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校本课程笔”,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学习目标:

1、懂得一支笔的来之不易,从小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2、体验笔的制作过程,感受父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懂得一支笔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2、难点:感受父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

三、课前准备:

1、参观笔的制作全过程,并拍摄录像;

2、准备笔的制作原料;

3、哑剧《当笔快用完时》;

4、中国笔都等图片资料;

5、将全班按小队分座;

四、教学过程:

(一).哑剧导入,直奔主题;

1、(同学们,爱看小品吗?)欣赏哑剧《当笔快用完时》;大意:一同学在写作业,突然笔出油不畅,便随手将笔扔进垃圾桶……

2、欣赏后:看了哑剧,你们想说点什么?

交流感受,如:浪费笔……

3、板书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聊聊“笔的制作”这个话题,或许你会对书中的笔有另外的想法;

(二).调查交流,录像感知:

1、课前老师还布置了一道任务:以小队为单位去了解笔的制作过程,你们行动了吗?(学生可以出示照片或文字等材料说明介绍);

2、交流课前调查结果;

3、老师小结:同学们用你们不同的方式叙述了我们手中的笔的诞生经历,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位同学拍摄的录像;

4、播放笔的制作过程录像:从原材料的加工到各部件的组成到笔的“搭建”;

5、交流:看了这部短片,你们又有什么想法?

(三).动手体验,深入感情:

1、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些笔的原材料,要求同学们自己动手,将这些小部件进行组装;(分发原材料)

2、学生初步尝试,可能会无从下手;

3、播放制作讲解录像,要求发扬团队精神;

4、各小队集体制作,时间:3分钟;

5、各小队汇报战绩及劳动心得,体验笔的来之不易,推选先进小队;

(四).联系实际,升华体验:

1、刚才各小队用行动证明了一支笔的来之不易,而我们的屿田正是靠着我们手中的这一支支小小的笔,闯出了大名堂;

2、播放著名企业说明及中国笔都、温州最大的文具市场落户图片、文字等;

3、看了简介,望着你们手中的笔,你们又想到了什么?

4、出示写作要求:“望着手中的笔,我想到了……“(学生抒写心声)

5、交流、评价学生的写话;

(五).总结延伸:

1、我们是屿田人,屿田的未来需要我们去开创,相信有了我们今天的感受和体验,我们屿田未来的笔业会更辉煌;

2、出示小诗:《噢,笔!》配乐齐读。

屿田小学张显燕

精选阅读

互动“生”出神来之笔——《陶罐和铁罐》教学赏析


前段时间,笔者欣赏了全国特级教师靳家彦执教的四年级语文课《陶罐和铁罐》,深为其精湛的教学艺术与全新的教学理念所折服。总结起靳家彦的教学艺术,笔者以为,他的教学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互动;教学过程朴实无华;学生在练习中学会了合作、交流和创造。

课前:愉悦心情轻松出发

师:刚刚见面,我先作自我介绍。这段介绍中有真有假,请你们分辨一下。我姓靳,叫靳家彦,是你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今年60岁。我特别喜欢阅读和写作,《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就是我写的。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课。(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您姓靳,叫靳家彦是真的,因为主持大会的老师刚才介绍过。

生:您说是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不是真的。因为我从没见过您。

师:判断有根据。

生:您说您今年60岁是假的,60岁的老人头发会花白的,可您的头发是乌黑的

师:染的。(全场大笑)

生:您喜欢阅读和写作是很可能的,一位特级语文老师怎么会不喜欢读书作文呢?所以这一句是真的。说《陶罐和铁罐》是您写的,肯定不是。课文上有注释,作者是黄瑞云。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是真的,发给我们的课文就是这一篇。

【点评】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靳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用辨真假的形式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很自然地与学生拉近了距离,同时也是在训练学生思维,真可谓乐中有学、学中有练。师生关系由此变得融洽,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对话:读中感悟学中有乐

师:非常聪明。分辨得有条有理,说明你们很会思考和分析。(师板书课题:陶罐和铁罐,指导罐字的笔顺、笔画。)

师:同学们先自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查字典,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学生练习读课文。)

师:可以了吗?请交流一下,你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

生:陶罐不但谦虚,也很善良、真诚。你看,当人们刚把陶罐从土里掘出来,它就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的旁边,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受不了了。陶罐不计前嫌,豁达大度,我喜欢它。

生:陶罐敢说真话,我喜欢它这一点。它说: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从这可以看出陶罐并不懦弱。

师:你们的发言说明你们领悟了语言的内涵。

生:老师,我想通过朗读表达我的感悟,可以吗?

师:太好了,请问你想读哪部分。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断。)

【点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过程。对话文本就需要多读。一开始,靳老师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学生全心读文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已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虽然此时的感受是粗浅的,但是促进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读书,其所担任的角色就是学习的参与者。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学生倍感轻松和快乐,而且老师能随机抓住训练点,如指导学生掌握懦弱的音、形、义,纠正学生把懦读为儒的错误。这一过程进行得一丝不苟、实实在在,学生收获也很大。

表演:体悟道理明辨是非

师:《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故事,多像一场两幕的小话剧啊!你们自愿结合,组成创作小组,演出这个故事,能做到吗?

生:能!(学生自由结合,练习。)

师:表演的关健在于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台词要熟记。(推举一组到讲台前表演。)

师:我们继续上课。读了这则寓言,你们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人应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

生: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

生:人们应该学习陶罐的胸怀,不应像铁罐那样自以为天下无敌。

生: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不要以已之长,比人之短,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师:你们体会出的道理,就是这篇寓言的寓意,寓是寄托的意思。

【点评】学生通过表演,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在表演过程中感悟寓言讲述的道理,并能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话。而且,学生表达时语言流畅,表演时入情入境,同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而这一切的生成均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实现的。

改编:放飞想象理性思考

生:老师,我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可以吗?

师:什么问题呀,说来听听。

生:铁罐就没有优点吗?铁罐坚固不易破碎这一点,不值得陶罐学习吗?陶罐就没有缺点吗?陶罐虽然比铁罐光洁、朴素、美观,但它很容易破碎,这一点铁罐说得并不错。只是铁罐的态度太骄傲了,所以大家不喜欢它。

师:大家讨论一下,铁罐和陶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各抒己见,别被课文限制住。

(生议论归纳,教师板书。)

铁罐优点:坚固;缺点:丑陋

陶罐优点:美观;缺点:易碎

师:我们共同改写这则寓言,赞扬铁罐,批评陶罐,赋予它们相反的性格,题目仍然叫《铁罐与陶罐》,好吗?(生边议边改,集体创作。)

【点评】学生的提问引发了新问题,这也许是靳老师没有想到的。但在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优缺点的过程中,学生们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觉地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并集体改编故事来赞扬铁罐批评陶罐,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新的高度,从中可以想见,这种意外的收获是非常有价值的。

自创:读写结合生成创造

师:如果将课文的语言融入你的语言仓库,那么就变成你的语言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编一则寓言,先想好要告诉别人一个什么道理,然后创编一个寓言故事,说明这个道理。(生各自开始创编,大约写了15分钟。)

师:请停笔。介绍一下你编的寓言题目。

生:《大海和小溪》。

生:《手机与BP机》。

师:请这位同学读一读他创作的寓言故事《黑猫和白猫》。

生:邻居家的老奶奶养了两只猫:一只是黑猫,一只是白猫。骄傲的白猫看不起黑猫,常常奚落它:你敢和我比一比谁白吗?黑猫和霭地回答:不敢,主人养我们可不是让我们比黑白的呀!白猫愤怒地大吼一声:喵呜,住嘴!你这黑不溜湫的东西,快到墙角躲着去吧!黑猫不再说什么,悄悄躲到墙角去了。天黑了,一只偷粮的小老鼠鬼鬼崇崇地溜出来,一眼就看见了那只大白猫,一下子蹿到墙角。万万没想到,隐藏在暗处的大黑猫一下子就把它捉住了,小老鼠还纳闷,我怎么就没注意到大黑猫呢?

师:完了吗?

