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初中磁现象和磁场教材分析

2025-09-17 初中磁现象和磁场教材分析

初中磁现象和磁场教材分析6篇。

作为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明确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要使教学设计更有效,需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如初中磁现象和磁场,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实际,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方案。

初中磁现象和磁场教材分析 <一>

教学目标:

1、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正确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正确使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准备:

媒体课件,黄色,红色气球若干个,布袋。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师问:“今天,智慧爷爷带了一个幸运王冠,你们想不想得到它?但它只属于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回答问题的小朋友。你们还有信心得到它吗?猜猜谁可能得到它?

师强调可能。指一男生,可能会是他吗?(不可能),为什么呢?智慧爷爷悄悄告诉大家,那是穿红衣服的女孩,你能判断出什么结论吗?一定吗?为什么不猜a,b了?在智慧爷爷没给我们缩小范围之前,可能是a,也可能是b,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情一时是不能确定的,都有他的可能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本领“可能性”(师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小朋友们喜欢玩游戏吗?智慧爷爷带来了三种颜色的球,装在四个口袋里,我们来个比手气游戏,智慧爷爷悄悄告诉大家,第一组一定会胜。李老师不相信,你们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试试。宣布规则:摸的同学不许看,每人摸5次。开始后,张老师说第一次,你们开始摸,说了第2次才能摸第2次。记录的同学看好你们组小朋友摸到球的颜色,摸一次就在对应颜色旁打钩。每组派2个同学,一个摸球,一个上黑板记录。哪一组小朋友摸到代表喜气的红球次数最多,哪一组就获胜。每组推选代表。下面的同学先猜一下,哪组可能获胜呢?(学生猜测)

他们都摸了5次,分别摸出了什么球?哪一组获胜了?看到这样的结果,你们是不是很惊讶啊,智慧爷爷告诉小朋友,他为什么猜得那么准呢?原来这四个口袋里分别有秘密呢?你能猜出来吗?请大家在小组里商量商量。谁来大胆猜测一下第一组的口袋里到底有什么秘密?都是红球。那么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情况呢?一定是红球。如果学生能说出一定,教师表扬。小朋友的这个词用得真好。(师板书一定)。一一出示可能,不可能。

小结: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发现在全是红球的袋内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在没有红球的袋内任一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在既有红球又有其他颜色的球的袋内任一摸一个,(有“可能”是红球。)

三、找找好朋友

智慧爷爷觉得小朋友们刚才的表现非常棒,决定再和大家做个交朋友的'游戏。看,他请来了一些小伙伴和大家来做好朋友。大家看看,都是谁来了?

(出示小黑板,分别贴有米老鼠,唐老鸭、蓝精灵,小狗,机器猫,小兔,猫)你想和谁教朋友呢?每个小动物下面都有号码,老师给每组发一个股子,你转到几就能和几号小动物交朋友了?四人为一组,先小组里猜猜自己可能会转到哪个朋友,轮流自己转转,每人转1次,看看分别转到了谁。集体交流:你们通过转转发现,除了可能和米老鼠交朋友,还可能和谁交到朋友?还可能呢?谁交到唐老鸭了?为什么没有人交到呢?(没有7号)所以我们不可能交到。张老师想和2号的小动物交朋友,你能设计一个股子,不管怎么转,一定是和米老鼠交到朋友?

四、摸果冻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智慧爷爷拿来三种口味的果冻招待小朋友和你们的新朋友。师出示3袋果冻,全是草莓味,柠檬味和橘子味。

师问:每袋内任意摸一个果冻,一定是草莓味的吗?

(2)如果你最想吃柠檬味的果冻,你会到哪个口袋里摸,不愿到哪个口袋摸呢?为什么?

