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家庭女教师导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家庭女教师导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家庭女教师
文题解读
这是茨威格出版于1911年的小说集《最初的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中的一篇。家庭女教师是她的身份,她寄居在主人的家里,和受她教育的两个小女孩朝夕相处在一起,这是她的职业所要求的。小说的题目显示了主人公的身份,但故事并不以介绍人物的身份职业为主要内容,而是取它与孩子亲密接触的特点,使行文便于从孩童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感受。
走近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和罗曼曼兰、罗丹、高尔基等人均有往来,并受到他们的影响。他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在诗歌、小说、戏剧、人物传记、文学评论等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等,传记《巴尔扎克传》《罗曼罗兰传》《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有“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之称。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背景纵览
斯蒂芬茨威格出身于大工厂主家庭,母亲是银行家的女儿,少年的他曾以天真无邪的眼睛观察过他周围的资产阶级家庭。他发现,这些家庭的家长因害怕子弟出外寻花问柳,挥霍家产,宁可纵容子弟和家里的女教师、使女纠缠,把这些可怜的姑娘变成纨绔子弟的玩物。在资产阶级标榜的这种冠冕堂皇的道德背后,隐藏着惊人的伪善。1911年斯蒂芬茨威格发表了这篇追忆他少年时期记忆和印证弗罗伊德思想的小说。
字词梳理
1.字音
窸窣(xīsū)幌子(huǎng)忐忑不安(tǎntè)
抽搐(chù)嘁嘁喳喳(qīchā)愤懑(mèn)
2.多音字
3.形近字

相关知识

家庭女教师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庭女教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庭女教师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茨威格作品特别是其女性小说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

2,让学生体会本文独特的叙述视角和心理刻画

教学重难点:1,独特的观察视角及其作用

2,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20世纪的欧洲文坛上,有三位作家被公认是出类拔萃的中短篇小说家,他们是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里哀和奥地利的茨威格。而作品译文的语种之多,销售量之大,则以茨威格为最。

有人评价茨威格的文学成就:

 一个试图揭示人类心灵奥秘,深入挖掘并精确展示复杂人性的魔术大师。(“灵魂的猎手”)

一个把理智与激情、爱与憎、严格的逻辑性与神秘感应完美融入表达的语言大师。

二,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1881年出生于维也纳,父亲是富有的犹太工厂主,母是银行家的女儿。17岁已在文坛崭露头角。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

三,作家作品

茨威格在诗歌、小说、戏剧、人物传记、文学评论等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是一个文学全才,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

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等

传记《巴尔扎克传》、《罗曼?罗兰传》、《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

有“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之称。

四,艺术特色

茨威格,其小说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细腻、深刻、生动的心理刻画。其独具特色的心理现实主义风格自20世纪起,一直为世人所关注。小说淡化情节,独具匠心地透视人物奇妙的内心世界,通过丰富复杂,层次深刻的心理活动,心理悬念及心理瞬间,剖析人类的灵魂。

他的小说中,外部环境、客观世界、自然风光等外界事物似乎都是不重要的,作家全部的焦点只集中在人物的心理世界,锐意揭示其中的奥秘,展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创作才华。

五,创作思想

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对人物内心世界一直有着“不同寻常的好奇心”。他曾说过:“凡属扑朔迷离的心理之谜都吸引我,使我坐卧不宁,在探清来龙去脉之前我会一直兴奋得要命。只要遇到了不寻常的人,我心里就燃烧起一种探视他们的灵魂的热望。“从心理的角度再现人物及其生活遭遇”的创作思想造就了其小说创作的心理刻画特色。

六,作品介绍

茨威格的女性小说

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具有简练诗意新颖的特点。以描写女性的奇特遭遇、透视女性微妙心理为体裁的女性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批判精神。这些别具特色的女性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提示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再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笔触细腻,语言优美,构思精巧,富有立体感。在掩卷之后,读者的面前栩栩如生地浮现了令人同情的女性形象。

他对女性心理的剖析,准确深刻细腻真实,使人不禁发问,这些小说怎么可能出自一个男士的手笔?作者对女性充满了爱和同情,充满了宽容和理解,对于女性的一些超乎常情又在情理之中的行动,他作出了最好的辩护和解释.