生:完了。

师:我给你一点提示,你继续编下去。几天后,老奶奶决定把其中一只猫送别人

生:白猫认为自己美丽洁白,主人一定舍不得让我走,对!一定是黑猫被送给别人。结果呢?结果主人把白猫送给了别人。临别时,白猫问老奶奶:我这么洁白,为什么不留我呢?老奶奶笑着说:我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捉到老鼠的才是好猫!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1.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基于实践的反思

我国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例如所谓的课件很多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并且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国内很多研究者都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局限,并且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论述。例如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解月光则提出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的观点。她提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2.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异同

台湾学者王全世和惟存教育实验室柳栋都曾经系统地将二者进行比较,本人在借鉴了上述的研究成果后,提出下面的具体分析(参照下表)。

(1)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某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2)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根据台湾学者的观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可分为五个等级,从等级0到等级4:

无(等级0):教学中没有使用任何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未扮演任何角色。

分离(等级1):信息技术被用来教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内容没有连结,或连接性很低。

补充(等级2):师生偶尔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在既有的教学活动中被视为补充的角色。

支持(等级3):在大部分学习活动中需要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支持的角色。

整合(等级4):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很自然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被延伸地视为一项工具、一个方法或一种程序。

(3)范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4)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需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小。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唐文和刘向永徐万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3]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访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9)

[4]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6)

[5]王全世.资讯科技融入教学之意义与内涵[J].资讯与教育,2000,(3)

注重情感体验,营造生本课堂──《影子》教学案例及反思


师:课间,我们玩了踩影子的游戏,在游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生:我发现我走到哪儿,影子就走到哪儿。

生:我发现影子总跟着我,我做什么,他做什么。我跑,他也跑。

生:我发现我躲在房子的后面,影子就没有了。

生:我发现太阳出来就有影子。阴天、雨天没有太阳,就没有影子。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

(出示挂图)

师:星期六,乐乐在太阳公公陪伴下,到外婆家去玩,你们找一找他的影子在哪里?

生:他的影子在脚边。

师:一路上,他发现他干什么,影子也干什么。他们一起玩耍起来。他有一个好朋友,多有趣。于是他编写一首儿歌。下面我们一起学一学。

(板书课题)

师:看老师写课题,想一想怎么读?(学生举手)

生:影子。

师:注意子是平舌、轻音。谁愿意读?

(学生举手)

生:影子。

师:你的字音很准,请再读一遍,这次你会读得更好!

(全班齐读)

师:反复读课文是最好得学习方法。下面开书读课文,不会读的生字可以借助音节朋友帮助。读完以后圈出生字读3遍

(学生独立拼读课文,认读生字)

(自学活动结束)

师:我们成立了学习小组,下面在小老师的带领下开展四人小组读字活动,看哪一组的字音读得最准。

(学生在小组长得带读下开展认读,开火车读,听音找朋友的活动)

师:刚才,老师看见了每个小组的读字活动,开展得很不错,同学,生字卡片拿得很规范像个小老师,同学眼睛盯着字学得可认真了。下面,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同学的字音读得最准。

教师出示去掉音节的要求学会的生字。(学生举手)

指名认读。

师:注意子单独一个字时,读zǐ和影组成影子读zi,谁再来读?

指名学生读。

教师出示带音节的要求会认的生字。

师:刚才,我们认读了田字格的字,同学们掌握还不错,现在看看双横线里的生字,谁还会读?

(学生举手)

教师指名1~2个人读再齐读。读前、后、左、右四个字将他们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认一认教室的四个方位。(开火车读)

师:看来,每个小组的同学表现都很不错。现在老师把生字放回在课文里,你还会像刚才那样读得这么准吗?这次在读准的基础上,把句子读通顺,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了再读下一句。

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名汇报读;教师出示小黑狗词卡,指名读。

师:你喜欢小狗吗?为什么?

(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家里有只小狗,我每天回家它都跟着我玩,我很喜欢它。

生:我叔叔家里有只小狗,只要来了生人,它就叫。

师:小狗真可爱,就像你们的好朋友一样,你们喜欢它吗?怎样读才能读出他们的心情?

(指名学生读,带着微笑的表情)

师:看得出你很喜欢这只狗。老师现在把这个词放在句子里,你还会读吗?

教师出示句子影子是一条小黑狗。我走它也走。(指名学生读)

生:影子是/一条/小黑狗。我走/它/也走。

师:看来你非常喜欢这条小狗。谁还愿意读?

生:影子是/一条/小黑狗。我走/它/也走。

师:老师听出来,你的影子也像小狗一样可爱。现在把这句话放在课文第一节里,你们还能读得这么好吗?

生:行。

教师出示课文第一节

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教师指名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评论。

师:老师现在也想读,你想听吗?(老师范读)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可以读得这么好吗?因为老师是向你们学习的。你们不是介绍影子像小狗一样可爱吗?老师也被你们的感情感染了,才会读得这么好。你们能不能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呢?

(指名学生读)

师:谁愿意和老师玩一个游戏。

(学生举手,指名一人)

师:影子在前。(学生没动)

师:影子在后。(学生没动)

师:影子是一条黑狗,我走它也走。(边走边说)

(学生还是没动)

师:它是我的影子吗?为什么?

生:不是。他没有动。影子是跟着人走的。

师:谁再来试一试。(学生举手,再指名一人)

师:影子在前。(学生站在老师前面)

师:影子在后。(学生站在老师后面)

师:影子是条小黑狗,我走它也走。(边说边走,学生跟在后面)

师:(高兴地抱一抱学生),啊,我找到影子了,给影子送一个礼物。

师:你们想玩吗?

生:想──

(同桌相互玩找影子的游戏)

师:你们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吗?

生:找到了──

师:高兴吗?

师:带着这样的心情把第一节再读一遍。

(全班齐读)教师出示:子、也

师:这两个字,谁还认得?

(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子,也中各有一笔是红粉笔写的,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笔画。指乛,这是横钩,跟老师练一练。(带着学生书空)。指乚,这是竖弯钩,跟老师练一练。

(带着学生书空)

师:这两个字怎样写才好看呢?

生:要摆在中间。

师:对(边书写边指导)子字第一笔乛,从左上格写到右上格,落笔在竖中线,上部的一半,第二笔亅压住竖中线,写时略微弯一点,才好看。第三笔一从中线一半写到右中线的一半,写时压住横线,收笔略微停顿一下。

师:好,下面试着书写一下。

(学生练写)

师:也字,谁来说出该怎样写?可以先看看书上是怎么教的?

生:第一笔从左下格挨着横中线写,过竖中线到右上格。挨着竖中线折下来,钩要挨着竖中线与横中线的中点。第二笔,挨着竖中线写。第三笔乚,从横中线上一点写,从左下格到右上格。

师:你们学得很好,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比老师看得更仔细,写得更认真。(学生书写生字)

【反思】

传统课堂的模式可以定义为师本课堂模式,它使学生难于摆脱教育体系的弊端,难于摆脱教师控制、主宰课堂的局面,以至学生潜力难以发挥,学生对学习的内容难于投入,兴趣自然减退,学习效率下降,师本课堂实际上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体系,但由于教师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意志不同,所以很多时候又无法被学生所接受。有别于师本课堂的生本能使学生摆脱原有教育体系的桎梏,摆脱完全由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生潜力。生本课堂最主要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它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教师导的功能是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而不是师本课堂──教师一点点地教,学生一点点地学的过度分析上。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等情绪体验。新课程强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为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在教学时,我就从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入手,着力营造一种充满活力的生本课堂。以《影子》为例,我是这样进行的:

一、创设情景,注重体验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体验。《影子》一文是采用儿歌的形式描绘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课前,我从学生那儿了解到他们除了知道影子是黑的之外不知道有其他什么特点。如何让学生形象生动地认识影子其它有趣的现象。我想到了游戏这种活动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同内容的教学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游戏是他们最喜爱的,也是乐此不疲的活动,他们的情感很容易在游戏中受到感染。于是,在课间我设计并组织了孩子们玩踩影子的游戏。他们两人一组,你追我跑,你踩我躲,不知不觉在轻松的情景中发现影子有趣的现象。在上课时,当老师问起,在游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时,学生争先恐后举手,有的发现发现影子总跟着自己,自己做什么,他做什么;有的发现自己躲在房子的后面,影子就没有了;还有的发现太阳出来就有影子,阴天、雨天没有太阳,就没有影子。能交流发言的学生个个神采飞扬,满脸喜悦。由于时间关系没有点到的学生只能遗憾地从鼻腔里发出一点声音,收回小手。

二、真情交融,享受快乐

生本课堂教学就是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转变教师的角色,要让老师从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释放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在课堂中的二、三分钟的课间活动时间,我也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找影子的课间游戏,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满足他们情感体验。在设计这一活动时首先是我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然后再是学生与学生共同完成。这样设计既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与他们都是平等的,是他们的朋友,正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来设计活动,赢得学生的欢迎,他们个个兴致昂然,教室里每一寸空间都能感受到学生的快乐。游戏结束,学生能很快地将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学习效果明显。

美好的情感体验常常来源于师生之间的真情交融。当智能与美好的情感体验交融时,可以爆发出驱动力,师生关系的和谐正是以情感为纽带的。真情交融,使师生双方同时感受到教与学的无穷情趣与自身无法估量的潜力。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及时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营造一种师生之间的平等、亲和、融洽的教学氛围,在师生对话中、交流中、沟通中,从真情交融进入心智交融,形成教与学相互推进。

