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知识点:空气的成分鲁教版
知识点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氧、氮和氩、氖、氦、氪、氙等稀有气体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成分的实验
1、实验原理: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用一种足量的易燃的物质(如:红磷或白磷)与容器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种固体,燃烧停止,温度降到室温时,瓶内气压减小,如果将其打开与外界相连且一端伸入盛水烧杯中导管上的止水夹,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流入密闭容器内,进入的水的体积,填补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
2、实验现象:红磷剧烈燃烧,黄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产生;待集气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集气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3、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①点燃红磷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红磷要过量(或足量)
③点燃红磷前要夹紧止水夹
④当燃烧停止,温度接近室温时再打开止水夹
⑤不能用碳、硫、蜡烛来代替红磷,因为它们燃烧后都有气体生成。使瓶内气体的体积几乎没有变化,瓶内外气压差很小,水不能进入或进入的水很少,但如果在瓶内先放入能与生成气体反应的物质除去该气体,也能用碳、硫、蜡烛等代替红磷
⑥不能用镁代替红磷,因镁也能与氮气反应,使测得的氧气体积比实际偏大
4、做测定氧气的实验时选用的固体一般应具备的条件:
①能在空气中燃烧
②不与其它气体反应,只与氧气反应
③与氧气反应后生成物是固体
5、对做完实验后水量的分析
(1)吸入瓶内的水不足1/5的原因分析
①红磷量太少,消耗O2太少。
②气密性差,漏气。
③装置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
(2)吸入瓶内的水大于1/5的原因分析
①点燃的红磷插入集气瓶时赶跑了瓶内的一部分空气
②点燃红磷前未夹紧止水夹,使瓶内的空气沿导管跑出
③可能选用了能与氮气反应的物质,如:镁等。
6、实验结论:
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7、实验结论延伸
该实验除证明空气中O2的体积量约为空气体积的1/5外,还可得到以下结论。
①氮气体积含量约占空气体积的4/5:空气主要由O2和N2组成,因为实验测得空气中的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则剩余气体体积基本为N2。
②氮气不支持红磷燃烧:红磷在瓶内燃烧消耗大部分O2后熄灭,剩下的N2并不能支持红磷继续燃烧。
③氮气本身也不能燃烧:燃着的红磷伸入瓶中,若N2也能燃烧,则可能出现瓶内的水上升超过1/5。
④氮气不易溶于水:实验中红磷开始燃烧时,瓶内压强增大,实验结束后瓶内压强降低,水被吸入瓶内。这中间,N2都充分与水接触,若N2易溶于水,则瓶内的水的上升可能超过1/5。
九年级上册化学《空气的成分》知识点归纳粤教版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是长期以来自然界里各种变化所造成的。在原始的绿色植物出现以前,原始大气是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为主的。
在绿色植物出现以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游离氧,使原始大气里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氨氧化成为水蒸气和氮气。
以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续地进行,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在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并使空气里的氧气越来越多,终于形成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空气。
空气是混合物,它的成分是很复杂的。空气的恒定成分是氮气、氧气以及稀有气体,这些成分所以几乎不变,主要是自然界各种变化相互补偿的结果。
空气的可变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的不定成分完全因地区而异。例如,在工厂区附近的空气里就会因生产项目的不同,而分别含有氨气、酸蒸气等。
另外,空气里还含有极微量的氢、臭氧、氮的氧化物、甲烷等气体。灰尘是空气里或多或少的悬浮杂质。总的来说,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稀有气体都是无色、无臭、无味的,微溶于水,溶解度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大。稀有气体的分子都是由单原子组成的,它们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随着原子量的增加,熔点和沸点增大。它们在低温时都可以液化。
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结构为nsnp(氦为1s),是最稳定的结构,因此,在通常条件下不与其它元素作用,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化学性质极不活泼,不能形成化合物的惰性元素。
空气中的氧气成分是不是越多越好?不是!过高的氧气成分会加快生命体的氧化,如维生素C就是抗氧化用的。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成分对人体是不是没有作用?不是!少量的二氧化碳可刺激人进行正常呼吸。
九年级化学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导学案
(一)学情分析
认知心理分析:三年级学生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科学》课中的实验活动是他们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尽管他们通过三年级三个单元的科学学习已有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但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而怎样进行有效探究是迫切的问题。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三年级孩子面对新知识的态度是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对科学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经常会自发地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或现象产生兴趣或疑问,从而引发其探究的需求和愿望,这是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科学教育的基础。另外,三年级学生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观点;通过互动、交流、讨论、甚至辩论加深对科学概念或原理的理解。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学习目标:
1.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与合作,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描述。
(四)学习准备:塑料袋、牙签、气球、泡泡水、空气清新剂、矿泉水瓶、小纸片、天平、水槽
多媒体及实物投影仪
(五)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闭眼游戏”好吗?
