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选修4化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全集(人教版42份)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选修4化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全集(人教版42份),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二化学教案(选修四)
课题: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
授课班级
课时第二课时

的知识

技能1.理解电解原理,初步掌握一般电解反应产物的判断方法
2.了解氯碱工业,电镀,冶金的原理
3.掌握电解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过程

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分析实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根据实验现象,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
态度
价值观在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通过对电解原理及应用的研究
难点电解原理及应用
课型讲授:习题:复习:讨论:其他:
集体备课教案个人备课教案
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化学能可以转变为热能,即反应热。化学能也能转变为电能,用原电池装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电能如何转化为化学能。

第三节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讲:首先我们来比较金属导电和电解质导电的区别。
金属电解质
导电粒子
导电状态
温度影响
导电实质电子定向移动
过渡:电解质导电的实质是什么呢?一起看实验。
实验:现象—一极有气泡,检验为氯气;另一极有红色的物质析出,分析为铜。
讲:要分析此现象我们得研究此装置,首先看电极。
1.电极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隋性电极—只导电,不参与氧化还原反应(C/Pt/Au)
活性电极—既导电又参与氧化还原反应(Cu/Ag)
问:通电前和通电时分别发生了怎样的过程?
通电前:CuCl2=Cu2++2Cl-H2OH++OH-
通电中:阳离子(Cu2+,H+)向阴极移动被还原;
阴离子(Cl-,OH-)向阳极移动被氧化
讲:即在电极上分别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称电极反应。
2.电极反应(阳氧阴还)
阳极:2Cl--2e-=Cl2(氧化)
阴极:Cu2++2e-=Cu(还原)
总电极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放电:阴离子失去电子或阳离子得到电子的过程叫放电。
3.电解:电流(外加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被动的不是自发的)的过程叫电解。
讲:所以电解质导电的实质便是——电解
电解池:借助电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装置,即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电解池或电解槽。
问:构成电解池的条件是什么?
电源、电极、电解质构成闭和回路。
思考:
电解CuCl2水溶液为何阳极是Cl-放电而不是OH-放电,阴极放电的是Cu2+而不是H+?
4.离子的放电顺序
阴极:(阳离子在阴极上的放电顺序(得e-))
Ag+Hg2+Fe3+Cu2+H+(指酸电离的)
Pb2+Sn2+Fe2+Zn2+Al3+Mg2+Na+Ca2+K+
阳极(1)是惰性电极时:阴离子在阳极上的放电顺序(失e-)
S2-I-Br-Cl-OH-NO3-SO42-(等含氧酸根离子)F-(SO32-/MnO4-OH-)
(2)是活性电极时:电极本身溶解放电
问:放电能力弱于H+和OH–的物质在水溶液中放电吗?
否,但亚铁离子浓度远大于氢离子浓度时,亚铁离子放电。
问:电解水时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常需加入氢氧化钠或稀硫酸,为什么?可以加食盐吗?
练习:电解碘化汞、硝酸铜、氯化锌、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的电极方程式。
5.电解规律:
(1)电解含氧酸、强碱溶液及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实质上是电解水,电解水型。
问:初中电解水时加硫酸或氢氧化钠增强导电性,影响水的电解吗?
电解硫酸和氢氧化钠时为何H2和O2之比大于2?氧气溶解度大于氢气
又为何硫酸一定大于2,而氢氧化钠可能等于2?硫酸根可能放电。
(2)电解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阳极产生氧气,阴极析出不活泼金属,放氧生酸型。
练习:电解硫酸铜方程式。加入下列哪些物质可以恢复到硫酸铜原来的溶液:氧化铜、氢氧化铜、铜、碳酸铜。
(3)电解不活泼金属无氧酸盐,实际上是电解电解质本身,分解电解质型。
(4)电解活泼金属(K/Ca/Na)的无氧酸盐,阴极产生氢气,阳极析出非金属,放氢生碱型。
6.电解中电极附近溶液pH值的变化。
(1)电极区域A.阴极H+放电产生H2,阴极区域pH变大。
B.阳极OH-放电产生O2,阳极区域pH变小。
(2)电解质溶液中
A.电解过程中,既产生H2,又产生O2,则原溶液呈酸性的pH变小,原溶液呈碱性的pH变大,原溶液呈中性的pH不变(浓度变大)。
B.电解过程中,无H2和O2产生,pH几乎不变。但象CuCl2变大
C.电解过程中,只产生H2,pH变大。
D.电解过程中,只产生O2,pH变小。
过渡:如果把阳极换成铜棒,阳极发生的反应就是铜自身溶解,如果电解质是硫酸,阴极析出的是什么?也是铜,这就是我们的铜的电解精炼法。
二、电解原理的应用
1.铜的电解精炼
阳极:粗铜棒
阴极:精铜棒
电解质:含铜电解质
问:精炼中硫酸铜的浓度怎样?基本不变,但变小。
过渡:若把阴极精铜棒换成铁棒,电解过程变吗?