五、小小装配员

智慧爷爷今天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果冻,在分给大家之前,还想考考小朋友的智慧呢?你们愿意接受智慧爷爷的考验吗?请小朋友当小小装配员。按定单要求装果冻,看哪组合作的又快又好。订单:1随意拿一个,一定是草莓味的。2随意拿一个,可能是草莓味的。3随意拿一个,不可能是草莓味的一一出示定单,说说是怎样放的,为什么那样放。(小组合作完成)

六、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说说可能性我们生活中,哪些事是可能发生的,哪些事是一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七、做游戏。

出示转盘,分布均匀,转动指针,会停哪呢?出示另一转盘,分布不均。(标设奖品)商家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八、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最高兴的是什么?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你觉得老师表现得怎样?

初中磁现象和磁场教材分析 <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背景和目标

《电和磁》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磁现象和电现象的基础上初步揭示电和磁之间的联系的。本课将“重演”科学史上著名的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

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玩具小电动机埋下伏笔。

2、教材内容特点:

本课是在实验的基础上介绍电流的'磁场。通过奥斯特实验和通电线圈的实验来概括磁场的存在及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的结论,具有较强的探索价值,因此本节内容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简单的电现象和磁现象的有关知识,对磁铁、磁极、磁性有了初步知识,对学习电流的磁场这一新知识已有了认知基础。从对磁体周围的磁场的了解到了解电流周围的磁场,学生会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愿望,渴望了解究竟。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

四、教学重、难点:

《电和磁》是科教版六下第三单元第一课时,也是学生第一次感知电和磁的关系,所以在本课堂教学中我把教学目标的重点定位是:如何让通电直导线使指南针发生明显偏转的实验讨论和操作;教学难点定位是:让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实验的提出、操作和、观察和思考。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问题启发、点拨引导。

学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六、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导线、指南针、线圈等。

老师准备:电脑、课件等。

七、教学流程设计:

1、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

在正式上课前,我设计与学生谈话的内容为两个问题。1是不接触指南针,你有什么办法使指南针的小磁针发生偏转?2是为什么会使磁针发生偏转?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是为了复习磁铁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之后“分析磁针发生偏转的原因”这一环节作铺垫。

2、实验探究,总结规律:

谈话引入:

在100多年前,电与人类的生活是完全无关的,电只用于实验中。直到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才为人类使用电打开了大门。奥斯特做了什么实验?他有什么发现?我们也来做一做这个实验好吗?

1.通电直导线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

(1)让学生先组装一个点亮小灯泡的电路,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从电池的正极开始,依次流过电路再流回电池的负极)。

(2)简述奥斯特做的实验。要求学生用小灯泡电路中的导线来做这个实验,并示范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观察:接通电流,有什么现象;断开电流,有什么现象。

(把拉直的导线靠近小磁针上方,接通电流,看到小磁针转动了,指的方向偏离了南北方向,我们说小磁针偏转了。断开电流,小磁针回复到南北方向位置。)

(3)让学生多做一会儿实验,学生可能有更多的发现。如通电导线离磁针远近不同,磁针的偏转程度会不同;导线在磁针下方磁针也会偏转,但方向相反;把导线顺着磁针移动,各处都一样。如果希望学生能有些新的发现,教师可以做一些启发提示。

(4)提出问题,用什么办法使磁针偏转得多些呢?

拿掉小灯泡,保留开关,安装短路的电路。提示把一切准备好以后再通电,看到现象后马上断开电路。这一点,教学中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

(5)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时要注重培养学生作出解释的能力。不要简单地就得出“电生磁”的结论,而要学生把新现象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说出理由。教师要反复追问,怎么就认定是电流产生了磁性,而不是其他什么原因呢?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过去的经验,怎样做才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

通过研讨,要启发学生明确认识到,只有铁或磁铁才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而导线是铜的,磁针偏转不可能是导线的原因。接通电流,磁针偏转;断开电流,磁针复位,应该是电流产生了磁性。

