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内容:

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3.设计和完成能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简单实验。

重点: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

三.具体内容

通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学习,我们已初步认识了什么是化学,也初步了解了身边最常见的一些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的性质、变化、用途以及制取途径。

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的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这么多物质是怎么构成的呢?为什么不同的物质之间有些性质千差万别,有些物质性质却很相似呢?为什么同一种物质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呢?这些问题都与物质的构成有关。

1.物质是什么构成的

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什么主要特征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微粒之间有空隙。

不同物质微粒的空隙大小不同。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较小,在气体物

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较大。所以气体比较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物质不易被压缩。

3.探究性实验

(1)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提出问题

实验

现象

结论

高锰酸钾的颗粒是否可以再分

在研钵中用杵研碎高锰酸钾小颗粒

高锰酸钾的小颗粒已呈粉末状的细小颗粒

高锰酸钾的微粒可以再分

已呈粉末状的细小高锰酸钾颗粒是否还可以再分

取高锰酸钾的细小颗粒一颗,放入10mL水中,振荡

试管中的液体全部变为红色

一颗高锰酸钾的细小颗粒,在水中被分散成更小的颗粒

在水中分散的更小的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

将试管中变成红色的液体倒入装有50mL水的烧杯中

溶液变为浅紫红色

说明高锰酸钾的微粒仍然存在

以上实验说明:物质可以再分;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2)探究微粒的运动。

实验

现象

结论

向蒸镏水中滴加酚酞没有明显现象,

再滴加浓氨水,烧杯中的液体变为红色

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色

氨水的微粒扩散到整个烧杯中,使其中的液体变红

过一会儿,装有蒸馏水和酚酞的烧杯中的液体变为红色

氨水中的微粒扩散到装有蒸馏水和酚酞的烧杯中,使其中的液体变为红色

以上实验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3)探究微粒之间的空隙。

实验

现象

结论

将15mL酒精与15mL水混合均匀

总体积小于30mL

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不同

种物质的微粒间的空隙不同

压缩注射器中的水

很难被压缩

构成水的微粒间空隙小

压缩注射器中的空气

很容易被压缩

构成空气的微粒间空隙大

以上实验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在固体和液体中,微粒之间距离比较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较大。对于同种物质来说,固体微粒间的空隙液体微粒间的空隙气体微粒间的空隙。

4.研究方法

比较法:比较是经常使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既要研究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又要分析事物之间的不同点。在化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

【典型例题】

例1.解释下列现象

(1)将一滴红墨水滴加到一杯水中,片刻后,整杯水慢慢变红。

(2)打开装汽油的瓶盖,立即闻到汽油味儿。

(3)长期堆放煤的地面变成黑色。

(4)夏天自行车车胎容易爆胎。

(5)将氧气加压,就能贮存在蓝色钢瓶中。

(6)水在不同条件下发生三态变化。

(7)水加热到沸腾将壶盖顶开。

答案:

(1)构成红墨水的微粒不断运动到水中,占据了构成水的微粒间的空隙。

(2)构成汽油的微粒不断运动到空气中去了。

(3)构成煤的微粒不断运动到泥土中去了。

(4)夏天温度高,构成空气的微粒运动速度加快,微粒间的空隙变大,使气体体积增大,所以夏天车胎容易爆胎。

(5)构成气体的微粒间空隙较大,加压时微粒间空隙变小,所以加压可将氧气贮存在蓝色钢瓶中。

(6)水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构成水的微粒间空隙大小发生变化的缘故。

(7)受热,构成水的微粒运动速度加快,微粒间的空隙变大,当水烧开时,微粒间的空隙急剧增大,水由液体变成气体,将壶盖顶开。

例2.利用微粒的性质解释下列事实

(1)加油站里的汽油已贮存在油罐中。但在离油罐一定距离内仍要“严禁烟火”

(2)液氧和氧气状态不同,但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3)酒精温度计能指示温度的高低