不变,但不是精炼铜了,而叫电镀铜。
2.电镀铜
阳极:镀层金属
阴极:待镀金属(镀件)
电镀液:含镀层金属的电解质。
3.电解饱和食盐水——氯碱工业
问:1、电解饱和食盐水的阴极产物、阳极产物分别是什么?
2、转移的电子数和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的关系?
3、从Cl-Cl2一定需要加氧化剂吗?
4、阴极产物和阳极产物能接触吗?
5、饱和食盐水为何需要精制?如何精制?
精制:步骤一、1)先加过量的BaCl2和过量的NaOH(顺序可换),再加入过量的Na2CO3
2)过滤
3)加盐酸调节pH为7
步骤二、送入阳离子交换塔除去Ca2+、Mg2+等。
4.电冶金
电解熔融氯化钠:2NaCl(熔融)=(电解)2Na+Cl2
适用范围:活泼金属K~Al
【教学反思】

精选阅读

娘子关前课堂教学设计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娘子关前课堂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娘子关前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思想、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了解本文以行军路线为线索,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顺序,以“还我河山”为中心,运用小标题把许多零散的材料贯串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结构上的特点。
(三)了解本文平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特色和多种表达手法的综合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记叙了八路军某小分队奔赴抗日前线的过程,简要写出他们的行军路线。
分析:营阳东治头→营庄→固兰→井陉蒋家村→过井平公路(核桃园)→过桃水(桃水桥)→过正大铁路→娘子关前
(二)在交待行军路线中,穿插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围绕了什么样的中心?
分析:围绕这条行军路线,主要穿插了敌我两方面的内容。
敌人方面:无论在山西,还是在河北,作者在行军途中耳闻目睹:凡是日寇到过的村落,猪牛和鸡都没有了。日寇把小米烧掉,或是撒在沙子里,要使老百姓一个个饿死。他们还把门窗和一切可以用作柴烧的木器都烧掉了,把炕都捣毁了,致使“人民多逃亡,荒凉而凄冷”。在核桃园,国民党军撤退以后,日寇进据,第一天就屠杀了三百多人。
我们方面:(1)八路军战士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奋起抗战。他们行进在太行山脉的荒山巨岭间,倾斜狭隘的山路上。无论是十四岁的四川“小鬼”鲜才文,奇异的女性张瑞华,还是延安学生和我,为了驱逐日寇,拯救中华,他们耐得任何艰险,一天一夜在极坏的山路上走了一百二十九里,翻了八个山。(2)游击健儿逞英豪。他们击毁敌人的火车头,切断敌人的运输线,不时袭击敌人。虽然他们都没有制服,有的穿长袍,有的穿了缴获的日本黄大衣,更有的穿了自己女人的红棉袄,外面罩了一件破短衫……但就是这褴褛之群,曾经屡次击败了服装整齐、火力高强的敌人,使敌人畏如狮虎。(3)人民的心还是民族的,尽管那时不相识而且恐怕永远不会相识的人,也与八路军战士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冒着生命危险护送八路军战士通过了险境。河北井陉县城被占快半年,但在该县蒋家村,当八路军战士叫开了一家的门要水喝时,应门的村妪微笑着招呼:“进来坐坐吧,里面暖一点。”事情很平常,话语很简单,但就从这“平常”和“简单”里,可以觉察她对于祖国的兵马,有无穷的热烈的情意。
上述两方面的内容,都是紧紧围绕这样的中心:痛斥日寇的侵略暴行,歌颂处于民族危亡之中的中华儿女坚决要“还我河山”的民族精神。表面看来,材料很多,也似乎很零散,但由于作者以时间和行军路线为线索,紧紧围绕上述中心取舍材料,与中心关系紧密的就详写,否则就略写。所以,不仅使文章沿着一条清晰的线索展开,而且使表达的中心思想非常明确,非常集中,蕴涵着极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三)文章结尾说,作者和他的同志们看见“还我河山”四个大字时,就忍不住落泪,这是为什么?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是因为“还我河山”这四个大字熔铸了同仇敌忾的民族感情,表达了中国人民收复国土的坚强决心。作者和他的同志们在行军路上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惨象,非常愤怒,但由于一天一夜都在紧张地行军,所以强抑了这种感情,不使外露,而现在,来到边区的巩固地带,看到军民万众一心,誓死抗战的情景,万分感动,在这四个大字的感召下,一路上蕴积起来的感情一下爆发出来,于是再也忍不住落泪了。这样的结尾有画龙点睛之妙,它总揽全篇,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威尼斯》是篇游记散文。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散文的特点是什么?(复习已学知识,请学生回答。)现在我们来研读周立波写的记事散文《娘子关前》看作者是以什么为中心,以什么为线索,按照什么顺序,把零散丰富的材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的。
