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中历史《音乐与影视艺术》教材分析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中历史《音乐与影视艺术》教材分析”,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中历史《音乐与影视艺术》教材分析

一、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音乐与影视艺术》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4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和“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19、20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各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二、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说出19、20世纪音乐与影视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

通过归纳总结、问题探究等,锻炼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正确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四、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主要的音乐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19、20世纪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各流派特点。
五、教学方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表格归纳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我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
课程伊始,我会与学生互动,询问同学们周末都有哪些休闲娱乐活动?引出音乐、电影和电视。顺势导入新课。
从生活入手,拉近了大家日常生活和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好的投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1.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首先引领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19世纪世界历史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引发学生对19世纪音乐发展背景的思考。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业革命、殖民国家的扩张、美国南北战争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19世纪音乐的发展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讲浪漫主义音乐时,我会多媒体出示《浪漫主义音乐概况》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对表格进行补充完善。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就能够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紧接着我会多媒体展示一组《天鹅湖》剧照,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简单向学生介绍民族乐派。
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回顾,能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性;表格的运用,能够使零散的知识更具系统性,方便学生的记忆。
2.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首先,展示20世纪世界音乐发展变化的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思考发展变化的原因。其次,介绍现代主义音乐,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填写表格的形式进行。最后,学生依据课前准备的当代音乐发展的相关资料,就当代音乐发展的趋势及走向繁荣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我进行补充完善。
通过表格的形式,把音乐发展各流派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既简单实用,又突出了这一重点知识。史料的运用,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这一部分知识点的线索脉络较为清晰,且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愿望较为强烈。因此在这一部分我完全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充分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我只在必要时刻进行引导和点拨,让学生着重理清影视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能有极高的参与性,更容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新知。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互相分享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音乐。
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达到课虽下,趣仍浓的特点。JaB88.Com

扩展阅读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
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古典主义音乐
〔材料〕“古典”一词,原来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指古罗马社会的最高阶层,后来转义指人类的最高业绩,即那些具有普遍而永恒价值的东西。在音乐史上,通常把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乐派作曲家的作品称为古典音乐,或古典主义音乐。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从风格上讲,他们的音乐体现出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化所要求的均匀、明晰、单纯、整齐的特点,强调客观性与传统。这种特点在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前期作品表现得十分典型,是名副其实的古典风格,第二,近现代音乐的风格和技法是在他们手中并得到高速发展的,他们提供了为后世学习研究的典范,在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因而有了“经典”这一层次的意义。
──刘雪枫《西方音乐史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96页
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罗克时代的意大利。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形成。因此,音乐方面的“古典乐派”实际上指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古典主义艺术,首先发生在文艺领域中,它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匀称和谐调,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
巴罗克一词源于葡萄牙文“barroco”,其英语、法语拼写同为“baroque”,最初其特指形状怪异的珍珠。在中世纪拉丁文中,其含义为“荒谬的思想”。始用于对意大利雕刻家贝尼尼作品风格的表述,后泛指17世纪至18世纪德国和奥地利盛行的,华丽而辉煌、融雕刻与绘画为一体的建筑风格。巴罗克一词在18世纪引入音乐评论,借用来描述这一时期与之相比拟的欧洲音乐文化风格,含退化和堕落的贬义。19世纪后被艺术史学家以一种艺术潮流予以肯定,一般指1600~1750年由巴赫和亨德尔发展起来的音乐,即音乐史上的巴罗克时期。
2.交响乐之父──海顿
〔材料〕海顿(JosephHaydn1730—1809),出身于社会底层的贫苦车轮匠家庭,自幼熟悉奥地利多民族的民间音乐。青少年时期,他生活艰难,但刻苦自学、辗转奋斗。1761年,他获得贵族埃斯特哈齐宫廷乐师的职务,工作极其繁重,地位却很低下。尽管如此,他还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创作了大量各种形式的室内乐和乐队合奏曲。虽然这些作品大多是应主人的需要而创作,难免有追求浮华和装饰性风格的倾向,但大量的创作实践,使海顿摸索并娴熟驾驭了交响曲形式的结构手法。80年代,海顿与莫扎特的亲密交往,使他思想和艺术上都受到莫扎特交响曲创作的影响。90年代初,他离开宫廷,开始了自由的创作生涯。海顿的重要作品大多产生于80年代以后。
──蔡觉民《中外音乐鉴赏》,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页
海顿在音乐史上,常有“交响曲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的称誉,其实这一体裁的首创者并不是他。海顿的功绩在于他把先辈的创造规范化和完善化,并通过他的作品,创造了一套能经久不变的传统。他是第一位全心全意创作交响曲的作曲家。据现有的资料看,他一生共写了一百零四首交响曲,同时代的作曲家除了迪特斯多夫之外,大概没有比他写得更多的了。
海顿全部交响曲的创作过程,差不多就是交响曲这一体裁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他以个人的能力为交响曲确立了在一百年中让人遵循的规则,使得这一体裁成为以后最重要的器乐创作形式。他为莫扎特和贝多芬指明了道路,也使勃拉姆斯在贝多芬之后,找到了突围的出口。对于勃拉姆斯来说,海顿像贝多芬一样神圣,所以他说:“海顿之后,写交响曲不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器乐是交响乐队的音乐,它最丰富、最完善、最多彩。交响乐队中有各种主要乐器:弦乐器、管乐器(木管和铜管)和打击乐器。这样或那样的乐器,时而单独演奏,时而汇集成最奇妙的组合。
