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授课教师
范文辉
教龄
13
学历
本科
职称
中高
课题
俄国农奴制改革Ⅰ
授课时间
2008.12.23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奴制危机和要求变革的呼声;阐明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对俄国的影响。
2、概述“解放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视频材料,结合教材,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从内因、外因加上主观因素等方面分析,理解俄国为什么进行农奴制改革,以及为何采取改革的方式。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认识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由之路,改革是落后国家通向现代化的一座桥梁。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昭示。
教学重点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克里米亚战争对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问题探究
教具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启发内容
及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复习提问
俄国(苏联)在近现代史上有那些重要改革和政策调整?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
俄国发展的道路总是起起落落,在19世纪中期,俄国已经被严重的危机所笼罩,俄国又一次站在了发展道路的十字路口。那么到底存在哪些危机呢?请大家带着这样的问题观看大型历史记录片《大国崛起》之《寻道图强》片断
讲授新课
一.改革的背景
(一)克里木战争——加剧统治危机
1、时间:1853-1856年
2、交战双方:俄国—英法土
3、性质:非正义的战争。或者这样说更贴切: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
4、目的:转移国内的矛盾;扩大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
5、力量对比:
国家
枪支
战舰
运输工具
运输通道
军用物资
俄国
滑膛枪
木帆船
牛车马车
泥路
缺乏
英法
来复枪
汽船
火车
铁路
充足6、结果:俄国战败,被迫签订《巴黎和约》。
7、影响:A: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加剧了农奴制的危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856-1860年,俄国共爆发了近290次农民起义。B: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也加剧了国内的社会危机。C:使俄国扩张方向转向中国,中亚。
关于这场战争,恩格斯精辟地论述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民族进行的绝望的搏斗。”
探究一:为什么说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的一场绝望的搏斗?这场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哪些问题?会引发哪些结果?
(1)因为社会制度和经济水平的落后使俄国全无获胜的希望。
(2)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落后的根源又在于腐朽的农奴制。
(3)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也加剧了国内的社会危机,农民起义不断。沙皇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二)农奴制危机
农奴制的建立及特点:是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特点:农奴的人身、财产都属领主所有
虽然这时俄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所发展,但当时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到底如何呢?比较19世纪中叶俄国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国别
人均收入(卢布)
铁产量(万吨)
铁路长度(公里)
制度
俄国
71
29(1860年)
1600(1860年)
封建农奴制
英国
323
225(1850年)
14603
资本主义
法国
150
9160
资本主义俄国自彼得一世改革以来,一直注重面向西方,发展近代工业,19世纪初,俄国的生铁产量曾一度高居世界首位。
讨论: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制度的落后已经成为俄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严重障碍。
探究二:为什么说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指导学生从资本主义发展的五个条件分析。
自由劳动力:缺乏;市场:人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国际竞争力弱,国际市场也狭小;原料:农业经营落后,不能提供充足的原料来源;资金:经济水平低,投入工业的资金不充足;技术:工业水平低,成为西欧原料供应地。政权:
19C中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俄国还处于手工工场阶段。
想一想:农奴制在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政治上是否对俄国新生阶级力量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这里的“新生阶级力量”是指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农奴制下资本主义发展的薄弱导致这两大阶级的发展也很薄弱,力量不够壮大,因此也都无力承担自下而上的革命任务,也因此可以断定,当19世纪中期的俄国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时,只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来解决危机。
过渡:由上可知,因为农奴制度的存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都存在严重不足,俄国已远远落后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但你们认为沙皇会因为这个因素而痛下决心推行改革吗?为什么?因为他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统治。只有自身统治受到威胁,甚至到无法维持时,才可能促使他从自身着手开始改革。那么,现在有没有出现这样的威胁呢?
(三)、变革的呼声。
1.十二月党人起义,要求推翻沙皇专制,废除农奴制度,但以失败告终,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统治基础危机。
2.革命主义者的主张:代表: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共同思想: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
小结一下:农民起义和变革呼声都属于内因。
提问:这些内因意味着什么?人民已经开始使用暴力,准备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来推翻沙皇统治,废除农奴制度。虽然没有成功,但给沙皇和贵族地主敲响了丧钟。
面对严重的内忧,沙皇首先想到的仍然不是改革,而是另外一条解决途径:战争!当时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为摆脱国内的统治危机发动了一场战争,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对手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这场战争就是——克里米亚战争。沙皇尼古拉一世不堪重负在战争结束前夕饮恨服毒自杀。把一副烂摊子交给了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二世。而亚历山大二世就不能不对这场战争作出反思和总结,并采取适当措施来挽救严重的统治危机。(四)沙皇的抉择
正因为如此,在内外交困形势下上台的亚力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才主动推进改革。
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必须立即进行改革,没有时间再耽搁了。”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
材料二: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
材料三:“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地做到了。”
——1861年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
从材料可以看出:
(1)沙皇已经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得不采取措施,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2)借助舆论化解封建地主的不满和反抗,希望得到地主的支持,从而减少改革的阻力。
(3)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改革的酝酿:成立“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
为什么俄国最终选择了改革方式变革社会?
