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平方分米》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平方分米》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平方分米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dm2,建立1dm2的直观表象,知道它的写法

2知道与它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让学生感知面积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与它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之间的进率关系

教学准备:准备的正方图形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同桌互相说说学过哪几类单位?各有哪些?

1.我们学过那些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生: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学过哪些面积单位?

生:平方厘米、平方米

3.你能说出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生:1平方米=100平方厘米

二、 中心

1、师:拿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进行比较。

阅读书P5对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定义,感知面积单位的大小。

2、师:举例说一说哪些物体表面的大小约是1平方分米。

3、师:你知道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吗?小组讨论

生讨论:可以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上打1厘米为边长的方格,观察1平方分米里有几个1平方厘米。

生动手操作(通过1分米=10厘米,把边长分为10段打方格)。

得出结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你知道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之间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将100张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拼搭成一个面积为1平方米的大正方形。

得出结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4、练习

10dm=______m

10dm=_______cm

10cm=________dm

1m=_______cm

8m2=_________dm2

6 dm2=_______cm2

700dm2=_______m2

100cm2=_________ dm2

三、小结

师: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检测练习:

练一练:

15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26000平方米=(  )平方分米

板书: 面积单位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课后反思:

扩展阅读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分数》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分数》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2、掌握有关分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强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难点:知道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总数。

教学准备:练习纸和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口算(课堂练习纸第一题)

一、复习分数的意义

1、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意思。

……………( ),表示 。

……………( ),表示 。

2、对于相同的整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 ),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 )。

3、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5段,每一段的长度是1米的( ),也就是 )米。

二、基础练习:

1、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涂色部分占总数的( )。

3、小丁丁手中有2个红气球,4个黄气球,3个蓝气球。其中红气球占总数的( )。红气球占黄气球个数的( )。

4、根据下图所给分数,圈一圈:

说方法:

1、数总数

2、再看分母

3、最后看分子

5、填空:

1) 1分米是1米的( )。 1厘米是1米的( )。 1克是1000克的( )。

2)4个是( ); 5个( )是 ; ( )个 是。

三、综合练习:

1)饲养小组养了36只小兔,其中的是灰兔,灰兔有( )只。黑兔有4只,占总数的(-)。剩下的是白兔,白兔有( )只,占总数的(-)。黑兔占灰兔的(-)。

2)一叠手工纸,红色的有27张,占,这叠手工纸共有( )张。是兰色手工纸,有( )张。

四、拓展练习:

1)45个◎的是( )个◎; 32个※的( - )是8个※。

2)在( )里填上>、<或=:

1( ) ( ) ( )

( ) ( )1 ( )

( )

五、检测目标练习:

1 填空:分数的分母表示被平均分成的( ),分子表示有这样的( )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 )大的比分子小的分数要大。

2 按分数圈一圈

七、板书设计:

分数

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教后记: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周长》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周长》数学教案

P59--61

教学目标:

1、 知道平面图形周长的概念。

2、 会描绘平面图形的周长。

3、 能推导并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4、 培养学生归纳和推导公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周长的理解,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自己买过衣服或裤子吗?

生:没有。

生:和爸爸妈妈一起买的。

师:我们的好伙伴小胖约了小丁丁陪他去买裤子,我们看看发生了什么?

(媒体演示:裤子太大了)

师:如果你是小丁丁,会和小胖说什么?

生:再换一条小点的试试。

生:这样太麻烦了,先要量一量自己的腰围。

师:你能向小朋友解释一下什么是腰围吗?

生:腰围就是腰这里的周长。

师:谁想来量一量自己的腰围呢?

生边演示,边说明:从一端绕腰部一周的长度,就是腰围。

师:刚才同学还提到一个词,就是周长。我们平时说不说腰这里的周长呢?那什么时候才用到周长,周长的概念到底如何?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

二、主体探究

1、 周长的概念

媒体演示

师:你知道小青虫爬的一周是桑叶的什么吗?

生:桑叶的边长

生:桑叶的周长

师:对了,从桑叶的一端开始沿着它的叶边一周的长度,就是桑叶的周长。

那你说说我们在描叶子的周长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把叶柄也描进去,它也是叶子的一部分。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叶子,描描它们的周长。

生操作。

师:除了树叶以外,看看我们的教室里,你想知道哪些物体的周长吗?

生:桌子、黑板、椅子……

生:周长是指平面图形的,应该说桌子桌面的周长。

小结:围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师:你知道周长的单位是什么?