为交响乐队所用的有各种形式的古典音乐,如交响曲、序曲、交响诗、独奏乐器的协奏曲……其中最高级、最丰富、最有容量的形式就是交响曲,它多次引起天才作曲家的兴趣。交响曲是多乐章的套曲作品(通常四个乐章,偶尔也有三个乐章的),它表现对于人生、人痛苦欢乐和追求奋发所进行的复杂的艺术思考。
3.音乐神童──莫扎特
〔材料〕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1791)生于萨尔茨堡的一个宫廷乐师家庭,由于其父亲的精心培养,莫扎特很小就获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并且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被誉为“神童”。1773年任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乐师,后因向往自由生活,不甘忍受主教大人的凌辱,毅然抛弃屈为奴仆的安定生活和职业,于1781年愤然辞职,来到维也纳,走上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自此时至他去世的10年间,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时期。然而,作为第一个力图挣脱束缚、维护自己尊严的艺术家,他在享受“自由”乐趣的同时,也对“自由”的艰辛有了更实际的体验。他在音乐里开始体现悲伤、愤慨,同时,仍然对美好的未来抱着天真、诚挚的向往。他曾说:“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滋味,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这位被音乐史书高度赞誉的稀世之才,1791年因贫穷和疾病英年早逝,被悄然安葬在维也纳的贫民公墓里,后人甚至找不到他的遗体。
──蔡觉民《中外音乐鉴赏》,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页
莫扎特敏锐地注意着他那时代人类的问题。恩斯特莱尔特在他的《剧院中的莫扎特》一书中,对莫扎特与戏剧的关系作了颇有价值的洞察。理查德施特劳斯曾说过:“他们谴责我总是寻求耸人听闻的剧情。请看一下莫扎特吧!他总是选择适合他那时代的主题:《费加罗婚礼》中的正在兴起的第三阶级;《唐璜》中的放荡人物;《魔笛》中所体现的宽容和共济会的思想!”事实是莫扎特的杰作与希腊神话无关,倒是与他那时代的感情休戚相关的,这位不愿再为萨尔茨堡大主教服役的人(即莫扎特),对他那时的政治和艺术问题是有贴切的理解的。
《费加罗的婚礼》是达庞特根据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的,它遵循的仍是18世纪意大利喜歌剧的传统,讽刺贵族和平民的弱点:虚荣的太太、吝啬的老人、手脚笨拙头脑机灵的仆人、尔虞我诈的丈夫和妻子、迂腐的律师和公证人、蹩脚医生和神气活现的军官。莫扎特的创造性在于大胆废弃了流行的偏重表面夸张的手法而富于更深的抒情性,虽然名为喜歌剧,但滑稽的场面在剧中只占据次要的地位。他使每一个角色的音乐都有着符合自己基本性格的一些特点,并且在歌剧情节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他们的面貌。
4.波兰作曲家肖邦和他的音乐
〔材料〕弗里德里克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波兰华沙附近的泽拉佐瓦沃拉,1849年10月17日死于巴黎。肖邦(FredericChopin)的父亲是波兰的一位法裔教师,他的波兰母亲很有文化教养,肖邦很早就显示了过人的音乐天赋,1817年他师从当时著名的教师维芩克韦恩(1756—1842),在第二年,8岁的肖邦就演奏了波西米亚作曲家埃达伯特盖罗维茨(1763—1850)创作的技巧艰深的钢琴协奏曲。10岁时他在中学,但已创作了几部作品,15岁他出版了第一首回旋曲,1826-1829年他在华沙音乐学院学习,这阶段,他创作了《克拉科维克》回旋曲。1829年他在维也纳、1830年在华沙演奏了自己创作的F小调钢琴协奏曲。后来他又演奏了他的E小调钢琴协奏曲。
20岁时他离开波兰,去布拉格、德雷斯顿和维也纳开音乐会;当他得知俄国人攻陷华沙(1830)的消息,他拒绝了再回国去演奏。此后他再未回波兰,但他的音乐中充满对家乡的爱,他把波兰的玛祖卡、波兰舞曲以及其他波兰舞曲和歌曲介绍到了西欧。
──[美]安妮格雷著,李晓东、董晓航译《西方音乐史话》,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肖邦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创造者,在他的成熟作品中,没有一首是按照传统的形式或手法写作的。他的特点是随想式的、任意的,即便是最细微的地方也都显示出自己的特性和迷人之处。在他身上很少看到模仿或受到什么人影响的痕迹,可他却有很多的模仿者。而实际上,他的音乐所具有的个人特色是根本无法模仿的。对祖国波兰的眷恋和思念,对它前途的担忧,使他在音乐中高度地提纯和美化了乡土的一切,这是一个游子不尽的思乡梦。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
5.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李斯特
〔材料〕弗朗兹李斯特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雷丁,1886年7月31日死于德国拜罗伊特。李斯特(FranzLiszt)的父亲是埃斯特哈奇公爵领地的管事,他跟父亲学习钢琴直到9岁,他令人吃惊的天才促使几位贵族资助他去维也纳向卡尔车尔尼学习。他的演奏受到了舒伯特、贝多芬的高度赞扬。12岁时他父亲送他到巴黎,但因为音乐学院院长凯鲁比尼(1760—1842)不喜欢外国人和神童,所以他未进入音乐学院。他停止学习钢琴,开始学习作曲。
由于在此开了许多场音乐会,所以巴黎成了他的家。他的许多朋友都是浪漫派运动中的作曲家和文学家:如维克多雨果、赫克托柏辽兹、罗伯特舒曼、弗雷德里克肖邦以及尼古拉帕格尼尼,这是一位与李斯特相当的小提琴大师。李斯特创作了匈牙利狂想曲、音乐会练习曲和钢琴协奏曲。
──[美]安妮格雷著,李晓东、董晓航译《西方音乐史话》,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
李斯特在音乐史上的贡献有两点是非常突出的,其一是首创了交响诗这一体裁,以一种全新的原则来指导交响音乐的创作,即以文学诗歌的内容来决定乐曲的构思。李斯特的第二个贡献是在钢琴的演奏和写作上,极大程度地发展了钢琴高超的技巧,形成了一种热情而又充满诗意、奔放不羁而又灿烂辉煌的风格。他充分运用钢琴这一乐器的音域多种多样的色彩和力度,使它能最大限度地重现乐队的音响,从而把它从室内乐和沙龙的狭窄范围引向广大的听众,引向大众音乐厅。正如斯塔索夫所评价的那样,从李斯特开始,“钢琴成为无所不能的了”。
6.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
〔材料〕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3月26日死于维也纳。贝多芬生于波恩,其父是在科隆选帝侯宫廷中任职的歌手。在希望他成为像莫扎特那样的天才并给全家带来好运的想法下,他父亲采取粗暴的手法,强迫他学习小提琴、钢琴和作曲,11岁时他成为宫廷管风琴手内弗的学生,这个人从不强迫他,却鼓励他发展他的作曲才能,实际上,他是贝多芬音乐上的父亲。那一年贝多芬写了3首钢琴奏鸣曲,其次,内弗收留这个12岁的少年作他的助理管风琴师,让他挣些收入,直到14岁他一直上波恩的公立学校。
贝多芬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他想师从莫扎特,16岁时他曾与之会过面,但在他到维也纳数月前莫扎特已去世,因此海顿成为他的老师,教授他音乐理论。贝多芬擅长即兴演奏任何作品的主题,即便是他已出版的作品。维也纳贵族邀请他去他们漂亮的家中去演奏,约订他的作品。在维也纳的10年间,他名声显赫,声震欧洲。正当如日中天之际,阴影出现了。1800年左右他的听力渐渐失去,他计划自杀,但强烈的浪漫精神使他抓住了命运之手,他转向自然以求安宁,始终用内心在倾听,没有停止创作。在他全部失去听力之时,创作了许多他最好的作品。
贝多芬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792~1802年间他的作品主要遵循海顿和莫扎特的模式;1803~1816年标志着他进一步的创新、变化,他作品的表现幅度从细致和温和直至巨大的张力和力量,形成气质和速度的强烈对比;1817~1827年间,他已摆脱掉古典主义的僵化模式,创作了一系列规模庞大的表现个人感受的作品。
──[美]安妮格雷著,李晓东、董晓航译《西方音乐史话》,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唯一了解贝多芬的方法就是去熟悉他的交响曲,他的九部交响曲反映了他从早期到晚期的生命,它们是标准器乐曲的精髓,是世界上最悦耳、最深刻的音乐。1802年到1804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三交响曲》准备献给让他寄予崇高理想的拿破仑,他的知心朋友辛德勒说:“他(贝多芬)热爱共和主义的原则……他是无限自由和民族独立的拥护者……他希望大家都能够参与管理国家政府……他希望法国进行普选,但愿拿破仑波拿巴能把它实现,并因此奠定人类幸福的基础。”正当这部作品完成并准备送往巴黎的时候,贝多芬从学生里斯那里得到了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他狂怒地喊道:“他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他撕毁了乐谱封面的献词,重新写了一个题目:为纪念一个伟大人物的英雄交响曲。
7.歌曲之王──舒伯特
〔材料〕弗朗兹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附近的莱赫滕塞尔,1828年11月19日死于维也纳。舒伯特(FranzSchubert)是真正的维也纳之子,除了去乡间的短暂旅行,他从未离开过维也纳。父亲是一名小学校长,母亲是一名厨师。他最早学习过小提琴、风琴、音乐理论和声乐课。15岁舒伯特开始创作艺术歌曲──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艺术歌曲,这使他成了这种新音乐体裁的第一个伟大作曲家;他16岁创作了第一部交响曲,次年他又写了一部弥撒。
或许由于贝多芬──他是那时的音乐中心人物,这个年轻人从未得到应有的荣誉,1826年在维也纳首次举办了他的作品音乐会时,德国报纸充满赞扬,而本地的报纸却置若罔闻。
在舒伯特短短一生的最后一年(1828)时得了病,但他仍创作了他的第九交响曲《伟大》以及为钢琴而作的F小调双钢琴幻想曲和他最知名的歌曲小夜曲。
作品:9部交响曲,15部弦乐四重奏,1部五重奏,21首钢琴奏鸣曲,11首即兴曲,7部弥撒,600首歌曲,15部舞台音乐,和其他管弦乐、室内乐和钢琴音乐。
最知名的作品:第八交响曲未完成,第五、六、九交响曲;《流浪者幻想曲》;歌曲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歌曲:《致音乐》、《云雀》、《谁是西尔维亚?》、《魔王》、《鳟鱼》以及与这首歌曲同名的钢琴五重奏。
