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章末总结学案(湘教版必修3)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章末总结学案(湘教版必修3)”,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章末总结学案(湘教版必修3)
专题一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区别
RS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并通过分析,揭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GIS是一种能够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地理参考信息)的空间信息系统(计算机系统);GPS是具有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3S”技术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概念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系统,在远离被测目标的位置上对被测目标的电磁波特征进行测量、记录与分析的技术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利用卫星网络来获得地面某点经纬度和高程的系统
别称人的视力的延伸地图的延伸JaB88.com

技术环
节(工作
流程)电磁波→收集→传输→处理分析→成果地理数据输入→存储→操作分析→信息输出地面监控系统→监测调控→空间星座→发送导航→定位信号→GPS接收机
特征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限制少、应用广①采集、管理、分析、输出地理空间信息;②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动态预测;③计算机系统支持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作用较短时间内获得全面资料,以便及时安排防灾、救灾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信息
[例1] 当今,“3S”(RS、GPS、GIS)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运用有关“3S”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GIS具有强大的查询功能,根据上图显示的查询半径,图中以北京为查询中心的地图比例尺为____________。根据图中显示的经纬度可知,地图中代表呼和浩特、济南、太原、天津的字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道路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地图测绘部门为了及时更新城市道路变化信息,需要利用________技术。下图所示的交通监控与救援管理系统,根据交通事故发生地点,利用________技术,快速设计出警车、救护车赶往出事地的最佳行车路线,而交通事故发生地与警车、救护车的精确位置是利用________技术获取的。为了能对运动中的汽车精确定位,至少需要接收________颗卫星的信息。
(3)下图中①②③④⑤⑥箭头指向线分别表示“3S”技术的不同应用功能,其中表示“提供影像信息功能”的是⑤和________,表示“提供空间定位信息功能”的是⑥和________,表示“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的是________。
(4)上图中各个圆的重叠部分分别代表RS、GPS、GIS不同组合的综合应用,其中重叠部分乙代表GIS与RS技术的组合,丙代表______________技术的组合。在图中所示的各个综合应用中任选一种组合,并写出应用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二 地理信息数字化描述方法
对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描述,是要使计算机能够识别地理事物的形状。为此,必须精确地指出空间模式如何处理、如何显示等。在计算机内描述空间实体有两种形式:显式描述和隐式描述。例如,一条河流,在计算机中的显示表示,就是栅格中的一系列像元,如图b所示,为使计算机认识这些像元描述的是河流而不是其他物体,这些像元都给予相同的编码值R或者用相同的颜色、符号、数字、灰度值来表示。河流的隐式表示是由一系列定义了始点和终点的线及某种连接关系来描述,线的始点和终点坐标定义为一条表示河流及其河心洲形状的矢量(如图c)。