(1)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面临着及其严峻的形势。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2)当时俄国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对沙皇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
(3)无产阶级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二、“二一九”法令(解放法令)
1.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1)、时间:1861年3月3日
(2)、核心内容:废除农奴制
(3)、具体措施:
A、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享有公民权利,可以签订契约、提起诉讼、自由结婚、经商、做工和合法拥有财产,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作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B、经济上: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赎买土地);①规定土地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多少、肥瘠由地主决定;②农民必须付高额赎金赎买份地,而且在赎金付清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老役,交代役金;
☆农民在改革中获得的份地通常低于改革前耕种土地的数量;而往往得到的是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农民获得份地时,首先必须以现金形式支付土地赎金的20%~25%,赎金高于当时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其余款项由政府以有息债券代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逐步还本付息,年利息高达6%,只有本息还清后,农民才可拥有土地的合法权;每个男劳力前两年必须服40天的劳役,之后转为代役租并一直持续到他付清赎金为止;
作用:a、促进农业的发展;b、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金;
C、组织上: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法令规定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付清赎金后,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如果一个农民希望到外面找活干,也必须得到村社的书面许可证
作用: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时间安排: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
2.农民为解放付出的代价和农民暴动:
改革并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从土地分配的情况来看,农民所得的份地不仅比原来耕种的要小,还要缴纳高出地价两三倍的赎金。地主总是以各种手段向农民“割地”,全国平均“割地”达到18%,在土地肥沃地区达20~40%,少数地区甚至达到一半。所以,当农民真的“解放”以后,实际上已变得一贫如洗了。
1)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摆脱地主的奴役,却受到村社的束缚。
2)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一方面农奴得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有利于俄国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农奴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还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1662年,共有400处领地发生严重的农民暴动,激进的知识分子对改革深感失望和不满,赫尔岑宣布:“人民受骗了!”
三、评价农奴制改革
1、进步性:
A、性质: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B、地位:实现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C、作用:
①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使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劳动力、资金、国内市场),是一次历史的进步;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
改革后俄国经济发展异常迅速,到1900年,它的工业总产值较前增长了6倍。铁路长度从1860年的1500公里增至1900年的5.2万公里。
2、局限性:
A、不彻底: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
B、掠夺性:实质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C、欺骗性: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数量少、贫瘠,且不便耕作,不足以维持生计,只得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改革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对农民具有残暴的掠夺性和欺骗性,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因此改革后的政权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
3、存在的问题:
A、经济总体水平落后于欧美国家;
B、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小结: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1905年革命
日俄战争失败
改革不彻底
地方自治
司法改革
“解放”法令
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
“十二月党人”起义和
“知识分子”群体形成
农奴制危机思考题:比较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改革的异同。
相同点:a.都是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状况。
b.都是代表农奴主的利益。
c.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
d.都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e.都加强了对外扩张的力量。
不同点:彼得一世改革加强了农奴制;而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改变了俄国社会性质。
★课堂思考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亚历山大二世
材料二: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地主领地上现存的秩序应维持到应有的准备工作完成,新办法开始实行时为止。--《解放农奴宣言》
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2)据材料二,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
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些份地。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十分不满。
4)据上述材料分析这场改革的意义和实质。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它是对农民的一场掠夺。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标纲释读
课标要求高考命题分析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简述农奴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剖析“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3、探讨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影响以及与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联系
网观全局
考点释读与探究
考点、农奴制改革
1、简述背景:
(1)阻碍俄国工业发展:使俄国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工业投资和必要的国内市场。
(2)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和激化了社会矛盾
2.归纳改革的主要内容
(1)颁布“”——解放农奴
①主要内容
A.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奴获得;他们享有。
B.关于份地和赎金:规定土地仍然归属所有,农民可以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
C.关于农民的管理:由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
②进步性
A.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的来源,有利于的发展。
B.促进了俄国乃至经济的发展。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促进了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③局限性
A.不彻底性:农民仍受由控制的严格管理。
B.掠夺性:高额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C.欺骗性。
(2)缓慢的政治、军事、教育变革
①政治体制的变革:参照西方模式,建立选举产生的地方和城市机构。
②司法制度的改革:建立制度和律师制度。
③军事改革:实行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④教育改革: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要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初衷着手,结合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分析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影响。
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与俄国近代化的关系时,要注意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内在联系。同时既要认识到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又要看到改革不彻底对近代化的制约。
材料一列宁在谈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指出:“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据《列宁全集》
材料二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作简要说明。
结合史实说明“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向近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但它却使俄国无法全面进入近代社会状态。”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十月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内在联系?