──[美]安妮格雷著,李晓东、董晓航译《西方音乐史话》,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享有“歌曲之王”的称号,《小夜曲》选自他的声乐套曲《天鹅之歌》第四首。该套曲是音乐出版商在舒伯特逝世之后,将他的14首歌曲编辑在一起,以《天鹅之歌》为题出版。“天鹅之歌”暗示了这部套曲是舒伯特的绝笔,它如同天鹅临死前的歌唱一般美妙动听。《小夜曲》采用德国诗人雷尔斯塔布的诗篇谱写成,像其他“小夜曲”一样,以爱情为题材。内在而悠扬的旋律将人引入静谧的夜晚,感人至深。3/4拍的曲调,常常从第一拍的三连音或附点节奏上行跳至一个长音,体现内心深切的倾诉。乐句之间出现的钢琴间奏,是对歌声的呼应,意味着歌手所期望听到的回响。
弥撒:它是天主教弥撒祭曲活动演唱的歌曲,是宗教音乐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弥撒祭曲活动分为普通弥撒和特别弥撒两部分。普通弥撒所演唱的词和曲均固定不变,特别弥撒则根据教会所日历或婚丧等仪式有所不同。
8.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
〔材料〕小施特劳斯于1825年10月25日生于维也纳。他自小便具音乐天赋,6岁时写了第一首圆舞曲。老施特劳斯曾反对儿子从事音乐职业,但小施特劳斯的天赋和激情使父亲改变了对他的事业的限制。1844年,19岁的小施特劳斯在维也纳乐坛崭露头脚,由他父亲指挥上演了他的作品,从此,立志终生献身音乐事业。1849年父亲去世后,小施特劳斯把父亲的乐队同自己的乐队合并,并亲任指挥,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1863年,他被任命为宫廷圆舞曲厅指挥;1872年,赴美国访问,指挥演出获得成功;1894年,为庆祝他担任维也纳乐长50周年,举行了历时一周年的庆典活动;1899年6月3日,小施特劳斯逝世于维也纳,享年74岁。
──田可文、陈永编著《西方音乐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约翰施特劳斯之父与其同名,被称为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而他则被称为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也是位作曲家,曾写过150余首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他跟写过100多首的约瑟夫兰纳(1801—1843)一起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直至20世纪的今天,圆舞曲仍方兴未艾,保持着一定的影响。
圆舞曲来自于阿尔卑斯山地区流行的民间舞Landler,它是一种三拍子舞曲,19世纪初逐渐进入音乐之城维也纳,到19世纪中叶,达到了高峰,成为奥地利音乐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9.罗西尼
〔材料〕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GioachinoAntonioRossini,1792~1868)出身贫民,幼年曾随乡间戏班的父母流浪与意大利波隆纳地区的各村镇,他当过肉店及铁匠铺学徒。1806年进音乐学校学习,求学期间罗西尼就以自己美好的嗓音、聪颖的领悟力和初试歌剧而小有名气。罗西尼后来在自传中提到自学成才的路程,他通过大量抄写海顿、莫扎特等名家的乐谱来领悟音乐尝试创作。1810年罗西尼已接受威尼斯歌剧院经理的正式委约创作《结婚证书》,这部独幕滑稽剧(Farsacomica)是他为威尼斯剧院创作的9部歌剧中的第一部。滑稽剧《快乐的骗局》(1812)则是罗西尼首获成功的歌剧作品,整个20年代里它一直是意大利最流行的剧目。
──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页
罗西尼的主要成就在喜歌剧。18世纪末,意大利歌剧面临衰落的危机,正歌剧变成了歌唱家们竞技的化妆音乐会,喜歌剧则蜕化为供王公贵族消遣的闹剧。在欧洲各国民族歌剧兴起的时刻,罗西尼以他鲜明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在正歌剧和喜歌剧两个领域里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从而挽救了意大利歌剧的颓势,被誉为意大利歌剧艺术的复兴者。其喜歌剧代表作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在这部歌剧中他讽刺和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无能,通过费加罗的机智和勇敢形象地表现了平民阶级的革命精神。罗西尼以爱情为借喻,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自由的向往。在音乐创作上,这部作品继承了意大利喜歌剧的传统,又有所革新。但罗西尼毕竟生活在王政复辟的年代,后来又成为欧洲各国君主、贵族的上宾,有时也难免有迎合宫廷趣味的倾向,如过分追求音乐的华丽、精美和炫耀声乐技巧等,而且为了完成应接不暇的创作任务,有时在不同的作品中重复用同一曲调,这些都曾遭到各国进步艺术家的批评。尽管如此,罗西尼在歌剧发展史上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喜歌剧又称“谐歌剧”,是和正歌剧相对立的歌剧种类,盛行于18世纪。题材取自日常生活,音乐风格轻快幽默。它包括这样一些常见的特点:表现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具有喜剧因素,结尾往往是团圆或胜利,音乐轻快,用本民族语言等。喜歌剧主要流行在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洲的主要国家。这些国家的喜歌剧有着不同的特色。
10.威尔第
〔材料〕朱赛佩威尔第1813年生于布塞托。给威尔第带来最初声誉的《纳布科》于1842年公演,这是威尔第第一部与民族解放思想有关的、以历史英雄为题材的歌剧,剧中那著名的合唱“飞吧,思想,鼓起金色的翅膀”在1849年革命时期成为广泛传唱的爱国歌曲。含有同样创作动机的《伦巴迪人》、《厄尔南尼》、《阿蒂拉》和《麦克白》等都曾成为意大利争取独立斗争的有效武器,它们曾激起游行示威,也曾遭受奥地利检察机关的迫害。
──刘雪枫《西方音乐史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236页
《茶花女》是广大中国观众和读者所熟悉的一部作品,是三幕歌剧。剧本是皮阿威根据法国小仲马的同名悲剧改编而成,由威尔第作曲,皮亚维作词,1853年3月6日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词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中期的基本特点。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遭到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难怪《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马要说: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剧本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压迫下层市民的资产阶级偏见与世俗势力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它不仅饱含感情地写出了玛格丽特的不幸遭遇,为她的悲剧结局而叹息,而且突出了她那善良真诚的品格与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玛格丽特是一个沦落风尘但心地纯洁的女性形象。
11.普契尼
〔材料〕吉亚卡莫普契尼(GiacomoPuceini,1858年12月22日或23日生于鲁卡,1924年11月29日死于布鲁塞尔),他的音乐生涯开始于14岁时任教堂管风琴师,但在看了威尔第歌剧《阿伊达》的演出后,他决定创作歌剧。1880年他进入米兰音乐学院。普契尼第一部作品是独幕歌剧《群妖围舞》(1882),为参加创作比赛而作,却遭拒绝,但引起出版商邱里奥里卡狄的注意,他后与普契尼结下终生友谊。在创作另一部失败的歌剧《埃德加》(1889)后,普契尼创作了《曼侬列斯科》(1893),使他一举成名。
──[美]安妮格雷著,李晓东、董晓航译《西方音乐史话》,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249页
普契尼是旋律大师,擅长刻画热烈的、哀婉动人的情感,鲜有作曲家能与之匹敌。他对戏剧有极高天赋,这使他的作品具有真实的戏剧效果。他最优秀的音乐只需几个音就可以抓住听众的心,他的歌剧没有序曲,仅用短短的引子暗示气氛。他是个真正的艺术家,受到自德彪西到勋伯格的影响。他知道自己的限度在哪里,从不越过。他的名言是“上帝用他的小指碰了我,他告诉我只为剧场而写,我遵循他的教导”。
12.法国作曲家比才
〔材料〕乔治比才(GeorgesBizet,1838—1875),10岁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古诺和巴列维。他写了不少器乐作品,钢琴二重奏《儿童游戏》被改成管弦乐小组曲广为流行。他创作了许多歌曲,最为有名的是《卡蒂兹的少女》。因两次心脏病打击过早地结束了他这位天才的音乐生涯,但他的歌剧《卡门》却经久不衰。
──[美]安妮格雷著,李晓东、董晓航译《西方音乐史话》,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卡门》不仅在法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在总的音乐风格上代表着一个完全崭新的方向。这里没有任何人为创作的东西,一切都是带着粗犷的力量和天然性表现出来的,这是一个具有极其集中表现力的民间戏剧,这种特点在法国的大歌剧中是看不到的。
13.瓦格纳
〔材料〕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Wargner,1813—1883)的身影笼罩了其他作曲家,他的冗长而庞大的歌剧讲述神秘的日耳曼主题。由于参与政治活动,他被迫逃离德国,居住在瑞士,1864年,在穷困潦倒中,巴伐利亚年轻的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救了他,这是个喜欢赞助艺术的国王。逐渐地,瓦格纳的歌剧被人所接受。他说服拜罗伊特市政局,在私人捐资下,建造他计划经年的大剧院,他没有像传统剧院那样设计回廊和包厢,而是建成扇形的舞台,乐队隐藏在观众视线之外。此后这种设计为许多剧院所仿效。1876年瓦格纳终于能在此上演他庞大的《指环》,它由4部神话歌剧组成:《莱茵河的黄金》、《女武神》、《席格弗里德》和《神界的黄昏》。除了因战争原因,瓦格纳音乐节自1892年每年起如期举行。
──[美]安妮格雷著,李晓东、董晓航译《西方音乐史话》,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240页
理查德瓦格纳不仅是德国歌剧最伟大的作曲家,也是19世纪音乐史的关键人物。瓦格纳虽然从小即对音乐表现出异常的敏感,但是他最迷恋的还是诗歌,尤其偏爱希腊罗马文学,写剧本是他的梦想。瓦格纳成功地将哲学、历史、神话、文学、诗、音乐、人生、手势表演、造型艺术等等全部纳入了他的音乐戏剧。
《尼伯龙根的指环》这部规模巨大的史诗包含两个戏剧主题:众神的毁灭和人类的解脱。但详细的剧情却充满十分复杂的哲理,其中既有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也有基督教与异教的合流;众神之主沃坦更是由开始的悲观主义者转变为乐观主义者。这么多彼此对立、互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存在于一部作品当中,却丝毫不使人觉得别扭,正是这些矛盾才使得作品丰富多彩、千变万化,才造成了它的崇高伟大。