计算机对地理实体的显式描述也称栅格数据结构,计算机对地理实体的隐式描述也称矢量数据结构。栅格和矢量结构是计算机描述空间实体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
在栅格数据结构中,整个地理空间被规则地分为一个个小块(通常为正方形),地理实体的位置是由占据小块的横排与竖列的位置决定,小块的位置则由其横排竖列的数码决定,每个地理实体的形态是由栅格或网络中的一组来构成。这种数据结构和遥感图像的数据相同,因而数字遥感图像就是栅格数据结构。
在矢量数据结构中,地理实体的形状和位置是由一组坐标对所确定。矢量数据结构对地理实体的描述类似于地图对地理信息的描述,一般也把地理实体分为点、线、面三种,每种实体有不同的编码方法。如下图,图中有点状地物高程点、烟囱,线状地物铁路,面状地物居民点、林地、菜地等。下面是用矢量和栅格数据结构表示地图的方法。
在矢量数据结构中,点状地物用点状地物所在位置的一对坐标表示其位置,其属性值(是高程点还是烟囱,高程点的值是多少)则用其他的数据项来表示;线状地物则用一组有序的坐标对来表示;面状地物则用组成面状地物的边界来表示。同样线状地物和面状地物的属性值都要用其他的数据项来表示。用栅格结构表示地图,首先要给定每个物体的编码,如给定高程点的编码为8,烟囱的编码为7,铁路的编码为1,居民点的编码为5,林地的编码为3,菜地的编码为4。那么如果用矢量和栅格数据结构表示该地图,如下图:
000000000000
330081044400
333004444440
333010444444
333010444440
000170044400
000155000000
701555500000
001555500080
010550000000
b地图的栅格表示
[例2] 某市泥石流易发生在下列三项条件都同时具备的地方:(1)河道;(2)陡坡;(3)大量松散土石分布。该市的地理信息经数字化后,处理分析得出表4,如图甲。读图甲、乙,完成(1)~(2)题。
(1)图乙中,符合该市河流流向的选项是()
A.aB.bC.cD.d
(2)该市易发生泥石流的区域是()
A.甲、庚B.丙、庚
C.乙、丁D.戊、辛
1.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主要依据土壤()
A.温度B.孔隙
C.肥力D.空气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GIS是地图的延伸 ②RS是地图的延伸 ③GPS可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 ④GIS可分别处理RS及GPS提供的图像和数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通过地图、遥感影像、野外考察等获得的数据,在GIS技术程序中属于()
A.数据处理B.信息源
C.数据库D.表达
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计算机可以存储和操作文字、图像、图形、声音等人类的信息,所以计算机可以直接理解信息
B.数据是直接记录下来或通过数字化后可以被鉴别的符号
C.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转化成“0”和“1”的过程就是数字化
D.计算机只能理解和操作用“0”和“1”组成的数据
5.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成功发射了数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能够提供精确的定位、测速外,还能够提供的服务包括()
①授时 ②通信服务 ③农作物长势预测 ④气温异常监测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题号12345
答案
6.2005年9月20日9时30分,中国科学院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队正式启程。科考队从西藏拉萨出发;沿途考察纳木错、双湖、可可西里湖、茫崖等地,最后抵达格尔木。阅读材料,并结合“穿越可可西里核心地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可可西里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藏语意为“美丽的少女”,长江的主要源区之一
②这里平均海拔5300米,高寒缺氧,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是世界第三也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被称为“人类生命的禁区”
③当地典型的动物为藏绵羊、藏山羊、野骆驼等
④地貌组合单一,矿产资源贫乏
A.①②B.①④
C.②④D.③④
(2)在可可西里进行科考,队员们可能面临的挑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近些年的遥感卫星图片,专家发现可可西里地区出现了许多新的小湖泊。你认为这些湖泊的成因是什么?有何启示?
 

