个底面是否相等。

交流时,预设:

预设(一):量一量。量圆柱的半径或直径或周长是否相等;

预设(二):滚一滚。如果直行不打弯,说明两个圆一样大;

预设(三):比一比。画下一个底面,把另一底面卡上看看是否重合。

……

教师用个课件演示两个圆重合。

(2)交流圆柱的侧面。

学生可能说圆柱还有一个面。教师随即介绍:圆柱的曲面叫侧面。课件展示。然后让学生指一指哪是侧面。再摸一摸底面,然后摸一摸侧面说说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教师手势表示摸面的样子,上下摸面的样子,体会侧面是曲的,而且上下一样粗)

4、研究圆柱的高。

(1)揭示高的含义。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教师手势比划)

(2)指高。多让学生指出圆柱的高。这样的高看是否能找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象高的条数。

学生可能只指了侧面上的一条高,师引导发现:如果把这个教室比作一个大圆柱,在上下两个底面之间做高,能做多少条。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3)小结:同学们真厉害,找出圆柱的高。老师这也有一个圆柱(展示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4)拓展高的认识。生活中,有些圆柱的高还有别的名:硬币的高叫厚;圆柱形井的高叫深;铅笔的高叫长;钢管的高叫长。

5、总结圆柱的特征:刚才我们研究圆柱时,由表及里,运用先看,再比一比、量一量、摸一摸等方法,知道圆柱的特征。

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6、研究圆锥的特征。

根据研究圆柱特征的方法,让学生从上面几个方面研究圆锥的特征。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交流。师板书。

学生可能按圆柱特征的指向说出圆锥有1个圆形的底面;1个曲面;1条高。

认识高。

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接着介绍: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圆锥的高。

让学生指出圆锥的一条高,看是否还能再指出一条。明确圆锥的高有多少条。

7、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圆锥的特征。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通过课件演示,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整体感知圆柱,加深对圆柱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对圆柱的表象的认识;通过举例认识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理解;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前面有了对圆柱的特点的学习,圆锥的学习全部放手,让学生不仅受获“渔”,而且要学会运用“渔”进行“捕鱼”,同时,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比较异同。

让学生对比观察,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预设一:相同处。它们的底面都是圆形;侧面都是曲的;都有高。

预设二:不同处。圆柱有2个底面,圆锥有1个底面;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2、想象拓展,建立联系。

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从圆柱的底面开始,把上底面缩小,再缩小,再缩小(手势表示)最后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从这看出,圆柱和圆锥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圆柱和圆锥的异同,使学生深化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让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联系,为后面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作铺垫。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下面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哪些是圆锥?

(1)先指出图形让学生说是什么图形,个别的说说原因。

(2)上边一行左数第四个、下边一行左数第二个,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既不是圆柱又不是圆锥,进一步明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沿着侧面上的一条高剪开(教师指圆柱上的一条高),猜想一下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再让学生动手剪一下看看是什么图形。

预设一: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预设二:得到一个正方形。

引:展开后的这个图形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指学生多说,并大屏幕展示。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沿着圆锥的顶点和底面任意一点的连线斜着剪开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先想一下,再指生剪演示。

拓展作业:如果圆柱也这样斜着剪,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去剪剪看。

3、将如下图所示的长方形、半圆形、梯形和三角形小旗快速旋转。想象一下,小旗旋转一周能形成什么图形?

(1)教师先让学生想象转动后的图形。

(2)课件演示旋转后的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不同层次的练习,目地是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体现数学知识“有用”。而第三小题的出现,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起了推动作用。

五、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说吗?