(二)简介作者与解题。
1.初中阶段我们曾经学过周立波的一篇文章,课题是什么?该文节选自什么书?谁能简介一下该书的作者。(教师提示、总结:学过周立波的《分马》,节选自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周立波(1908~1979)现代作家,湖南益阳人。原名周绍义,“立波”是笔名,由英文Liberty“解放”的译音而来。1934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开始,在八路军前方总司令部和晋察冀边区任战斗记者。1948年底完成了长篇小说《爆风骤雨》,除此以后还写有《山乡巨变》、《铁水奔流》等著作。
2.解题: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这一年的冬天至1938年的春天,周立波曾作为八路军战地记者走遍了华北前线,行程达2500余里,并于6月份撰写了报告文学集《晋察冀边区印象记》。该集作品热情歌颂了八路军英勇抗日的精神和革命人民伟大的民族气节,控诉了敌人的罪行,揭示了敌人必然灭亡的命运,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娘子关前》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自读课文,并依次完成下列作业。
1.利用工具书掌握并理解下面字词的读音与含义。(提出下列字、词供参考:第一部分的①狭隘4i——宽度小;②抽屉[emailprotected];③匍匐p*f*——爬行;④透人心骨——渗透到人的内心和骨髓里。第二部分的⑤井陉x!ng县;⑥水门汀t9ng①喧嚣xu1nxi1o——喧嚷;⑧村妪y)——生活在农村里的年老的妇人。第三部分的⑨伶俐[emailprotected]——聪明、灵活。第五部分的⑩轮廓l*nku^——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第六部分的驼tu$着。第七部分的褴褛l2nl(——破烂;(13)和谐h6xi6——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2.本文记叙作者一昼夜间随八路军某小分队奔赴河北抗日前线的行军过程。他以行军路线为线索,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把丰富的材料贯串起来。试拟出作者的行军路线和组材线索。(教师提示。总结:行军路线:八路军某小分队从山西昔阳东治头出发北上,在晋冀交界的太行山脉的荒山巨岭间迂回,经平定县的营庄,在这儿住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出发,经固兰,于下午四时到了河北井陉县蒋家村,并潜行于该县境的敌人封锁区,来到井平公路旁边的核桃园,这时已是夜晚,小分队继续往桃水桥前进,过桃水桥和正太铁路来到娘子关前,半夜又翻越一座大山,于天亮来到了一个小村,过了娘子关,开始走出了敌人封锁区,当小分队进入敌后我军的根据地时已是次日上午。组材线索:从远离封锁区→接近封锁区→通过封锁区→离开敌占区→到达敌后抗日根据地。作者通过这样的路线和线索,把许多零散的材料贯串起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本文不是单纯记叙行军经历,而是以行军路线为经,以有关敌我双方情况的见闻与感受为纬,着重写了日寇肆虐的暴行和我方军民同仇敌忾两大方面,是通过七个有机联系的片断来表达的。请以简明的语言写出每一片断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示、总结:第一部分写行军在山路上的所见:寂寞、荒凉、贫瘠的山岭和敌人烧杀抢掠的罪行,反映了敌人的残暴和人民的苦难。第二部分写敌占区的荒凉而凄冷的景象和普通村妪、广大人民对抗日部队的热情,反映了敌人的虚弱本质和爱国人民力量的伟大。第三部分写通过敌人封锁区的艰险和八路军战士英勇无畏的气概,反映了抗战队伍不怕艰苦、英勇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四部分写日寇的疯狂屠杀和横尸遍野的战区惨象,反映了敌人色厉内荏的本质和必然灭亡的命运。第五部分写顺利离开敌占区,护送的同志来告别,反映了革命同志间的浓厚情谊。第六部分写抗日志士在路坏风寒口渴等恶劣条件下一天一夜走一百二十九里,翻了八个山,反映了八路军战士无所畏惧、坚不可摧的革命品质和乐观精神。第七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写抗日根据地军民艰苦卓绝的生活和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反映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4.本文在平实的记叙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并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深化文章的思想内容。请阅读课文的第一到第五部分,根据各部分的导读题,深入学习和体味这些特色。
第一部分“山路上”,阅读,回答问题。
(1)该部分是怎样描述日寇实行的“三光”政策的罪行,来揭露敌人的残暴?