 
(4)用遥感勘探国土资源比传统技术有何优点?
 
 
(5)科考过程中,你认为应该如何做好沿路的环境保护,特别是垃圾的处理?
 
 
参考答案
专题探究
例1 (1)1:50000000 A、D、B、C (2)RS GIS GPS 四 (3)① ④
② (4)GIS与GPS 甲:RS获取矿床露头信息,GIS分析矿产种类,GPS确定矿床露头位置;
乙:RS获取水灾淹没区的动态信息,GIS分析水灾损失;
丙:装载GPS接收器的运钞车发送位置信息到监测中心,GIS监测运钞车是否偏离预定线路;
丁:RS获取森林火场遥感信息,并可判断火势蔓延方向,GPS获取火场精确位置,引导消防队员及时、准确到达灭火地点。(任选一种组合)
解析 本题考查“3S”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作用,解题关键是要明确它们的区别与联系。(1)图中已经提示以北京为圆心的圆半径是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500千米,因此该图的比例尺为1∶50000000;熟悉各城市的位置就可以快速地判断各字母所代表的城市。(2)了解城市道路变化信息,需要利用RS技术,经过GIS系统对交通监控与救援管理系统进行处理,则能快速设计出警车、救护车赶往出事地的最佳行车路线;要知道任何一点的精确位置,可用GPS技术获取。(3)GPS的功能是提供定位信息,因此GPS输出的箭头④和⑥表示提供定位信息功能;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必须在GIS处理完后,因此箭头应该由GIS指出,同时RS可以提供图像资料,因此可以判定表示“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的是②。(4)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看懂图的重叠部分所代表的含义,另外是熟悉“3S”技术的特点。
例2 (1)A (2)D [第(1)题,由表2和表3数字判断河流流向。表2数字1处为河流所在位置,由表3数字可确定河流干流由西南流向东北,选A。第(2)题,由泥石流发生的三个条件及表格说明可知,泥石流易发程度由前三个表格中数字之和决定,把每个区域三个数字相加,其和越大表明该处越易发生泥石流,对比各区域可知D项正确。]
课后练习区
1.A [遥感能够观察到可见光之外人眼看不见的光线,这些看不到的光线包括紫外线、红外线、微波等,它们往往包含了物体重要的信息。例如,红外线常含有物体温度的信息。土壤水分对土壤温度有一定影响。]
2.C [3S技术的区别很明显,RS不能够绘制地图,也不是地图的延伸。]
3.B
4.A [计算机虽然可以存储和操作文字、图像、图形、声音等人类信息,但是计算机不能直接理解这些信息,只能理解和操作用“0”和“1”组成的数据。]
5.A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依据卫星提供精确的地理坐标,还有授时和通信服务。农作物长势监测,气温异常监测通常采用GIS技术。]
6.(1)A
(2)交通问题 天气的不确定性 高原反应
(3)一种是降水形成的,另一种可能是冰川和冻土融化形成的。如果来自降水,说明这一带的生态状况良好;但如果来自冰川冻土融化,则说明生态正在恶化。因为其地表有大面积冻土,可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一旦冻土融化,其涵养水源的作用就会消失,水分蒸发,土壤沙化,从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4)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
(5)科考过程中制造的垃圾应全部装袋,带回有能力处置的地方回收。

相关知识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3.1《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学案(湘教版必修3)
1、地理信息系统
①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a)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②GIS的5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工作过程(a)
GIS的5个组成部分:硬件设备、GIS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
GIS的工作过程:地理数据的输入、存储,地理数据的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输出等环节。
2、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
GIS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b)
城市规划和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土地利用与管理、生态环境管理。
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1、遥感技术
①遥感(RS)的含义(a)
遥感是指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并通过分析,揭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即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
②遥感的技术系统和分类(a)
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以及相关技术等组成。
分类:根据运载工具可分为航天、航空、近地遥感;根据辐射源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遥感;根据电磁波波谱范围可分为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谱段遥感;根据应用领域可分为大气、海洋、地质、资源、环境、农业、林业遥感。
2、遥感与资源普查
遥感在资源普查中的应用(b)
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中的重要应用领域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农业资源等的调查。它具有以下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取的信息量大,可减少调查的盲目性。
3、遥感与环境灾害监测
遥感在环境灾害监测中的应用(b)
环境灾害监测包括环境监测和环境灾害监测。遥感技术具有大范围、实时、长期、动态和准确的特点,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及时了解环境与灾害的动态变化,对环境与灾害实施监测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和预报,为环境和灾害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1、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概念、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a)
概念: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具有在陆、海、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它能够实时测量“四度”:经度、纬度、高度、速度。
基本组成:全球定位系统(GPS)由空间星座、用户系统、地面控制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工作过程:GPS卫星发送导航定位信号,地面控制系统对卫星进行监测和调控,用户系统接收GPS卫星发射的信号进行导航定位。
2、全球定位系统与定位导航
GPS的主要应用领域(a)
GPS以其高技术的含量及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而广泛应用于众多的领域。主要应用领域有军事、导航、交通管理、农业、旅游娱乐、城市管理等方面。
第四节数字地球
1、数字地球的含义
①“数字地球”的基本含义(a)
“数字地球”是信息化的地球——地球的虚拟对照体。数字地球以地理坐标为依据,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存储的、可多维显示的信息系统。通过获取地球的大量数据,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图形图像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进行数字化重现和预现,是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虚拟地球。数字地球的问世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②构筑数字地球的技术系统(a)
构筑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有: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RS)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可视化和虚拟现实(VR)技术、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高性能计算能力等。数字地球的核心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技术体系中最基本的技术核心是“3S”技术及其集成。2、数字地球与我们的生活
数字地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b)
以数字地球做平台,在农业信息遥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一些国家已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等。也可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数字化,使每一平方米的土地得到最优化的使用,形成一个包括对农作物、土地、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监测,预测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以及环境要素的现状和动态分析、诊断预测、耕作措施、管理方案的决策支持在内的信息农业技术系统。
以数字地球做平台,可实现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城市灾害综合防治系统、交通导航、环境监测、商业选址、市场调查管理。
以数字地球做平台,可实现网上远程教育。
以数字地球做平台,应用相关技术可以研究全球问题,如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带、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等。这将使人类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未来作出更好的分析和预测。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复习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复习”,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3.1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个部分组成:硬件、GIS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数据输入、存储(数字化过程)→地理数据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输出。(地理数据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不同的图层储存不同的地图要素。)

