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预防疾病、增进健康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预防疾病、增进健康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
(1)概述健康及其条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关注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危害。
2.能力:
(1)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生活,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2)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3)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思路〗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关注教学的同时,有没有真正关注过我们的学生?关注他们的生命价值、生存状态和心理世界?今天的学生,观念之新,信息之灵,个性之飞扬,都为今天的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
上课前一周,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好地根据学生实际来制定教学方案,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健康知识的理解和青春期心理测试等。结果我发现了以下问题:步入青春期的初一学生对发生在自身和家人身上的各种生理现象充满好奇,但对已学过的人体各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仍缺乏全面而正确的了解;许多学生对自己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并不知晓,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此外,学生日益成熟的身体和稚嫩的心灵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他们敏感脆弱,对外界的应变能力差,很多学生心理素质不高。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针对以上情况,我把北师大版第13章第1节《健康及其条件》的部分内容和第4节《当代主要疾病和预防》的全部内容进行了整合,并加入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健康的内容,以期对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更有帮助,使他们不仅学会学习,而且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本节教学我从学生的热点问题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有关“马加爵”的图片资料,让学生阅读并思考“他是否健康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到学习健康知识的情境中来。
(二)分析问题、合作研讨:
在进行了资料分析、健康评估、观看小品、激烈讨论之后,学生会产生许多的问题,然后学生通过协作学习以及相互讨论交流,最终为自己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此时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总结和提高,使学生既解决了问题,又能对今后的生活产生指导性的意义。
(三)运用知识、指导实践:
 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jAb88.com

1.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回家完成调查小报告:你认为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调查本人、父母以及其他亲友对健康标准和健康生活习惯的认识。通过利用隐性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先对健康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有个大致的认识。
2.正式上课:
(1)设疑导入,引出概念
 首先,展示马加爵的照片和背景资料,请同学们判断并谈谈看法,“他是一个健康的人吗?”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
 教师问:什么是健康呢?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师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健康包括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健康。
 (2)评估健康,讨论交流
 教师展示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十条健康标准,让学生学习并对照自己进行健康评估,使学生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为后面健康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
 观看时,学生心中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些疑问:“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些健康标准?怎样达到这些标准?”
 教师展示第二份背景资料:对马加爵的个性和心理分析。
 马加爵的教训中,你认为自己平常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心理和社会关系健康的人呢?
 通过对马加爵事件的分析,学生知道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怎样面对学习上的压力,生活中的烦恼等种种不如意之事呢?怎样保持自己的心态平衡呢?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进行了小组间的交流。
 最后,教师用几幅主题为:“转移注意力”“宣泄烦恼”“自我安慰”“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贴近学生生活的画面对讨论结果进行了归纳和补充。
(3)小品激趣,提出问题,讨论交流
 教师先向学生指明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身体健康的保证。然后请同学们观看他们自编自导的两个哑剧小品,这两个小品的场景为“在教室”和“在家里”,让他们思考:有哪些行为习惯影响到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探究活动的问题在学生观看小品的过程中产生了,应该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来维持健康呢?学生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讨论中。
 在这里教师设计了一个活动:“家庭小医生: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分析归纳出维持消化、循环、呼吸、神经等系统健康的生活习惯”,使学生既回顾了所学的各器官系统的知识,又对这些器官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
 此时教师巡视深入到学生中,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各小组讨论;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点拨;对他们的不同观点给予支持,鼓励他们寻找理论依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民主、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师生互动构成了“学习共同体”,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各小组讨论归纳得出结论后,请小组代表把本组的讨论记录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并陈述观点说明理由,使健康知识从个人看法到小组智慧再到全班成果逐步完善。
 最后,教师再次以主题为:“合理膳食”“戒烟戒酒”“按时作息”“积极锻炼”等形象生动的美丽画面阐释了学生们的结论。
(4)运用知识,指导实践
 之后教师又引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可以维持健康,还能有效地预防疾病”,用图片和小资料的形式向学生简介心血管疾病和癌症这两大健康杀手,并利用课本上的建议活动,组织学生再一次展开讨论,归纳出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关键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教师问:从健康的角度来看,长期长时间上网聊天和打电脑游戏有何危害?学生激烈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
 长期长时间上网聊天和打电脑游戏有以下危害――
①易患近视和干眼症。
②过于紧张,易造成脑疲劳;心率加快,心脏负担重;对肺功能有影响。
③吃饭不定时,对消化系统不好。
④长时间玩电脑站起来时,全身都不自在,关节酸痛,脖子很不舒服。
⑤增加患白血病的机率,可能和辐射有关。
⑥上课无精打采,回家只想睡觉。
⑦易产生暴力倾向,使犯罪率升高。
⑧适当玩游戏有利于身心健康,但长期玩容易形成内向、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的性格。
(5)拓展思考,巩固知识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教师用问题“你所了解的健康知识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收集信息的途径――①书本(课本)、报纸;②互联网;③电影、电视;④做调查、访问,并让学生在课后利用以上学习途径查找和整理有关吸烟、吸毒、酗酒的危害的资料。
 最后,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课后作业:分析、归纳健康调查小报告中的信息,针对现在都市人生活无规律,健康质量下降的现状,请你设计制作一份海报,向周围的家人和朋友全面介绍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四、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开展课前调查访问、课后制作海报宣传等活动,开发和利用了隐性课程资源,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无论是学生课下做调查访问,还是在课上开展小组学习,都能锻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样不仅不会使学习和生活隔离起来,还会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知识、有学问,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懂得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加入到学习的行列中来,就可逐步改变某些学生孤立的性格,建立同学间的团结协作意识,因此合作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人性化的角度来设计的,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讨论活动贯穿始终。我真切感受到了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也看到了他们在青春期这个特殊时期的种种困惑,这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思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点评〗