1、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3、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回顾、梳理所学新知,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及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底面侧面高方法

圆柱:圆形2个曲形1个无数条比、量

圆锥:圆形1个曲形1个1条

小编推荐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圆锥的各部分名称,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经历认识圆锥和探索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了解圆锥和圆柱之间的联系获得探索数学公式的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了解圆锥的特点,探索并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的高和圆锥体积公式中“Sh”表示的实际意义。

教具学具: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型容器,一些沙子。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炫我两分钟

主持学生指名叫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圆柱有几个面?各有什么特点?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主持炫我两分钟,使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引入本节所学知识。】

二、创设情境

1.教师先出示一个圆柱形容器,提问:如果想知道这个容器的容积,怎么办?

2.出示问题情境

最近老师家准备装修,准备了一堆沙子,可是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大家和我一起解决好吗?(出示沙堆图片),这堆沙子的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工人告诉我要用6立方米沙子,我不知道我准备的这些沙子够不够?怎样计算这堆沙子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谈话、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求知欲望。】

三、探究新知

尝试小研究一(课前):了解圆锥的特点

1.观察圆锥形的物体或图片,它们有哪些特点?

我的发现

2.圆锥由1个( )面和1个( )面2个面组成,圆锥的底面是一个( )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 ) 。

3.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 ),用字母( )表示。

4.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我的猜想:( )

尝试小研究二(课上):推导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引导学生借助圆柱,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①猜: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大胆猜一下。真的是这样吗?

②是怎样推导的呢?你有什么想法?

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椎的体积公式。

老师提供了实验用具,拿出来看看:(有圆柱,有圆椎,有沙子,有水)都有吗?

2、用实验的方法,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

①引导学生观察用来实验的圆锥、圆柱的特点。

其实老师已经准备好了材料,在你们的小组长手中,看一看,比一比,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发现等底等高)(师板书等底等高)

②学生实验

你想怎么实验?(小组可以议一议)(老师指导:倒一下)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在实验中,注意作好记录,思考三个问题:(大屏幕出示这三个问题)(学生读一读思考题)

A: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B: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所给的圆锥、圆柱在体积上有什么关系?

C:根据这个关系怎样求出圆锥的体积?

(教师指导:为了让实验更准确些,可以用尺子将沙子刮平再倒入)

③、学生交流汇报,完成计算公式的推导

小组汇报,师板书。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V=1/3Sh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经历认识圆锥和探索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知道圆锥的各部分名称,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四、解决问题,巩固练习

(一)运用这个公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帮助老师解决问题。

1、 学生试做。

2、对子同学交流。

3、小组交流。

4、展示汇报。

(二)判断: 用手势来回答

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

2、一个圆柱,底面积是12平方分米,高是5分米,它的体积是20立方分米( )

3、把一个圆柱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二。( )

(三)完成教材第42页“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了解,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六、拓展延伸

教材“练一练”。

【设计意图: 把课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板书设计:

圆锥和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3

V=1/3Sh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和体积》数学教案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和体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同学们自主探究,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同学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采取小组合作、质疑问难、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同学们观察、猜测、分析、比较、综合的学习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流程 :

一、创设情境

让问题来源于生活 为了创设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我先让学生看电脑显示,(在海边堆沙堆的画面),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沙堆都是近似圆锥形的,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他们想知道的知识,有的的同学想知道圆锥的特点,还有的多学生都想知道沙堆的体积有多大,从而确定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这样一来教学问题自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习现场从生活实际巧妙地引进课堂。这一环节的处理,使问题来源于孩子们,来源于生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自主探究

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快乐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体是圆锥体的?通过让学生看生活中的圆锥体的图片,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学生对圆锥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制作圆锥体,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纸做的扇子、铅笔、转笔刀、直角三角形等材料,让学生在制作的的过程中,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了圆锥,从而概括出圆锥的特征。同时用课件演示圆锥的各部分名称,并通过指一指实物圆锥的高,从而明确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才是高。同时置疑,从实物中我们无法看出圆锥的高,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它的高呢?我将先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测量方法,并根据汇报出示课件,然后再实际测量自己制作好的圆锥的高。在这一过程中,我充当了一名引导者,提示着研究方向,我与学生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作品。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三、提供时空,让学生品位研究的乐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联想猜测 让学生猜测、设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可能会有以下设想:

1、以长方形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得到圆柱体,以三角形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而得到圆锥体,由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而联想到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一半。

2、学生也可能认为两个同样大小的圆锥把一个倒过来拼不成一个圆柱,圆锥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等等各种设想。这里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联想和交流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第二步:探索质疑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得到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圆锥体积=底面积 ×高 ×倍数。 接着教师用电脑出示一个和圆锥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并提问:“你们所说的圆柱是这样的圆柱吗?”结合学生的回答再显示出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这样的设计,解决了部分有困难的学生心中的疑问。

第三步:分组验证 学生动手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会有多种方案:

1、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受到启发,用几个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的圆锥体,捏成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有的学生利用自然课中学过的知识:物体排出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发现实体圆锥三次排出的水正好装满空圆柱。

3、还有的学生利用传统的装沙或装水的方法进行实验等等。 这样的设计,由教师操作演示变学生动手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四步:形成共识 通过学生演示、交流、讨论、教师演示(课件),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圆锥体积=底面积 ×高 × 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设想、探索、实验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四、回归生活,让探究变得富有魅力

1、以练习的形式出示例1。 例1:一个圆锥体冰淇淋的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15厘米。据统计,每毫升冰淇淋约可以产生5.02焦耳的热量。这个圆锥体冰淇淋大约可以产生多少焦耳热量?(得数保留整数)

2、口答

3、变式练习: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2)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这道题是培养学生联系旧知灵活计算的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4、操作练习。

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或是利用学生从生活中找的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通过这道练习,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知识对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的现象的解读。书本知识是生活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它给学生学习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一座平台。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我以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创造性地把生活和知识关联起来,原本枯燥的探究也变得充满灵性。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正方体呢?(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删掉)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小结: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把一个曲面图形转化成以前学的长方形,今天我们学习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也要运用转化的思想同学们猜猜会转化成什么图形?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反复播放这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在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底面积和体积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说演示过程,总结推倒公式。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补充例题(删掉)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

50×2.1=10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删掉)

(4)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出示一组习题

一个圆柱的半径4厘米,高3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一个圆柱的直径12厘米,高3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一个圆柱的周长12.56厘米,高3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直径,和底面周长和高,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4、教学例6

(1)出示例,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删掉)

(1)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2)学生见解例题,师补充

三、巩固练习

1、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直径是56厘米,高87厘米,水桶装多少水?

2、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0立方厘米,底面积是16平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圆柱形粮囤,从里面量得底面半径是1.5米,高是2米。如果每立方米约中750千克,这个粮囤能装多少吨玉米?

4钢管的长80厘米,外直径10厘米,内直径8厘米,求它的体积。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或V=πr2h

例6: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教学反思:

以旧引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直观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利用“转化思想”的方法把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认识圆柱》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认识圆柱》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及它的展开图;

2、学生经历圆柱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建立空间观念;

3、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自学、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逐步达到善学、乐学、会学的目的。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1、立空间观念;

2、 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

预习提示:

1、你都认识哪些立体图形?

2、说说你见过的圆柱。

3、自学课本28页,说说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4、观察你手中的圆柱实物,你发现了什么?

5、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过《幸运52》吗?(看过)现在,请根据下面的提示语猜一个数学名词。(出示课件)提示语

1、墙壁;

2、平静的湖面;

3、镜子。

生:平面。

师:你真聪明!那请同学们看老师(师将一张纸卷起来),同学们看,现在的这个面还是平面吗?(不是),那我们就叫它曲面。 师出示四个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

生:将物体分类(曲面和平面两大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生:举例。

师:同学们都是有心人,那么善于观察生活。同学们刚刚说的都是直直的,而且上下同样粗。像这样的圆柱就叫做直圆柱。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都是直圆柱。

二、探究新知自学课本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师:你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吗?请打开课本31页看一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好,谁来说一说。

生:底面、侧面、高。 探究圆柱的特征。

A、圆柱的面。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

3、教师明确: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B、圆柱的高。

师:(出示两个圆柱)哪个圆柱比较高,哪个比较低,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师:那你量出圆柱的高吗?