2、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略)

3.2遥感(RS):一种探测技术,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根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工作流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波谱特征)→传感器收集→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成果。现代遥感优点: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用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军事侦察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

类型

概念

优点

航天遥感

利用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航天空间站等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

覆盖范围大,不受领空限制,

可进行重复不定期观测等

航空遥感

利用飞机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

机动性强,分辨率较高

近地遥感

距地面高度在几十米以内的遥感

分辨率高、范围小

3.3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用户系统(接收设备)。GPS信号接收机主要有三种:导航型接收机、测地型接收机、授时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领域:军事、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管理、旅游探险等等。

3.3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

热点问题:

1、工程建设:青藏铁路、三峡大坝、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杭州湾大桥

2、宇宙:冥王星不再列为太阳系大行星,降等为太阳系矮行星

3、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4、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厄尔尼诺

5、环境问题: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北方的荒漠化与沙尘暴、太湖蓝藻暴发

6、重点区域: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

7、GPS、北斗导航系统

8、珠穆朗玛峰测高

9、国家或地区:美国、德国、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章末总结学案(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章末总结学案(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专题一 海洋表面海水等温线图的判读与寒、暖流的判断
1.海水温度的水平变化判读图解
(1)判定北半球、南半球的依据:海水温度由低纬→高纬递减。北半球,从低纬→高纬(南→北),故一般水温由南(下)→北(上)递减即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2)洋流对沿岸海域水温有影响,即暖流增温,寒流降温,导致沿岸等温线弯曲。一般可理解为:①暖流增温,使水温高于同纬度,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寒流降温,使水温低于同纬度,等温线向低纬弯曲;②沿岸地区可以认定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与洋流流向一致。
(3)根据洋流分布模式,一般中低纬大陆东岸(大洋西岸)为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为寒流,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北半球中高纬大陆东岸(大洋西岸)为寒流,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为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2.寒、暖流的判断
(1)洋流概念法:由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的是暖流,反之是寒流。一般地,由较高纬流向较低纬的是寒流,反之是暖流。
(2)洋流成因法:根据洋流分布海区的风带来判断(风海流)。根据相邻海区表层海水的温度、盐度差异来判断(密度流)。
(3)海水等温线图中寒暖流的判读方法
①“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海区。如图a,A处是暖流,B处是寒流。
②“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如图b,该图是海洋局部等温线分布状况,则A处是暖流,B处是寒流。
③判断洋流名称
根据等温线凸向判定洋流流向,进一步确定其性质;根据等温线数值及其变化判定纬度位置和南北半球,最后确定洋流名称。
如图c,该图若为太平洋年等温线分布图,洋流甲的推理过程是:等温线凸向低值区→流向较高纬地区的暖流,水温较高→中低纬海区,水温由北向南降低→南半球,结论:东澳大利亚暖流。
[专题练习1] A、B两地位于同一纬度的不同海区,曲线代表等温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海区位于________(南或北)半球
(2)判断A、B处的洋流性质及流向:
A________,流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流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A、B分别位于大西洋西岸和东岸,则流经A处的洋流名称是____________;流经B处的洋流名称是________。
专题二 水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缓解的措施
1.背景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体总量的2.53%,其中包括人类难以利用的冰川,它占了淡水总量的2/3。人类目前比较容易利用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共占地球淡水总储量的0.3%。
2.产生水危机的主要原因