三、小组协作、教室当学室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行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生本课堂强调的小组协作学习法是指合作、伙伴的形式,把几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一般为四个),以小组的形式出现,包括小组协作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讨论问题等等,从而充分培养学生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即当学生面对新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一部分学生已通过自学或家人、朋友的帮助掌握了全部或部分内容。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出来,让他们当起同学们的教师,尤其是在生字教学这一环节,有些学生很会认生字,而且字音也很准,我就让他们当小老师带领着小组的同学认读生字,在小老师的带领下,教读、开火车读、听音找朋友,学习形式丰富多彩,老师教得津津有味,同学们学得津津有味。学生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看到这样浓烈的学习氛围,我感到课堂只有交给学生,才赋有生命。

四、生为本、尊重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的人文性表现在具有浓郁的人文特色,充盈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因此,语文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学生人格的载体,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我们的阅读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读懂文本、获取书面知识,更要让有着鲜活思想,独特个性、独立人格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倾注自己的感情,融情入境,与作者情感共鸣。由此,我深入文本,反复吟诵,品读文字的含义和作者的感情。努力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自我感悟。经过分析我选择小黑狗一词作为与学生沟通的话题:你们喜欢小黑狗吗?为什么?小狗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当选择这个话题时,我想小狗可爱的形象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一定鲜活起来,要不怎么学生纷纷举手,唯恐老师不点他。由对小狗的喜爱引发到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和小狗一样的可爱,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将喜爱之情通过文中的语言表达出来。由于各自感悟不同,读出来的语感也不尽相同,有的读:影子是/一条/小黑狗,我走/它/也走。有的读:影子是/一条/小黑狗。我走/它/也走。我没有硬性规定他们该怎样读,反而鼓励他们读出是自己独特的感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一个平等中的首席地位,组织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独特情感,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学生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力图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本课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后记———在落实新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改革方面的几点尝试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后记———在落实新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改革方面的几点尝试”,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为迎接青岛市“青年教师基本功”讲课比赛,我们胶州市也组织了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笔者有幸获得了高中组一等奖。事后,评委们谈起此事时说:如果每节课都这样讲,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方面,都肯定会大有裨益。这在落实新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改革方面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在此,我想结合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中的一些精神,就所讲的课谈一点自己在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落实素质教育方面的做法及其感受和体会,以与各位同仁商榷。

以往的语文教学在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陈旧”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常常把内容分解成上百个知识点、能力点,然后再围绕这些知识点、能力点设计大量习题,让学生反复机械地做练习。这样做,明显违背了语文教育的规律,造成了语文课程繁、难、深、多,而实际收效偏低的现象。笔者从事高中教学十几年,深刻意识到了这些弊端。鉴于此,我做了以下几个尝试:

(一)讲课之前来了一段“开场白”

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我们是易校讲课。我的授课地点是胶州一中。学生是高二年级。我执教的是高三年级的课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讲课之前实行抓阄,老师学生互不见面。怎样跟学生快速沟通,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为此,我决定临时来一段“开场白”。临近上课还有一分钟,我微笑着用平和的语气给学生说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好,我姓张,来自胶州三中。三中是一所新学校(注:2000年5月由胶州师范学校改制办普通高中),我们很注重向先进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今天来到这里,就是向一中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的。很高兴和大家合作上这一堂课,希望我们合作愉快。课后,我将把同学们的良好学风和美好风范带回三中,传达给三中的同学们。”

这段话说完后,我发现很多学生微笑地看着我,很友好的样子。讲课结束以后,一些听课的老师对我说:这些话很管用,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抓住了,挺创新的。说句实在话,创新谈不上,内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在“拉拢”学生,有跟学生套近乎的嫌疑。实际上,适当地跟学生“套近乎”,目的是为了缩短老师与学生在心理和感情上的距离,以便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合作。新课程标准强调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应该说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我的“演技”不算高明,一些优秀教师在一些大型的观摩课和讲课比赛中早已使用。但在这节课的教和学中,我明显感觉自己给学生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地探究,好几次看似尴尬的“冷场”均“化险为夷”,师生之间交流融洽、配合默契,很好地完成了教和学的任务。注重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拘成规,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二)精心设计导语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注: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学生回答:现实主义诗人。教师板书。)人们叫他为?(学生回答:“诗圣”。教师板书。)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教师板书。)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我们刚学过他的诗歌《登高》。我起个头,大家一起背诵。(注:学生背诵完毕,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画面凄冷的字幕——《登高》全诗,并用异色突出“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是呵,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不是一万里路,“作客”也不是到别人家里吃饭、聊天,而是“居无定所、到处飘泊、客居他乡”的意思。《登高》一诗即是诗人客居四川奉节时所写,抒发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这是一段看起来挺冗长的导语,在讲课中用了近五分钟,很容易有满堂灌之嫌。而我之所以仍坚持这样做,乃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新课程标准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提出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传统的教学论研究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之中。新制定的课程标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的和谐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因此,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它们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对高二的同学来说,对杜甫的理解,以前也许只限于“三吏”“三别”的一鳞半爪的知识。补充“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内容,会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杜甫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对“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一段描写“安史之乱”文字,我用了慷慨急昂的语调,抑扬顿挫、满含激情地进行了朗读。此时,我的心情很激动,同学们也被我的激情所感染。精心设计的导语营造出了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为下面我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我为学生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①揣摩诗歌语言②品味思想感情③进行朗读训练。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我运用诗歌朗读知识,为本诗朗读训练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首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此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我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齐读完后,我纠正了“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字的读音,并且又进行了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感情来。然后又让学生齐读。连读二遍之后,我又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肯定了他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最后,我进行了范读。我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读毕,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其次,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本诗诗句以七言为主,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读为四二三言节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均可读为二四三言节拍,“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读为四二三言节拍(注:“死亦足”三字决不可同前直连)。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凡韵脚需读得响亮,这样读诗歌,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琅琅上口,情趣盎然。

再次,指导学生读出语调升降、语速快慢和语音轻重。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诗中“怒”“三”“洒”“挂”“飘”“老”“忍”“抱”等字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呼——不得——”“自——叹——息——”等字须拖长读音,读出杜甫面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千万”“大庇”“寒士”“呜呼”“何时”“受冻”等字须重读,“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这样处理,能读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来,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意。

以上是我在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所做的几点尝试,谈不上创新。通过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我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并把它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任务。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思路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思路》,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内容的框架和要点,既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评估考试的依据。

二、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应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要结合各门类课程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制定课程标准,还要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对于教育的深刻影响,兼顾课程内容和实施手段的同步创新。

三、制定基础教育三个学段的国家课程标准的原则分别是:

1.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原则: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园应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健康发育,在幸福的童年生活中,实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为每个适龄少年儿童提供的基础的教育,其课程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其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3.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原则: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具备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学生具备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基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水平上应有层次性,在科目种类上应多样化,具有选择性,以保证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4.基础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应对身心有障碍的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补偿其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初步的劳动技能,为他们适应社会,自立、自强奠定基础。

语文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个教案一本书,是我们语文教师长期自足教书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这样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小能适应学生的实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确实,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而来自校内、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课程资源中,笔者认为家庭课程资源与学生更密切相关,也最为丰富。

那么,家庭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呢?

一、家长最富亲情的课程资源

家长是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之一,家长自身的知识结构、一言一行同教师、教学用书等其他物质形式的课程载体一样,对教育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常常把学生的学习与家长联系在一起。请家长为孩子的某一篇作文写评语,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写作水平;在《我爱我家》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可以请一两位口才好的家长到学校参加活动,讲老照片的故事,我想一定比孩子道听途说、词不达意的表达好得多;探索月球的奥秘没有一定的天文学的知识,老师恐怕较难说清楚,不妨请对天文有业余爱好的家长与我们的师生一起探究月球的奥秘:与爸妈一起观察月相的变化并做好记载;学期结束时,请家长帮孩子挑选出最满意的一次书法作业,老师装订成册,再请家长为全班最优秀的十份作业打星,教师根据得星的多少评优

孩子们的学习与家长联系在一起了,家长对子女的关爱也就更多了,孩子们在亲情的暖流中健康地成长,孩子们在亲情的暖流中潜移默化地汲取语文的养料:他们小仅有丰富的语文知识,更有丰满的内在情愫。而丰满的内在情愫则是学生作文情真意切的一个大前提。所以,最富亲情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小西俺而喻的。

二、家庭物品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课程资源

新教材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家庭的物品天天与学生生活在一起,与学生一起成长,学生对它们充满了深厚的情感。我们的语文学习有时如果能与家庭的物品挂上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得到充分的激发。

七年级新教材第一单元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这就是我》,可建议他们做成长相册,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照片制作一本成长相册,并配上诗一般的文字说明,扉页请父母写一篇《成长寄语》。然后让他们在小组交流中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

我们还可以利用电视、电脑这两个物品,让学生进行一些语文活动,如收集广告语,分析广告语;如让学生收看正在热播的由名著改编的电视剧,然后读原著对照,分析改编的优劣;如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语文资料,如鼓励学生参与网评,发发电子邮件,计电脑也成为学生的写作平台。