生:是长度单位。

师:刚才同学们举例的黑板、桌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长方形和正方形公式推导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单

(1)计算以上两个图形的周长

图A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图B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

(2)猜测

长方形的周长和_____________有关,正方形的周长和_____________有关。

(3)证明你的猜测

(4)结论

长方形周长=_____________,正方形周长=_____________。

三、练习阶段

1、测量有关数据,并计算。

讨论:需要测量哪些边长?

可以通过平移的方法,转换成长方形,测量出其长和宽。

比较:(2)、(3)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周长相同但是面积不同,面积指的是图形的大小,而周长指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2、请你自己设计两个图形,面积相同,但是周长不同。

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场——搭配》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场——搭配》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借助画图(连线)的方法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有序的组合与搭配。

2、通过自主探究搭配方案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3、通过对事物搭配方案的设计与探究,体会有序思考的优势,并使学生初步感悟数学的建模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按照一定的次序给事物进行不重复、不遗漏的组合搭配,并用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学校的足球队为了迎接比赛,正在紧张地训练着。你们愿意帮助他们搭配一套漂亮的比赛服吗?(出示课题--搭配)

二、动手实践,归纳方法

1、设疑探究

(1)、师:现在有几种颜色的上衣和裤子可供搭配呢?(出示下图)

(生:三种颜色的上衣和两种颜色的短裤)

问:如果请你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搭配一套运动服,行吗?

(个别学生回答,师演示)

(2)师:还有不同的方案吗?(有)接下来,就请大家小组合作,把可能出现的搭配方案写下来。(小组合作实践)

2、交流反馈

学生使用的方法可能有:

(1)拼搭法:

根据上衣来考虑:

根据裤子来考虑:

(2)连线法:

小结:我们在搭配时要注意什么?

有次序地搭配,这样才能既不重复,有不遗漏。

(3)师:想一想,能用一个算式来计算吗?

板书:3×2=6(种)

每1件上衣都有2条裤子可搭配,3件上衣,也就是3个2。

(4)师:如果还有4双球鞋可供选择,一共又有多少种搭配方法?你能用连线法来说明吗?算式又怎样列?

生草稿纸连线,并列式计算,汇报:3×2×4=24(种)

以上每种搭配方法,都会有4种球鞋可搭配,因此再乘4,得24种。

三、师生互动,灵活运用

1、模仿练习(P72-2)

师:其实,在生活中,需要搭配的地方还真不少呢!你们看,在食堂买菜也能用到这个本领。(出示P72-2的图片)大家能根据要求,用连线的表达方式来搭配一下吗?算式怎样列?

(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并列式:3×4=12)

2、提高练习

师:小朋友的本领学得真好,为了奖励大家,学校食堂向你们推出了一个优惠活动:(出示红榜)

即日起,凡在本食堂购买两个不同荤菜的小朋友,可获赠任意一个素菜!

问:这样的话,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呢?

(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后讨论方案并归纳思考方法)

3、自选练习

师:如果你们对食堂的菜谱还不太满意的话,可以从桌上任选一份新菜谱,进行“两荤一素”的搭配。

(菜谱分A、B、C三种,学生可根据掌握的程度任选一份)

菜谱A

菜谱B

水煮牛肉 炒生菜

白灼草虾 炒空心菜

红烧扁鱼 炒鸡毛菜

糖醋小排 炒橄榄菜菜谱C

铁板牛肉串 炒杭白菜

红烧鸡腿 麻辣豆腐

茄汁鲳鱼 炒荷兰豆

油炸大虾 炒青菜

四、小组交流,归纳总结。(略)

五、检测目标练习:

1 小红有4双袜子和3双鞋子,可以有几种搭配方案?

2 小明到科技馆有两座桥可走,过每座桥都有4条路可到达科技馆。他有几种不同路可走?

教后记: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复习》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复习》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P2

教学目标:

1复习用一位数乘和除,两步计算式题。

2能正确熟练掌握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及时检查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用一位数乘和除,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计算的正确率(计算基本技能的掌握度)。

教学准备:课件与礼物(书签若干)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42×2 56+7 86÷2 30×26 630÷9÷7

540÷3 43÷2 62-16 200÷50 360÷5×2

630÷9÷7能不能巧算?怎样巧算?添括号要注意什么?

360÷5×2能不能巧算?为什么?说一说计算顺序。

一、导入

师:寒假已经结束,第一天开学,我们的好朋友乐乐就给大家出了一个问题(出示P2页问题,边出示边读题)。它想让大家先猜一猜,得到的可能是什么图案?