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那位陌生女人的来信写得缠绵悱恻,情意缱绻,哀婉感人,袒露了一个女子痴情的内心世界,如泣如诉地道出了她痛苦的感情经历。这篇巧妙地安排两性关系的小说,“把深沉的爱,那几乎是痴情的爱,变态的爱,写得那样崇高”,“真是一部惊人的杰作”!茨威格以娴熟而细腻的心理描写手法,再现了一个为热情所驱使的纯洁女性的悲剧,有力地控诉了畸形的社会对情爱的戕害。以至于高尔基在读了这部作品后赞叹道:“你写得真好!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我不知道有哪一位作家,能用这么一种对于女人无限尊重而且体贴入微的态度来描写女人。”

七,《最初的经历》

《最初的经历》,内收四个短篇:《夜色朦胧》、《夏天的故事》、《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

它们的共同特点大都是选择了一个奇特的角度,即用处于青春萌发期的儿童的眼睛去触摸神秘的成人世界。显然,这个小说集是作家对早年岁月的追忆和印证弗罗伊德理论的最早尝试。

八,学生预习课文

预习检查

请简述姐妹俩逐步发现家中秘密的过程和他们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天,小姐妹俩发现女教师“有点儿怪”,不和她们玩了,也不管她们了,只是偷偷地哭,她们猜出她可能恋爱了。可她们天真地认为,恋爱应该是甜蜜美妙的事,不明白女教师为什么要哭。姐妹俩继续窥测,发现了女教师与表哥的一次幽会,还偷听到女教师有小孩了。然而第二天,表哥却借口搬走了,姐妹俩猜到了表哥的欺骗行为。于是她们感到自己也受到了欺骗,不再相信别人的话,不再相信世界。“她们也就变得坚韧而有心计,甚至变得诡诈,善于说谎……变得神经过敏,焦躁不安”

接着,小姐妹俩又发现了父母的窃窃私语,偷听到母亲对女教师尖利的训斥。她们看到女教师只是伤心绝望地抽泣,内心模糊地感觉到如此伤心的人是不会有过错的,由此第一次对父母有了一种类似愤懑的情感,“她们不再爱她们的父母亲,不再相信他们”并且她们“跟谁都疏远,对谁都仇视。……通向她们心灵的通道已经阻断”

由于女教师的悲剧,幼小天真的孩子完全变了样,“她们不玩,不笑,眼睛失去了活泼开朗,无忧无虑的光彩”对谁也不信任了,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憎恶,对未来充满恐惧。

小女孩由单纯幼稚到困惑不解再到愤怒无奈直至最后沉默恐惧,如此这般丰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经由茨威格细腻的笔触,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在一种强烈的心灵激荡中。

第二课时

九,问题探究

1,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是爱情悲剧吗?

这篇文章主要表现本文写的是一个家庭教师被一名纨绔子弟始乱终弃的故事,但作者的本意似乎不在于表现爱情悲剧,而在于刻画出这幕悲剧在小姐妹俩心灵中引起的巨大震动以及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新认识。

2,姐妹俩对家庭女教师是怎样的态度?

小说中的一对小姐妹天真无邪,她们对受欺侮的家庭女教师充满同情,但不知如何才能帮助她,两个孩子感到无助,感到悲哀。她们幼小的心灵朦朦胧胧地感觉到,这些成年人之间有着一个深深的秘密,他们组成了一个冷酷残忍的陌生世界。

3,设想家庭女教师最后的结局和这件事情对女孩们以后成长的影响。

“对这个陌生世界里可能发生的一切,她们感到害怕。她们今天已经心惊胆战地向这个世界投了最初的一瞥,她们现在已经踏人的人生使她们望而生畏,这个人生像座阴森森的树林,矗立在她们面前,昏暗逼人,可是她们得去穿过这座森林。”

4,这篇文章和本单元前面两篇的观察事件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不再采用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而是以作品中特定人物的视角去描述事件。

作者通过描写一对儿童的心理变化,表现家庭女教师的爱情悲剧。此前,很多作家描写过家庭女教师这一人群,但茨威格却另辟蹊径,通过儿童的视角、儿童的心灵去窥测神秘莫测的成人世界.