2.通电线圈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

(1)用导线在手指上绕线圈,简单方便。也可以用导线在1号电池上绕10圈左右做线圈,那样会大小统一而且更整齐。

(2)通电线圈产生的磁力比直导线强多了,用线圈靠近指南针,多数情况下指针都会明显偏转。教学中无须指导学生怎么放线圈,而让学生自己去试,线圈怎么放指针偏转角度最大。实验中,学生说不定会在头脑中把通电线圈与磁铁建立某种联系。

通过实验,学生自己会发现:线圈立着放,用线圈的平面靠近指南针,或者把线圈套在指南针上,指针偏转角度最大。

(3)在检测一节废电池有没有电之前,必须用小灯泡测试废电池确实不能点亮小灯泡了。

3、课堂小结,总结探究结果,体验成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对于“电和磁”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初中磁现象和磁场教材分析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知道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重、难点:

1、 试验探究电流的磁效应的规律。

2、 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规律。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磁体、小磁针、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

2时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试验“猜一猜”

利用隐蔽的通电螺线管吸引小铁钉,让学生猜是什么物体?

磁体对进入磁场的物体会发生作用,能否利用人工作用产生磁场、控制磁场?

进行新课:

1、电流的磁效应:

试验:53页图8.2-2示,结果

结论:通电导体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

方向有关,这现象叫电流的磁效应。(这试验叫奥斯特试验)

思考:为什么手电筒、普通电线通电时吸引力好像不存在?……如何增强磁场?(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如……开始的试验)

2、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猜想:通电螺线管能否产生磁场,磁场可能与哪种磁体的相似?

(1)试验:54页图8.2-4示

(对比条形磁体)

结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 磁体的磁场相似。指出N极、S极

猜想:改变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会不会变化?

(2)试验:54页图8.2-4示,但电流方向相反

指出图8.2-5中的N极、S极讨论:能否利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普遍性的规律?(参考55页提示)

(3)安培定则: 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练习:判断一些通电螺线管的N、S极

3、达标练习:课本后50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1、重点磁场的含义,以及磁感线的含义,比较抽象,应重点分析。

2、 多试验。

初中磁现象和磁场教材分析 <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公式表达,知道静电力常量.

2.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库仑扭秤的实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让学生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再得出库仑定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库仑定律。

教学难点:

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用具:

库仑扭秤(模型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课时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板书】——第2节、库仑定律

提出问题: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什么因素有关?

演示:带正电的物体和带正电的小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使同学通过观察分析出结论(参见课本图1.2-1).

【板书】:1、影响两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1)距离;2)电量.

2、库仑定律

内容表述:力的大小跟两个点电荷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两个点电荷的连线上

公式: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

适用条件:真空中,点电荷——理想化模型

介绍:

(1)关于“点电荷”,应让学生理解这是相对而言的,只要带电体本身的大小跟它们之间的距离相比可以忽略,带电体就可以看作点电荷.严格地说点电荷是一个理想模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力学中的质点的概念.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只要体积小就能当点电荷,这一点在教学中应结合实例予以纠正.

(2)要强调说明课本中表述的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真空,也可近似地用于气体介质,对其它介质对电荷间库仑力的影响不便向学生多作解释,只能简单地指出:为了排除其他介质的影响,将实验和定律约束在真空的条件下.

扩展:任何一个带电体都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点电荷组成的任意两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都遵守库仑定律.用矢量求和法求合力.

利用微积分计算得:带电小球可等效看成电量都集中在球心上的点电荷.

静电力同样具有力的共性,遵循牛顿第三定律,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板书】:3、库仑扭秤实验(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

演示:库仑扭秤(模型或挂图)介绍:物理简史及库仑的实验技巧.