生:一只鸡,因为今年是狗年。

生:可能是一朵花。

生:猜不出,因为还不知道答案。

师:请大家动笔算一算,涂一涂,看谁先得出结论,先得出结论的前5个小朋友就能得到欢欢送出的礼物。

二、计算:

1、学生独立完成P2练习,教师巡视后集体校对。个别题目在校对时说明运算顺序。(分层练习1、用一位数乘和除2、混合运算)

76×8=608 98÷7=14 26×4=104

32×3=96 420÷6=70 83×3=249

936÷3=312 43×8×3=1032 809÷4=202……1

13066÷7÷6=73 3288÷6×7=336 563÷8=70……3

4×327=1308 444÷5=88……4 5527×4-1888=220

357×3=1071 132×2+431=695 858÷6+158=301

938÷7-45=89 4764-83×6=266 647+231×3=686

2227×7÷6=259 788÷4-89=108 1214÷6=202……2

生讨论

答案(按一步计算的先校对,再校对混合运算)

打五角星的说运算顺序(1、2、3运算顺序作比较。4、5、6运算顺序作比较)

图案:一棵树。

2、师:给前5位学生发礼物和讨论完整的学生发礼物。

三、练习

看谁速度最快,正确率最高

4207÷7×3 846-117×4 984÷3+195

315+185÷5 724-324×2 3815÷7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乘除法的计算,你想告诉大家些什么?

检测练习:

1、竖式计算。

128×3= 417×4= 342÷9= 801÷7=

2、递等式计算。

61×4+156 330-195÷5 837÷9×8

板书: 乘除法计算复习

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1)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算。

(2)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课后反思: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面积》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三年级上册《面积》数学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格子来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

2、对不同的图形会运用不同的办法数格子。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方格的多少表示面积。

教 学难点: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计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练习纸,透明格子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引入:

1. 猜一猜:哪个图形大?

出示:

2. 到底哪个大,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

3. 媒体演示,并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

4.小结:视觉会产生误差,比较图形的 大小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没有格子的可用透明方格纸放在图形上再进行比较。

展开

4. 讨论:

1.不满一格时,怎么办?(凑整)

2.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轴对称)

出示课题:面积

5. 探究面积的大小:

(1)数一数:

这3幅图形哪个面积最大?哪个最小?

一边数一边想一想怎样数又快又好?

(2)反馈:

哪个面积最大?哪个最小?

你是怎样数的?

7.动手体验,测量实物:

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用方格纸测量一些身边学习物品的面积吗?

说一说刚才你测量的物体的大小。

巩固练习:

1.这些图形怎样才能知道他们的面积呢?

(1)两人一组用方格纸比较。

(2)反馈

2.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数一数它的大小。

(1)哪个面积最大?

(2)有什么好方法?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乘与除》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乘与除》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巩固两位数乘法、除法的计算方法。

2、 能用计算器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

3、通过估算积的大小,使学生体验抓住重点解决问题的方法。

4、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除法试商、调商的方法。

5、“格子算法”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算理,促进计算方法的掌握。

6、学习“格子算法”,了解前人数学的成就,发挥数学的育人功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位数乘法、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两位数除法试商、调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

师:同学们,今天数学课上有一道道难关等待你们挑战,你们有信心迎接挑战吗?每过一关请同学们为自己加上一颗星,我们比一比,最后谁的星最多。

二、自主探究,乘除复习

1、编题目,估答案。

1)师:我们先来闯第一关。以小组为单位,用“9、8、4、3”这四个数字,尽可能多的编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

汇报交流:

98×43 98×34 94×83 49×83 93×84 93×48

89×43 89×34 94×38 49×38 39×84 39×48

2)师:在编出的题目中,你们估一估、哪一题的得数比较小,哪一题的得数比较大?你是怎么估的?

学生通过估算得出:

38×49和39×48都可以估算成40×50,都比较小。

94×83和93×84都可以估算成90×80,都比较大。

3)小结:只要两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字比较大,即因数最高位上的数字要尽量大,这样得到的积就比较大。两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字比较小,即因数最高位上的数字尽可能的小,这样所得的积就比较小。

2、复习乘法计算方法。

1)师:“93×84”和“94×83”,这两个算式的积估算后一样大。那么,到底哪个算式的积大呢?我们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算出积的准确数来比一比。

学生笔算:93×84 94×83 并讲出计算的方法。

计算后得出93×84的积比较大。

2)选择课本64页的第二大题中82×65、75×650、705×65三题让学生练习,并用计算器检验。做得快的可以再选做第二大题中其余的练习题。

3、复习除法计算方法。

1)出示:在数字卡片9、2、7中任选一个数字填入“298÷3□”的□里,组成除法算式,并估计商分别是几?想一想,这些商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师:为什么无论在□里填上几,商都是一位数?