(1)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差别大。从总量看,亚洲最多,大洋洲最少。从人均占有量看,大洋洲最多,欧洲最少。
(2)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
(3)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污染严重。由于水污染日益严重,许多原本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并影响经济发展和人体健康。工业排放物、农药和化肥、生活用的含磷洗涤剂和杀虫剂是当前水资源的三大污染源。
3.缓解措施
(1)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等。
(2)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
(3)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节约、合理利用水资源,提倡综合利用。
(4)注意环境保护,防治水污染,治理、净化污水,提倡清洁生产。
[专题练习2] 由于许多地方出现淡水资源紧缺,联合国将2003年定为“世界淡水年”,全球环境基金组织决定抽调部分资金用于帮助严重缺水且缺乏资金的国家解决水源问题。据此回答(1)~(3)题。
(1)下面四组国家中,需要全球基金组织帮助解决水源问题的是()
A.蒙古、朝鲜、沙特阿拉伯
B.苏丹、伊朗、阿富汗
C.中国、印度、埃及
D.伊拉克、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
(2)造成许多国家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是()
①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及空间分布不均匀 ②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 ③环境污染使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减少 ④水资源的浪费
A.①B.①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
(3)下图是部分城市生活用水价格,从中可知()
A.北京、新德里人均水资源都很丰富
B.伦敦、纽约位于海边,水资源丰富
C.东京人均水资源最少
D.发达国家通过价格手段控制用水量
专题三 我国各地区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分析
1.华北地区
降水集中在7、8月,故汛期为7、8月或稍晚一些时间;由于冬、春降水少,枯水期出现在12、1、2月份。本区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的季节变化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2.东北地区
由于纬度较高,冬季严寒,积雪深厚,春季积雪消融,4、5月份出现第一次汛期(春汛);7、8月份夏季风带来降雨,河流又出现第二次汛期(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小河流会断流。
3.西北内陆地区
降水稀少,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冰川消融量随气温的增高而增加,故该地区河流7、8月水量最大;冬季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河流断流;由于冰川融化量有限,加之蒸发强烈和下渗量大,故该地区河流流量一般不超过250m3/s。
4.南部沿海地区
每年5月因夏季风带来降雨,出现第一次汛期;该地区8、9月份多台风雨,故出现第二次汛期;本地区纬度低,又濒临海洋,是我国降水最丰富的地区,所以流量大,汛期长,无结冰期,水位差较小。
5.西南喀斯特地区
溶洞、暗河等发育,河流与地下水关系较密切,补给量稳定可靠,径流量一般变化比较小。
6.多数河流有多种形式补给,如黄河夏、秋季时以雨水补给为主,冬季时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春季时又有积雪融水补给。因此,要注意综合分析。
[专题练习3] 读“我国东部某河2008年流量过程图”,它大体反映了该河流量变化的多年平均状况,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流量最大值出现在________月,这时期该地区出现了特殊的________天气,这种现象是由________造成的。
(2)该河位于________地区,河水主要补给来源是________和________,河流除冬季枯水期外,最低水位出现在________月,这是由于________天气造成的。
读右图,回答1~2题。
1.若a点所在的线是大陆西岸,b点所在的线是大洋西岸,且都在低纬度,则()
A.a点附近有暖流流经
B.b点附近有寒流流经
C.a点附近有寒流流经
D.b点附近有西风漂流
2.若a、b两点同在南半球,且分别位于1月份的海洋和陆地上,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点附近的等温线向较低纬凸出
B.b点附近的等温线向较高纬凸出
C.a点附近的等温线向北凸出
D.b点附近的等温线向北凸出
3.下列地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方式及造成的后果,叙述正确的是()
①新疆绿洲地区—上游过度利用河流水—下游绿洲萎缩 ②华北平原—大水漫灌—地下水漏斗区 ③天津—过量开采地下水—土壤次生盐渍化 ④黄河中上游—过量引用黄河水—黄河下游断流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①④
新华网北京2008年8月13日电:中国水利部官员表示,奥运会期间北京的供水是有保障的,没有从河北调水,也没有开采深层地下水。据此回答4~5题。
4.北京市水资源的利用主体是()
A.河流水B.浅层地下水
C.淡化海水D.水库的水
5.为保障北京水资源的持续供应,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A.倡导节约用水
B.南水北调,缓解供水紧张
C.适当提高水价
D.大规模开采地下水
读“某河相对流量过程曲线示意图(该河以雨水补给为主)”,回答6~7题。
6.该河流域内的气候类型不可能是()
A.热带草原气候
B.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7.该河可能位于下图中的()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题号1234567
答案
8.阅读下图,图中甲表示: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中有灌无排的不当人类活动。图中乙表示:人类过量开采地下水的不当活动。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1)绘制完成图中甲、乙两地的地下水水位线。
(2)甲处农业生产活动中只灌不排会产生什么危害?避免危害的措施有哪些?
 

