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认识浮力”,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浮力复习教案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叫做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二)阿基米德原理
是指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是指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全部浸入”和“部分浸入”
当物体全部浸入液体(气体)时,
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气体)时,
浮力大小与有关,判断浮力大小变化时应同时考虑两个因素。
若物体下部没有液体则物体

不受浮力作用例如浸在淤泥中的桥墩,潜艇不

能下潜到海底。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判断方法
1.浮沉条件
漂浮时,
;悬浮或沉底时,

2.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
判断物体浮沉时,不局限于用某种方法,应根据题目所给条件选择最恰当的方法。上表中的物体应是实心的。
(四)浮力的计算
1.称重法:
2.原理法(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3.漂浮或悬浮条件:
注意:(1)计算浮力时,可以依据物体所处状态和题目已知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计算;(2)将阿基米德原理与物体漂浮、悬浮条件结合在一起来计算浮力大小;(3)漂浮、悬浮的物体
(五)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物体漂浮条件的应用。
注意:密度计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密度,密度计在不同的液体中所受浮力相同,因此在密度大的液体中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小,所以密度计刻度上小下大。
2.轮船:物体漂浮条件的应用。
注意:(1)轮船在不同的水中(如江水、海水)都处在漂浮状态所受浮力相等;
(2)轮船排水量是指轮船排开水的质量。
比较:排水量和轮船质量、货物质量的关系

根据物体漂浮条件可知:

3.潜水艇:靠改变自身重力实现浮与沉。
注意:潜水艇在水下时浮力不变,充水时,重力增大,当重力大于浮力则下沉;排水时,重力减小,当重力小于浮力则上浮。
4.气球:升空时气球里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返回时放掉一部分气体,使气球的体积变小,浮力减小且小于重力。
比较:探测气球和热气球浮沉原理
上升下降

气球
充入密度小于m.jAb88.coM

空气的气体放掉球内部分气体,使球的

体积减小

热气球充入加热后的
热空气停止加热,热空气冷却,热
气球内空气密度增大
盐水选种:配置盐水,使其密度小于优质种子的密度而大于劣质种子的密度。
例1轮船的排水量是指轮船排开水的质量。一艘轮船空载时排水量为2600t,满载时排水量为5800t,问轮船自身质量是多少?满载时能装多少货物?
变式题一艘轮船满载时的排水量是7500t,轮船受到的浮力是______N;满载时轮船排开水的体积是________。
变式题某一容器装满水,轻轻放入一个小球后,溢出509水,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小球的质量肯定不小于509
B.小球的质量肯定等于509
C.若小球质量大于509,则小球的体积一定等于50cm3
D.若小球质量509,则小球的体积一定大于50cm3
变式题把一个木块放入装满酒精的溢水杯中,溢出30g的酒精;若将此木块从酒精中取出,擦干后放人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则溢出的水的质量是()
A等于30gB小于30g
C大于30gD无法确定
例3看到图4—14—1所示的照片,爱动脑筋的小明同学突发奇想:假如某一天地球对所有物体的引力明显增大,还能在同样的环境中发生如此惬意的事情吗?经过认真思考,他作出了下列几种猜测,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A.人的质量将明显增大,人将沉人海里
B.人的质量将明显增大,人仍能浮在海中看书
C.人受到的重力将明显增大,人将沉人海里
D.人受到的重力将明显增大,人仍能浮在海中看书
例4“曹冲称象”是家喻户晓的典故。某校兴趣小组模仿这一现象,制作了一把“浮力秤”。将厚底直筒形状的玻璃杯浸入水中,如图4—14—2所示。已知玻璃杯的质量为200g,底面积为30cm2,高度为l5cm。(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求:
(1)将杯子开口向上竖直放入水中时(注:水未进入杯内),杯子受到的浮力
(2)此时杯子浸入水中的深度(即为该浮力秤的零刻度位置);
(3)此浮力秤的最大称量(即量程)
例5今年为“世界物理年”,南京市某单位举行以“让物理照亮世界”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活动,其中有如下一个问题,请你解答。
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小朋友用吸管水平吹出的肥皂泡,常常开始上升,随后便下降。这是为什么?
答案肥皂泡刚吹出时所受浮力大于重力而上升,随后肥皂泡内的气体温度下降,体积减小,浮力小于重力而下降。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题,主要考查气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以及物体浮沉条件。要求我们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有利于考查大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阅读

《浮力》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浮力》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浮力》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2.组织学生通过探究了解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经历探究过程,了解下沉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难点:下沉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教学准备】乒乓球、气球、金属块、弹簧测力计、装有金属块的圆柱体、盛有盐水或酒精的烧杯。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死海不死的故事。真的是神灵拯救了那些俘虏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
一、认识浮力
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理现象。看课本P91图10—27,你能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回答(a)、(b)、(c)、(d)四个图中的问题吗?
(教师提醒学生从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
学生讨论,小组代表汇报。
感受浮力:将一个气球按进水中,有什么感受?
小结归纳:
1.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3.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受到浮力的例子?学生讨论。(一般只能举一些漂浮的例子)
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演示实验:将一个乒乓球和一个铜块放入水中,观察到什么现象?
思考:上浮的乒乓球受不受浮力呢?那下沉的铜块是否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呢?(学生猜想,并利用生活经验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活动:10.9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设计实验】教师提供弹簧测力计、装有金属块的圆柱体、盛有盐水或酒精的烧杯。
【讨论】怎样用实验来验证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
(教师演示分析: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物体的重力,然后用手轻轻托起物体,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分组实验】验证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1、2组物体液体为盐水,第3、4组用酒精)
【提示】注意观察现象,并记录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时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了多少,思考你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静止在空气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N)
浸没在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N)
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F10.4《浮力》wbr教案(N)


1
2


3
4
(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提示】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验证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那么我们能用刚才的方法来测量浮力吗?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小结归纳:
3.称重法——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重与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之差。即F浮=G-F’
三、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提出问题】分析上述4组实验数据,求出物体受到的浮力分别为多大?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盐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一样吗?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进行猜想】(学生猜想:液体的密度、形状、下沉的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分析活动10.9记录的数据:1、2组和3、4组对比说明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浸入液体的深度的关系
【设计实验】教师提供弹簧测力计、装有金属块的圆柱体、盛有盐水的烧杯、盛有酒精的烧杯。
点拨:控制变量法
【分组实验】进行实验,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讨论】你能得到怎样的结论?(物体没有完全浸入液体中时,深度越大,浮力越大,完全浸没后,浮力不变?
【思考】你能得到怎样的结论?(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可以利用橡皮泥探究与物体形状的关系:空心和实心)
小结归纳:
4.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板书设计】
10.4浮力
一、认识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4.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教学反思】

《浮力》说课稿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P141~P14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浮力说课稿


浮力说课稿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3、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板书设计:
第一节:浮力
1、什么是浮力
2、物体的浮沉(1)下沉:F浮<G(2)上浮:F浮>G(3)悬浮:F浮=G(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3、浮力产生的原因
4、布置作业:1、2、3、4、5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138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