只要你有心,家庭中很多看似寻常的物品都能挖掘出丰富的课程资源。

三、家庭信息最鲜活的课程资源

在很多时候,语文教师还是惟一的信息传播者,课堂还是惟一的信息交流的场所,试卷考查还是信息的惟一检测途径语文学习的这种封闭状态就决定了多年来语文学习的封闭性和狄隘性。新课程标准不仅注重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提倡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我们的家长分布于各行各业,有时收集起资料远比我们方便得多。上完《行道树》,孩子们深深体会到了行道树的悲哀,他们决心为行道树做些什么。经讨论,决定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提议他们一定要拿出确切的数据让人信服:如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量,要浪费多少资源;不合格的一次性筷子的制作过程中用到了哪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塑料袋的使用量,造成的危害等。第二天,一个同学列出了她向文理学院工作的阿姨问到的使用一次性筷子的详细的数字,而父母在开餐馆的一个同学告诉了我们一个中等规模的餐厅一天所用的一次性筷子的数量;父亲在税务局工作的同学则已经知道了绍兴有多少家餐厅

我们上课讲到用词的形象性,一位学生讲了从出租车父亲那里听来的话,很生动。哪敢违章,囚为那帮警察够孙子的,要是被他瞅见了,我可够虾米了。孙子、虾米都被他活用了,用虾米生动地表现了违章司机遇见警察一副臣服规矩的样子,多贴切生动啊!

平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小本子,专门记载从大人那里听到的有趣的词汇,把爸爸妈妈听来的有意思的话记录在本子上,到学期结束比一比谁收集的语汇丰富。也可以来一个讲新闻比赛,一天一人,讲讲由爸妈那听来的社会新闻,大家可以来一个实话实说,对新闻发表自己的见解。

家庭信息,实在是最鲜活的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学环境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这应该成为我们全新的理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努力,一定能在生活的各个层面,挖掘出更多的也更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真正找到语文教学的最富生命的源泉,让语文成为滋养学生心川的甘霖,让语文教学成为学生心灵的诗意的栖息地。

一年级语文上册课程纲要(人教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语文上册课程纲要(人教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年级语文上册课程纲要(人教版)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学生共54个,很多孩子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打工,大部分家庭经济不富裕、家长文化素质低下,以致本班的孩子大部分学习习惯差,个性强。再加上一年级孩子特别好动,班级纪律性较差,这都给有效管理班级和正常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幼儿园的受教育差别,我们班的孩子对于拼音的原有水平是参差不齐,这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几个部分。教材的开头是入学教育,用四幅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然后是汉语拼音部分,共13课,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识字12-14个。20篇课文分作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在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写其中100个笔画简单的字。

三、学习目标:

(一)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行初步的语言训练。

四、教学措施:

1、在拼音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插图,在语境中学习,培养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在发现学习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同时在游戏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

2、识字、写字教学中,学生要掌握认字要领,不做过多的结构分析,根据识字规律,不过早脱离语言环境,承认学生差异,不追求课课清,人人清,转变学习方式,不局限教材课内识字,加强语言积累。

3、阅读教学要落实识字、写字,重视朗读教学,强化语言积累。

4、语文园地要注意题型变化,重视积累语言,引导课外延伸。

5、口语交际教学要注意互动性,并注重儿童的童趣,创设情境。

6、正确地把握好语文教育的特点,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7、在教学中,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习思维。课堂上尽量创造机会,用优生的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8、合理地安排时间,开展“优差生互助”、“个别辅导”、“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以达到与教学的同步进行。

9、多以激励的评价方法,采用多形式的竞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

10、、引发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11、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行为习惯。

新课程呼唤教学评论家之崛起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课程呼唤教学评论家之崛起》,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摘要:该文在反思教学评论家缺席的基础上,呼唤旨在促进新课程健康成长的教学评论家之崛起。阐明教学评论家应是教师专业自主化发展的促进者,应是个性化课程的催生者。最后简要说明教学评论家的实践形式及其特点。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评论家表达形式特点

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和深入推进的新课程,正愈来愈强劲地呼唤着面向生动的学校教学实践、直接与教师构成平等对话关系的教学评论家之崛起,从而使教育理论思维与教学实践形态这两者获得有机融合,更为直接和显著地促进新课程的健康成长,大而言之,将有效地促进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这两者富于活力地发展。

一、反思教学评论家的缺席

长期以来,在教育理论界与学校课程实施(即教学实践)之间始终缺乏一种介乎两者之间的、称职的专业角色,致使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理论家与一线教师之间,显得十分隔膜。许多教育理论的研究项目,往往置于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大墙之内;一些研究者拒绝直面正鲜活地进展着的当代学校教学实践形态,用中文复制着西方的理论思维,结成似中非中、似洋非洋、难免生涩的理论果子。我们缺乏教学评论的自觉意识,缺乏教学评论的专业刊物,缺乏教学评论的专业群体,一言以蔽之曰:教学评论家缺席。

虽然活跃着隶属于省、地(市)、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研究员,但是这个诞生于1956年的特殊的职业群体,在全预制、全封闭、全垄断的指令型课程范式中,往往难以担当具有自觉、独立意识的评论家的职责。教研员一般是来自教学一线、身经磨砺的资深优秀教师,本拥有展开准确到位的教学评论所应当具备的经历和阅历,但囿于自身理论视野和理论素养,基本上只是充任体现国家教育意志的课程和教学大纲与学校教学实践之间的组织中介,其功能更多地表现为由前者的应然状态向后者的实然状态作有效转换的业务规范、组织协调和教学考量诸方面。这个在中国拥有数万之众的业务领导群体,又借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而对学校教学实施统一的监控式管理,从而使教师主体丧失个性而陷入指令型课程范式中。至于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科研院所的学者和专家,往往不愿意甚至不屑于深度介入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时只是恪守对高深教育理论的注经式研究,因此,即使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参差错落的教育理论家群体,也难以派生出一支足堪其任的教学评论家队伍。总之,在中国基础教育界(其实高教界亦复如是),教学评论家的缺席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

而今,伴随着新课程有深度、有广度的持续推进,教学评论家群体的崛起既有可能、更有必要。全预制、全封闭和全垄断的指令型课程范式,既抑止了一线教师教学创造精神的冲动和创造才能的喷发,也茧缚了教学研究者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个性活力的释放,自然难以产生卓然独立、自主创新、洋溢生命才情的教学评论家。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各门学科的新课标所倡导的是生成型、多元型和创新型的个性化课程,是属于每个教师自己的独特的课程,换言之,课程空间的拓展、课程实施的选择可能,需要体验丰富、思维深刻、评点到位的教学评论家,需要他们亲临课堂、融入教师群体,与之同呼吸、共探索,帮助教师在完善新课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这样的教学评论家,是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教学实践的有效催生剂。

二、教学评论家的角色定位

在教育研究者行列中,理论家与评论家是相对于教育实践家的两支学术群体。他们共同以理性的探究目光审视教育世界,透视纷纭现象,发现个中奥妙,提炼教育真谛。而不同的在于:经院式教育理论家更多地超脱于学校教学的具体实践活动,更习惯于演绎充满了书卷气的抽象的理论思辨;而教学评论家则主要面对具体的、微观的一线教师及其教学活动,面对课堂上教与学的直观世界,面对生动活泼地发展着的教学原生态。这里,有师生教与学的言语行为,有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矛盾冲突,更有这些直观表象后面心灵的变化与成长,特别是青春生命的悄然拔节和灵感闪电。也许,理论家未必会人人接触现实存在着的教师和学生,而评论家则应当与这些跳跃着的灵魂相拥相融,关注其行动、倾听其呼噏、感受其脉搏、思索其疑虑总之,评论家既要阅读和研究文字的理论,更要直面和探究现实的教学,善于聚焦其中任何有意味的枝节。

就教学评论与教育理论、教学实践的关系而言,其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实践评论理论。这里,评论家是通过林林总总的教学现象去探寻且发现富于典型性、普遍性和深刻性的教学事理,为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础。其二是:理论评论实践。这里,评论家是从一定的教育理论立场出发,去观照和指导具体的、动态地演绎着的教学实践,为一线教师教学观念、方法、行为的蜕旧更新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从上述意义上说,教学评论家在理性与感性相交织的教育世界,具有其他专业角色所不能也不该替代的特殊作用。这个学术性、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术团队之崛起,将对中国新课程乃至整个教育命运和前途发生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教学评论家的组织框架,主要由下述各部分成员构成。第一是各级教研员(教学研究员)。他们与课堂、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最为直接,而其成长往往又是源自中小学实践,故与一线师生具有更多共同的体验、感悟和表达话语,更易趋向互补与融合。第二是各级教育研究单位(院所)的学者。其中有一定比例的学者是专门研究狭义的教学论,他们理当突破纯粹的理论研究范式而与基层学校、与创造着教育现实的师生们构建直接的对话关系。第三是各级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特别是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和分布在各院系的学科教学论教师。他们集教学与研究于一身,既为基础教育栽培未来的教师。又常常以较高的理论素养直接走进中小学课堂作在场研究,理当以有品位、有深度而又朴素易懂的独特话语方式,与基础教育的创造者们共筑起对话的平台。总之,这些职业背景有所不同的教学评论家们,其目光理当不约而同地聚焦基础教育(特别是课程改革),以短平快的活动方式自觉地引导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和谐发展。