(教师提示,总结:可从下列的句子来看,①“凡是敌人到过的村落……而那惯见的羊群也消逝了。”写了敌人的抢光、吃光的罪行。②“而现在畜产被敌人劫尽了。……他们要使老百姓一个个饿死。”具体写了敌人的抢光、烧光和杀光的罪行。③“这个地方煤多……都烧掉了。”“炕是砖造的,不能烧毁,但敌人也要用种种方法把它们捣毁。”具体写了敌人的烧光、毁光的罪行。这些具体的描述有力的揭露了敌人残暴的罪行以及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你能分别用两个词或成语来准确地概括下面两段文字所描写的环境吗?
①倾斜狭隘的山路上,尽是石头,不但人难走,骡马也常常滑跌。(参考答案:羊肠小道、山路崎岖)
②矿产没有大量地开采,农产物只有小米,居民生活的大半倚靠畜产。(参考答案:贫瘠不堪、一穷二白)
(3)下面文字中①②③处的代词具体指代什么?
敌人是不吃小米的,但他们①一定要把它们②烧掉,或是撒在沙子里。这③用意是显然的,他们要使老百姓一个个饿死。
(答案:①“他们”具体指代“敌人”;②“它们”指代“小米”;③“这”指代“他们一定要把它们烧掉,或是撒在沙子里。”)
(4)分析下列各句的含义,并说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没有牛和羊群的北方原野,是分外寂寞与荒凉。”
(教师提示、总结:这“寂寞与荒凉”的景象造成的原因是敌人凶残的扫荡。句中用“分外”一词更突出了“寂寞与荒凉”的程度之深。这样的景物描写,有力地控诉了敌人的暴行,表达了作者的悲愤。)
②“逃得远的,深夜还没有打转。在晋北山地,夜晚的寒风是透人心骨的冷,真不知道他们在山里是怎样过夜的。”
“半夜我冷醒,听见屋外的风吹得呼呼地作响。在风里,远远的有婴儿哭声。”
(教师提示、总结:对逃得远的百姓还未回村的叙述,对晋北山地,透人心骨寒冷的描写和“真不知道他们在山里是怎样过夜的”的慨叹,抒发了作者对在山里过夜的百姓的关切、惦念之情;半夜作者被冷醒后,对所听见的“呼呼作响”的风声与远处婴儿的哭声的景物描写,则烘托了敌占区无比荒凉、凄冷的景象,表现了日寇侵略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作者对民族苦难的吟叹,摇撼着爱国者的心灵。这种写景抒情手法,深化了文章的内容。)
第二部分“初次踏着河北的土地”,阅读该段文字,回答问题。
(5)找出该部分中记叙游击队战斗内容的三个被动句子。作者对这些内容采用的描写方法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教师提示、总结:文中有三个被动句①“……不久以前被游击队击毁了一个,……”;②“……正太路的铁桥又常被破坏……”;③“……枕木通通被移去……”采用的是间接描写。)
(6)文中叙述了井陉县蒋家村的一个老太婆给我们水,并微笑着招呼我们:“进来坐坐吧,里面暖一点”。这一代表性的情节说明了什么样的丰富内涵?
(教师提示、总结:说明了敌占区的人民打内心深处惦记、关心和欢迎自己的亲人八路军到来。同时也加深了作者对敌占区人民的认识与热爱。)
(7)“老年中国人的热情,不大有喧嚣的表示,总是含在微笑的眼睛里,或是简单而又温暖的语言里。”这句话中的“喧嚣”一词原义是什么?在句中作何解释?将“喧嚣”换成“喧闹”或“喧哗”行不行?为什么?