14.俄国的柴可夫斯基
〔材料〕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3月7日生于俄国沃特金斯克,1893年11月6日死于圣彼得堡。俄国最有名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PeterIlyichTchaikovsky)诞生于俄国欧洲部分的乌拉尔山区,父亲是矿业工程师。他是个敏感的孩子,在学习钢琴时并未展露出出众的才华。10岁时全家迁往圣彼得堡,他被送进法律学校。他不想与母亲分开,可是14岁时他母亲就去世了,这深深地打击了他。19岁他从学校毕业成为法院的一名律师。在此职位上他干了三四年,但这期间他逐渐投入到音乐活动之中,师从杰出的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1863年他辞职专心于音乐,进入新建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在这里,他学习了两年。
柴可夫斯基遇到数不清的挫折: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题献给尼古拉鲁宾斯坦,却被其称为无法演奏的,他的小提琴协奏曲题献给奥尔,也遭到同样的命运;1877年他的舞剧《天鹅湖》也由于交响性太强而未获成功;而《睡美人》、《胡桃夹子》首演也均告失败。那时绝大多数的芭蕾舞音乐都是一系列的曲调连缀,而后续者方才证明了柴可夫斯基提升了芭蕾音乐的品位;20世纪,斯特拉文斯基、哈恰图良、普罗科菲耶夫、科普兰、伯恩斯坦等作曲家效仿柴可夫斯基,也创作了很多舞剧音乐。
──[美]安妮格雷著,李晓东、董晓航译《西方音乐史话》,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浓郁的俄罗斯风格与气质,却也是别的作曲家所难以相比的,在俄罗斯以及东欧的作曲家当中,他与浪漫主义音乐的关系最为密切,他的作品更多体现的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抒情特色。真挚的情感、生动的形象、高度完善的技巧,使他成为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同时也是欧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内容深切地表达出沙皇统治下俄国知识阶层的苦闷、彷徨、幻想与忧郁。
15.格林卡
〔材料〕格林卡(1804—1857),他没有上过音乐学院,那时俄国也没有音乐学院。他是向家庭教师、农奴乐师学会了弹钢琴和拉小提琴的。他二十岁才开始进行音乐创作,后来去意大利研究意大利歌剧的创作,四年后回国,并进入创作的全盛时期。三十二岁时,他完成了歌剧《伊凡苏萨宁》,这是具有高度艺术水准并享有国际声誉的第一部俄罗斯歌剧。
──刘雪枫《西方音乐史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192页
歌剧《伊凡苏萨宁》中以反抗入侵者的俄国农民为主人公,表现了俄国各阶层不断高涨的民族自尊心。音乐方面虽有借用意大利和法国歌剧的成分,但是其中的宣叙调写作和旋律写作非常具有个性和俄罗斯的民族性。
16.苏萨
〔材料〕约翰菲利普苏萨(JohnPhillpSousa,1854年生于华盛顿,1932年死于宾夕法尼亚州雷丁),他被作为小提琴家培养,然而却精通钢琴和各类管乐器。年仅13岁他就在美国缅因州乐队见习。5年后,他在剧院乐队演奏小提琴。1880年,28岁的他被任命为缅因州乐队的领导者,这是一支资格最老的乐队,并且是美国总统的官方乐队,当苏萨上任时,乐队充满敌意,但当一场惊心动魄的排练过去,证明任命完全正确,苏萨把这个乐队变成了全国最好的乐队之一。
──[美]安妮格雷著,李晓东、董晓航译《西方音乐史话》,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苏萨还发明了苏萨风,这种大号能使声音传到各个方向。他的《星条旗永不落》、《华盛顿邮差进行曲》等等曲目始终是许多军乐队的必备节目。他的进行曲富于活力、色调丰富,其写作手法加强、增加了军乐队的表现幅度,完满地实现了作曲家的信念,即“一首好进行曲可以使只有一条木腿的人前进”。
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1.流行音乐
〔材料〕流行音乐,有时又称作通俗音乐,在英文中有的用作Popmusic,有的用作Prevailingmusic,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大众化的,通俗风行的音乐体裁。其主要特点是中等长度,有富于特色的歌唱性旋律,伴奏简单,节奏鲜明,和声顺畅浅显,传播渠道和范围广阔。流行音乐起源并发展于城市,是由专业音乐工作者创作,靠口头传播而流行起来的歌曲或乐曲。
──李荣忠编著《吉他与流行音乐潮》,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
流行歌曲通常旋律优美,节奏鲜明。演唱者既不像摇滚歌手那样呐喊宣泄,也不像爵士乐手那样苛求技巧,而是更多的注重外在的表演,在演唱中造成一种典雅的艺术气氛,以达到预期的商业效果。流行音乐伴奏形式多以电声乐器为主,音色清丽悠扬,和声柔和浑厚,有时也辅以其他特色乐器。表演生活化,自然、潇洒、亲切、纯真,活动幅度中庸,或立或坐或动或行,有时夹以舞蹈动作,有很强的即兴性和交流性。词曲口语化,音符的切分、附点、疏密变化较多,节奏强烈、活泼。题材广泛,阴柔、阳刚之情均可表达,但通常以表现柔和愉悦情感的作品居多。
2.爵士乐
〔材料〕同可口可乐、口香糖一样,爵士乐也是正宗的美国货。从1619年开始,人口投机商们便开始了将非洲黑奴贩卖到美国的罪恶历史。从此,西部非洲的音乐也随黑人流传到了美国。黑人是非常擅长歌舞的,他们的劳动歌曲、舞蹈音乐、宗教音乐(即灵歌)、叙事歌曲和民谣极为丰富。当时新奥尔良的黑奴们,在日落以后常聚集在康果广场上,拿着从非洲带来的皮鼓、五弦琴(即班卓琴),敲着、奏着、唱着,用故乡的音乐怀念失散了的亲人,用强烈、刺激性的音响发泄胸中的激愤,在狂欢中求得暂时的超脱。到了19世纪中叶,这种自发的活动已形成黑奴们特有的娱乐活动。他们唱奏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固定的旋律,一切都是信口唱出,随手奏来。这就是爵士乐的开源。
目前,爵士乐已成为严肃音乐的劲敌,其流行的广度和影响的力度仅次于摇滚音乐,深受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人的喜爱。
──李荣忠编著《吉他与流行音乐潮》,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爵士乐音乐节奏粗犷,这使它迅速从新奥尔良流行到全美。最初,美国的爵士乐队只是伴舞乐队,它们用欧洲乐器演奏在文明社会未曾有过的非洲黑人音乐,并将这种音乐演化成了美国的音乐。故爵士乐从狭义上讲是一种美国的民族音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爵士乐队的技艺迅速提高。这使得爵士乐的影响力迅速提升,也使得爵士乐风靡全世界。
3.摇滚乐
〔材料〕同一般流行音乐相比,摇滚歌曲有以下几大特点:它多半以12小节为单位,加以反复,而一般流行歌曲则以8小节、16小节为单位,或坚守一首歌32小节的模式;从节奏上看,摇滚歌曲是由早年布吉乌吉每小节8拍发展而来,它的重音在后半拍,对贝斯的重视超过鼓;从和声上看,摇滚歌曲多半用变调而少用7个全音,它不是用最引人的旋律来打动听众,而是强调精神与感觉,用延长音的效果来“扩大知觉,解放自我,并发觉世界”。摇滚乐突出地标榜吉他和电子乐器的乐队风格,将乐器触弹成跳动式的合奏,并在间奏部分制造出即兴演奏的乐句。
──李荣忠编著《吉他与流行音乐潮》,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摇滚乐(Pockmusic)──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通俗音乐。由美国西部的乡村歌手在演唱中吸取黑人音乐的因素而逐渐形成。其中美国宗教歌曲,西部乡村音乐,黑人音乐中的节奏成分和布鲁斯音调等常融成一体。早期的摇滚乐多用吉他、钢琴、鼓、萨克斯管等乐器伴奏,音调奋亢喧闹,乐句简单而不断重复,节奏富有强烈的动力感,歌词内容多为学校生活、爱情等。60年代起转向反抗社会的主题。
4.蓝调音乐
〔材料〕蓝调音乐是黑人的思乡之曲。文明社会的最肮脏的历史,莫过于把黑人从非洲贩卖到美洲。1630年代,那些在美洲的可怜的黑人们,每到周末的时候,都聚到一起唱歌跳舞,在简单的吉他曲中诉说思乡情。他们在演唱中渐渐地融入了种植园的小调、地方民歌、宗教音乐甚至灵歌,逐渐形成了蓝调音乐。
蓝调歌曲在歌词与音乐上达成一种被公认的曲式,歌词包括三行诗节,往往是抑扬格五音步诗,以第二行重复第一行。音乐速度慢,由3个四小节乐句(12小节,与流行歌曲中常见的8或16小节不同)组成。其他技巧包括为避免蓝调本身的不和谐和声以及伴奏会有不和谐和声,而在旋律中引入破音,使演唱者能插入喊叫声或乐器演奏者可以即兴演奏。
到了20世纪,蓝调音乐促进了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蓝调音乐又叫布鲁斯(Blues)。20世纪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布鲁斯音乐人。乡村音乐、爵士乐都从布鲁斯获得灵感,促进了它们的革新和发展。
──王小岩、童小珍著《世界艺术5000年》,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页
这种音乐有一种很明显的特式,便是使用类似中国民俗唱山歌的“一呼一应”的形式进行,英文叫作“CallandReponse”。乐句起初会给人们一种紧张、哭诉,无助的感觉,然后接着的乐句便像是在安慰、舒解受苦的人,就好像受苦的人向上帝哭诉,而其后得到上帝的安慰与响应,所以蓝调音乐很着重自我情感的宣泄和原创性或即兴性。这种即兴式的演奏方法,后来慢慢地演变为各种不同类形的音乐,如RockandRoll、Swing、Jazz……所以蓝调亦是现代流行音乐的根源。在听蓝调音乐的时候,你会发觉它们好像都依着一个相同的曲式来进行。其中原因是因为蓝调音乐会常用到一种标准曲式,名为12BarBlues。
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诞生与卢米埃尔兄弟
〔材料〕如果在黑暗中点燃一根火柴,然后吹灭,你会发现眼睛里还残留着火光的影像。真正的电影是在摄影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的连续摄影来自于一次有趣的争吵。一次,有几个美国人为了证实马跑的时候有几个蹄子落地而争论不休。于是他们想出把这一过程拍下来的办法。从1872年到1878年共拍了5年才成功。这就是摄影机的雏形。1893年夏天,法国里昂的一位照相师在巴黎旅行时看见一家商店里放着几只大黑箱,每只箱子前都坐着一个人在看箱子里的东西。于是他也交了几个钱坐下来看。箱子里的灯亮了,有许多真人一样的小人动了起来,他觉得非常有趣。此人就是卢米埃尔兄弟的父亲。后来他花了6000法郎买了一个爱迪生发明的被称为“电影视镜”的大黑箱,想进行改进但没有成功。这个工作一年后由奥古斯特和路易完成了。他们在幻灯机的基础上把“电影视镜”改进成真正的银幕放映机。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的“大咖啡馆”,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12部影片,每部只有一分钟。这就是电影诞生之日。