作为课改时代必然产物的教学评论家,其专业使命在于促进新课程的实施趋向理念与行为的一致化,帮助一线教师转变专业角色、履行新的职能,即引导教师自觉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个性化课程的创造者和学生不懈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激励者。[①]详而言之,教学评论家要作出下述角色定位、完成下述历史使命。

首先,就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学评论家是每位教师专业自主化发展的促进者。评论家的口头和书面评论,不但是对教师课堂表现和日常教学行为的临床诊断,更是对其长远和持续的专业发展的精神营养,因此,教学评论与教学行为这两者之间、教学评论家与教师实践主体这两者之间,理当互为一体。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尽可能充分地释放教师的自由创造精神,故教学评论无论以何种方式走近教师,评论主体都要弃上下位的鉴定式而取平等交流的对话式,其角色使命在于促进年轻教师走向成熟化、年长教师走向风格化、骨干教师走向个性化和审美化。这里,评论家自觉、敏锐、别具匠心的发现意识十分重要。发现之一:善于发现教师实施新课程中的典型问题。指出教师的问题,或者帮助教师发现自身的问题,是教学评论家的使命之一,从发展的意义上说,甚至比泛泛的表扬鼓励更为重要。诸如内在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外在的教学艺术和应用手段,新课程实验中的形式主义倾向,等等,各个层面的问题都宜纳入评论家的视域。发现之二:善于发现教师个体所特有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并以强烈的觅优意识去唤醒教师自觉地扬己之长。新课程追求课程目标生成化、课程内容自主化、课程实施开放化、课标评价多元化等新理念,这样的课程空间,为教师挥洒教学个性创设了大舞台,故教学评论家要力排指令型课程范式对教师个体的过度的共性压抑,玉成教师教学个性的自然生成并趋向大化之境。如是教学评论家则功德无量。发现之三:善于发现遮蔽在教师群体中的教学新人。高标特立、卓然自成一种教学风姿的新人,当其处在潜伏期时,最需要伯乐慧眼的鼓舞力量去点燃自信心和建树欲。诸如发掘教学新人尚未自觉的教学潜质,促成其用目标意识努力予以光大。这也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所谓的点铁成金。发现之四:发现新课程成长与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和互动之规律。教学评论家要以专业敏感去点拨纷纭复杂的课堂现象,感知且引导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使教师群体的专业建设走向规范化、开放化和多元化的新境界。

其次,就与课程的关系而言,教学评论家是个性化课程的催生者。评论家虽然也应当适度关注课程目标的基础性、课程内容的普适性、课程实施的规范性、课程评量的标准性等等共性化层面,但是,更要侧重引导个性化课程的成长和成熟。课程主体的多样性,决定了课程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尤其是当课程内容与目标付诸特定的人文环境中予以实施,由不同的教学群体之间多边互动中的活性因素的介入,生成了特殊的课程情景。这种课程情景,以物理时空为载体,以师生心理流向为内核,以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为追求,从中实现课程的人学价值。在这样一种特定的、具化的课程情景中,课程实施过程的丰富性、深刻性、多层次性成为可能和必然,课堂流程将突破严密的预计模式而呈显出非线性、非逻辑的特色,从而正如美国后现代课程理论家小威廉姆E多尔所评说的那样:今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将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②]在此焕然一新的课程背景下,教学评论家的最高价值在于:鼓励最能凸显教师独特的教学智慧、鲜明的教学风格之课程,鼓励在特定的课堂情景中师生所共同拥有的而不可轻易取代的属于自己的课程。为此,教学评论家要积极促成课程主体(师生)在突破指令型课程范式后的一系列创造性教学行为。其一,鼓励课程主体对教科书作出个性化裁剪,打破既有编排序列和内容组合,提炼出童心世界宝贵的课程资源价值,以此重组既定教科书的内容体系。这可以说是推动教科书使用上的一场革命,旨在重构课程主体与教科书的关系,变书驭人为人驭书。其二,鼓励课程主体突破无形的课程栅栏,开发课外课程资源,使其主动建构与社会和世界、自然和人文的广泛课程联系,从而以清醒的课程资源意识去创造更广阔、更瑰丽的课程空间。其三,鼓励课程主体以一种平等的对话意识去拓展课程边界,正如英国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所主张的:通过讨论有争议的问题,以中立准则来保护课程参与者的不同观点[③],从而使课程实施过程洋溢创造性活力。

三、教学评论家的表达形式及其特点

教学评论家的实践形式,即教学评论的基本形式,可分为课例评论、教材评论、教师个案评论、学校教学现状评论乃至教学发展趋势评论等等。就话语呈现形式而言,则可分为口头评论和书面评论,而口头评论的具体形式又根据不同场合可分为示范课评论、诊断课评论、探究课评论等。所谓示范课评论,是对展示某种教学理念、教学范式的公开课之评说,重在聚焦理念与实践两者的一致性(即以后者验证与体现前者)。评论者不宜拘泥于教学的细节而宜重教学个体的创意如何、示范价值及其展现的有效性如何。所谓诊断课评论,是观察并诊断课堂教学现场后所作出的引导性评论,旨在针对其特殊性而提出改进教学的具体建议和基本路向,引导教师深入内省、透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的螺旋式上升。所谓探究课评论,是对个性独具、甚至争议纷呈之教例的非结论式评说。由于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日益走向生成化、多元化、个性化,教无定法、课无定序、在探究中创造教学的特定境界,这将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因此,评论家应以开放的课程文化观去审视具体的教学,不宜过早用结论去封闭处在探究与形成中的教学,一言以蔽之曰:探究课教学需要探究性评论。总之,这些是以口头言语形式呈现的教学评论,是在新课程教研活动中比较常见的评论样式。至于书面的评论文章,更能在教育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力,是教学评论家更好体现自己的思维、智慧、学养和人格魅力的评论样式。前面例说的诸种课例评论即可转化为评论文章。由于它不是即兴的现场评说,对评论者的创新性要求更高。目前,虽然国内既无专门的教学评论期刊(惟有福建综合性的《教育评论》),甚至连教育教学综合理论刊物也尚未设置诸如教学评论这样的栏目,但实际上还是通过各种教育专业报刊发表着一定数量的教学评论文章。名副其实的教学评论文章,是评论家建构甚至连教育教学综合理论刊物也尚未设置与教师之间合作互动关系的对话平台,是评论家对课程改革进行反思与展望、并作出理性疏通的专业管道。评论文章尤其应渗透论者敏锐的理性目光,小而言之,自觉审视课改中的细微问题,及时分析,促进学校对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适度调整和对教学管理的最优改进;大而言之,透视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新走势、新特点,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深化提供决策建议和战略思路。教学评论文章的表达形式可以多姿多彩、不拘一格。唯大忌忽视当下教学存在、枯燥乏味、实质处于准失语的伪评论。评论即沉思、即感悟、即体验,诸如侧重诗情和哲思的教学随笔,侧重过程和个案的叙事分析,侧重论证和逻辑的理性阐释,文贵有灵,只要注入了评论主体的一腔才思和满腹真情,不论行文个性如何迥然相异,皆是可咀嚼、可品味的好评论,皆是剔尽了匠气、俗气、腌臜气的天下妙文。

与社会评论、文学评论、时政评论等各种评论形式相比较,教学评论既有作为评论所共有的特点,更有自身所特具的个性。这是由教学评论的载体、对象、目的等诸多因素而决定的。其一,教学评论以课例为载体。教学评论以提升教师理念、改善其教学行为为目标,必然要通过课例来透视教学个体、提出诊断性教学处方,因此,除了对教学思潮、教学流派等宏观现象的评论外,一般宜从微观的课例切入。其二,教学评论以教师为主要对象。这里包含两层意思,既指评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显性因素(教学行为)和隐性因素(教学思维),更指教学评论理当为广大教师所爱读爱听,以教师为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当然,另外教学评论也可为教育理论家提供深入研究并构建新学术体系的思想基础。其三,教学评论以优化教学质量为指归。评论只是一种手段,评论家作为教师的朋友、知音和引路人,无非通过对教师的作品即课例之观赏、审思和品评来促进其课堂角色的更新,进而引发学生学习角色的创造性蜕化。