 让每个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之一,是生物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本节课将北师大版第13章第1节《健康及其条件》的部分内容和第4节《当代主要疾病和预防》进行了整合,并根据现代健康标准加入了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健康的内容,更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本节课前老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学生在健康生活方面的学情,并指导学生调查家人、亲友对健康的标准和健康生活习惯的认识,写出调查小报告;课堂上以“马加爵事件”作为本节课的引言,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探知如何才能健康地生活;课后则让每位学生制作一份海报,宣传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教学过程,从社会热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既充分开发和利用了隐性课程资源,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实现了教育和生活相结合、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扩展阅读

了解自己增进健康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了解自己增进健康”,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三章了解自己,增进健康
一、知识概述
1、健康的标准;
2、给自己的健康打分;
3、保持愉快的心情;
4、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5、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健康的标准
健康是指生理(身体)健康、心理(精神)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方面的完美和谐。可见健康的生活不仅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搞好个人卫生,还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应当学会与人相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给自己的健康打分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4分为“完全合乎”,3分“比较符合”,2分“不太符合”,1分“完全不符合”。
评价方法:把每一题目的分数加起来。
评价参考:85—100分:你的健康状况良好;
 70—84分:你的健康状况较好;
 50—69分:你的健康状况一般;
 小于50分:你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
其中:
涉及到身体健康的题目有:第2、5、7、9、13、14、16、21、23。
涉及到心理健康的题目有:第1、3、4、6、7、17、18、20、24、25。
涉及到社会适应的题目有:第1、3、8、10、11、12、15、19、22。
(二)保持愉快的心情
心情愉快是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表示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出现一些情绪问题,如紧张、生气、烦恼,甚至感到焦虑、抑郁等等。那么可以采取下列三种方法调节情绪:
方法一:情绪不好的时候,有意识的转移话题,或者做点别的事情,如听音乐、看电视、打球、散步等,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可以缓解情绪。
方法二:把自己心中的烦恼向亲人或知心的朋友诉说甚至大哭一场,或者用摔枕头、打沙袋等方式,把积压在内心的烦恼宣泄出来,这样有利于身心健康。但是要注意宣泄的对象、地点和场合;方法适当,避免伤害别人。
方法三:当你想得到一件东西的时候,或者想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可以适当找个理由来安慰自己,这样可以帮助你在挫折面前接受现实,保持乐观的心态。