生:□里无论填几,除数3□总比被除数298的前两位要大,所以商总是一位数

3)师:如果□里填入7,计算“298÷37”这题,你是如何调商的?

如果初商较大、要调小,如果初商较小、要调大。

4)出示:在“□98÷39”的方框里分别填上1、3、4,估一估它的商分别是几位数?

请再算一算,和你的估算是否一致。

5)出示:竖式计算并验算

728÷56= 4110÷47= 6554÷65=

师:我们可以通过“商×除数+余数”的关系进行验算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哪些方面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四、拓展学习

师:同学们,古人是怎样进行两位数乘法计算的呢?你们想了解吗?看课件,了解“格子算法”。(略)

五、检测目标练习:

一 用1、5、9三个数可编一位数乘两位数几道题,哪一道的得数最大?哪一道的得数最小?

二 用2、4、6、8四个数编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先估一估它们的积,再用计算器检验。

积最大是( )

积最小是( )

三用1、3、5、7、9五个数编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

积最大是( )

积最小是( )

六、板书设计: 乘 与 除

乘法:“9、8、4、3”

最大积:因数最高位上的数字要尽量大

最小积:因数最高位上的数字尽可能的小

除法:“298÷3□”、“□98÷39”

估商

试商

调商

教后记: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的估测》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的估测》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

教学目标:

⒈能用数方格的的方法估测出不规则平面图形的的面积。

⒉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估测活动的过程,初步体会“四舍五入”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⒊激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与同学交流探讨,分享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体验用一个标准的方格(面积单位)来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判断哪些格子“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

教学准备:课件、透明厘米方格纸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这是什么图形?如何求它们的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

给出条件,计算面积。

一、比较引入

出示课件:上海的秋天

师:秋天一到,上海的许多树的树叶飘落了,今天我们数学课也来研究这树叶。

研究树叶的什么呢?--板书:树叶的面积

师:先指一指树叶的面积是哪一部分?(拿出事先准备的树叶摸一摸,指一指)

师:求这片树叶的面积,你们发现与上学期学习图形的面积时有什么不同?

(上学期所学的平面图形是规则的图形。有的能通过公式进行计算,像长方形、正方形。有的能通过用方格数出来。这片树叶的周围是凹凸不平的。)

师:(课件出示:一片树叶)它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面积如何算呢?这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的内容。

二、探索新知

1、师:这一片树叶的面积有多大?每一个同学积极思考、大胆猜想,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

(可以用厘米透明方格纸来计数……)

全班讨论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

师: 还是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方格进行计数。(课件演示:在树叶上摆放透明的厘米方格纸),发现出现了一些什么情况?

(树叶有的在透明的厘米方格纸中,出现了满格、半格,还出现了大于半格和小于半格的情况。)

师:观察得真仔细!

(课件出示)先来数一下整格的:31格。余下的怎么办?

(可以把少的与多的拼在一起算一格;可以……,请学生大胆思考,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生活中我们可以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不算。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有的多算了,有的不算,抵消后就相差不多了。)

师:我们来统计一下吧!(拿出教师事先准备的纸:树叶图)

出示表格:

整格31个大于等于半格树叶的面积大约为

小组讨论填写,汇报

师:为什么这里要说树叶的面积大约为?(因为有的多算,有的不算,算出的面积不是准确数)

2、师:每个小组中的树叶的面积又是多大?

小组合作进行测量、计算并把记录填表

整格个大于等于半格个树叶的面积大约为

3、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树叶的面积,你们又有什么收获?

(不规则的图形我们也能进行计算它们的面积:用厘米的方格去数,当有不满一格的采用:“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的原则去计数。)

三、练一练

1、 师:这是什么?出示:一张画有白玉兰花的平面纸

师:我们上海的市花,它有多大?学生用今天的方法算一算并汇报。

2、 师:想一想,在我们身边还有什么可以用今天的方法进行计算的?

(教师可适当地提示:学校活动的吉祥物、学生出生时“脚印”、“手印”)

师:这里就有一张我校读书节的吉祥物海豚“慧慧”的图,它有多大?

小组计数,汇报

3、师:回家后再用今天的方法来计数。

四、总结:今天的收获如何?

检测练习:

板书:

树叶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

方法:数格子先数整格,再数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

注意: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

课后反思: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利用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合理地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准确判断分割后图形的尺寸。

教学准备:简单图形的纸片、剪刀、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现在要求它们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呢?