相关参考资料补充:叙述视角

小说,主要是叙述,讲故事,既然要讲,就有一个选择和确定讲述角度问题。所以,所谓叙述角度,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

不同的叙述视角,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选择好的叙事角度,可以更方便作家利用小说中的人物的眼睛,对小说情节的推进和叙事环境进行描写。

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

西方最初的小说,都是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视角。

 塞万提斯的《唐?吉珂德》、丹尼?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都是运用全知的全能视角。全能视角的好处,就是作者可以知道整个事件的发展进程,可以知道每个人的心理变化,作者象全知全能的上帝,知道整个故事发展的一切。全能视角,缺乏叙事的真实性和叙述的灵活性。

除了全知视角之外,还有第一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往往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

作品中特定人物的视角

现代小说中有许多作家主张退出作品,回避全能的全知视角。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选择叙事故事中的人物,承担小说的叙述任务和感知的视角。

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

《狂人日记》

儿童视角

儿童的视角有着与成年人不同的感觉,它显得客观、真诚、单纯,因而以此作为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认识的角度也就具有特别的内涵,有许多小说、影视作品喜欢采用这个角度,从而产生了摄人心魄的魅力和表现力。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作者叙事视角是从一个“傻子”少爷的角度进行叙述的。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儿

 《城南旧事》通过英子的视角,表现了老北京的人情风貌和严酷的现实,而且社会表现得越黑暗,小英子的天真、美好也就越体现得全面,观众从这种强烈的反差中,产生情绪的感染力;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少年雷纳多

十,作业:

变换角度(如以将军的角度或小公务员妻子的角度)改写一个文官的死中的一段情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自主学习与检测
(一)检查预习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樊迟__fán皋陶_gāoyáo弘毅__hóng枉___wǎng
2、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___赞许___________
(2)为仁由己_____靠_________
(3)请问其目______详情________
(4)雍虽不敏________资质愚钝(______
(5)请事斯语矣_________实行(_____
(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_字____________
(7)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_)字___
(8)能近取譬_______比方_______
(9)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抱负远大,意志坚强_______
(10)死而后已__停止____________
(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___贫困___________
(12)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_贫困_____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问知。子曰:知人。______________知通_智_____________
(2)举直错诸枉 _____________)错_通__措____________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_____________乡_通__向____________
(4)知者利仁______________知通___智
4、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达为使动用法。
仁以为己任:宾语前置语,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仁。
5.熟读课文,请将课文译为现代文并写在课本上。
 1、【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2、【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3、【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4、【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5、【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6、【原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7、【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培养、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全人类和平友爱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8、【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
9、【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品质恶劣的人,忍受不了贫穷,享受不了快乐。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合作探究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是仁?怎样做才能达到“仁”,施“仁”之后会怎么样?先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论述,然后概括说明。
文中的句子:
a.克己复礼为仁。(什么叫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后会怎么样:天下归仁。什么样的行为是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怎么样: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c.爱人,知人(是什么。怎样做: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d.其“恕”乎?
e.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f.我欲仁,斯仁至矣!
g.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h.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概括:
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怎样才能达到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有人说,“仁”是很高尚的道德,但施仁的社会已远离我们而去了;有人却认为,“仁”一直与我们在一起,我们生活中,仍需要“仁”,存在“仁”,你怎么看这个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月季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陈秀金老师,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生管老师,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总结:学以致用。了解了仁的思想,我们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也许一开始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们为中心,他人也以我们为榜样,这样,和谐校园又怎么可能建设不起来呢?
拓展提升
本课课文及课文前的“引入话题”中,向我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道德——“仁”。学习了本课,你如何看待“仁”?根据自己的体会,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教师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教师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教师版)