(4)气体容易压缩,而液体、固体难以压缩

(5)把糖块放在水里,糖块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答案:(1)汽油微粒不断运动和扩散

(2)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

(3)微粒间有间隔,温度改变,微粒间间隔改变

(4)气体微粒间的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微粒间的间隔较小

(5)糖块放入水中后,糖微粒因运动扩散到水微粒间去了

例3.如图所示,是有关微粒特征的实验。上瓶盛的是空气,下瓶盛的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当抽去玻璃片后,会观察到红棕色气体逐渐扩散到上瓶,同时下瓶颜色逐渐________,最后上、下两瓶颜色____________。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当两瓶气体混匀后微粒______________(填“继续”或“停止”)运动。

答案:变浅、相同、微粒在不断地运动着、继续

例4.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提示: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1)用胶头滴管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10~15滴)。胶头滴管的用途是___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往往在试管的下面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4)某学生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____________具有挥发性。

答案:(1)吸取少量液体(2)滤纸由右向左慢慢变红;氨分子不断运动(3)增加对比度便于观察颜色的变化(4)两种试剂放反了或两种试剂都放到了脱脂棉上;浓氨水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1.酒精擦在手臂上,感觉十分凉爽,这是因为()

A.酒精由汗毛孔进入体内B.酒精吸收了体内的水分

C.酒精与皮肤发生了化学变化D.酒精吸收了人体热量不断运动

2.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微粒运动的是()

A.糖在水中自然溶解B.湿衣服晾干

C.闻到桂花香D.沙尘暴

3.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在一起,总体积小于20mL。这一现象说明()

A.微粒很小B.微粒的质量很小

C.微粒间有间隙D.微粒发生改变

4.对水结冰的解释正确的是()

A.微粒间的间隔变大了B.微粒的质量变大了

C.微粒的化学性质改变了D.微粒的体积变大了

5.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微粒大小发生了变化B微粒的质量发生变化

C.微粒之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D.微粒运动总是相同的

6.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导致周围地区多人受害,它说明()

A.微粒很小B.微粒有质量

C.微粒不断运动D.微粒间有间隙

7.构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微粒与构成液态二氧化碳的微粒具有()

A.相同的质量B.不同的性质

C.相同的化学性质D.不同的化学性质

8.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空隙易变小的是()

A.固态B.液态C.气态D.以上都容易

9.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

A.大小不同B.种类不同C.空隙不同D.速率不同

10.下列关于物质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构成固体物质的微粒之间没有空隙

B.只要物质发生变化,则微粒的种类也变化

C.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微粒间距离不变

D.水蒸气变为液态时,只有微粒空隙发生改变

二、填空题

11.不同的物质,其微粒之间空隙________,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状态下,其微粒之间空隙________。(填“不同”或“相同”)

12.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______,而液体或固体却难以压缩是因为它们分子之间的空隙________。(填“大”或“小”)

13.所有物质都是由________看不见的极小的_________构成的。

14.微粒是在___________地运动的,并且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________。

15.一滴水中约含有1.7×1021个水分子,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_________。

三、简答题

16.酒香不怕巷子深。

17.二氧化碳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

18.水在夏天比在冬天蒸发得快。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D2、D3、C4、A5、C