生: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正方形的边长。

2、标上相应尺寸。

师:求图形的面积必须要有相应的尺寸,请看!课件出示:

师:现在能算了吗?左右同学各口算一题。

生汇报: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10×5

=50(dm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4×4

=16(dm2)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为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作铺垫,同时让学生体会求图形的面积必须知道相应的尺寸。]

二、新知探究

1、把引入部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合二为一

课件出示:

师:这个图形是由我们学过的图形组合而成的,这样的图形叫组合图形。(出示部分课题:组合图形)

2、课件出示一些组合图形。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的特点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说它们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然后汇报。

图①

图②

图③

学生可能有其它想法,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后小结。

3.小结:①组合图形的组合关系,可以是几个图形的“和”(一般用“割”的方法)。也可以是几个图形的“差”(一般用“补”的方法)。②图形的组合关系,由于观察、分析思考的方法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关系。

[这一层次设计,让学生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学会一般的“割”“补”方法,为后一层次找相应尺寸,计算面积作铺垫。]

4、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1)师:刚才,我们尝试着弄请组合图形的组合关系,下面我们来探究求组合

图形的面积。(将课题补充完整)组合图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

瞧!这是小胖家小区游乐场的平面图,它有多大呢?我们和小胖一起来算一算。你们桌上都有一张按比例缩小的游乐场平面图,想一想该怎么算,小组里可以讨论讨论。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并汇报

师:(学生若出现第三种割法教师应予以肯定。)如果分割出的简单图形个数越多,计算时的步骤就越多,反而显得麻烦。因此在进行分割的时候,分成两个简单图形就能解决的问题不要分成三个简单图形去解决。

*第五种

移:S=长×宽 用移的方法,移过去边和边拼合部分必须数据

=(8+2)×3 相等。也就是说通过“移”的方法能将原来的

=10×3 图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

=30(m2)

* 第六种

分割成5块长为3cm,宽为2cm的长方形。

3×2×5

=6×5

=30(m2)

(第五、第六种可视班级情况进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数感。)

(3)小结:

①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割”、“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来计算,先割后加,先补后减。

②分割的图形尽量要少。

③我们无论用“割”或“补”的方法,关键必须找到相应的尺寸。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此环节关键引导学生合理进行“割”或“补”,必须找到相应的尺寸,计算各个简单图形的面积。]

三、及时练习

1、课件出示小胖家的平面图:

小胖想在他家客厅铺木地板,需要买多少平方米的木料?(单位:米)选你喜欢的方法算。

2、课件出示花园放大图:小胖想把花园布置成一个阳光休闲区,请问需要铺多少面积的草地?(单位:米)

[除了常用的割、补方法,同时也可引导学生分割成3个同样的长为6m,宽为2m的小长方形。]

[让学生体会到虽然3个被挖去的图形所占的位置不同,但最后剩余面积是相同的,从中渗透“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作业设计

求下面组合图形的面积

六、教后反思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速度、时间、路程(1)》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速度、时间、路程(1)》数学教案

速度、时间、路程(1)-谁跑得快

教学内容 课本第9~1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

2、知道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知道其表示的含义。

3、理解速度和时间、路程的关系。

教学重点

1、认识速度的单位,会正确读、写,知道其含义

2、理解速度和时间、路程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速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同桌互相背诵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境介绍。

小象、小牛和小熊是好朋友,但是他们时常为谁跑得最快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决定进行一场比赛。

(出示) 小象:4分钟 252米

小牛:3分钟 252米

小熊:4分钟 216米

2、提问: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板书): 小象跑了252米,小牛也跑了252米,小熊跑了216米。

小象跑了4分钟,小牛跑了3分钟,小熊也跑了4分钟。

师:我们把它们跑的距离叫做路程,4分钟、2分钟都叫做时间。

(板书):路程 时间

3、师:谁跑得最快?(板书课题)

师:仔细观察这些数据,用你自己的方法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是你是怎么比的。

4、小组讨论交流,集体反馈。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推理比较速度的快慢

1、交流比较方法,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2种不同的比较方法--推理和求每分钟跑的米数。)

(板书):推一推

(板书):算一算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怎么算它们每分钟跑的路程?你来说一说算式?

(板书): 252÷4=63

252÷3=84

216÷4=54

师: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算出了它们每分钟分别跑了63米、84米、54米。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推一推的方法,推算出:小牛跑得最快。也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出它们每分钟跑的路程。

(二)认识速度单位,读、写及含义

1、出示速度的定义。

我们把每分(每小时、每秒)行的路程叫做速度。(板书)

2、速度单位及其读法和写法

(1)分别说一说小象、小牛和小熊的速度。

(2)自学课本,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①:如何表示在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也就是如何表示速度呢?