①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纵切模型,(师出示圆柱纵切模型图)感知两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②媒体演示:圆柱的高可以在圆柱的侧面上来表示。(师在立体图上表示出高,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生小组讨论——发现

①圆柱可以有无数个纵切面,每个纵切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对边平行,说明圆柱纵切面可以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②侧面上可以作无数条高;③在两底面之间只要量出垂直于底面的线段的长度都是圆柱体的高)(师板书: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生:练习——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C、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师: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两个底面与侧面相交的线是底面的什么? 生:底面周长 师:侧面是一个曲面,如果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你能想象出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生:动手操作。

师:讨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生小组讨论——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师:画一画、议一议——展开图可以是一个其它图形吗?如果不沿着高展开,侧面剪开可能是什么形状?

生:尝试。

师: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生思考——回答(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三、课堂小节、质疑

(教师结合板书过程组织学生回顾、议论,总结学到的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

生:通过学习,我懂得了……

师:知道了这么多,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质疑。

你觉得你这节课学的怎么样?(评价)

四、巩固练习

1、巩固性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课本)

2、针对性练习(教师补充设计)

(1)一张长方形纸,长30厘米,宽20厘米,如果把它围成圆柱状, 围成后的圆柱侧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这个圆柱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

(2)一张正方形纸边长20厘米,围成一个圆柱。 这个圆柱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厘米?(以上各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计算结果。)

(3)算一算:能不能做成圆柱 已知底面直径6厘米,长方形长25.12厘米、宽18.84厘米。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媒体:圆柱形物体、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导。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圆柱,下面我们回顾一下圆柱包括哪些内容?

一、猜测面积大小,激发情趣导入

1、用你们手上的A4纸做一个尽量大的圆柱?(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以长方形的长为底面周长的圆柱,另一种以长方形的宽为底面周长的圆柱。)

2、这两个圆柱谁的侧面积谁大?为什么?

3、推导: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4、做一做:p21页做一做,抽生试做,集体订正。

二、组织动手实践,探究圆柱表面积

1、我们把做好的圆柱加上两个底面后,这时候圆柱的表面积由哪些部分组成呢?(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

2、你们觉得这两个圆柱谁的表面积大?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圆柱的侧面积一样大,只要看他们的底面积谁大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就大。

3、刚才我们是从直观的比较知道了谁的表面积大,如果要知道大多少,那怎么办呢?

生:计算的方法

师:怎么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板书)

思考:说一说下面图形该求那部分的面积?

4、那现在你们就算算这两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

生:(不知所措)没有数字怎么算啊?

生:哦!那你们想知道哪些数字呢?知道了这些数字后你打算怎么计算?

生1: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

生2: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

生3: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

………

师:老师现在告诉你的数字是这张纸的长是31.4厘米。宽是18.84厘米。那你们会算吗?怎样算,如果独立思考有困难的话可以小组讨论来共同完成。

5、汇报展示

情况一:半径:31.4÷3.14÷2=5(cm)

底面积:3.14×5×5=78.5(平方厘米)

侧面积:31.4×18.84=591.576(平方厘米)

表面积:591.576+78.5×2=748.576(平方厘米)

情况二:半径:18.84÷3.14÷2=3(cm)

底面积:3.14×3×3=28.26(平方厘米)

侧面积:31.4×18.84=591.576(平方厘米)

表面积:591.576+28.26×2=648.096(平方厘米)

师:通过我们计算验证了我们刚才的判断是正确的。

接下来我们打开书翻到33页自学例2,从这个例题中你学到什么?

生:分三步来算,先算侧面积再算底面积然后把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加起来。

生2:这样做挺麻烦的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呢?