 
(3)乙处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带来什么危害?避免危害的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专题探究区
[专题练习1] (1)北 (2)暖流 由南向北 寒流 由北向南 (3)墨西哥湾暖流 加那利寒流
解析 由图中等温线的分布——自北向南温度增高,可判断该海区为北半球;因A处的等温线凸向高纬,而B处等温线弯曲方向恰好相反,可判断A处为暖流,从南向北流动;B处为寒流,从北向南流动。若A处为大西洋西岸,B处为大西洋东岸,即该海区为大西洋中低纬度之间的大洋环流,则A应为墨西哥湾暖流,B为加那利寒流。
[专题练习2] (1)B (2)B (3)D [第(1)题,全球环境基金组织帮助的国家一定是地处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的国家,同时还是经济落后缺乏资金的国家。第(2)题,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如选项①。也有人为原因,如选项②③④。第(3)题,城市水价是通过政策来调节用水量的重要措施。衡量一个城市水资源的丰歉程度以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标准,而影响径流量大小的因素是降水量。北京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小;纽约虽然地处海边但降水量并不丰富;东京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远远大于位于半湿润地区的北京,而这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相当,因此东京不可能是人均水资源最少的城市。]
[专题练习3] (1)6 梅雨 准静止锋
(2)江淮 雨水 地下水 7~8 伏旱
解析 我国东部属季风气候区。河流径流的变化与夏季风的移动有关,5月夏季风到达南部沿海,与冷空气交汇形成的锋面雨不定期的在南部沿海产生大量降水,受其影响的地区河流进入汛期。6~7月初,夏季风与北方冷空气形成的锋面雨带徘徊在江淮地区,形成该地区的梅雨天气,并使得6月是该地区降水最多的月份。当夏季风7、8月控制华北、东北时,江淮地区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夏威夷高压)的控制,形成伏旱天气。9月夏季风退到长江以南,10月退出我国大陆。
课后练习区
1.C 2.D [本题组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及不同季节海陆温度的分布规律。从题中可判断考查的是低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洋流的分布状况,依据洋流分布规律,其大陆东岸即b点附近为暖流,大陆西岸即a点附近为寒流,如北美大陆低纬度大陆东岸是墨西哥湾暖流,大陆西岸为加利福尼亚寒流。若a、b点同在南半球,且分别位于1月份的海洋和陆地上(此时为南半球夏季),由于海洋比热容大于陆地比热容,故陆地升温快,温度高于同纬度海洋,a点附近的等温线应向北凸出,即向较低纬度凸出,b点附近的等温线应向南凸出,即向高纬凸出。]
3.D [该题目出现的问题中,学生比较难以分析的有大水漫灌、地下水漏斗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等知识点。大水漫灌能使土壤次生盐渍化,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4.D [北京市地处华北地区,地表径流较少,河流水不能满足众多人口的需要;大规模开采地下水易引起地面下沉等环境问题;海水淡化不可能解决北京用水问题。]
5.D [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可能造成地面沉降,危及建筑安全。]
6.D 7.D