问题②:怎样读写速度?

问题③:想一想,速度单位除了课本上介绍的,还有吗?怎么写?

3、学生汇报。

4、结合三者的速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谁跑得快”。

5、小结:速度单位是由两部分组成,用/分隔,/的左面是长度单位,右边是时间单位,合起来就是速度单位,表示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

(三) 跟进练习。

认识不同的速度,先读一读,再说一说每个速度的含义。(课本第10页)

三、解决实际问题(课本第9页)

1、(出示)双层火车3小时行了444千米,庞巴迪火车2小时行了332千米,这两辆火车哪辆的速度快?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反馈。

提问:你们是怎样来求速度的?

(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小结:我们可以用:路程除以时间,来求速度。

2、完成课本第10页:算一算。

四、总结归纳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1、收集不同的速度。(网上、报刊)(读一读和书出其表示的含义)

2、师:同学们,下课后请你们到操场上,绕着跑道走一圈,记录所用的时间,然后估算一下你步行的速度,填在书上第10页的做一做中。

检测练习:练习册P7

板书:

速度、时间、路程(谁跑得快)

怎样比?

1、推一推

2、算一算:每分钟(每秒、小时)跑的路程,就叫做速度。

路程÷时间 = 速度 速度单位:千米/时、千米/天 、米/秒 、……

小象 252 ÷ 4 = 63(米/分)

读作:六十三米每分 表示:小熊每分钟跑63米。

小牛 252 ÷ 3 = 84(米/分)

读作:八十四米每分 表示:小牛每分钟跑84米。

小熊 216 ÷ 4 = 54(米/分)

读作:五十四米每分 表示:小熊每分钟跑54米。

课后反思: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制作年历》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制作年历》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制作年历》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本 P3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大月、小月、及2月的特点;

2、能够判断平年和闰年;

3、小组合作制作年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比较年历卡,得到年月日的有关系统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十分有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年历的制作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纸 ,彩色水笔

一、观察年历片:

1、完整的年历片上有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年、月、日、星期、表格

2、简单提问:

为什么有12张小表格?

为什么每张表格有7列?

二、自主尝试:表格1

-----年1月

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1、 学生尝试

2、 交流:

(1) 一年的开始是几月几日?

(2) 1月1日一定是星期日吗?为什么?

(3) 写到哪一天为止?为什么?

(4) 你认为制作年历片要注意什么?

三、自主尝试:表格2

-----年2月

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1、2月的第一天是星期几?你怎么知道?这一天是固定不变的吗?

2、2月的最后一天是几?你怎么知道?这一天是固定不变的吗?

3、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四、小组合作

完成P30 年历片

五、装饰年历片

1、你的重要日期标注;

2、动手制作一个漂亮的2011年年历片。

六、及时练习

(一)生活中的年月日

1、小淘气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这两个月是( )月和( )月,他是()月()日住到外婆家的。

2、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它将历时6 个月,其中有( )个大月,( )个小月,共计()天。

3、小巧今年正好8周岁,可是她只过了两个生日,她是()年()月()日出生的。

(二)找规律,填一填:

(1) 1月、3月、5月、7月、8月、( )月、( )月

(2) 1928年、1932年、1936年、( )年、( )年、( )年

(三)一周有7天,它们是星期几

(1)2008年6月1日是星期( )

(2)2008年12月31日是星期( )

(四)日期的缩写

2004年2月5日

2004年10月2日

(五)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编写2009年1月份的月历

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课后反思: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速度、时间、路程(2)》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速度、时间、路程(2)》数学教案

速度、时间、路程(2)-求路程、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会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推导出路程、时间的公式;

2、会利用路程公式计算路程;

3、会利用时间公式计算时间。

教学重点: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推导出路程、时间的公式。

教学难点:会利用速度、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上海与南京相距320千米,火车的速度为80千米/时,从上海到南京乘火车需要几小时?

3、读一读下面的速度,说一说表示什么?

80千米/时

45米/分

二、新授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谁跑得快(二)”。

三、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1、出示媒体:

(1)、猎豹奔跑的速度是2250米/分,7分钟能跑多少路程?

知道哪些条件?求什么?怎么求?单位名称是什么?

(2)、绵羊奔跑的速度是3米/秒,跑774米需要多少时间?

知道哪些条件?求什么?怎么求?单位名称是什么?