6、C7、C8、C9、B10、D

二、填空题

11、不同不同

12、大小

13、肉眼微粒

14、不断空隙

15、极小

三、简答题

16、分子不断地运动,分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嗅觉细胞,因而可以闻到酒香。

17、二氧化碳分子间隔变小了。

18、微粒不断运动,温度高运动速度加快

相关知识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
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举例: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
回答: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钡,慢慢将硝酸钡溶液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拌,“乳白色固体”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增多。
说明:生成物硫酸钡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视觉察觉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
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假设实验3: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
回答: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提问:氨水中的氨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我想问: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馏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你又能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并不是酚酞扩散?这个实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扩散的话,它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可以证明,并没有变色,所以假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
总结: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讨论: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三、微粒之间有空隙
阅读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
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间隙;
2.构成水的微粒间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
阅读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1.50mL水+50mL水2.50mL酒精+50mL酒精3.50mL水+50mL酒精
结果:等于100mL等于100mL小于100mL
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
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
3.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提问:有水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解释: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提问:我们在一量筒中,现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情况。待全部溶解后,再观察液面,试解释。
回答:未溶解时,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分体积,使液面上升;当冰糖全部溶解后,构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间隙中,使总体积减小,所以液面就下降了。
举例:还有那些事例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隙
注意:与海绵结构中间隙相区别
提问:在压缩空气的时候,发现体积被压得越小,所需的力要越大,空气不能被压缩到体积为零,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空气中的确存在微粒。微粒之间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吸引力。
讲述: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固体和液体的微粒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这就是因为一切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吸引力。
例题解析
1.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2.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3.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
A.不变B.增大C.减小D.不能确定
答案:B。宏观上水变成冰后,体积增大。为什么温度降低,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就增大了?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比较流行的是“假晶体”的存在。

第三章第一节叶片的结构教案示例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三章第一节叶片的结构教案示例”,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详细介绍:第三章第一节叶片的结构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认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关系。

2.通过练习制作徒手切片,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和叶的表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练习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图,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分析

1.观察叶片的结构,叶片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在完全叶的组成中,叶片是主要的部分。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叶具有执行这些生理功能的结构。这节课的关键就是要讲清楚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外壁有不易透水的角质层,从而起到保护作用;表皮细胞无色透明,有利于光线的射入;表皮上有气孔和保卫细胞,从而使叶片与外界能够有调节地进行气体交换;叶肉细胞里含有许多叶绿体,因而叶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栅栏组织的细胞呈圆柱形,排列比较整齐,这有利于光线照射在海绵组织上;叶脉支撑着叶片,使叶片充分接受到阳光,也使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能够及时运输。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徒手切片的制作技术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只要让学生学会操作的方法就行,而制成切片的观察效果可以不作过高要求,重点应放在观察叶片的结构上。

教学过程设计

叶片的结构:

叶片的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表皮、叶肉和叶脉。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些菠菜叶,上课时发给学生观察。首先说出叶片的形态特点(正反两面的颜色深浅不同,有网状叶脉),然后让学生把叶片的正面向上对折,轻轻地斜撕开,这时可以看到在撕口处有一层透明的薄膜。启发学生思考:这层透明的薄膜是叶片的什么部分?如果把叶片向背面对折,撕开,是否也能看到一层薄膜?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两层透明的薄膜分别是叶片的上、下表皮,夹在两层表皮之间较厚的深绿色部分是叶肉,在叶肉中还穿插着许多粗细不同的叶脉。

为了使学生看清楚叶脉在叶中的分布,教师可以将自制的叶脉标本发给学生,同时把一个叶脉标本放在投影仪上,在屏幕上可以见到一个放大的叶脉标本。启发学生思考:叶脉有什么生理功能?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叶片的三个组成部分。

(1)表皮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叶片的结构”的教学应采取实验与教学同步进行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实践中学习。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制作菠菜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也可以用蚕豆叶、槐树叶),并且在显微镜下观察表皮细胞有哪些特点。

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叶片的表皮细胞图,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叶片表皮细胞的特点。

①在显微镜下观察,表皮细胞是什么颜色的?

②无色透明的表皮对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有什么好处?

③表皮细胞是什么形状的?细胞之间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④表皮细胞紧密排列对叶片有什么意义?

在表皮细胞壁的外面,还有一层透光不透水的角质层,这在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上是无法看到的,但是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明这一点。为什么雨后的莲叶上常有水珠滚动,但是水分并没有渗到叶片的内部,就是因为叶片的表皮上有一层不透水的角质层。

⑤根据观察,可以发现在表皮细胞之间还分布着许多小孔,叫做气孔。气孔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⑥两个半月形的细胞叫做保卫细胞,保卫细胞可以控制气孔的开闭,保卫细胞与表皮细胞的结构有什么不同?