(三)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经不再是传染病,而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即所谓的“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这些疾病除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四)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七章增强免疫预防疾病教案


第七章增强免疫预防疾病

第一节免疫

二、后天获得的免疫力

教材分析

教材提供了文字材料,让学生通过研读文字材料,弄清抗原、抗体的概念,理解特异性免疫的过程,通过补画教材中免疫过程示意图,验证学生对特异性免疫的理解程度,从中理解人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免疫过程和特点,区分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不同点。特异性免疫及第三道防线的组成较抽象,且概念性的知识较多,所以教材注意了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教材举出了甲型肝炎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内的变化及结果来解释抗原、抗体及特异性免疫等几个基本概念,同时又设计了学生补图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掘了学生对科学勇于探究的兴趣源。学生分析

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主动意识非常强烈,虽然不能做到全面地看待事物,但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积极思考讨论,且勇于创新,教师应尊重学生,放弃“权威”、“地位”,做普通的参与者,平等的参与。同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由发表意见、展示自我的机会。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采用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真谛的兴趣,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尽管全班同学的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存在差异,但我们要尽力挖掘每一位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不断活化自己的角色,做学生中平等的参与者,深入学生了解探讨情况,掌握信息,适时给予准确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就,让学生充分体现自我价值。教学方法采用谈话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投影演示法。学法指导:1、自学阅读法通过学生的自学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良好的自学阅读能力是学生顺利的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佳手段。2、语言表达法它是一种以语言表达为特征的学习方法,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语言,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3、应用活动法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开展一些探究、调查、访问、讨论交流等活动,便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生物学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逐步养成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的习惯,形成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的愿望和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描述人体第三道防线的免疫功能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技能性目标:运用免疫知识来揭示生活中人体出现的免疫现象。情感性目标:关注计划免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准备

一、挂图1、淋巴系统挂图2、内分泌系统挂图二、投影片1、天花病毒侵入人体的投影片2、淋巴器官位置、数量、功能表一张3、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比较表一张4、练习题投影片三、其他:预防接种证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请同学们回顾从出生到现阶段的人生旅途中,是否有过打预防针的经历?找学生谈一谈打预防针的感受及目的。时至今日,你懂得为什么通过预防接种,能够获得终生不患相应的疾病呢?这里的奥妙在哪里?要搞清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了解“后天获得的免疫力”。进行新课:通过上面问题的探讨,点出为什么打了疫苗,就不容易得相关的病症后,请同学们分小组完成探究竟的活动。1、阅读文字材料,理解免疫过程中的道理并进行组内交流,从而了解打了疫苗就不易得相关病症的原因。“阅读”可调动学生用眼、用脑,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不可包办,以免影响学生自身求知欲,限制学生的主体发展。教师展示“天花病毒侵入人体”的投影片:

侵入 产生 消灭天花病毒——→人体———→抵抗天花病毒的物质刺激—―→新的天花病毒。刺激淋巴细胞 侵入请学生解释免疫的过程,并指出此过程中的抗原——天花病毒和抗体——抵抗天花病毒的物质,以此来加深对抗原、抗体概念的理解和对免疫过程的认识。2、根据材料中提供的文字材料,将图7-3人体内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特异性免疫过程部分示意图补画完整。学生亲自补画图,是反映学生对材料理解的情况,也能够体现每个学生对阅读文字材料的理解能力,教师应选用学生的“杰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让大家点评,从而尽力挖掘每位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能。教师要平等的参与,并适时给予准确评价,尊重学生,让其能自由发表见解,从而来用学生的语言进行小结:甲肝病毒第一次侵入人体后,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毒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一定的抗体与抗原相结合,从而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抗原被清除以后,抗体仍存留在体内,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就会很快地被体内存留的抗体以同样的作用加以清除。3、通过上面的实例,请学生总结这种免疫的特点。讨论小组长控制讨论进程,让每一个组员都有均等的发言资格和发言时间。指出特异性免疫的概念:人体通过免疫细胞产生抗体预防传染病,这种免疫功能是后天获得的,他通常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我们把这种免疫叫做特异性免疫。4、教师展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表格”投影片,请学生讨论后选择填写,并进行表达交流,同时探讨两种免疫的关系。