6、好!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补充第二种方法)

教具的演示: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然后把圆柱体的两个底面通过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问: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圆柱体的哪一部分?(底面周长,也就是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是圆柱体底面半径)

所以圆柱体表面积=长方形面积=底面周长×(高+半径)

用字母表示:S=C×(h+r)

我们用这个方法来验证一下我们的例2看是不是比原来简单?

汇报: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比原来的方法简单。(说一说认为简单的原因)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了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你们学会了吗?(会)那老师也得做几题验证一下你们掌握得怎么样。

本环节通过提出一个实际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出:不同条件下用不同方法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用多种途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分组闯关练习

1、多媒体出示题目。

第一关(填空):

沿圆柱体的高剪开,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一个( )形,长是圆柱的( ),宽是圆柱的( ),因此圆柱的侧面积=( )×( )。

第二关:

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它的侧面积是( )平方分米,它的底面积是( )平方分米,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分米。

第三关(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各题:

一个圆柱,它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它的高是1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2、汇报结果,给予评价。

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以上几个层次的练习题。整个习题,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而且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反馈小结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数学教案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理解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含义。

3.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个圆柱形物体。

学生:圆柱形物体

教学过程:

一、要呈现的问题

看“神州五号”图片,了解它的船舱的形状是圆柱,引入课题。

师生活动预设

1.课件出示“神州五号”的图片,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

3.口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内容

自主学习课本30页,了解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师生活动预设

1.出示自主学习内容,并巡视指导。

2.抽生汇报学习内容,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3.强调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

三、互动探究内容

(一)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什么形状?(长方形)

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之间的联系。

3.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面积公式。

(二)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

2.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先算……再算……最后……)

师生活动预设

1.出示自主学习的内容及要求,巡视并指导。

2.指导小组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及时的精讲释疑。

3.出题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4.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直径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5.提醒学生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底面积要乘2。

6.在生活中,有的圆柱形物体如无盖水桶,通风管,烟囱等它们的表面积该怎样计算。

四、当堂测试内容

1.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2.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计算制作一个无盖水桶的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整数。(强调用进一法)

五、课堂评价后记

本节课内容较多,但在小组共同的学习下,多数学生掌握的不错,极个别的差生还需牢记公式,还不能灵活运用。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及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21页例5及相应的 “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4.以小组形式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资源: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一套,一些沙或米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立体图形体积的求法?(学生回答时老师出示相应的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然后板书相应的计算公式。)

2.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是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的。板书:转化)

3.(出示教具)大家觉得这个圆锥与哪个立体图形的关系最近呢?(老师比较学生指出的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

4.大家觉得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锥的体积可能转化为什么图形来研究比较简单呢?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5.它们的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二、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课件出示例5。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

(2)让学生猜想:图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用学具演示)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

老师把圆柱里的黄沙倒进圆锥,问:把圆柱内的沙往圆锥内倒三次倒光,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

2.教师课件演示

3.学生讨论实验情况,汇报实验结果。

4.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1/3=底面积×高×1/3

用字母表示:V= 1/3Sh

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1/3 ?

5.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发散练习、巩固推展

1.做“练一练”第1.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强调要乘以1/3 。

2.做练习四第1.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之后学生反馈。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学生交流

五、作业

练习四第3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锥和圆锥的体积的教案


圆锥和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9页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例1。

教学要求:

l.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根据教材第167页自制的圆锥,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的教具。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16页插图)。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圆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根据教材第16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

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1)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认识圆锥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在图上表示出这条高)提问:图里画的这条高和底面圆的所有直径有什么关系?