保卫细胞中的绿色颗粒叫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绿色的叶绿素,所以叶片呈现绿色,光合作用就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

⑦气孔有什么作用?

为了说明气孔是叶片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每个同学取一片菠菜叶,把叶片插入盛水的烧杯,口含叶柄吹气,可以看到有气泡从气孔中冒出来,还可以看到叶片下表皮上的气孔比上表皮上的数量多。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分析总结叶片表皮的特点和功能,并且画一幅叶片的表皮细胞图。

(2)叶肉

关于叶肉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先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和永久切片,初步了解叶肉的组织特点,然后再辅以叶片的立体结构模型或叶片的横切面挂图,启发学生分析比较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出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细胞的特点及主要作用。

指导学生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只要求学生学会操作方法,而临时切片的观察效果可以不作过多的要求,重点放在观察叶片的结构上。为了保证观察的效果,每个实验桌上可准备“叶片横切面的永久装片”供学生观察,也可以在课前由教师准备一些切得较薄,质量较好的切片(浸在10%~20%甘油水溶液中)供学生观察。

为了使学生的观察更有针对性,可以提一些问题使他们能有目的地去认识事物。

①叶横切的上、下两层细胞叫什么?

②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与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有什么不同?

③哪一种叶肉细胞里的叶绿体多?

④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叶片上面比下面更绿的原因吗?

⑤叶肉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在学生充分动手、动眼、动脑的基础上,再通过有关挂图和模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并综合整理得出结论。

(3)叶脉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叶脉(横断面)和肉眼看到的叶片上的叶脉(平行的或网状的)似乎没有共同之处,但这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教师在讲解叶脉时,应向学生指出,在叶肉中的一些束状结构就是叶脉。从叶片的立体结构模型或挂图中可知,叶脉主要由一些管状细胞构成的。这时教师再次出示叶脉标本让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叶脉在叶片中起什么作用?

小资料叶脉标本的制造

称取2.5克NaHCO3、3.5克NaOH,放入盛有100mL清水的烧杯内,用酒精灯煮沸。向杯内放入枫树叶或其他叶脉清晰而坚韧的叶片,让它全部浸入在溶液里,继续加热6~8分钟。用玻璃棒轻轻搅动,使叶片受热均匀。

用镊子取出叶片,在清水里洗净。把叶片平铺在手掌中,用右手食指在流水中仔细地用刷子刷去叶的柔软部分,露出清晰的叶脉。然后,将叶脉贴在玻璃或平板上晾干。趁未干透,涂上颜料,可以做成书签。

取选好的枫树等叶脉清晰而坚韧的叶片,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将整杯水煮沸。然后,在清水中倒入一些NaCO3,浸没叶片。盖上玻璃盖,把烧杯移到温暖处。注意适时换水,并在水中加放些Na2CO3。

1~2周后,由于腐生细菌的作用,叶的柔软部分颜色由绿转为苍褐色或苍绿色,最后腐烂脱落,留下网状的叶脉。

用刷子轻刷叶片,将留下的网状叶脉水洗、染色后贴在玻璃上自然干燥。


第三章第一节叶片的结构教案示例

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一.教学内容:

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重点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3.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难点

1.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2.初步认识核最外层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三.具体内容

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但这些微粒又是什么呢?科学家长期研究证实,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

1.物质是由哪些基本微粒构成的

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

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如常见的金属(铁、铜、铝、汞等),稀有气体和金刚石、石墨、硅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活泼金属(钾、钠、钙、镁等)与活泼的非金属(如氯等)化合时,形成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像氯化钠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还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水、二氧化碳、氨气、氯化氢、硫酸等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3)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分子的基本特征。

①分子的体积很小;

②分子的质量非常小;

③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④分子之间有空隙;

⑤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⑥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5)分子知识的应用。