实验技巧:(1)小量放大;(2)电量的确定。

【例题1】:试比较电子和质子间的静电引力和万有引力.已知电子的质量m1=9.10×10-31kg,质子的质量m2=1.67×10-27kg.电子和质子的`电荷量都是1.60×10-19C。

分析:这个问题不用分别计算电子和质子间的静电引力和万有引力,而是列公式,化简之后,再求解。

解:电子和质子间的静电引力和万有引力分别是

可以看出,万有引力公式和库仑定律公式在表面上很相似,表述的都是力,这是相同之处;它们的实质区别是:首先万有引力公式计算出的力只能是相互吸引的

力,绝没有相排斥的力.其次,由计算结果看出,电子和质子间的万有引力比它们之间的静电引力小的很多,因此在研究微观带电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时,主要考虑静电力,万有引力虽然存在,但相比之下非常小,所以可忽略不计.

【例题2】:详见课本P9

小结:对本节内容做简要的小结。

作业:复习本节课文及阅读科学漫步。

初中磁现象和磁场教材分析 <五>

教学目标

1.知道两种电荷,知道正负电荷的规定,知道电荷以及单位。

2.定性了解两种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

3.掌握库仑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真空中点电荷间作用力的大小的计算及方向的判定──库仑定律.

2.真空中点电荷作用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遵从牛顿第三定律,是本节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课题引入可以通过几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基本的电现象,下面提供几个小实验以供参考:

演示1:取两片吹塑纸,将一片放在可以灵活转动的支座上,用另一片靠近它,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然后用手摩擦这两片吹塑纸,再靠近,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不用手摩擦时它们没有作用,用手摩擦后它们互相排斥)

演示2:将一张薄纸,卷成筒状,将下端撕开成流苏状,用摩擦好的塑料制品去接触,发现流苏开始振动,象一只会跳舞的章鱼;让学生讨论这些现象,运用初中所学来分析;

二、讲授新课

关于这部分教学,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完全可以由课堂学生自己实验来总结完成。

1.摩擦起电

学生实验1:先用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让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摩擦过的物体性质有了变化,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说此时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

人类从很早就认识了磁现象和电现象,例如我国在战国末期就发现了磁铁矿有吸引铁的现象。在东汉初年就有了带电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的文字记载,我国古代人民非常善于观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玳瑁吸裙”的记载,玳瑁是一种美丽的龟壳,人们在用它作首饰时无意中发现摩擦后的玳瑁会吸引衣服。让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举例分析后可以布置课下作业。

2.两种电荷

学生实验2:将学生分组。

实验器材有:

(1)玻璃棒、橡胶棒各两根;

(2)毛皮、绸子各两块;

(3)支架;

为了避免实验中电荷的流失,最好两名同学同时进行操作,

实验过程:

(1)两位同学同时都用绸子摩擦玻璃棒,使它带电,将一根放在支座上,注意:要记住哪端带电,不要用手摸带电的一端,用另一根玻璃棒的带电端靠近这根玻璃棒的`带电端,观察发生的现象;

(2)用毛皮摩擦橡胶棒,重做刚才的实验;

(3)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做刚才的实验。

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教师通过媒体动画可控再现实验现象,并将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结论总结,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验现象中能发现什么?

教师总结:在历史上,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做了大量的实验,人们发现带电物体凡是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自然界中只有这样两种电荷,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做负电荷。

3.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先前实验的基础上,讨论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电荷之间距离的关系,可以参考媒体资源中:电荷之间距离与电量、电荷之间作用力的定性关系的媒体动画,定性介绍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给出点电荷的定义之后直接引出库仑定律的内容。给出库伦定律的公式:讲解中的注意事项参考“有关库伦定律的教学建议”。

三、典型例题讲解

四、课堂小结

1.电荷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大小用库仑定律来计算。

2.点电荷作用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遵循牛顿第三定律。

3.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真空中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均匀带电体间、均匀带电球壳间也可)。

初中磁现象和磁场教材分析 <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库仑定律,知道点电荷的概念,并理解真空中的库仑定律。

2.会用库仑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

能力目标:

1.渗透理想化方法,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进行简化抽象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2.渗透控制度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德育目标:通过元电荷的教学,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库仑定律和库仑力的教学。

教学难点:

关于库仑定律的教学。

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法、讲授。

教学过程:

一、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提问:那么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什么有关系呢?