题目选项
ABCD
6有明显的干湿季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冬季多雨,夏季干燥终年多雨
7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5~9月少雨,10月至次年4月多雨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5~9月多雨,10月至次年4月少雨北半球温带大陆性气候区5~9月多雨,10月至次年4月少雨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5~9月少雨,10月至次年4月多雨
8.(1)
(2)危害:土壤盐渍化。措施:合理灌溉,有灌有排。
(3)危害:地面沉降。措施:合理开采地下水;人工回灌;科学灌溉,节约用水;跨流域调水等。
解析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少,蒸发旺盛,灌溉农业得到发展,但由于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不当方式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易造成土壤盐渍化。在地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降低,出现地下漏斗区,继而导致地面沉降。

湘教版选修ⅵ地理第三章复习教案


高中地理选修Ⅵ《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

一、教材分析与课标解读
《环境保护》共分五个专题,模块的知识结构如下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集中表现为“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的生态破坏”,而这些问题又与人类广泛地、大规模利用资源相关联,因此,资源、生态、环境是当前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可见,本章“生态环境保护”是本模块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其基本内容如下:

教材特点:(1)知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2)阅读和活动篇幅较多,说理与实例结合,实践性强。
与本章教材对应的课标有五条,具体内容如下:
课程标准内容课标含义和要求教材内容
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举例说出”是指通过具体的实例,来理解“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能在相似的情境中判断环境问题的类型。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内容包括: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几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类型。
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要求:对某个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案例进行分析,理解“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过程”及“与周围环境的联系”。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重点安排了“水土流失”、“荒漠化”形成过程分析内容,并通过活动的方式进行探究。
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要求:从环境的整体性角度,理解生态环境问题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只局限于本区域,还会波及到相邻甚至更广的地区。