4.学生练习。

口答练习三第1题。

5.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见课本第17页有关内容)

6.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

7.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体方法可见教材第18页上面的图)

(2)让学生猜想:老师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老师把圆柱里的黄沙倒进圆锥,问:把圆柱内的沙往圆锥内倒三次倒光,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6)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

8.教学例l

(1)出示例1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第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2.做练习三第4题。学生书面练习,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3题及数训。

六、板书:

圆锥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

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它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圆柱体积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三课时

圆柱和圆锥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转化和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在不断练习和反思中,感受运用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3.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了解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转化和假设的策略)你们学会了吗?今天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对这两个策略的运用情况,你们能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

二、练习应用

1.练习五第6题。

出示题目:要求先画图表示题意,再解答。

结合画的图进行分析:要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可以通过上层放书的数量100本,及所对应的份数5,先求一份的量是多少,再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去思考,如把比转化成分数来解答。

2.练习五第7题。

结合图引导思考:根据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2∕3,可以想到相遇时货车行驶的路程也是客车行驶路程的2∕3,接着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并解答。

3.练习五第8题。

学生读题,出示右图

先在图中表示出第二、三堆的白子和黑子。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辅导。(学生可能在第二、三堆中把白子和黑子平均分,可让学生尽量避免这种特殊情况。)

结合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三堆中的白子合起来正好是完整的一堆棋子,也就是60枚,再加上第一堆中白子的数量,这样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4.练习五第9题。

出示题目和表格。

先假设两种球分别投中的个数,再通过试验调整找出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

5.练习五思考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思考,独立解答。

6.课外了解。(第32页你知道吗)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数学,渗透国情教育,并思考解决。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策略在特定问题中的应用。

四、课堂作业:基础训练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认识比例尺》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认识比例尺》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2、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

难点:

从不同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内容:

一、情景导入,明确比例尺用途。

师:同学们,我国国土面积有多大?(960万平方公里)

大家知道吗?我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这么大的面积,我可以现在就展示出来,大家相信吗?(大屏)我是怎样做到的呢?(缩小)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根据需要把图形放大或缩小若干倍再画到图纸上。那么大家猜猜:这张图把中国领土缩小了多少倍?(100000000)

二、归纳概念。

师:1:100000000中的1表示什么?(图上距离) 那么,100000000呢?(实际距离) 这两个距离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呢?(比) 我们赋予这个比一个新的名称------比例尺。(板书课题) 那么,比例尺怎么求呢??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板书) 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比的形式。(板书)

理解1:100000000的意义。(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 同桌互说。出示习题。

师:比例尺是一个大家族,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左面的这个比例尺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由于他们是数字组成的,我们称他们为数值比例尺。右面的这个比例尺所表示的意思是图上距离1厘米,实际距离50千米。也可以用它(大屏)表示。他们是由线段组成的,我们称为线段比例尺。在画线段比例尺的时候要注意线段的长度要是1厘米。在最后面的数字末尾加一个单位名称。

师: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尺寸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到图纸上。

师问:你知道2:1是什么意思吗?(图上距离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厘米) 你发现了什么?前项大于后项。 这个图形比实际的要大。(比例尺前项比后项大时,就表示放大。)

师:请看大屏,仔细观察这2个比例尺,你发现了什么??(总有一个数字是1) (小结: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三、讲解例题。

1、出示例题,指名读题。

2、结合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列式

3、强调:比例尺在计算的时候要统一单位。比例尺没有单位名称。

四、习题练习。

1、做一做 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m,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m。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填空

(1)( )和( )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为( )的比。

(3)比例尺分( )比例尺和( )比例尺两种。

(4)比例尺 表示图上1cm的距离代表实际距离( )km,转化成数值比例尺是( )。

3、判断

(1)所有的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 )

(2)一幅图的比例尺应根据图纸的大小来确定。( )

(3)一幅图的比例尺是8: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

(4)地图上量得5cm的距离表示实际400m的距离,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80。( )

(5)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0厘米。( )

(6)比例尺就是一把尺子。( )

4、请你根据地图中的数值比例尺标出线段比例尺。

5、团结路的实际距离是1800m。

(1)量一量团结路上在图上的距离,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

(2)将这幅图的比例尺用线段比例尺表示出来。

6、七星瓢虫的实际长度是5mm。量出下图七星瓢虫的长度,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7、附加题

用1:1000 000,1:6000 000,1:250 000,1:100这四种比例尺画同一种物体,哪一种比例尺绘制的图比较大? 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是需要大家探索的学科,希望大家多多发现问题,多多解决问题。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第7课时 倒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36页例7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6-21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2、培养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每个算式中两个数相乘的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二、教授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7。

下面的几个分数中,那两个数的乘积是1?