建国以来最具变革力度的新课程,既期待着拥有教学新理念和新行为的教师群体之诞生,也呼唤着才情横溢、思维深刻、灵感不断的教学评论家之崛起。

[①]潘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创新》,《人民教育》2002年第9期,第8页。

[②]小威廉姆E多尔著《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232页。

[③]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182页。

专家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上)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专家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牵动了整个基础教育改革

《纲要》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对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纲要》吸收了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先进思想和深刻思考,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站在了世界发展的前沿。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调人文精神,在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倡导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六大目标,极富创新意义。此次课程改革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整个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课程管理机制的建立等,是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课程改革,在整个基础教育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必将会极大地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形成新的课程管理机制,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材的多样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教师培训摆到重要位置,强调教师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转变观念、提高能力,教师的素质提高又大大促进了教育改革的深化,形成双向的互动作用。

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张华

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价值观、根治现行课程体系的弊端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当然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但它把课程本身的引人入胜之处、课程的个性发展价值视为根本,让每一个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去健康地接受社会的选拔和其他挑战。这种既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价值观在新课程的功能与目标中集中展现出来。

新课程各科课程标准把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真正统一起来,从而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产生了质的飞跃。提倡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其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这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了新的起点。

培养模式多样化

大连市教委副主任王允庆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使人得到充分的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儿童的充分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这意味着人才培养模式将多样化。

新课程将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机会。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关注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准备,精选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义务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次课程改革是十分深刻的。

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功能发生了改变,对这一变革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应有足够的重视。

师生互动被强调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吉林

《纲要》非常鲜明地提出了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纲要》不仅提出了鲜明的培养目标,而且从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等一系列的条文中,阐明了具体实施的原则和规定。例如教学过程,就强调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明确是互动,那就不是被动;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纲要》还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学会学习,这就不是听老师讲,跟老师学,把老师讲的、课本上学的记住,背熟那种刻板的以记忆、重复为主的教学所能达到的。这些改革,不仅要我们理解、认同、接受,更主要的是付诸实施。

我们的教学方式必须变革,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管理新机制激活课程改革

华东师大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崔允漷

调整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是这一轮课程改革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目标之一。那么,课程改革在课程管理政策方面进行了哪些调整呢?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尝试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和学校承担不同的权力与责任,改变以往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而导致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课程管理政策的变化必须要有相应配套的管理方式。新课程倡导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的课程管理模式。对于国家课程计划内的指令性课程(一般指必修课)必须严格管理,加强课程推广前的计划制定与推广计划过程中的监督,这就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而对于同一课程计划内指导性的课程(主要是指放权部分)必须舍得放权,让他们有一个较宽松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完善教科书编写资格的认定与教科书的审定制度。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科书建设方面采用抓大放小的原则,为教科书的一标多本建立前所未有的课程开发平台,让教科书走向市场,鼓励社会各界学有专长的人士参加到教科书建设中来。同时为了确保教科书的质量,国家将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即教科书编写资格认定制度与教科书的审定制度。

学生学习方式将悄然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肖川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现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小学语文第九册课程辅导----10、猫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第九册课程辅导----10、猫,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第九册课程辅导----10、猫一、课文理解:

本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特点的描写,抒发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文按照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的特点可以用归并法把文章分成两大段。

第一大段(第1----3自然段)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为总起,采用对比的方法分三个方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猫的古怪性格。三次用可是作转折,写出猫既老实又贪玩,虽贪玩却尽职,虽胆小却勇猛的性格特点。第二自然段中,这可都凭它的高兴。一句,一个可字,形象地写出了猫的古怪,同时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第二大段(第4自然段)以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为全段总起,同样通过三个方面写出了小猫的淘气。①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②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跟头,撞疼了也不哭③所过之处,枝折花落。写出了小猫的更可爱,在于更淘气,更天真,更生气勃勃。作者喜爱之情更深了一步。

二、学习重点:

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比较简单易学的方法。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一般这种文章的段落里都有总起句或中心句。如《猫》,几乎每个自然段开头都有一个总起句。但第2、3自然段总起句只是概括第2、3自然段内容,只有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概括全大段的主要内容,可作为第一大段的段落大意。同样第4自然段总起句的前半部份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可作为第二大段的段落大意。

三、难点分析:

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小梅花指的是猫的脚印。因为梅花有五个花瓣,猫有五个脚趾,它的脚印和梅花的形状很相似。最重要的还是作者十分喜爱猫,由于喜欢就不会嫌它脏,就不讨厌它,所以把猫的脚印比喻成美丽的小梅花。这表达了作家老舍爷爷喜爱猫的思想感情。

四、参考资料:

作者老舍(1899----1966),满族人,原名舒庆春,又名舒舍予,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代表作有《茶馆》、《骆驼祥子》、《龙须沟》、《四世同堂》等。

五年级语文上22“心正笔正”的柳公权教案


教学

要求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柳公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他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柳公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他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

课时两课时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

柳公权是唐朝著名的大书法家。[句导读:指出柳公权在书法界的地位。]他的字结构紧凑,骨力秀挺,洒脱而有法度,对后世影响极大。[句导读:讲他的书法具有的特点。]人们将另一位著名书法家颜真卿(qīnɡ)与柳公权并称“颜柳”,并用“颜筋柳骨”来形容他们的字。[①柳公权的字有什么特点?]

段导读:介绍柳公权和他的字。

柳公权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zhēnɡ)铮,深得世人钦(qīn)佩。[②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柳公权做人和写的字一样。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柳公权的字和他的做人原则。

据说,有一次柳公权在写字,穆宗(zōnɡ)皇帝一边看着柳公权运笔写字,一边连连赞叹,还惊诧地问道:“你的字怎么写得这么好呢,能告诉我书法的秘诀(jué)吗?”柳公权毫不犹豫地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③“心正则笔正”的意思是什么?]

段导读:柳公权回答穆宗皇帝怎么写好书法。突出了“心正”的重要性。

笔法出自内心,只有心地正直才能写出好字来!这确实是柳公权写字的“法”。[句导读:这两句指出答话的表面之意,是柳公权讲自己的写字之“法”,强调了“心正”的重要性。]但在此时此刻,他作为穆宗的“书法指导”,向穆宗说这样的话,显然是有弦(xián)外之音的。[④这里的“弦外之音”指什么?]原来,柳公权是在告诉穆宗,写字和治理国家一样,都必须“心正”。[句导读:点明答话的“弦外之音”是告诉穆宗治国之“法”,治理国家也需要“心正”。]难怪当时正沉溺(nì)酒色的穆宗半天没有说话,脸色都变了。这个劝告是真诚而大胆的。真诚在于柳公权以自己的书法心得来打动穆宗,希望穆宗能够律己清政;大胆则在于他毫不虚伪做作,直言答对。[⑤柳公权敢用这种大胆的方式劝谏与他的书法有关系吗?]如此劝告,自然是对穆宗的一次不小的触动。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写柳公权借谈论书法秘诀,劝告穆宗“心正”治国,律己清政。

十几年后的一天,穆宗之子文宗在偏殿上与担任中书舍人的柳公权等人谈话。说着说着,文宗忽然扬起袖子来让柳公权等人“欣赏”他的龙袍,并洋洋自得地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⑥文宗展示自己龙袍的目的是什么?]

段导读:写文宗向大家展示自己的龙袍。

刚刚说罢,在场众人立刻赞颂不已,都说穿洗过三次的衣服体现了皇上俭(jiǎn)朴的美德。文宗被捧得喜不自胜,猛然间却发现站在身旁的柳公权竟然始终一言不发。[⑦“一言不发”说明了什么?]文宗禁不住问他怎么不说话,柳公权答道:“陛下,您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应当选用贤良,罢黜(chù不肖(xiào)之臣;还应接受劝谏(jiàn),赏罚分明,这才能使天下真正和乐光明。至于穿一件洗过几回的衣服,只不过是细枝末节罢了。”[⑧柳公权认为皇上最应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这番话显示了“心正笔正”的柳公权又一次机智大胆的直言。[句导读:此句照应第4自然段中“这个劝告是真诚而大胆的”。]幸运的是,这些话非但没有惹(rě)恼文宗,反而得到文宗的格外垂青。[⑨从文中看,文宗是个怎样的皇帝?]