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P48)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直接导致当地土地资源破坏、土地生产力下降,而且危害中下游河道瘀塞、河床抬高、洪水泛滥;(P50)荒漠化不仅使当地土地退化,还引发沙尘暴灾害。
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要求: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征,知道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不同表现,及其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相关性。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P47、P48地图)显示我国水土流失、荒漠化问题的主要分布地区,作为分析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地理背景来了解。
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要求: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通过具体措施的落实,理解这些措施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际作用。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有“保护植被”(生态农业和工程建设环保评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动植物园区)
说明:
第一,教材的第一节内容《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课程标准没有具体要求。编者可能是考虑到生态系统知识作为生态环境问题学习的背景和基础知识,是必需的,加上高一学生还没有系统地学过有关生态系统的知识,放上这部分内容,体现知识的完整性。
第二,在教材编排上,与其他章节不同的地方还表现在:不是一条课标对应一块教材内容,课标与教材的对应性不显明,表现为交叉和综合的特点。如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产生原因、形成过程及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整合在某一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下,有机结合、综合阐释。
第三,对“某一区域”、“某一生态环境问题”的选择比较精简,与其他版本教材比较如下:
湘教版中图版人教版
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破坏”“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产生原因、形成过程及影响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生物物种减少”“森林资源破坏”“湿地减少”。
第二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防治措施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教学指导意见说明
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了解层次:说明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区别;知道生态系统的四个组成部
分;了解生态平衡的含义,描述生态平衡的主要特征。
理解层次:
发展层次:
[说明]因为没有课标的明示,本节教学要求定位在最基本、最简单层次,只让学生了解有关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术语,为后续学习提供便利。教学时,不需要深入展开,更不要拓展深化,系统讲授生态系统的平衡原理。在后续教学中,适当联系生态平衡的概念即可。生态环境问题,从体质上讲,是生态系统的受损或失衡。
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了解层次:说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及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知道生物多样性减少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理解层次:分析水土流失的自然、人为原因;认识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发展层次:以土地荒漠化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以水土流失为例,说明水土流失对当地和邻近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说明]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教学要求的目标层次很分明。对于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和区域分布、环境问题的现状及生物多样性减少,设定在了解层次。理由是这些都属于“在哪里”“是什么”的地理事实性知识,要求学生了解、知道即可。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属于“为什么”的理解性、综合性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定位在理解性层次,并根据教材内容,限定对“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两类生态环境问题。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过程、对其他区域的影响等属于“怎么样”的原理性、规律性知识作为发展层次,并要求以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为例。教学时希望能恰当把握。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
了解层次:了解生态农业概念及相应措施;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途径。
理解层次:理解保护植被对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作用。
发展层次:结合实例,分析并提出综合治理某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说明]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考察,最终目的是要落实保护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主要是了解保护的措施和实施途径,其中最基本的一条措施就是保护地表植被,尤其是森林,它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对于植被对调整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没有具体展开,只是提示保护方法和途径。对此可以从生态环境问题产生机理得到启示。老师教学时,从形成的人为原因上加以引导分析。如,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很大部分是由于人类对土地的粗放经营、迁移农业、过度垦殖等不合理利用引发的,因此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需要针对人类的这些不合理行为,提出建议。
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各方面的协作和共同努力,因此,发展要求能结合实例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而不是限于空泛的说教。
三、教学建议和案例
1.突出重点。第二节是重点和难点集中的内容。教材没有按标准条款,采用线条式垂直结构,而是采用了块状结构,即用综合的案例剖析的编写方法,以便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获得比较完整的认识。因此教学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对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要足够重视。可以分三个专题展开探究:(1)森林匮乏草场资源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2)水土流失,(3)土地荒漠化。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对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或多或少知道,但不会很具体,尤其对形成机制,因为缺少经验知识,理解上有困难,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采用多种方法,为学生提供相关问题的“背景资料”和“典型情境”。
下面以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土地荒漠化”为例。
本目教材除了正文部分外,还按排了三幅地图(图片)、两个活动、一篇阅读。
关于“地图(图片)”对于“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图(P48)需要指导学生阅读:了解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地域,概括分布特点:(1)荒漠化是一种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可联系必修III《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广义的荒漠化还包括:石漠化、盐碱化。(2)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3)与(P47)“我国各省区水土流失面积”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一些相关性,即水土流失地区,由于土壤侵蚀,出现土地肥力下降的退化现象,如石漠化现象和红色荒漠等。
图片“风沙肆虐”展现荒漠化的典型景观,风沙吞噬土地的景象;图片“沙尘暴”是由荒漠化引发的次生灾害,表现为荒漠化对其他区域环境的影响。两幅图片可以对应起来运用,比较区别:前者是土地侵蚀退化,后者是气象灾害,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因果相关性。
关于“活动”P49活动,要求对土地荒漠化形成过程进行因果推理。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具体方法可以采用(1)按课本提示编序排列;(2)也可制成图框连接;(3)有可能让学生根据课本提示绘制连环画简图(略),表达荒漠化形成过程。
P50活动,要求对北京遭遇沙尘暴袭击进行地理条件分析。沙尘暴是沙源环境和气象条件配合作用产生的,本活动要求学生:(1)寻找北京沙尘暴的沙源地;(2)分析北京遭遇沙尘暴的气象条件。对于沙尘暴的危害、利弊不是本活动的主要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分析,可以结合本目的阅读材料。
关于“阅读”P50阅读材料“影响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沙尘暴的传输路径”,建议结合上例活动,作为沙尘暴的地理背景知识来了解,教师可以提供“我国沙尘传输路径图”,结合地图,说明北京遭遇沙尘暴的地理因素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949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