──潘天强著《西方电影简明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电影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个企业,它不像其他艺术那样可以单枪匹马地进行创作,可以孤芳自赏,脱离广大群众而独立存在。作为一门艺术,电影又兼有造型和叙事的元素,同时作用于视觉和听觉。因此,电影中现代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便不可避免地具有某些特殊的因素。
现代主义进入电影,要比它进入诗歌、绘画、音乐等晚一二十年。1907年至1914年,立体主义流行一时,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则还处在幼年时期:无声的长故事片刚刚出现,蒙太奇技巧还在萌芽阶段。但电影毕竟是一种“二十世纪的艺术”,它对其他艺术的影响有着极强的接受力,所以在不多几年之后,在现代主义艺术滋生的欧洲便开始了一场电影先锋运动,这是现代主义在西方电影的第一次兴起。
2.电影艺术之父──格里菲斯
〔材料〕美国著名电影导演格里菲斯(DavidWarkGriffith,1875—1948)在卢米埃尔和梅里爱的再现美学和表现美学争斗中吸取了两者的长处,并把以前所有导演的点滴发明加以融会贯通,使电影发展有了一次大的飞跃。格里菲斯成了两种电影美学体系的第一个仲裁者,也是电影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从1908年起格里菲斯兼任导演,他以每星期两部影片的速度,四年间拍了四百多部影片。但是这四年只是格里菲斯的实习期,他的影片大多数是模仿梅里爱的,也继承了卢米埃尔的一些风格,还受到意大利历史电影的影响。这一过程使格里菲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开始进行一些技巧实验。在拍摄了若干部平庸的影片之后,在1915年拍摄了电影史上的不朽名作《一个国家的诞生》,从此名声大振。
──潘天强著《西方电影简明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在格里菲斯之前,构成影片的单位是场景──摄影机方位固定不变的场景。一般的影片是一部片子一个场景,长一点的片子可能有若干个场景。但这些东西并没有使电影同舞台演出分家,剪和接无非是幕落和幕启的同义词。由于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的根本元素是摄影机的运动性,即一个镜头或同一个镜头内部拍摄方位和距离的或快或慢的变化,所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朝着电影艺术的独立性迈出的头一步,便是影片构成单位的变更:从场景变为镜头,由若干镜头构成一个场景,再由若干场景构成一部影片。
这重要的头一步就是出现在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及其以后拍摄的《党同伐异》里,这样,格里菲斯就把电影从戏剧中解放出来,使电影真正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
3.有声影片
〔材料〕许多人倾向于认为声音只是影片的实际基础──活动画面的附属品。这些观众认为银幕上的人与物自然会产生适当的音响。但正如我们看到的,在电影制片过程中,声带和画面是分开制作的,在处理上有独立性和灵活性。
音响对影片有许多用途。首先,它调动了人的另一感官。使我们能在使用视觉的同时使用听觉。(在1926年录音技术引进之前,已有交响乐团、风琴和钢琴为默片伴奏,说明这得到人们的承认。)声音可以积极地影响我们对画面的解释。克利斯马克尔在《西伯利亚来信》的一段戏里显示出音响改变我们对画面感受的力量。马克尔把一段胶片重复使用了三次:一辆公共汽车超过小汽车的一个镜头和工人铺路的三个镜头。但每次出现时的配音都截然不同。按顺序把这三段配音排在一起加以比较,画面的相同更加强了文字的不同。观众会根据配音对完全相同的画面作出完全不同的解释。
──孙志强、吴恭俭主编《电影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294页
4.苏联电影
〔材料〕1917年开始执政的苏维埃政府面临着重新建设的任务。俄国当时是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之一,战争打垮了古老的使大多数人民贫困无知的封建制度,但全国也陷于动乱之中。就在这个时候,列宁在1918年宣布:“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这表现出一个革命导师对这门处于幼年时期艺术的极度的敏感,认识到这门艺术巨大的潜力和宣传教育的作用。在列宁的直接关怀下,1919年,苏联宣布电影企业国有化,隶属于教育人民委员会,并为训练干部和培养研究人员成立了国立电影大学。
──潘天强著《西方电影简明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苏联国立电影大学一位最早和最有影响的研究工作者库里肖夫教授(1899—1970)原来是一位青年画家。库里肖夫主张电影的素材就是影片的片断,而构成的方法则是按一种特殊的、创造性的次序把片断连接起来。他坚持认为电影艺术并不开始于演员的表演和各个不同场面的拍摄,这些不过是准备素材的阶段而已。在导演开始把各种不同片断连接起来的那一刻,电影艺术才算开始,因为把片断按照各种不同的次序和各种各样的组合方式剪辑起来,导演就得到各种不同的结果。
5.爱森斯坦和《战舰波将金号》
〔材料〕爱森斯坦(1898—1948)出生在一个建筑师的家庭,从小受到旧俄罗斯文化艺术的影响。为了继承父业,他进了彼得格勒工程学院,学习修路、架桥和操作机器。同时他还在剧院和博物馆广泛接触帝俄时代的造型艺术和戏剧艺术,这为他以后从事蒙太奇电影理论研究和电影创作打下了基础。1918年,他参加了红军,走上了国内战争的前线,参加过保卫战,做过美术宣传工作,后来又被派往总参谋部研究东方语言,学过日本象形字,这与他日后热衷于理性电影很有关系。
1924年他拍了第一部影片《罢工》。爱森斯坦一生的道路比较曲折,有过震惊世界的成功,也有惨重的失败,从他的曲折道路中可以总结出,他一直是在内容与形式、隐喻与叙事、理性与感性三个问题上徘徊,每当他从内容出发、从生活出发、从感性出发去寻找蒙太奇的适当表现方式就成功,反之就失败。他的第一部影片《罢工》就是失败的例证。
──潘天强著《西方电影简明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所谓电影的隐喻,就是用类比的方法,按蒙太奇的原则把两个以上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产生一种转移对照物的效果,比如把情人相会与蜜蜂采蜜两个镜头连接在一起,就会使人自然联想到甜蜜的爱情。《战舰波将金号》是爱森斯坦成功地运用隐喻、对比、夸张等一系列蒙太奇手法的电影范例,这部影片至今仍被公认为世界电影史上的最佳影片之一。这部影片是为了庆祝俄国革命十周年而拍,1925年苏联政府指示爱森斯坦拍摄一部记录1905年一次流产兵变的真实事件。
蒙太奇: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义为“构成、装配”,用于电影方面有剪辑和组合之意,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方法。一部影片是由许多不同的镜头组成的,因此在电影创作中,需将全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分为许多不同的镜头,分别拍摄完成后,再按照原定创作构思,把这许多分散的、不同的镜头有机地组接起来,使之通过形象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产生连贯、呼应、悬念、对比、暗示、联想等作用,从而形成各个有组织的片段、场面,直至一部完整的影片,这种表现方法通常称为蒙太奇。

音乐与影视艺术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19世纪和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影视艺术的产生发展。19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音乐艺术呈现出了多样性和民族性。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爵士乐和摇滚乐先后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在民族音乐的推动下,世界音乐日益走向繁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9世纪末以后,影视艺术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出现,并发挥了日益重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19世纪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结合时代的变化理解20世纪的音乐流派及发展方向。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认识音乐的发展与时代变迁间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全面评价摇滚乐。影视艺术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作用;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平和审美情趣。影视艺术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作用;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平和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的音乐产生的背景;进行音乐欣赏,进入音乐情境,加深对音乐意境的理解并形成对不同类型音乐的进一步认识。主要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影视素材,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音乐名作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学习音乐家执着追求、热爱生活的精神和爱国情操。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进程;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难点:现代主义音乐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四、学情分析
同学们通过音乐课对于音乐的一些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对于音乐有一定的鉴赏能力。特别是很多同学迷恋于流行歌曲和丰富多彩的影视艺术。但是对于音乐与影视的发展与时代变迁间的关系,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等一些基本原理则不能理解。
五、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小组竞赛、讨论质疑
六、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本课。根据兴趣分为古典主义音乐组、浪漫主义音乐组、流行音乐组(又可分为爵士乐组、摇滚乐组)等四个小组,分别通过互联网或图书查找其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的图片、生平、代表作简介及欣赏并做成课件;有音乐特长的同学准备表演。