结论、电荷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力的大小与电量的大小、电荷间距离的大小有关,电量越大,距离越近,作用力就越大;反之电量越小,距离越远,作用力就越小。作用力的方向,可用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规律确定。

电荷间的作用力与它们带的电荷量以及距离有关,那么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会不会与万有引力的大小具有相似的形式呢?

早在我国东汉时期人们就掌握了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定性规律,定量讨论电荷间相互作用则是两千年后的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做了大量实验,于1785年得出了库仑定律。

二、库仑定律:

1.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的相互作用跟它们所带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库仑定律表达式:

3.对库仑定律的理解:

(1)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a:不考虑大小和电荷的具体分布,可视为集中于一点的电荷。

b: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c:介绍把带电体处理为点电荷的条件。

d:库仑定律给出的虽是点电荷间的静电力,但是任一带电体都可看成是由许多点电荷组成的,据库仑定律和力的合成法则就可以求出带电体间的`静电力大小和方向。

(2)静电力恒量。重要的物理常数=9.0×109N2/C2,其大小是用实验方法确定的。其单位是由公式中的F、Q、r的单位确定的,使用库仑定律计算时,各物理量的单位必须是:F:N、Q:C、r:。

(3)关于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是引力还是斥力的表示方法,使用公式计算时,点电荷电量用绝对值代入公式进行计算,然后根据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判断方向即可。

(4)库仑力也称为静电力,它具有力的共性。它与高一时学过的重力,弹力,摩擦力是并列的。它具有力的一切性质,它是矢量,合成分解时遵从平行四边形法则,与其它的力平衡,使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加速度。若点电荷不是静止的,而是存在相对运动,那么它们之间的作用力除了仍存在静电力之外,还存在相互作用的磁场力。

(5)F是Q1与Q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F是Q1对Q2的作用力,也是Q2对Q1的作用力的大小,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能理解为Q1Q2,受的力也不等。

三、库仑研究定律的过程

1.提出假设

2.做出假说

3.实验探究:

(1)实验构思

(2)实验方案

(3)对假说进行进行修正和推广

4.思考:

(1)库仑通过什么方法比较力的大小?

(2)库仑通过什么方法比较电荷量的大小?jaB88.CoM

5.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方案:

a.q1、q2一定时,探究F与r的关系

结论:F∝1/r2

b.r一定时,探究F与的q1、q2关系

结论:即F∝q1q2

6.思想方法:

(1)小量放大思想

(2)电荷均分原理

四、库仑定律的应用

完成课本例题1和例题2。

五、课堂训练: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D)

A.点电荷是一种理想模型,真正的点电荷是不存在的。

B.点电荷就是体积和带电量都很小的带电体

C.根据可知,当r趋近于0时,F趋近于∞

D.一个带电体能否看成点电荷,不是看它的尺寸大小,而是看它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是否可以忽略不计。

2、两个半径为0.3的金属球,球心相距1.0放置,当他们都带1.5×105C的正电时,相互作用力为F1,当它们分别带+1.5×105C和1.5×105C的电量时,相互作用力为F2,则( )

A.F1=F2

B.F1<F2

C.F1>F2

D.无法判断

3、已知电子的质量1=9.10×10-31g,质子的质量2=1.67×10-27g,它们之间的距离为5.3×10-11(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值)

(1)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

(2)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质子给电子的的引力为多少?

(3)电子给质子的库仑力?

(4)电子绕质子运动的向心力由谁提供?

(5)在电子、质子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放一电子,与质子、电子构成等边三角形,求此时质子受到的合力?

答案:

F引=3.6×10-47N

F电=8.2×10-8N

F合=14.2×10-8N

六、小结:

(1)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大小用库仑定律。

(2)电荷间作用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遵循牛顿第三定律。

(3)库仑定律适用条件:真空中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均匀带电球体间、均匀带电球壳间也可)。

文章来源:https://m.jab88.com/j/23343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