A、学生独立练习。

B、反馈:口述数量关系及算式。

C、小结: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2、填表P11:

路程376千米476米时间9秒2小时12分速度340米/秒8米/秒60米/分

提示学生要搞清单位名称

(1)学生独立练习

(2)反馈:(注意单位)怎样算的?三个公式之间的转换

四、实际运用:

1、填表:

速度时间路程骑自行车9分1080米驾驶摩托车50米/秒500米人行走67米/分1小时

2、应用

(1)甲船4小时行驶80千米,乙船6小时行驶96千米,哪条船行的快?

(2)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上午7:00从甲地开往乙地,速度为60千米/时,这辆汽车是在什么时刻到达乙地的?

(3)一辆轿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是2千米/分,是一辆公共汽车速度的4倍,公共汽车的速度是多少米/分?

五、总结:今天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检测练习: 练习册P8

板书:

速度、时间、路程-求路程、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课后反思: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场——植树问题》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场——植树问题》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场——植树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段数(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用画线段图来分析问题,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生成问题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了解了一下,发现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很喜欢唱歌,现在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我们一起来唱一首《幸福拍手歌》好吗?(齐唱:幸福拍手歌)

师: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手上也隐藏了数学奥秘,同学们想知道吗?

师:看着老师的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字?(5,5个手指)

师: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们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吗?

师:对了,指的是手指间的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我们手上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的手,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4个手指的时候有几个间隔呢?3个手指,2个手指呢?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了吗?谁能说一说?

2.引入

师:连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关系,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几幅有关北方沙尘暴的图片,引出植树的话题。

师:在我国的北方,冬天经常会出现沙尘天气,你们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生观看

师:沙尘暴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沙尘天气实际上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惩罚。由于我们人类过去滥砍滥伐,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才造成今天的恶果。

师:要治理沙尘天气,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生:植树造林

师:对,植树造林。你们看,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学生,都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的活动。看到这一排排整齐的小树,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沙尘暴的图片、视频引入新课,过渡自然、真实,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出示公告:为美化校园环境,现在面向全校学生征集植树方案,择优录取。

师:你们想不想成为校园环 境设计师啊?请你们认真看看方案设计要求。

【媒体】需要在一条路的一边种5棵丹桂树。你会怎么种,请设计植树方案。

(桔色学具代表道路,黄色小棒代表丹桂树)

学生活动:先独立 思考方案利用学具摆一摆。(利用目测的方法,做到两树之间的距离基本一致)

再4人小组合作探讨,汇报方案。(看一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1)我是两端都种。(学具演示,板书)

(2)我是一端种、一端不种。(学具演示,板书)

(3)我是两端都不种。(学具演示,板书)

二、共同探讨,感受新知

师:你们真棒,设计出了三种方案。那我们一起来 讨论第一种情况。

两端都种,棵数是5 ,道路被分成了几段(段数)?

(棵数是5,段数是4)

师:棵数和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棵数比段数多一)

师:还可以怎么说

(段数比棵数少一)

师:可以用怎么样的算式来表 示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

板书:段数=棵数-1 (棵数=段数+1)

师:段数多还是棵数多?棵数多(强调)

师:请同桌小组讨论一下,剩下的两种情况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2种情况,只种一端,棵数是5,段数也是5,段数=棵数)

(第3种情况,两端不种,棵数是5,段数也是6,段数=棵数+1)

小结:分段有这三种情况,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数学广场分段。

板书:分段

师:如果在这条路上装路灯,装8盏路灯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画草图 ,画一条横线代表 道路,画圆代表路灯)

两端都种 8盏灯 道路分成了7段 段数=盏数-1

只种一端 8盏灯 道路分成了8段 段数=盏数

两端不种 8盏灯 道路分成了9段 段数=盏数+1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填空:

(1)一条路的一边装路灯,从起点到终点都要装,装10盏灯

有( )间隔?

师:想想是第几种情况,再回答问题。

(第一种情况,两端都种。我是从“从起点到终点都要装”看出来的。段数=棵树-1 9个间隔。)

师:这里的段数、棵数相当于问题里的什么?

(段数相当于间隔数,棵树相当于盏数。)

师:所以间隔 数等于什么?(间隔数=盏数-1)

(2)在一条路的一边插彩旗,从起点开始插,终点不插,共插了11面彩旗,这条路被分成了( )段?

(第二种情况,只种一端。面数=段数 分成了11段)

(3)在走廊一边摆花盆,走廊的起点与终点都不摆,把走廊分成了6段,一共需要( )盆花?

(第三种情况,两端不种。段数=盆数+1;盆数=段数-1 需要5盆)

(4)把一根木头,锯了11次,这根木头被锯成了( )段?