3/8 5/4 3/5 7/10 4/5 2/3 10/7 8/3

(2)学生回答。

(3)引出概念。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例如3/8 和8/3互为倒数。可以说3/8 是8/3的倒数,8/3是3/8的倒数。

(4)学生举例来说。进行及时的评议。

(5)追问: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要说“互为倒数?”

2、归纳方法。

小组讨论:

观察倒数和原数的关系,想一想一个数的倒数与原数相比,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班交流。

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问:5的倒数是几?1的倒数是几?

学生回答,并说原因。

追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

指出: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

除0以外,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3、完成“练一练”。

学生回答。

指出:分子是1的分数,它的倒数就是分母,整数的倒数就是这个整数做分母,分子是1。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六第16题。

学生填书上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六第17题。

指名口头回答。

3、做练习六第18题。

学生填书上后,集体订正。

4、做练习六第19题。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每一组数的规律。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20、21题和思考题。

教学反思: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体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导入新课

以2人小组回顾下列内容:(要求1题组员给组长说,组长补充。2题同桌互说。说完后坐好。)

1、说一说:(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如何用字母表示?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 ) 用字母表示( )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说出解题思路,不计算。)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米。

(二)揭示课题

你想知道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体积”吗?你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吗?今天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设问导读

请仔细阅读课本第8-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一)以小组合作完成1、2题。

1、猜一猜 ,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 )×( )

2、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指出: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圆柱的底面也可以像上面说的那样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课本第8页右下图所示)。(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切、拼)观察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之间的关系

(1)圆柱的底面积变成了长方体的( )。

(2)圆柱的高变成了长方体的( )。

(3)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 )×( ),所以圆柱的体积=( )×( )。如果用字母V代表圆柱的体积,S代表底面积,h代表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可用字母表示为( )

[汇报交流,教师用教具演示讲解2题]

(二)独立完成3、4题。

3、如果已知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5米,怎样计算柱子的体积?

先求底面积,列式计算( )

再求体积,列式计算( )

综合算式( )

4、要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可以用杯子的“( )×( )”(杯子厚度忽略不计)

【要求:完成之后以小组互查,有争议之处四人大组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挑选一些小组进行汇报、交流,并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三、自我检测

1、课本9页试一试

2、课本9页练一练1题(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完成后小组互查,教师评价】

四、巩固练习

课本练一练的2、3、4题

【要求:组长先给组员讲解题思路,然后小组内共同完成】

教师进行错例分析。

五、拓展练习

1、课本练一练的5题

2、有一条围粮的席子,长6.28米,宽2.5米,把它围成一个筒状的粮食囤,怎样围盛的粮食多?最多能盛多少立方米的粮食?

【要求:先组内讨论确定解题思路,再完成】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我们利用转化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其体积公式,切记用“底面积×高”来求圆柱的体积。

2、作业:课本练一练6题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数学教案

一、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一版)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二单元。

二、 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这是本单元实验探究性较强的知识点,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且能加以运用。

2、教学重点: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学会解决与计算圆锥形物体有关的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让学生通过观察、亲自动手做对比实验、分析、验证等活动,初步感知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由来,能理解并加以运用。

2、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以及初步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3、思想渗透点: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习数学的欲望。

四、 教、学具准备

1、教具:量筒(2只)、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可装水)、红颜色的水、不规则的石块。

2、学具:教师指导用硬塑料纸做3组可盛水的圆柱和圆锥(①等底等高 ②等底不等高 ③等高不等底)、适量的水。

五、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探究情景,激趣引思

1、教师行为

(1) 谈话:同学们探究了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想不想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呢?今天我们用准备好的学具试一试!