一、温馨心语: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
二、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积累文言词句,翻译时重点词句落实,掌握个别实词虚词的用法。
3、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知识链接
1、关于柳宗元其人: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关于柳宗元的文
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代表作《封建论》。
寓言:继承传统,并加以发展。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如《黔之驴》。
传记: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种树郭橐驼传》。
3.柳宗元的诗:幽峭疏淡,用功精细,苏轼认为柳诗在韦应物之上,说他的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也就是杨万里所说“句淡雅而味深长”。代表作有《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
4、《新学案》95页背景探寻。
四、自主学习与检测
完成《新学案》第95-96基础积累练习题。
五、合作探究——问题的生成与解决
1、翻译并研读课文:
① 阅读1-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② 阅读第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本节文字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③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郭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碍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2、讨论此文的写作特点:
(1)、文章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答: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文章都用了那些对比?
( 答案:(1)郭橐驼与其他种树者的对比; (2)其他种树者中过于疏懒者与过勤勉者之间的对比; (3)用种树之理与为官之理做对比。)
3、小结(从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上进行总结)
(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碍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请细加体会。)
六、拓展延伸——延伸巩固

《恶乎往而不可》导学案 (教师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恶乎往而不可》导学案 (教师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恶乎往而不可》导学案(教师版)

【温馨心语】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伏契克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解庄子“安时而处顺”的思想及其启发意义。
3、了解在所选文段中表现出的庄子的哲思,学会在困境面前应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独学检测

1、诵读疏通文意

2、基础积累(见《新学案》第94页内容)

3、翻译下列句子

(1)、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

(2)、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3)、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4)、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二)、合作探究——问题生成与解决

1、被病痛折磨将死的子来,为什么面对死亡却能“成然寐,蘧然觉”?

因为他完全把天地看成一个大炉子,把造物者看成造诣很高的铁匠,而把自己的死,当作造物者的杰作。

2、作者在文章中举子舆、子来的例子,想说明什么问题?

子舆大病一场,变得腰弯背弓,五脏比头都高,下巴藏到肚脐眼上,肩膀高过了头顶,弯曲的颈椎骨指向天空。然而它安然处之,世俗的哀乐不能惊扰他内心的平静。子来有了病,气喘吁吁地将要死亡。可是他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治,变成鼠肝也好,变成虫臂也罢,无往而不可。庄子借这种奇特的思想,启示人们在陷入困境的时候,要靠内在的精神力量的培育自解倒悬之苦,实现人生的突围,而不是被困境压垮。

3、哀骀它相貌丑陋骇天下,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想嫁给她?哀骀它为什么能够不被他自己的容貌所影响?
面对世人认为无可奈何的死与生、贫穷和富有、毁谤和赞誉、饥和渴、寒和暑等一切变化,他的内心不为所动,平和、快乐、通畅而不失于愉悦,充满盎然的生机。他高超的德行就在于养成了这种外在事物无法摇荡的内心的纯和。而正是由于他的德行大大超越了常人,人们都忘记了他形体的残缺和丑陋,感受到一种异乎寻常的巨大魅力。

(三)、拓展延伸——延伸巩固

1、文中将哀骀它及病后的子舆的外貌描写得极为丑陋古怪,你如何理解《庄子》的这种夸张手法?
一方面,庄子这样写哀骀它和子舆,实际上是把我们置于常人承受不了的绝境中。在此基础上,再来凸显一种超越这种绝境的巨大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庄子及其后学有自觉追求奇怪的审美方向,因为他们“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即认为天下深沉污浊,不能拿庄重的语言跟他们交谈。闻一多认为,从艺术上说,《庄子》体现了一种独特的“荒诞丑恶的趣味”。

2、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见《新学案》94页

3、本文谈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庄子力图以他特有的方式和观念,为世人解脱生命的负累。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最大的困境就是病和死,尤其是死。“人固有一死”,死永远都是人生不可改变的结局。然而如果对死亡的忧惧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承受的重压的话,那么生命就丧失了强度和韧性。庄子认为,被生死的哀乐捆缚住的人其实在承受着倒悬之苦。那么怎么去解决这一倒悬之苦呢?答案是要在自己的心上下工夫,要做到心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也就是要安然地去领受人生的无奈,顺从命运的安排。

4、假如你为自己的相貌不如意烦恼过,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仅供参考)我没有发现我们班有谁生得丑。即使是丑,丑也不是你的错。即使是丑,也可以整容,但整容要有思想准备,有的人是越整容越丑。丑除了整容外,还有一个补救的措施: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其实对待丑,最好的方法还是学习

(四)、反思感悟——整理纠错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307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