“这次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俄国严重的弱点,过去为外界所没想象到的,现在都暴露出来了。”(《人民英国史》)造成俄国严重弱点的根本因素是()
A.军事将领的无能B.战略物资的匮乏C.腐朽的农奴制度D.残酷的专制统治
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前夕发表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再拖延下去,只会更加激起狂怒,只会给整个国家特别是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揭示了改革的真实意图B.表达了地主的愤怒
C.强调了国家与地主的矛盾D.揭示了改革的性质
“二一九法令”规定土地属于()
A.国家B.地主C.农民D.资产阶级
“二一九法令”指出:“有些人只想到自己而忘却了义务是绝对不公道的。”这说明废除农奴制后()
A.农民和地主取得了对等的地位B.农民以继续履行义务为条件获得自由
C.地主的经济利益遭到很大损失D.农民在取得土地前须继续履行义务
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奴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列宁说:“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这针对的是()
A.农民获得人身自由B.农民赎买部分土地
C.农民不再隶属旧主D.农民隶属村社管理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
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悄绪的措施是()
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B.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D.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俄国农奴制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主要表现在()
A.农民获得人身自由B.农民无偿获得土地
C.农村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D.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七: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一节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课程标准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1.封建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的阻碍。
2.对外争夺侵略利益的克里米亚战争的失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比较俄国与西欧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差距,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整体把握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对农奴制和沙皇统治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和革命思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封建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的阻碍;对外争夺侵略利益的克里米亚战争的失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比较俄国与西欧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差距,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整体把握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农奴”“农奴制”“革命的民主思想”“克里米亚战争”
1.19世纪初期,俄国是一个落后的__________国家,但_____________在俄国封建社会内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要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冲破_____________是首要任务。
2.在俄国农奴制度中受害最深的是广大_____________,他们提出了废除_____________,争取_______和________的政治要求,他们的斗争沉重打击了_____________,动摇了农奴制度的基础。
3.受到_____________的影响,一些俄国贵族军官主张废除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
4.受到十二月党人起义影响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号召人民起来以暴力推翻_____________。
5.1853年,俄国发动了侵略土耳其的战争,后来发展成为_____________战争。这场战争动摇了俄国在欧洲的_____________地位,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实行_________才是俄国惟一的出路。
6.面对严重的国内外危机,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成为当时俄国社会矛盾的焦点。并且也进一步迫使沙皇政府走上了“_____________”的改革道路。
一、举步维艰的资本主义经济
1、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
①农业方面:A.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地主已开始雇佣代替农奴劳动。
B.农奴内部产生分化,少数成为新兴农村资产阶级,剥削贫农。
②工业方面:19世纪30年代末,俄国开始了,
代替手工劳动,工业企业和自由劳动力数增加。
2、农奴制阻碍俄国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原因)
①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大量自由劳动力的需求。
②农奴遭受严重剥削,无力购买工业品,国内市场的扩大。
③农奴制也造成工业资本和原料缺乏。
经济上: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二、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抗争
1、农奴:提出废除农奴制,和自由的政治要求,发动1000多次起义。
2、工人:在、、限制残暴等方面开展斗争。
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
三、敲响农奴制的丧钟
1、十二月党人起义:
①原因:A.主要原因:俄贵族军官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对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
B.直接原因:去世。
②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度,建立。
③时间:年
④作用: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的第次武装起义,唤醒了年轻一代革命民主主义者。
2、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①代表:、(他们活动见教材)
②思想: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③影响:要求废除农奴制和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民主思想和汹涌澎湃的工农运动遥相呼应,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正视国内统治面临的危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四、克里米亚战争
1、背景:
⑴原因:①俄国为转移及土耳其有重要经济和战略地位。
②俄行动侵犯了英法在的利益。
⑵借口:“圣地”的管辖权问题。
2、经过:1853到1856年,俄与英法土。结果俄军战败,1856年签订《》。
3、结果:俄军战败,1856年签订《》。
失败原因:俄国腐朽落后的制度。
性质:俄国与英法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对于土耳其来说则是自卫性质的反侵略战争。
4、对俄影响:①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②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
③直接推动俄国1861年改革。
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社会危机。(直接原因)
五、沙皇的抉择
1、背景-----矛盾激化:农奴制存废已成为俄国社会矛盾的焦点。
2、出发点: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3、组织措施:成立“”,负责改革工作,于1861年在国务会议上通过改革草案。
4、特点及原因:缓慢而谨慎。原因:触动农奴主的利益,改革阻力大。
统治阶级:亚历山大二世酝酿改革
促使沙皇做出改革农奴制的抉择的因素有哪些?