2.教师:课前根据学生的兴趣将其分组;指导并监督学生完成各自任务;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向音乐老师请教,以便更好地调控课堂;制作本课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流程

本课引言由照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介绍了乐圣贝多芬和他的故事。建议教师播放一段贝多芬的音乐片段后以谈话法和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引言内容。问题:听了贝多芬的音乐以后,谈谈你听后的感受。它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19世纪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
第一,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文艺格局的面貌发生了变化。
第二,各国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使音乐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民族性。
(2)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第一,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教材介绍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和发展、主要特点以及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兴起和发展。浪漫主义音乐是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于19世纪初兴起,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19世纪中期走向鼎盛时期。
2)主要特点。浪漫主义音乐与19世纪以前的古典主义音乐不同。古典主义音乐崇尚理性、重视规范、要求感情的节制和形式,而浪漫主义音乐一则着重感情的抒发和个性化的心理刻画、注重音乐中的诗情画意,感情热烈而奔放。二则在音乐作品中大量弘扬民族特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乐派。
3)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浪漫主义音乐家灿若群星,他们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德意志的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及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时期的代表,有“乐圣”之称。
浪漫主义音乐在歌剧中也取得了辉煌成就。意大利罗西尼的作品旋律优美、技艺精巧。他还是美声唱法的开创者。威尔第的音乐作品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富有民族特色,对当时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人们尊称他为“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法国的比才的代表作品《卡门》是世界最优秀的歌剧作品之一,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法国音乐追求精巧形式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德意志瓦格纳的作品极有独创性。他用近20年的时间完成的巨作《尼布龙根的指环》具有鲜明的德意志民族特色。
第二,民族乐派。民族乐派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和东欧地区。《天鹅湖》《胡桃夹子》至今仍焕发着生命力,受到人们的喜爱。
19世纪的音乐以浪漫主义音乐为主。教材介绍了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杰作,它们几乎都是世界级音乐大师和世界名曲。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择播放风格不同的几个音乐片段,让学生体会音乐的语言并在鉴赏中比较分析其特色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共同特点。
二、20世纪世界的音乐发展变化
(1)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
20世纪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心理和思维方式,这些推动了音乐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主义音乐兴起。在众多的流派中,流行音乐脱颖而出。
(2)流行音乐的发展及评价
第一,流行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
(1)一战后至二战前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Jazz)。爵士乐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源于美国南部新奥尔良的一种流行音乐,是美国黑人从非洲带来的传统音乐与欧洲音乐长期融合的产物。
(2)二战后的流行音乐中有摇滚乐、蓝调和新的爵士乐“比博普”。
(3)20世纪70年代以后,音乐风格更加多样,表现在具有即兴性、强调借助和运用电子手段、注重话筒的操纵技术、商业化倾向日趋明显。流行音乐的发展日益走向繁荣。第二,对20世纪流行音乐的评价。流行音乐反映了现代社会青少年一代的情绪追求,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流行音乐是突破传统、缓解竞争压力、宣泄喜怒哀乐的一种最直接方式。日益繁荣的流行音乐活动也改变着人类的娱乐和生活方式。
(3)当代音乐的发展趋势和走向繁荣的原因
当代音乐具有大众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伴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些因素促进了当代音乐的日益繁荣。
教学建议: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流派纷呈、风格多样。不仅继承和发展了20世纪前的音乐精粹,还出现了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流行音乐。教材重点阐述了流行音乐的不同风格和发展方向。这些内容是同学们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师生对话、同学辩论和同学表演中体会音乐的魅力,深刻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了电影起源和发展的条件。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19世纪末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学科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建议:本目教材识记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要求较高,指导学生多看书总结、整理电影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并注意与两次科技革命相联系。同时影视、图片资料丰富,建议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幻灯形式进行适当补充,但由于课时限制,对教材中提到的经典片不可能面面俱到,可指导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了解。
(2)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讲述电视系统研制成功的过程时,建议教师借助多媒体形式,适当补充资料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关于电视艺术的普及应用,建议教师从电视艺术普及的条件、时间及表现三方面把握教材。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结合本节整体教材指出电视艺术普及的条件:电子技术等方面的进步,社会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及商业利润的驱动。建议教师从电视机研制、电视转播、电视节目制作三方面稍作补充,如: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晶体管电视迅速发展到集成电路电视,目前,电视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和多用途化迈进;电视转播也由卫星传播到卫星直播。
(3)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
教材主要写了五个方面:(1)影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2)直接引领着文明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3)影视艺术与其他艺术既区别又联系,它通过特有的技术手段,使人感受到视觉冲击和心灵启迪。(4)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5)由于电视本身的特点,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空中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主要由电视、广播、网络这三种远程教育方式构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不是面对面,而是通过电视荧屏来实现。
九、板书设计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浪漫主义音乐1、电影
(1)特点(1)产生
(2)代表(2)代表作品
2、歌剧2、电视
(二)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1)产生
(1)现代主义音乐(2)影响
(2)摇滚乐
十、教学反思
1.现代主义音乐怎样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思路引领: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和分析。
2.电影、电视对人类社会生活有哪些重要影响?