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范围特性形成作用

A.非专一性B.专一性C.强D.弱E.后天逐渐形成F.机体仅对某一种异物(或抗原)产生免疫反应G.生来就有H.机体对体内外异物都可以发生免疫反应学生小结两种免疫的关系: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共同构成人体总的防御功能,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的。当病原体侵入人体时,人体就动员全部非特异性免疫因素与之进行斗争,但非特异性免疫如上表所示,它的作用力较弱,由此人体进行调整后,利用特异性免疫使人体保持正常状态,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不可分开,相辅相成。讨论:为什么患过痢疾的人,还会患痢疾?而有些病(如“天花”)得过一次,医生就不会在患这种病呢?对于上述问题,由同学们各抒己见,最终总结出统一的答案:人体患有利疾病主要是通过饮用不洁净的水和食用不卫生的食物引起的,病原体主要侵染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在人体内没有进行特异性免疫。而有些病,如麻疹患者或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在体内产生终生具有抵抗麻疹得抗体。所以一生不会患此病。5、人体不断产生新的细胞,而衰老、死亡的细胞没有在体内堆积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可根据自己补充图7-3的经历来回答:可能有一些类似淋巴细胞的结构来充当体内的“清道夫”。教师由此指出,这些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密切相关,从而提出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展示“淋巴器官位置、数量、功能表格”投影片

淋巴器官胸腺淋巴结脾位置甲状腺之下紧贴气管、大气管的前面。多集中于腋窝、腹股沟、颈部等处。位于腹腔的左上部。数量左、右两叶。多数。一个。功能胸腺激素可刺激淋巴组织的生长,并促使其产生淋巴细胞。在幼年时胸腺促使这种免疫功能的发育,成年时帮助维持这种免疫功能。内有吞噬细胞、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对人体有保护作用。产生白细胞,内含吞噬细胞,能吞噬衰老的血细胞。

展示上述表格后,结合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挂图,了解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及作用。并帮助学生了解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使学生意识到人体通过三道防线与病原体作斗争,使疾病得到痊愈,并且获得免疫能力。6、以“某人与麻疹患者接触过,而他后来并没有患麻疹,试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问题入手,(建议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分析此问题,将问题的内容分成几个角色,如医生、患麻疹的同学、患者亲友、老师等,分别让几名学生扮演,演出一个小短剧,将此问题的内容声情并茂的展现给大家。)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充分发挥,各抒己见。学生的回答可能是:此人曾得过麻疹,病愈后在体内产生终生具有抵抗麻疹的抗体,他一生不会再患此病。由于学生的信息来源和生活经历有限,可能顾及不到注射疫苗的问题,只能回答出一方面的原因,由此教师可提出,此人不患麻疹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学完以下知识再来补充答案。从而以此问题的探讨来承上启下。 7、展示“儿童从出生到初一年级期间应进行的基础免疫或复种”的投影片(或让学生找出自己的“预防接种症”),查看一下,在此阶段,接种过哪些疫苗?这些疫苗是抗原还是抗体?它们分别能预防哪些疾病?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并交流。教师讲述:计划免疫是依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特定的人群接种,使人群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能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提出问题:对于上述健康者接触麻疹患者而未患麻疹的遗留问题你能解决吗?请同学们针对自身预防接种的经历,谈一谈计划免疫的意义。学生积极发言的同时,教师应抓住机遇,对学生进行渗透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教育,说明党和国家重视关心下一代的身体健康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新课小结:鼓励学生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指出本节课的掌握要点: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第三道防线组成及计划免疫的相关知识。并能使学生从中体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增强爱国意识。

七年级生物下册《当代主要疾病和预防》学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当代主要疾病和预防》学案

师:上节课我们要求同学们回家去向家长了解,你们除注射过“四苗”外,你是否还注射过其他疫苗?这些预防针是预防什么疾病的?