(2) 演示实验:先出示实验器材,让学生细心观察比较;在空圆柱里装满红颜色的水,然后倒入一只量筒里;在空圆锥里装满红颜色的水,倒入另一只量筒里,像这样倒三次。

(3) 质疑: 通过老师做实验,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2、学生活动

(1) 听谈话,明确主题。

(2) 细致入微地观察演示实验。

(3)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看到的、想到的。并分组汇报讨论结果。(两只一样的量筒里水面高度一样,用空圆锥倒了三次水,空圆柱倒了一次,它们的底面大小及高度一样,两只量筒里水的体积相等、空圆锥装三次的水与空圆柱装一次的水一样多等)。

(4) 亲自用教师演示用具验证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二) 提出探究假想,实践验证

1、教师行为

(!)启迪:老师做的实验对我们今天的探究活动有什么启发?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设想,并给予各组学生必要的指导,进行小组讨论。

(2)综述讨论结果,提问:所有圆柱的体积都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都等于圆柱体积的1/3,是否正确,为什么?有什么条件限制?再让学生观察老师用的实验器具思考。

(3)促思:同学们设想的条件哪一种正确?大家没有量筒,用你们准备的

学具怎样才能验证假设?

(4)合作探究:创新验证方案,怎样让它具有可操作性,教师适当点拨。

(5)组织学生用确定的方案进行合作探究,实践验证。

(6)诱导:修正假设,反思结果,得出结论,层层深入。

2、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积极交流,达成共识。

(2)分组汇报讨论结果:对今天的学习有帮助,假设空圆柱和空圆锥里装水的体积近似等于它们的体积;则老师所用的空圆柱的体积将等于空圆锥体积的3倍,空圆锥的体积就等于空圆柱体积的1/3。

(3)根据问题设想条件: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

(4)交流确定验证方案:分别用三组准备好的空圆锥装满水倒入空圆柱里,看哪一组装3次刚好装满。

(5)分组实验。

(6)汇报探究情况:等底等高的一组空圆柱和空圆锥才符合原先假设。

(7)小结: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即

V柱=1/3 V锥=1/3 sh=1/3 ∏r2h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巩固探究成果,深化理解

1、教师行为

(1) 巩固新知:让学生计算课本例1、例2、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

(2) 强调:计算圆锥体积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什么?

(3) 引申练习:一个圆锥形零件,已知下列条件,分别求其体积

①底面半径3厘米,高15厘米;

②底面直径5厘米,高10厘米;

③底面周长12.56厘米,高10厘米;

④底面半径3厘米,比高少70%。

2、学生活动

(1)自主训练,多思多问。

(2)总结:计算时,不能忘记特殊数字“1/3”

(3)灵活运用公式,找出自己知识的不足。

(设计意图:运用探究成果进行强化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四) 拓展探究思维,迈向生活

1、教师行为

质疑:

(1)出示一个不规则滑石块,怎样求其体积?(教师作指导)

(2)学校食堂买来一车煤炭,倒堆成圆锥体,量得其底面周长和高分别为12.56米,每立方米煤200元,结果付了1300元,问学校有没有多花钱?

2、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引导得出求其体积的方法:把不规则的物体(不吸水)放进盛水的容器里,求出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也就等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合作探讨明确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

立足教材,根据本地区挖掘学生较熟悉的、乐于接受的、具有多方面教育价值,能引起学生思考的素材,真正实现用教材,并加以创新,让探究成功率提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了“激趣引思——实践验证——深化理解——迈向生活”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评析:

教师充分利用教学用具,开发数学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实现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愿望。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观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实验探索为主要手段,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及根据为要求,把学生推到了探究性学习的前台,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自我评价、去体会科学知识的真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文章来源://m.jab88.com/j/11407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