思路引领:从电影艺术与特定时代的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和人类思想、情感的互动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观察。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教学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教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教学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19世纪和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影视艺术的产生发展。19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音乐艺术呈现出了多样性和民族性。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爵士乐和摇滚乐先后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在民族音乐的推动下,世界音乐日益走向繁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9世纪末以后,影视艺术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出现,并发挥了日益重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19世纪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结合时代的变化理解20世纪的音乐流派及发展方向。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认识音乐的发展与时代变迁间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全面评价摇滚乐。影视艺术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作用;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平和审美情趣。影视艺术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作用;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平和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的音乐产生的背景;进行音乐欣赏,进入音乐情境,加深对音乐意境的理解并形成对不同类型音乐的进一步认识。主要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影视素材,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音乐名作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学习音乐家执着追求、热爱生活的精神和爱国情操。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进程;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难点:现代主义音乐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四、学情分析
同学们通过音乐课对于音乐的一些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对于音乐有一定的鉴赏能力。特别是很多同学迷恋于流行歌曲和丰富多彩的影视艺术。但是对于音乐与影视的发展与时代变迁间的关系,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等一些基本原理则不能理解。
五、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小组竞赛、讨论质疑
六、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本课。根据兴趣分为古典主义音乐组、浪漫主义音乐组、流行音乐组(又可分为爵士乐组、摇滚乐组)等四个小组,分别通过互联网或图书查找其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的图片、生平、代表作简介及欣赏并做成课件;有音乐特长的同学准备表演。
2.教师:课前根据学生的兴趣将其分组;指导并监督学生完成各自任务;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向音乐老师请教,以便更好地调控课堂;制作本课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流程

本课引言由照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介绍了乐圣贝多芬和他的故事。建议教师播放一段贝多芬的音乐片段后以谈话法和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引言内容。问题:听了贝多芬的音乐以后,谈谈你听后的感受。它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19世纪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
第一,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文艺格局的面貌发生了变化。
第二,各国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使音乐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民族性。
(2)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第一,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教材介绍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和发展、主要特点以及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兴起和发展。浪漫主义音乐是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于19世纪初兴起,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19世纪中期走向鼎盛时期。
2)主要特点。浪漫主义音乐与19世纪以前的古典主义音乐不同。古典主义音乐崇尚理性、重视规范、要求感情的节制和形式,而浪漫主义音乐一则着重感情的抒发和个性化的心理刻画、注重音乐中的诗情画意,感情热烈而奔放。二则在音乐作品中大量弘扬民族特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乐派。
3)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浪漫主义音乐家灿若群星,他们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德意志的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及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时期的代表,有“乐圣”之称。
浪漫主义音乐在歌剧中也取得了辉煌成就。意大利罗西尼的作品旋律优美、技艺精巧。他还是美声唱法的开创者。威尔第的音乐作品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富有民族特色,对当时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人们尊称他为“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法国的比才的代表作品《卡门》是世界最优秀的歌剧作品之一,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法国音乐追求精巧形式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德意志瓦格纳的作品极有独创性。他用近20年的时间完成的巨作《尼布龙根的指环》具有鲜明的德意志民族特色。
第二,民族乐派。民族乐派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和东欧地区。《天鹅湖》《胡桃夹子》至今仍焕发着生命力,受到人们的喜爱。
19世纪的音乐以浪漫主义音乐为主。教材介绍了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杰作,它们几乎都是世界级音乐大师和世界名曲。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择播放风格不同的几个音乐片段,让学生体会音乐的语言并在鉴赏中比较分析其特色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共同特点。
二、20世纪世界的音乐发展变化
(1)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
20世纪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心理和思维方式,这些推动了音乐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主义音乐兴起。在众多的流派中,流行音乐脱颖而出。
(2)流行音乐的发展及评价
第一,流行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
(1)一战后至二战前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Jazz)。爵士乐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源于美国南部新奥尔良的一种流行音乐,是美国黑人从非洲带来的传统音乐与欧洲音乐长期融合的产物。
(2)二战后的流行音乐中有摇滚乐、蓝调和新的爵士乐“比博普”。
(3)20世纪70年代以后,音乐风格更加多样,表现在具有即兴性、强调借助和运用电子手段、注重话筒的操纵技术、商业化倾向日趋明显。流行音乐的发展日益走向繁荣。第二,对20世纪流行音乐的评价。流行音乐反映了现代社会青少年一代的情绪追求,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流行音乐是突破传统、缓解竞争压力、宣泄喜怒哀乐的一种最直接方式。日益繁荣的流行音乐活动也改变着人类的娱乐和生活方式。
(3)当代音乐的发展趋势和走向繁荣的原因
当代音乐具有大众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伴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些因素促进了当代音乐的日益繁荣。
教学建议: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流派纷呈、风格多样。不仅继承和发展了20世纪前的音乐精粹,还出现了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流行音乐。教材重点阐述了流行音乐的不同风格和发展方向。这些内容是同学们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师生对话、同学辩论和同学表演中体会音乐的魅力,深刻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了电影起源和发展的条件。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19世纪末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学科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建议:本目教材识记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要求较高,指导学生多看书总结、整理电影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并注意与两次科技革命相联系。同时影视、图片资料丰富,建议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幻灯形式进行适当补充,但由于课时限制,对教材中提到的经典片不可能面面俱到,可指导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了解。
(2)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讲述电视系统研制成功的过程时,建议教师借助多媒体形式,适当补充资料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关于电视艺术的普及应用,建议教师从电视艺术普及的条件、时间及表现三方面把握教材。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结合本节整体教材指出电视艺术普及的条件:电子技术等方面的进步,社会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及商业利润的驱动。建议教师从电视机研制、电视转播、电视节目制作三方面稍作补充,如: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晶体管电视迅速发展到集成电路电视,目前,电视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和多用途化迈进;电视转播也由卫星传播到卫星直播。
(3)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
教材主要写了五个方面:(1)影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2)直接引领着文明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3)影视艺术与其他艺术既区别又联系,它通过特有的技术手段,使人感受到视觉冲击和心灵启迪。(4)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5)由于电视本身的特点,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空中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主要由电视、广播、网络这三种远程教育方式构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不是面对面,而是通过电视荧屏来实现。
九、板书设计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浪漫主义音乐1、电影
(1)特点(1)产生
(2)代表(2)代表作品
2、歌剧2、电视
(二)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1)产生
(1)现代主义音乐(2)影响
(2)摇滚乐
十、教学反思
1.现代主义音乐怎样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思路引领: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和分析。
2.电影、电视对人类社会生活有哪些重要影响?
思路引领:从电影艺术与特定时代的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和人类思想、情感的互动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观察。

第八章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2.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背景
2、流派①浪漫主义
②意大利
3、俄国
4、美国
(二)20世纪的音乐
1、原因
2、特征
3、表现①爵士音乐
②摇滚乐a.原因
b.特点
c.代表
③音乐的多元化
(三)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1、条件⑴技术和物质
⑵动力
2、起源
3、诞生
4、发展⑴20世纪初
⑵1927年以前
⑶1927年
⑷1935年
5、进一步发展⑴二战后
⑵苏联
⑶意德
⑷印度
⑸中国
(6)美国
(四)、电视
1、原因
2、诞生⑴20世纪20年代
⑵1928年
⑶1929年
3、发展⑴1930年
⑵1936年
⑶40年代初
4、进一步发展:⑴二战后
⑵20世纪90年代
(五)、影视艺术的影响(丰富精神生活、改变生活方式、加快信息传递)
1、影视艺术是
2、影视艺术有
3、影视艺术对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19世纪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结合时代的变化理解20世纪的音乐流派及发展方向。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认识音乐的发展与时代变迁间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全面评价摇滚乐。影视艺术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作用;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平和审美情趣。影视艺术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作用;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平和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的音乐产生的背景;进行音乐欣赏,进入音乐情境,加深对音乐意境的理解并形成对不同类型音乐的进一步认识。主要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影视素材,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音乐名作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学习音乐家执着追求、热爱生活的精神和爱国情操。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4、重点: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进程;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5、难点:现代主义音乐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二、学习过程
(一)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发展状况,代表人物及作品有哪些?
(二)19世纪歌剧的辉煌成就的表现?

(三)民族乐派的兴起表现?

(四)20世纪世界音乐的兴起,代表作品及影响有哪些?

(五)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三、反思总结
1.现代主义音乐怎样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2.电影、电视对人类社会生活有哪些重要影响?

四、当堂检测
1.18~19世纪之交,欧洲音乐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A.从古典主义音乐向现代主义音乐过渡B.从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
C.从浪漫主义音乐向现实主义音乐过渡D.从古典主义音乐向现实主义音乐过渡
2.1804年春,贝多芬完成《英雄交响曲》并题写了“贝多芬献给波拿巴”的献词;当得知拿破仑称帝时,他将总谱写有献词的封面撕下,并在后来出版时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英雄而作”。这一事实主要反映了贝多芬()
A.注重不断提高音乐创作水平B.敢于正视并修正自己的错误
C.具有反封建与争民主的精神D.具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思想
3.他的音乐有如雾里看花,具有朦昽的意境,捕捉无定型的流动体(如云、风、气味等)运动时的瞬间印象,把它们用绝妙的音色、和声等表现出来。”这个音乐家是()
A.贝多芬B.德彪西C.毕加索D.莫奈
4.爵士乐与摇滚乐主要流行期的分水岭是()
A.冷战B.一战C.二战D.苏东剧变
5.“猫王”普莱斯利给青少年造成巨大震撼的作品属于()
A.爵士乐B.西部音乐C.乡村音乐D.摇滚乐
6.电影属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C.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物D.信息时代的产物
7.1935年后,电影具备了三要素
①画面②声音③色彩④动作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法国与意大利决赛的现场直播,吸引了几十亿电视观众。这最主要体现了电视的哪一项功能()
A.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资讯B.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娱乐要求
C.把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品展示给世人D.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9.李宇春,这个热爱音乐、拥有良好修养和单纯梦想的中国大学生,成为了一个微妙的符号。湖南电视台电视节目《超级女声》体现了电视的哪一种功能()
A.资讯传播B.新闻报道
C.大众娱乐D.艺术鉴赏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8世纪,音乐界诞生了一位真正的伟人,那就是近代史上的伟大的音乐家路德维斯冯贝多芬。贝多芬早年深受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毕生追求自由和民主的理想。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在创作盛年双耳失聪,生活上也多次失意,他决意要把握住命运的咽喉,向命运挑战。在今天,贝多芬的名字不仅代表了登峰造极的古典音乐,而且是一种崇高理想和追求的象征。
在波恩市塑造的贝多芬巨型头像
材料2:音乐用自己的音调形象概括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过
程。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可以听到酷烈的战争,威武的进军
和胜利,听到革命进行曲的音调和节奏。他的第五交响曲的结尾部分就是如此。——鲍烈夫《美学》
回答(1)贝多芬是哪国人?生活在哪一时代?它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哪些?
(2)贝多芬在音乐发展史上的地位如何?