生1:我注射过“乙脑疫苗”预防乙型脑炎。

生2:我注射过“伤寒”疫苗预防伤寒(举出了许多常见疫苗)。

(大多数同学回家都做了这项工作,所以纷纷起来回答,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师:那么预防接种为什么能预防传染病?

生:预防接种是利用人工制备的各种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接种,疫苗注入人体后,一般不产生疾病的症状,而体内能产生抗体,使人获得免疫力,这种免疫是特异性的,从而提高人体对这些传染病的抵抗力。

师:回答得非常好,通过学习,大家知道许多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来预防,因此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显著下降,但是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病的发病率又上升为当代主要的疾病,今天我们一起讨论心血管疾病、癌症这两个当代疾病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

(二)引入主题

现在我们讨论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常见的有哪些种类?

(学生互相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并讨论,由小组长回答。此时课堂上呈现的是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气氛)

生: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高血压等。

师:很好,有谁知道心血管疾病常见的有哪些症状?(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生:心悸、疲劳、胸痛、晕厥等。

师:这些心血管疾病是如何产生的?

请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和阅读教材116页有关内容作出回答。

生:是由于心脏和血管发生病变而引起的。胆固醇和其他脂肪物质如果过多沉积在动脉内,阻塞血管,血液就不能正常流通。

师:肯定学生回答,用幻灯片展示常见几种心血管疾病产生的病因及表现和症状。

1.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发生变化(如动脉硬化、管腔变窄),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2.心绞痛:由于心肌暂时缺血而出现的心前区疼痛和胸闷。

3.心肌梗塞:由于凝血块堵住冠状动脉,血液不能流通而引起,症状与心绞痛相同,但程度严重并持续时间长,往往还伴有其他症状,如血压下降、出大汗、四肢厥冷等,严重的危及生命。

4.高血压:如果成人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40mmHg(21??3kPa),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0mmHg(12??6kPa)为高血压;高血压是世界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最大的流行病之一,常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并发症,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告诉学生血压的表示方法及正常值)

师:刚才我们讨论常见几种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及危害,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把它称为当代主要疾病?

生1:因为它危害大。

生2:因为它发病率高(答案五花八门)。

师:目前,我国因心脑血管病导致死亡的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45%左右,心脑血管病至少危及1亿人的身心健康。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患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在我国城市中,冠心病患者死亡率最近8年升高了53??4%。据专家预测,这种趋势在2020年左右将达到高峰。因此可以说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那么我们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呢?(学生通过讨论后答)

生1:不吸烟。

生2:少吃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的高脂肪食品。(师解释:为什么要少吃像麦当劳、

肯德基等高脂肪食品。)

生3:多加强体育锻炼。

生4:多吃各种水果和新鲜蔬菜。

师:大家回答非常好,我们知道中老年人容易患心血管疾病,但其祸根是在青少年时期埋下的。因此,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点应放在青少年身上。大量资料说明,心血管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完全可以控制和预防的。

(投影仪展示下列资料)

目前至少有三个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有关:吸烟、高血压和高胆固醇。世卫组织在9月26日“世界心脏日”来临之际发表的一份公报中,鼓励儿童、青少年要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当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肥胖症、不合理的饮食、抽烟酗酒和不爱运动等不良现象是酿成心脏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到2020年,吸烟将成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届时,每年将有大约800万人死于因吸烟引发的疾病。另外,超重也越来越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问题。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对青少年更具影响力。偏爱快餐食品、长时间上网、以车代步等不良生活方式,使得现在的年轻人在运动量远远不够的同时,脂肪大量堆积,超重、肥胖的发生率逐年攀升,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积聚。目前,在许多学校、家庭的教育中,更多地在关注传染病的预防等方面,而很少顾及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培养。对此,专家呼吁,青少年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要做到多运动、合理饮食、不抽烟、经常检查并在必要时调节血压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完成116页的活动。

师:当代疾病除了心血管疾病外,还有哪些?