①分子性质的应用;

a.根据分子不断运动的知识可解释物质的扩散(溶解、蒸发、挥发等);

b.根据分子间有空隙可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物体的热胀冷缩、气体受压体积缩小,两种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原两种液体的体积和等现象;

c.根据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可解释液氧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为什么相同,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为什么不同等;

d.分子的体积很小可解释粗盐提纯、水可以通过滤纸等;

e.根据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可解释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等;

②用分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

③用分子的观点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宏观: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微观:由不同种分子构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

纯净物:宏观:由一种物质组成;

微观:由同种分子构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

3.原子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2)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3)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4)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

(5)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是: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6)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7)原子的性质和分子相似。

体积、质量很小;不断运动;原子间有空隙。

(8)原子的全部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

(9)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l/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4.离子

(1)离子是由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的带电荷的微粒。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2)离子的形成。

5.分子、原子、离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关系

【典型例题】

例1.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B.分子大、原子小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答案:D

例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的质量比原子的质量大

B.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C.分子间有间隔而原子间没有间隔

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答案:D

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内不一定有中子

B.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是同种原子

C.微粒得到电子一定变成阴离子

D.阴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可能相等

答案:A

例4.已知在原子中每一个电子的质量约是每个质子或是中子质量的1/1836,通过下表:

原子名称

质子数

电子数

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1

1

0

1

8

8

8

16

11

11

12

23

16

16

16

32

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质子数=电子数;(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4)原子中不一定含有中子;

(5)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水结冰是由于()

A.水分子不运动了B.水分子变小了

C.水分子化学性质改变了D.水分子间的间隔改变了

2.下列物质属纯净物的是()

A.生理盐水B.含冰的水

C.澄清石灰水D.分离液态空气后得到氮气的剩余物

3.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原子内有很大空间

B.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C.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D.任何原子中的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4.构成原子核不可缺少的微粒是()

A.质子B.中子C.质子和中子D.电子

5.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

A.16B.16gC.2.657×1026gD.2.657×10-26kg

6.原子变成离子时()

A.得电子B.失电子C.得或失电子D.既不得也不失电子

7.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A.分子间隔发生变化B.物质状态发生改变

C.分子本身发生变化D.物质颜色发生变化

8.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

A.分子B.原子C.质子D.电子

9.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A.氯化钠B.二氧化碳C.镁D.空气

10.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n㎏,一个R原子的质量为m㎏,则R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m/nB.n/mC.m/12nD.12m/n

二、填空题

1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微粒构成的,例如氧气是由_______构成的。

12.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____。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_________。

13.分子虽然很小,但还能_______,分子是由_________构成的,如氧分子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氧化汞分子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构成的。

14.有些物质是由_______构成的,如氧气、________等;有些物质是由_________构成的,如汞、_______等。

15.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_________和核外________构成的,原子核是由_______和______两种微粒构成的。中子不带电,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_________,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________。由于质子数和电子数________,所以原子不带电。

三、简答题

16.乒乓球不慎被压瘪了,但没有裂痕,怎样才能使乒乓球恢复原状?

17.在20℃、101kPa的条件下,有水和氢气各1L,将其压强分别加压到202kPa,温度仍为20℃,试比较二者体积的大小,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四、计算题

18.已知一个标准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kg,求:

(1)一个氮原子的实际质量。

(2)若一个铝原子的实际质量为4.482×10-26㎏,求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D2.B3.D4.A5.A

6.C7.C8.B9.A10.D

二、填空题

11.分子、原子、离子氧分子

12.氮分子二氧化碳分子

13.再分原子氧原子氧原子汞原子

14.分子氮气原子硫

15.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正电荷负电荷相等

三、简答题

16.放到热水中,就可使乒乓球恢复。

17.当增大压强时,氢气体积明显减小,而水的体积变化不大。因为构成水的微粒之间空隙较小,加压后,空隙变化不大。而构成氢气的微粒之间空隙较大,加压后,空隙明显减小,因而体积变小。

四、实验题

18.(1)2.325×10-26㎏(2)27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996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