(3)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的理解。
五、课后练习与提高
1.最近采用3D技术的美国电影《阿凡达》在世界各地热播,尤其在青年人中引起一股“外星人”热潮。电影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有①影响社会风尚的变化②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④暴力、低级趣味电影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⑤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⑤
2.文学艺术往往反映了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的变迁,表达作者的情感。《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表达了作者
A.歌颂人间的美、善与光明B.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
C.对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担忧D.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3.右图是2008年夏天最为火爆的一部动画片《功夫熊猫》,它是由被称为电影梦工厂的公司制作的。此动画片的出品
公司应该是:()
A.好莱坞
B.华纳电影公司
C.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D.香港电影公司
4.实验中学艺术小组决定建立一个绘画艺术网站,展示现代绘画艺术的成就。下列各项,你认为能入网页的是:()
A.达芬奇及其《最后的晚餐》 B.凡高及其《向日葵》
C.毕加索及其《格尔尼卡》 D.卓别林及其《摩登时代》
5.十八、十九世纪之交,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为这两大乐派架起桥梁的是一位德国音乐大师,他一生创作的不朽作品不包括()
A.《牧神午后前奏曲》B.《英雄交响曲》C.《命运交响曲》D.《田园交响曲》
6.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一个客厅,而贝多芬(1770-1827)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共和制度的确立B.封建等级观念被削弱.
C.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D.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教案(人教版必修3)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19世纪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结合时代的变化理解20世纪的音乐流派及发展方向;
(2)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认识音乐的发展与时代变迁间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全面评价摇滚乐;影视艺术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作用;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
(3)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平和审美情趣。影视艺术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作用;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平和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的音乐产生的背景;
(2)进行音乐欣赏,进入音乐情境,加深对音乐意境的理解并形成对不同类型音乐的进一步认识;
(3)主要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影视素材,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音乐名作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学习音乐家执着追求、热爱生活的精神和爱国情操;
(2)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1.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进程;
2.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系统讲解与多媒体相结合,构建知识体系;
2.探究问题,课堂讨论,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1.“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19世纪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
①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文艺格局的面貌发生了变化。19世纪上半期欧洲一些国家如英、法、德意志、意大利、奥地利等国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力量日益壮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音乐艺术逐渐从封建主义的束缚和教会的压抑下解放出来,开始走向更广阔的社会阶层,更深刻地表现人性,反映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
②各国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使音乐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民族性。19世纪的欧洲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维也纳体系的建立、1848年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等重大事件,这期间由于国情不同各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有所不同:法国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巩固资产阶级革命已取得的成果;德意志、意大利需要完成国家的统一;俄国需要消灭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而东欧地区许多弱小和落后的国家则要完成反抗外来压迫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在这种形势下,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音乐家把对现实的不满和困惑以及自己的追求倾注在音乐的创作中,使音乐的发展呈现出了多样性和民族性。
(2)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①欧洲浪漫主义音乐。
a.兴起和发展。浪漫主义音乐是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于19世纪初兴起,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19世纪中期走向鼎盛时期。
b.主要特点。浪漫主义音乐与19世纪以前的古典主义音乐不同。古典主义音乐崇尚理性、重视规范、要求感情的节制和形式,而浪漫主义音乐一则着重感情的抒发和个性化的心理刻画、注重音乐中的诗情画意,感情热烈而奔放。二则在音乐作品中大量弘扬民族特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乐派。
c.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浪漫主义音乐家灿若群星,他们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德意志的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及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时期的代表,有“乐圣”之称。其作品题材十分丰富,有钢琴奏鸣曲、交响乐和室内乐等,如《悲怆》《月光》《田园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都被列入世界名曲。奥地利的舒伯特不到20岁就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创作生涯。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被称为“歌曲之王”。《小夜曲》是其代表作品之一。此外还创作了交响乐、室内乐和钢琴音乐等作品。奥地利的小约翰施特劳斯不到7岁就写出了第一首圆舞曲,他创作的《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圆舞曲闻名于世,有“圆舞曲之王”之称。法国的柏辽兹是浪漫主义标题交响曲的创立者,代表作品是《幻想交响曲》。这是一部有文学标题的、浪漫主义的和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它的副标题是“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断”,五个乐章的情节线索通过比较详细的文字标题提供给听众。《幻想交响曲》受到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的很大影响,表现出更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
浪漫主义音乐在歌剧中也取得了辉煌成就。意大利罗西尼的作品旋律优美、技艺精巧。他还是美声唱法的开创者。威尔第的音乐作品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富有民族特色,对当时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人们尊称他为“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其代表作品《茶花女》是名扬世界的巨作。普契尼的音乐除直接采用各国民歌外,还善于使用新手法。如《图兰朵》中就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代表作品还有《蝴蝶夫人》等。法国的比才的代表作品《卡门》是世界最优秀的歌剧作品之一,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法国音乐追求精巧形式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德意志瓦格纳的作品极有独创性。他用近20年的时间完成的巨作《尼布龙根的指环》具有鲜明的德意志民族特色。
②民族乐派。民族乐派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和东欧地区。民族乐派的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着重以本民族的民歌、民间舞曲为素材,采用本民族的英雄史诗、神话传说和人民解放斗争事迹为题材,并且将民族音乐的鲜明特点和古典主义音乐的优秀传统以及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风格紧密地结合起来,创作出大量既有独特艺术个性和民族感情,又有强烈艺术生命力的作品。他们通过自己的音乐创作,热情地歌颂自己伟大的祖国、民族和人民,反映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内心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俄国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和“俄罗斯乐圣”柴可夫斯基。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他创作的俄国第一部民族歌剧《伊万苏萨宁》描写了一位俄国农民把波兰军队引入歧路而光荣牺牲的故事,是一部爱国主义的歌剧。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着重内心刻画,旋律和配器富于表现力。《天鹅湖》《胡桃夹子》至今仍焕发着生命力,受到人们的喜爱。
2.20世纪世界的音乐发展变化:
(1)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
20世纪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心理和思维方式,这些推动了音乐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主义音乐兴起。在众多的流派中,流行音乐脱颖而出。
(2)流行音乐的发展及评价。
①流行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
a.一战后至二战前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Jazz)。爵士乐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源于美国南部新奥尔良的一种流行音乐,是美国黑人从非洲带来的传统音乐与欧洲音乐长期融合的产物。爵士乐风格多样、节奏性强,主要乐器是小号。爵士音乐不仅影响了其他流行音乐的形式,也影响了严肃音乐的创作。
b.二战后的流行音乐中有摇滚乐、蓝调和新的爵士乐“比博普”。其中摇滚乐(RockRoll)成为主流,原因有二:一是二战后音乐中电子技术的发展;二是新时代大众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尤其是青少年对突破传统的渴望。摇滚乐源于美国,是黑人音乐的节奏与白人乡村音乐和西部音乐的有机结合。摇滚乐强烈的节奏、以爱情为主题且简单直白的歌词以及演奏者身背吉他边歌边舞的演唱形式、奇特的装扮强烈地吸引着战后的新一代青年。摇滚乐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猫王”普莱斯利。英国的“甲壳虫”摇滚乐队也是风格独特的摇滚乐代表。他们的演奏对以后的摇滚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人们对摇滚乐的评价不一。
c.20世纪70年代以后,音乐风格更加多样,表现在具有即兴性、强调借助和运用电子手段、注重话筒的操纵技术、商业化倾向日趋明显。流行音乐的发展日益走向繁荣。
②对20世纪流行音乐的评价。流行音乐反映了现代社会青少年一代的情绪追求,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流行音乐是突破传统、缓解竞争压力、宣泄喜怒哀乐的一种最直接方式。日益繁荣的流行音乐活动也改变着人类的娱乐和生活方式。
(3)当代音乐的发展趋势和走向繁荣的原因。
当代音乐具有大众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伴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些因素促进了当代音乐的日益繁荣。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①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19世纪末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学科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电影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满足人们感性娱乐和精神需求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精神需求提高,需要不断地推出满足观众期待需求的作品。
(2)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19世纪末,少数先驱者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要10分钟。1924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地传出了静止图像。但有线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192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申请到光电显像管、电视发射器及电视接收器的专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电子电视”发收系统,成为现代电视技术的先驱。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1925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电视机。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由于显像管技术尚未完全过关,整个试验只持续了30分钟,收看的电视机也只有十多台,此举宣告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电视艺术的问世,是电视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
(3)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
①影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
②直接引领着文明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
③影视艺术与其他艺术既区别又联系,它通过特有的技术手段,使人感受到视觉冲击和心灵启迪;
④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⑤由于电视本身的特点,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空中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主要由电视、广播、网络这三种远程教育方式构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不是面对面,而是通过电视荧屏来实现。


19世纪以后,世界音乐与影视事业产生并飞速发展,它们的产生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产物,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它们已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380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