段导读:柳公权借谈论皇上穿衣,劝诫文宗正确用人,赏罚分明。

文宗当时便说道:“我知道以你现在这么高的职(zhí)位,是不应再兼任以劝诫为职务的谏议大夫的。可是,因为你实在具有正直敢言的诤(zhènɡ)臣风采,所以还是委屈你兼任此职。”

段导读:写柳公权的话得到文宗皇帝的赞赏。

第二天,文宗就正式任命柳公权为谏议大夫,他所任的其他职务照旧不变。[句导读:承接上文,讲文宗说到做到,同时也体现了文宗的知人善任。]这下他向皇帝进言就名正言顺,也更加方便、更加直接了。就这样,柳公权一面写出一个个筋骨秀挺的好字,一面讲出一句句有利国家的直言,直到他八十八岁去世。[⑩这句话关联词语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第三部分(第5~8自然段):写柳公权借谈论皇上穿衣,劝诫文宗正确用人,赏罚分明。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句导读:既照应文章题目和文中内容,又引出下面对全文的总结。]柳公权以“心正”练成了流芳百世的“柳骨”,而更难得的是,他又以“心正”给历史与后人塑造了一个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这将作为另一种“柳骨”而留存后世。

第四部分(第9自然段):写柳公权的精神留存后世。

⑩重点句解析:“一面……一面……”关联词语的使用,表示并列,说明柳公权两方面兼而有之。前半部分照应“笔正”,后半部分照应“心正”,这样正好契合题目“‘心正笔正’的柳公权”。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好词好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了解柳公权是怎样向皇帝直言进谏的。

柳公权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一 结合资料,揭示课题

师:柳公权是我国晚唐时期的大书法家,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为大家介绍一下柳公权。

生:介绍柳公权(师随机出示柳公权肖像和书法作品)

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提问。(为什么用“心正笔正”来形容柳公权?“心正”和“笔正”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大家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讲了关于柳公权的哪两件事?

(1)写柳公权借谈论书法秘诀,劝告穆宗“心正”治国,律己清政。(第3、4自然段)

(2)柳公权借谈论皇上穿衣,劝诫文宗正确用人,赏罚分明。(第5~8自然段)

3.反馈交流预习情况。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弦(xián)、溺(nì)、肖(xiào)、凑(còu)”等字的读音。

(2)由学生交流自己认为易写错的字如:唐(中间一竖出头)、凑(最后一笔是点)、袍(衣补旁)、贤(右上是“又”字)、殿(右半部分是殳)……

(3)出示重点词语的意思,由学生说出词语,检查预习效果。

比喻坚贞、刚硬,像铁一样硬的骨头。形容坚强不屈的意志和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凛然正气。(铮铮铁骨)

能解决问题的不公开的巧妙办法。(秘诀)

比喻没有明确说出,而是间接透露出来的意思。(弦外之音)

高兴到了极点。(喜不自胜)

表示对人的重视。(垂青)

三 学习第1、2自然段,精读品味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了解柳公权在书法方面的成就。

(1)柳公权是唐朝著名的大书法家。

(2)对后世影响极大。

(3)与颜真卿并称为“颜筋柳骨”。

(颜筋柳骨:指颜柳两家书法挺劲有力,但风格有所不同。也泛称书法极佳。)

2.用课题中的一个词形容他的字——“笔正”。

3.柳公权的字骨力挺秀,洒脱有法,那他的人呢?

请你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来概括。(柳公权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铮,深得世人钦佩。)

4.用课题中的一个词形容他的为人——“心正”。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柳公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他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感受柳公权的铮铮铁骨,学习他不畏强权,敢于直言的优良品质。

多媒体课件。

一 整体回顾

1.默读课文,思考:柳公权深得世人钦佩的原因是什么?(写得好——笔正;铁骨铮铮——心正。)

2.文中写了柳公权两次直言劝告,而这两次直言劝告分别是怎样的,你能用文中的语言来概括吗?(第一次劝告是真诚而大胆的;第二次是机智而大胆的。)

二 精读品味,体验感悟

1.默读第3、4自然段,思考:柳公权只是在谈书法吗?(不是。借书法希望穆宗律己清政,告诉穆宗写字和治理国家一样,都必须“心正”。)

2.为什么柳公权的劝告如此真诚而大胆,他不怕触怒皇上吗?(因为他铁骨铮铮,为人正直,所以敢于直言劝告,说明他对于国家是忠诚的,并不考虑自己个人的安危得失,这正是“心正”的表现。)

3.带着理解分角色读,穆宗和柳公权的对话。

指导朗读:

柳公权毫不犹豫地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4.默读第5~8自然段,可做简单的画批,一边默读,一边思考:从哪些语句能感受到柳公权的“心正笔正”?

(1)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相机出示重点句进行点拨。

柳公权答道:“陛下,您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应当选用贤良,罢黜不肖之臣;还应接受劝谏,赏罚分明,这才能使天下真正和乐光明。至于穿一件洗过几回的衣服,只不过是细枝末节罢了。”

为什么说这是一次机智大胆的直言?

(一方面,别的大臣都赞颂不已时,柳公权却敢于从劝谏的角度持不同的意见,有胆识。另一方面,表现在他先提出作为君主应当怎么做,然后又平和地提出对于这件衣服的看法,使文宗能够接受。)

为什么他的这番话反而得到文宗的格外垂青?

(柳公权的正直、敢言、不逢迎附和、不趋炎附势,让皇帝都觉得他的人格的可贵,一个贤明的皇帝身边需要这样的人,不断指出自己的不足。)

(2)指导学生分角色读第5~8自然段。

三 整体回归,总结全文

1.教师总结:铮铮铁骨,笔正心正的柳公权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君主的得与失,表现了他对于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投影出示他的一幅书法作品,提问:他流芳百世的只是他的作品吗?

(正直的良臣形象;铁骨铮铮,高尚的人品……)

2.学生带着敬佩之情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3.课件展示唐太宗的一段话: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亡,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引导学生感悟,一个国家君主要有容百川之胸怀,纳谏如流,更要有像柳公权这样正直、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的忠臣,国家才会繁荣兴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1.朗读本文的重点是抓住柳公权是怎么劝谏两位皇帝的。朗读时要读出柳公权的“心正”。可以用激扬的语气来读课文。

2.以“笔正心正”为基点,贯穿整篇文章,以此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更能感受到柳公权一心为公的人格魅力。

1.看拼音,写词语。

2.选字组词。

(密 秘)诀俭(仆 朴)惹(恼 脑)

风(采 彩)委(曲 屈)(虑 虚)伪

3.结合课文内容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弦外之音: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没有明确说出而是间接透露出来的意思。 

(2)喜不自胜:喜欢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兴。胜,能承受。 

(3)垂青:表示尊重爱悦。青,青眼,黑眼珠。 

4.课文是怎样表现柳公权的“笔正”和“心正”的?

5.为什么说柳公权劝文宗的话是机智大胆的直言?

因为在别的大臣都赞颂不已时,柳公权却敢于从劝谏的角度持不同的意见,体现了他的胆识;机智表现在他先提出作为君主应当怎么做,然后又平和地提出对于这件事的看法。 

一 柳公权简介

柳公权(778~865),唐代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人。他的书法结构遒劲,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其书瘦劲清健,沉着痛快。米芾赞曰: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铁、棱角分明的长处,把点画写得好像刀切一样爽利深挺。他又吸取虞世南、欧阳修楷书结体上的紧密,颜真卿楷书结体的纵势,形成独树一帜的柳体。柳公权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书法真迹、碑石,最著名的有《玄秘塔碑铭》,该碑现存西安碑林。

二 草圣张旭

张旭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三 永字八法——中国书法运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相传为隋代智永所传,一说为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四 勤奋的丰子恺

丰子恺一生勤奋好学,倾毕生精力于事业。他白天在书房内写书作画,只有晚饭后才与家人闲谈,享受“天伦之乐”。他曾填了一首《浣溪沙》:“饮酒看书四十秋,功名富贵不须求,粗茶淡饭岁悠悠。”这便是丰子恺的生活与为人。

专家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下)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专家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下)”,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课程综合化拓展学习空间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启泉

《纲要》倡导综合实践活动和综合性学科,旨在逐步地推进课程的综合化。综合实践活动将在小学3年级至高中开设,综合性学科包括小学13年级的《思品与生活》、26年级的《思品与社会》、初中的科学和历史与社会。这样,就课程设计的模式来说,既有基于学科的课程开发,又有基于主题探究的课程开发,最终形成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举的局面。课程综合化的真义在于促进学科知识的应用,促进生活、体验与学科的统一,促进师生合作,促进学习社区的建立。课程综合化趋势,对于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改变课程繁、难、窄、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具有积极作用。教学规范也将从灌输中心的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的教学。真正的学习,不能停留于单纯的知识的记忆,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能力观。学习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孤立的,总是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的。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程管理向地方放权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

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必然要求课程管理政策与之相适应,逐步增大地方课程管理权力。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差别很大。这种差异性,要求课程要有灵活性和选择性,这样,课程才具有适应性。同时,也有利于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实施和开发课程,形成课程特色和办学特色。

随着课程权力的逐步加大,省一级教育部门将成为真正的课程管理和开发的主体,不仅具有实施权,还具有调整权和一定的决策权。地方既要实施国家课程,又要开发和管理地方课程,指导和管理学校课程。