1)政治方面:受到严重威胁,农奴制的废存问题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
2)经济方面:,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欧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3)社会关系:社会矛盾尖锐,日益高涨,革命民主主义者号召人民起来革命,推翻。
4)军事和外交:战败,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战争失败也激化了国内的矛盾。
★★★最主要的问题是政治方面的问题,即受到威胁。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必须进行农奴制改革。
俄国沙皇改革农奴制的背景:
经济:
政治:
思想:
军事:
沙皇的抉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材料二: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一次谈话
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回答:
(1)请你说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哪些?(2分)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2分)
(2)材料一中,“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指的是什么?“自上而下解放农民”又指什么?
(3)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观目的是什么?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七: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二节自上而下的改革
课程标准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何理解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为什么说改革是不彻底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民改革法令》的主要内容,农奴制改革后农民处境的变化;农奴制改革的性质。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为什么说改革是不彻底的;探讨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1861年2月19日宣言》”“俄国近代化进程”
1.1861年3月3日,沙皇__________________签署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开始改革。
2.政治上:宣布废除____________,给农民____________,农民获得了自由权和____________等公民权利。
3.经济上:规定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将得到一块____________和一块____________,但必须交纳____________和得到地主的同意,份地的____________要由地主规定。
4.组织上:为了管理农民还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_________”,把农民纳入了____________的控制之下。
5.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是一场________________的改良运动,是一场______________性质的改革;它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保有了______________,使俄国逐渐形成了以___________为特征的帝国主义。
6.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皇政府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在地方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后来在城市建立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此外,还对________________进行了改革等等。
7.19世纪末,俄国基本完成了________________,建立一些重要的石油产地和新兴的工业部门,形成了一些新的________________,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1、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
3、思想上:出现反对和的新思潮
4、军事上:的失败,加剧社会危机。(直接原因)
5、统治阶级:酝酿改革
二、1861年农奴制改革
1、改革的概况:
1)时间人物:1861年俄历2月19日,________________。
2)改革文献:《1861年2月19日宣言》、《________________》。
3)改革目的:
2、1861年“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1)政治上:废除________________,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2)经济上: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________________由地主决定;份地须________________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
(3)组织上:建立“________________”加强对农民管理。村社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还实行连环保以约束农民按时完成各类赋役。农民由过去受个别地主支配转变为受________________控制。
3、改革评价:
(1)性质:是一场的的改革运动;也是地主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
(2)进步性:
①作用:使获得自由,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的发展和有利于的扩展。
②地位: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折点)。
(3)局限性:
①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②保留大量________________,严重影响资本主义发展速度,使之日后具有________________特点
③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改革后的农民仍然被束缚在土地上。仍然受地主的剥剥和奴役。
改革的两面性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改革具有两面性?根本原因是什么?
(1)两面性:农奴制改革具有性质和不彻底性。
(2)具有两面性的原因:
①从改革本身来看,改革的内容具有性质,对生产关系进行了革新。农奴变为(通过改革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与农民之间关系改变(通过赎买份地结束了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封建生产关系,使农民经济转入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关系),自然经济向转变,生产方式也由个体独立经营向合作经营转变,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都带有的特点。
(比较改革前后生产关系的不同以及产生的新变化)
②从改革对封建制度的改变程度上看,改革是的:没有结束制度;没有彻底,没有完全变封建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农奴制残余还保留着;社会中阶级和阶级仍然是对立的两大阶级,所有制不变,地主土地占有制依旧存在。
(3)根本原因:这次改革仅仅是一场改良,是封建统治者进行的改良,始终代表着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三、19世纪70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
1、目的:
为了使专制统治适应发展需要。
2、政治近代化——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司法和军事);
措施
影响
政治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设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城市杜马和自治局)。
司法废除等级法院,建立统一的各级法院,公开诉讼程序。
军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取代过去的募兵制,改革军事管理系统,更新设备,设立军校培养人才,提高了军队素质,增强了战斗力。3、经济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特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与农奴制残余相交织。
总体水平仍于欧美。
(2)工业:
①19世纪末完成工业革命,主要部门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②纺织业最为发达;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巴库成为重要石油产地。
③形成新的工业区,铁路建设发展快。
(3)农业: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P87-88)
(4)原因:
①农奴制的废除。
②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提供了资金。
(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
③吸收两次工业革命成果,借鉴西欧技术。
④政府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联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象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3)材料三中队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文章来源://m.jab88.com/j/7880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