请同学样缓慢地闭上你们的双眼,放飞你们的想像。
2.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清晨》。
师用语言帮助学生想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同闯入了一片迷雾森林,那里有自由流淌的风,穿过浓密树叶的会跳舞的阳光,欢快清脆的鸟叫声。多么美妙的早晨,我们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做一个深呼吸……
3.睁开双眼,谈谈感受。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吸进了什么。
方案a:如果学生能回答出“空气”,则顺利地引出课题。
方案b: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来,师可引导:是不是感觉有一股气从鼻子吸入,科学上把这种气叫做“空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以学生再也熟悉不过的“深呼吸”活动引入新课的学习,简单易操作,且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对空气有更深刻的切身体验,同时快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探究空气奥秘的学习欲望。另外,动听的音乐与形象的语言也带给学生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探究新知:
1.空气是什么样的?
我们知道的空气
(1)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课本p75气泡图中。(如果学生感觉有困难,可引导启发: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空气,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可以运用你的各种感官来感受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再想想,除了在教室里,你还在哪里也感受到了空气。没有空气,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学生说,教师运用实物投影或小黑板整理归纳。
→引导学生观察气泡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设计意图: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梳理,为以下的将要开始的有关空气的探究活动打下良好基础,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情况。】
2.空气存在吗?
我们已经了解了空气这么多的特征,可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空气真的存在吗?我们需要用实验来证明。
(1)师演示实验:师介绍实验器材,一边操作实验,一边说实验步骤,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课件出示实验报告单)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用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老师帮同学们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我们先来看看所需的器材和实验步骤。(课件出示)
(4)生操作实验,并填写好实验报告单。
(5)生汇报
(6)小结:(课件出示)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我们可以借助其它物质感觉它的存在。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培养学生的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其次,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增强他们的合作与实验能力。再者,提供一些除课本以外的实验材料给学生,开放性的实验,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3.比较空气和水
空气和水,是地球上的两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因为有了它们,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有了植物、动物和我们人类,地球才被人们称为生命的摇篮。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一下空气和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1)相同:从特征来比较,无色、无味、无形状、透明。
(2)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空气,看不见、摸不着。
4.活动一:空气和水,哪个轻哪个重?
(1)讨论:比较两种物质的轻重,有哪些方法?
汇报引导得出比较的方法:a.用天平比较。(师示范操作)b.仿照水和油的比较方法。把水和空气放入同一容器中,浮在上面的物质轻,沉在下面的物质重。
(2)设计实验:
①选择实验器材:水、用气球装空气、水槽。
②理清实验步骤:a.先把空气放入水槽中;b.再把水倒入水槽中;c.观察现象。
(3)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5.探究活动二: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
(1)游戏一:谁把香味送到你的鼻子里?
游戏规则:老师在门口喷清新剂,闻到气味的同学就举手,没闻到不能举手。
(2)空气把香味送到我们每个人的鼻子里,说明空气会流动。
(3)游戏二:比比哪组的泡泡吹得高
游戏规则:组内一人吹泡泡,其他组员想办法使泡泡飞高飞远,但自己不能离开自己的座位。
(4)得出结论: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5)描述自然中的风:摇摆的树,飘动的红旗,等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将所学的新知构建到原有的知识系统之中,并不断地进行扩充、完善。根据课堂生成,教师可灵活调整教学进程,引导学生自主研究。】
三、全课总结与延伸: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我们周围的空气,了解了有关空气的哪些知识?
下节课我们想研究什么?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与原有的经验进行对比,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本课学习进行一个很好的总结,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对已有经验进行更新。同时,也为下一次的探究活动作好准备。】
设计特色:
空气的存在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地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搀扶下逐渐放开,先大胆猜测空气的存在,再动脑筋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课能产生的现象,然后思考着去进行亲历实验的过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通过先动脑筋想再动手做,动口说,多方位强化学生对空气存在的体验与感悟,增进对空气存在的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文章来源://m.jab88.com/j/1117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