生:癌症。

师:请同学们举出有哪些种类的癌症?(通过讨论后列举许多种类的癌)生:肺癌、肝癌、皮肤癌、甲状腺癌、骨癌、白血病等。

师:癌症的种类很多,它们都是由癌细胞引起的,癌症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近20年来,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并日趋严重。解释什么是癌,癌症的病因是什么?

生1: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可以致癌。

生2:接触有害的化学物质如苯、煤焦油等可以致癌。

师:(肯定同学回答后补充)除刚才同学们介绍的两种情况以外,再有一类是由病毒引起的癌症,现已经发现有150多种病毒可以引起动物或植物产生肿瘤。生1:(举手)老师,吃霉变食物为什么会致癌?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投影仪展示小资料)

霉变食品的致癌因素主要是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与癌的发生关系密切。科研人员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喂养猴子,发现猴子行动迟缓、食欲下降、昏睡,直至死亡。如果减少黄霉毒素的剂量,延长喂养时间,发现猴子肝脏里长出肿瘤,即“肝癌”。黄曲霉素具有比较稳定的化学性质,只有在280℃以上高温下才能被破坏。

因此在粮食、油料收贮和加工的各个环节中,如发现有污染黄曲霉素的霉粒,要挑出来。花生米用油炒或干炒,可以将黄曲霉素大部分破坏掉。久置精炼的植物油有少量黄曲霉毒素,炒菜时先将油烧至微热,加入适量食盐,烧至沸腾,再放菜肴烹

调也有除去黄曲霉毒素的效果。大米霉变时,毒素多分布于米粒表层,淘米时用手搓洗,可大大降低大米中的毒素。使用高压锅煮饭,温度在100℃以上,也可以破坏一部分黄曲霉毒素。

生2:(举手)常吃焦化及烟熏食物为什么会致癌?

师:(投影仪展示小资料)

烤鸭、烤鸡、熏鱼、火腿、腊肠等熏烤食物,香气诱人,美味可口,一直是人们爱吃的传统食物。婚宴酒席上,家庭餐桌上,食堂菜单中,堪称佳肴。有些地区的居民还吃直接在火上烧烤的食品,如烤羊肉、煨红薯等。医学科研工作者发现:熏烤的食物中含有致癌物质,经常大量食用,可诱发胃癌和肠癌。

熏烤食物中还会同时存在另一种致癌物质――亚硝胺。这是仲胺和亚硝酸盐在人体的胃中相遇后,在酸性条件下形成的。仲胺来源很广,食物中蛋白质熏烤受热分解便产生大量的仲胺。而亚硝酸盐则是食物中的“常客”。熏烤虽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食品加工方法,但是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致癌物。为了使人体健康,在此奉劝熏烤食物的食客要有所节制。

师: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知道人类生活中致癌因素很多,有环境中致癌因素的诱导,也有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我们能做到的是采取明智的生活方式来预防或延迟癌症的发生。下面是一些有效的建议(投影仪展示内容)。

1.不吸烟,也要避免被动吸烟。

2.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关,如不挑食、偏食;少吃或不吃腌、煎、炸、熏烤的食物,不吃烧焦的食物;不吃变质的食物;尽可能吃新鲜食物,少吃含有化学添加剂的加工食品。

3.避免过度接触阳光中的紫外线,少去环境污染严重的地方,改善居室通风条件。

4.坚持体育锻炼,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

5.正确处理人生中的各种生活事件,并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调整情绪,自我放松,不生闷气,豁达乐观,积极向上。

6.及时治疗各种癌前病变,定期接受检查,防微杜渐。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359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