(第3种情况 同两端都不种的情况一 样。锯子锯的 地方相当于植树处,锯了几次就好比种了几棵树,每段木头相当于树与树之间的间隔 段数=次数+1 锯了11次,锯成了12段。)。

师:看来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去找寻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判断题:

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

(1)如果要把一根纸带剪20段,需要剪21次。(X)【第3种情况】

(2)把一根木头锯了11次,一共锯了11段。(X)【第3种情况】

(3)体育课上,10位同学排成一排,他们之间有9间隔。(√)【第1 种情况】

选择题 :

(1)小胖在一根绳上挂气球,绳子的两端都不摆挂,一共挂了9个气球,把这根绳子分成了( ③ )段? 【第3种情况】

①8段 ②9段 ③1 0段

(2)一根绳子长15米,小胖把它剪成了5段,剪了( ① )次?

①4次 ②5次 ③6次 【第3种情况】

(3)小胖从底楼走到3楼,他走了( ② )层楼梯?【第1种情况】

①3层 ②2层 ③4层

动脑筋:

(1)小胖在他家的游泳池的池岸边上放了8盆兰花,把游泳池的池岸分成了几段?

(封闭图形就好比第二种情况,只种一端,盆数=段数)

(2)如果在每两盆兰花之间再放上1盆茶花,需要几盆茶花?

(每两盆兰花之间指的就是段数,有几段就放盆)

(3)爸爸上楼的速度是小明的2倍,如果父子两人同时从底楼上楼,当小明走到3楼时,爸爸已经走到了几楼。

(小明从底楼走到3楼,一共走了2层楼梯。所以这时候爸爸应该已经走了4层楼梯,到了5楼。【第1种情况】楼梯数=楼数-1)

四、小结:今天我们所解决的这些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通过动手画、摆、比,找到了植树问题的规律。

只栽一端间隔数就是植树棵树,两端都栽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两端不栽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少1)

板书: 分 段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场——周期问题》数学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场——周期问题》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场——周期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简单的周期性问题的探究,理解周期性问题的结构特点。

2、 知道使用除法解决这类问题的简洁、便利。

3、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 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4、 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发现数字、文字、记号等排列的重复部分,就是发现 周期,并体会它的确定性是认识周期现象的关键。

【教学难点】

确定周期现象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

一、引入新知:

(1)师:快过 节了很多的商店都在张灯结彩的,店里都挂 满了一些气球。

投影出示气球图片

(2)小兔欢欢提了一个问题:仔细观察上 面的气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得出结论:气球以“2个蓝、1个绿、2个黄”的顺序5个5个有规律地排列。

(4)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 学习的内容《周期问题》。

(5)归纳: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周期现象,(出示周期现象的概念)而重复出现的一节个数叫做周期。

二、自主探究

例1:照上面那样将气球 从左往右挂下去,第23个气球什么颜色?这23个气球里面有几个是绿色的?有几个是黄色的?

(1)想一想:第23个气球在第几组?为什么?

① 小组讨论:可利用彩色小圆片进行排列。(或是列表法)

②引 导学生列出算式:23÷5=4……3(4表示周期数,3表示一个周期里面的第三个)。

③小结:要想准确判断某一气球的位置和颜色,首先要弄清这一排列的周期是几,然后通过计算,知道它在第几周期第几位后,再确定它的颜色。

(2)算一算:这23个气球里面有几个是绿色的?

生:一个周期一个绿色,四个周期就是4个绿色,加上最后一个也是绿色,所以有(4+1)个绿色。

(3)练一练:有几个是黄色的?

生:黄色 的气球应该是(4×2)个。

(4)列一列: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周期问题。

(让学生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学生可能运用图示法、列表法及利用余数进行推理等方法解决这样简单的周期性问题。)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从左往右数,第101张是哪种卡片?

说:让学生说一说排列规律,说出它的变化周期。

(为一个周期。)

算:第101张 卡在那一个周期里,是第几个?

(101÷6=16……5。说明第 101个是在第17个周期的第5个。所以是。)

(2)一共有卡片几个?

想:一个周期里面有3个 ,所以:16×3+2=50(个)。

(练一练“是有关简单的周期性问题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些练 习,帮助学生掌握寻找每个问题中的1个周期,巩固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周期性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体会利用余数进行推理方法的便捷,掌握利用余数进行推理的方法。 )

四、拓展提高:

今天是几月几日?距离明年春节还 有多 少天?算一算明年的春节是星期几?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文章来源://m.jab88.com/j/10980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