省一级要真正成为课程管理和开发的主体,首先要根据指导纲要,把转变教育观念,把握指导思想放在首位,并贯穿在整个过程中,处理好规范和创造的关系,坚持调动市、县积极性,防止形成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于省一级的现象;处理好统一要求和分类指导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防止新的一刀切;处理好课程专家和教师的关系,坚持教师参与,使教师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和创造者,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课程专家的作用。

其次,要规范管理。课程权的逐步下放,并不意味着放松管理,相反管理的力度要加大,制定规章制度,分级管理,规范执行、科学指导,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在课程之中。

主干内容为终身学习奠基

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余文森

为了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新课程内容的选择非常注重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各门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主干内容,特别强调反映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体现时代特色。各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原学科间的道道鸿沟,最大限度地回归和体现知识的整体面目。

一位著名的哲学教授在主持编写课程内容标准工作过程中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每写一条课程内容标准,不仅要考虑它的学科依据,还得明确它的目的指向我们的公民是否需要这样的素质呢?同时还要关注儿童的接受可能、兴趣爱好、生活基础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的确,课程不仅仅是学科,它是学科、儿童、生活、社会的有机整合。本次课程改革强调,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的内容。把火热的社会生活作为课程内容,充分挖掘家庭、社区、社会的课程资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三中刘兆利
主题:彩色世界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练掌握画笔中绘画工具箱中的涂色工具的用法;
2、进一步掌握调色板中前景色和背景色的设置方法;
3、培养学生绘画兴趣,提高绘画能力等
教学重点:涂色工具的应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绘画中学会前景色和背景色的调配方法以及对封闭图形
涂色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2、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画笔进入的方法和步骤
(1)双击“学生电脑”图标,指导第一种打开程序的方法-----最小化
(2)指导第二种进入方法,(投影出示)双击快捷菜单“画图”图标。
(3)双击快捷菜单“画图”图标,使其最大化。
2、复习绘画工具箱中各种工具的名称。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使其弹出,指导学生操作。
二、教学新课
1、调色板的应用。
(1)教学前景色的操作。
打开画笔以后,前景色和背景色在计算机中默认为黑色和白色。
指导操作:先用鼠标点击一下前景色,再按回车键.
(2)练习操作一下。前景色设置为绿色、红色等。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图标使其弹出。
(3)教学背景色的操作。
先用鼠标点击一下背景色,再按回车键。
(4)练习:背景色设置为绿色、红色等。
2、涂色工具的教学。
用左键单击-用前景色涂色
用右键单击-用背景色涂色
3、开文件。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图标使其弹出。指导操作-----最小化
4、打开文件“房子”,5、练习涂色。
三、学生练习、交流
1、做练一练(1)
(1)打开文件:图形涂色。绘画P73页“试一试”
全课总结(略)
〔课后记〕
这个内容其实不难的,而且学生很感兴趣,所以安排学生多上机操作,有利于学生掌握涂色工具的用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出现涂色不正确,左击和右击会操作相反导致前景色和背景色对调。所以特别提醒要注意。
主题:查找文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基础知识;
2、初步认识“资源管理器”;
3、掌握查找文件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软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你最喜欢干什么?
有的时候,桌面上或开始菜单中的快捷方式会被不小心删掉,同学们就不会打开这个游戏了,通过学习“查找文件”,你就会自己来找游戏了。
二、教学新课
(一)介绍文件和文件夹。
电脑中的信息是以文件的形式保存的,根据信息的不同,文件图标也不一样,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常见文件及对应的图标。(图示)
练习:说出下列文件分别是什么类型文件。
文件名有点像外国人的名字,格式是“名.姓”。他们的“名”叫主文件名,“姓”叫“扩展名。不同类型的文件,他们的扩展名也不一样。(结合图介绍)文件的名可以由汉字、字母、数字等构成。(结合图介绍)
我们根据需要,可以将文件放在文件夹中(图示文件夹),在文件夹中,可以有文件和文件夹,但在同一个文件夹中不能有同名同姓的文件或同名的文件夹。
(二)在“我的电脑”中查找文件。
1、怎样打开“我的电脑”?
2、我们可以打开某个盘,来查看文件信息。
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图标的排列顺序。
3、如果再打开某个文件夹,就可以查看该文件夹的文件信息。
练习:(1)查看软盘中有那些类型文件?文件夹中有什么类型文件?(2)打开C盘,看有没有five.exe文件。
(三)在“资源管理器”中查找文件
1、教学怎样打开“资源管理器”。(师示范)
2、它与“我的电脑”窗口有什么不同?重点介绍“所有文件夹”框:选择盘或文件夹,右边框中就会出现内容。
练习:查看D盘的文件夹和文件。
观察:“+”“-”号分别表示什么?
我们要看一个文件夹的内容怎么办?
练习:找一下C盘的windows文件夹中有没有readme.txt文件。
3、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打开“资源管理器”?看“试一试”。
练习:在D盘的five文件夹下找一个应用程序,然后打开它。
全课总结(略)
〔教后记〕
主题:初识Windows98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生初步认识Windows98、桌面和开始菜单。
2、学生掌握启动和退出Windows98的方法。
3、学生了解鼠标指针的含义,初步掌握鼠标器的五种基本操作。
4、培养学生学习Windows98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初识Windows98,掌握启动和退出Windows98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掌握鼠标器的操作,特别是双击操作。
教学准备: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对计算机有所了解了吗?把你知道的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那你们想不想学会使用计算机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神奇的Windows98,探索其中的奥妙之处。教师板书课题:初识Windows98。
二、Windows98是什么
1、你知道怎样启动Windows98吗?
教师讲解启动Windows98的方法:先显示器,后主机。并请一生复述。
2、全体学生打开主机与显示器电源,观察Windows98启动:你是怎样开机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说明:计算机开机过程中,我们不要动其他设备。
3、学生讨论:Windows98是什么?你还能了解哪些与此相关的知识呢?
4、小组讨论汇报:通过刚才的上网查询与讨论解释:Windows98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它的发展经过怎样呢?
5、小结:Windows98是美国微软(Microsoft)公司1998年推出的具有图形界面的计算机系统软件。它的作用是负责管理计算机的硬件、软件资源和为其它应用软件提供运行环境。
三、Windows98的启动
1、刚才,我们都启动了Windows98,可以看到显示器上有什么?你能给它们分别起个名字吗?
2、学生观察讨论。
3、小组汇报,教师对照画面小结:蓝底的画面叫Windows桌面,它如同我们所用的桌子,可以在桌面上摆放和移动物品;而桌面上摆放物品就是这种小图形,叫做“图标”;小箭头随着鼠标移动而移动,所以称其为鼠标指针,简称指针;这像个按钮,上面还有“开始”两个字,叫做“开始”按钮;Windows桌面最下面是一个灰色长条,它把计算机执行的任务都显示在上面,所以是任务栏。
4、同桌互相指着屏幕上出现的东西问对方。而后,教师用鼠标指针指到哪,学生说出所指物品的名称。
四、鼠标器的操作
1、Windows98的许多操作是用鼠标器来完成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鼠标器,它长什么样?用手握一握鼠标器,怎样握比较合适呢?
2、学生观察尝试后,指名回答。(教师不作直接评价)
3、他说得对吗?你还想进一步了解鼠标器吗?请同学们上网了解一下鼠标器的结构,学一学鼠标器的正确握法。
4、学生汇报:通过上网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5、学生边汇报,教师边小结:鼠标的结构、握法,鼠标的指针含义,鼠标的发展历程。
6、刚才我们了解了许多关于鼠标器的基本知识。鼠标器怎样操作呢?今天,我们请计算机陪着大家来学一学。
学生使用辅助教学软件练习指向、单击、双击、右击、拖动五种操作。
学生按照软件的描述性要求去操作。做对了,计算机提示“做对了!”,并由电脑老师告诉他这样的鼠标操作就是某一操作;做错了,计算机提示“没有成功”并指出操作要点,电脑老师鼓励学生“加油啊,再试试!”
7、刚才,你学会了什么样的鼠标操作,是怎样操作的?操作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注意的?教师相机小结。
8、及时练: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17页试一试(1、2号同学轮流操作)。
五、Windows98的关闭
1、我们已经学习了怎样启动Windows98,那怎样关闭Windows98呢?
2、请同学们自学P.16“四、Windows98的关闭”第一小节。
看完书后,单击开始按钮,你看到了什么?
3、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开始菜单的内容和菜单命令的含义。
4、同学们阅读第16页的“读一读”了解一下开始菜单的命令作用及“快捷菜单”。
5、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关闭Windows98。等关机30秒后,让全体同学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开机启动好Windows98。
6、(在开机启动Windows98时进行交流)你是怎样关闭Windows98的?
教师小结:1、单击开始按钮;
2、单击关闭系统;
3、单击关闭计算机;
4、单击“是”;
最后还要关显示器。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想知道什么?我们将会在以后的学习进一步研究Windows98。
教案提供:blweb.go.nease.net
资料提供者:

《校本课程笔》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校本课程教案小学”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795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