(教师提示、总结:“喧嚣”的原义是说大声叫嚷,声音杂乱,不清静。在句中有着热烈、张扬、外露之意。“不大有喧嚣的表示”,即热情不外露、张扬。“喧闹”意为喧哗热闹,要用于群体场面,用于形容某个人是不恰当的;“喧哗”是声音大而杂乱,要用于群体场合,用来形容一个村妪也不妥当。)
(8)简要分析下面一段文字,说明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这个老太婆的眼睛和招呼中,我们可以觉察她对于祖国的兵马,有无穷的热烈的情意。谁说河北的人心完了呢?井陉县城已经被占快半年,但这村妪的心还是民族的。
(教师提示、总结:从对“村妪”热情供水和微笑招呼之事的叙述中,作者深深地认识与体会到了老百姓对八路军有着“无穷的热烈的情意”,心心相连,而这“村妪”的心,就是“自由河北人的心”,就是中华民族的人心——爱国主义之心。这段抒情性很浓的议论文字,有力地表现了人民群众高昂的抗战热情、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抒发了作者对人民群众由衷的赞颂与热爱。)
第三部分“通过敌人的封锁区”,阅读该段文字,回答问题。
(9)该段文字中是怎样写通过敌人封锁区的艰难的?(参看“麻烦有两处……不容易过的。”这段文字内容。)
(10)该段文字歌颂了八路军战士和游击队员不畏艰险的顽强斗志和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选了几个典型人物的材料来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这样写对表达本文的中心思想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提示、总结:选了两个典型人物的材料来写。一个是十四岁的四川“小鬼”鲜才文;一个是不大寻常的女性张瑞华。他俩都能“把艰险当成了家常”,这是颇具代表性的。鲜文才尝过长征的艰苦,是无线电台的工人,学习刻苦,参加红军的目的很明确“第一,为了救中国;第二,为了救自己。”他的战斗经验丰富,并能忍耐一切劳苦。张瑞华是位具有传奇性色彩的人物,曾女扮男装,作冒险的敌军士兵工作。这就从两个不同的侧面集中表现与歌颂了抗日战士那种不畏艰险的顽强斗争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11)下面一段细节描写的文字,表现了鲜文才的什么样的性格品质?他是无线电台工人。为了不忘记他学得的电码,那天晚上和平常一样,在小声的念诵:“的的的,达达。达达达,的的。”他的微小的声音,在这深更夜静里,很远都可以听到。
(教师提示、总结:这段细节描写表现了鲜文才勤于职守,在艰险的环境中,所表现出的坚毅、沉着、勇敢的性格。)
(12)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并说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已经深夜了,没有月亮,只有星星。队伍里静寂无声,咳嗽的人都没有,只有骡马的蹄子,踏在石头上,杂乱地响。
(教师提示、总结:这句朴实的情境描写,明确交待了小分队通过敌人封锁区的时间,表现了小分队战士的高度警觉性,坚韧不拔的意志,勇敢战斗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抗日将士伟大精神和力量的热情赞颂。)
第四部分“核桃园”,阅读该段文字,回答问题。
(13)该部分意在揭示“敌人必败,人民必胜”的真理。文中哪些文字说明了这一主旨?
(教师提示、总结:写国民党的豆腐军横尸遍野,写日寇“不敢出营门一步,更不敢在山边放哨”,“白天或黑夜都有死亡的危险”,在后方“伤亡的人数比前方少不了多少”等文句都突出的说明了这一主旨。)
(14)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并说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核桃园,狗吠得很凶。敌人一定知道了。
“狗是汉奸!”有人这样说。大家笑了。
(教师提示、总结:这句话说明敌人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对抗日部队“没有办法”。把汉奸喻为吠得很凶的狗,极为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日伪汉奸的鄙视与痛恨。)
第五部分“再会,同志!”,阅读该段文字,回答问题。
(15)人物的语言是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的流露,请简要说出下面的人物语言表露了人物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个人从我背后转出,握着我的手:“不送你们了,再会,同志!”于是走了。
(教师提示、总结:护送的同志冒着危险顺利地完成任务后,与被护送的同志握手告别,这充满深情的告别话,充分表露了该人物对同志无比关心、爱护和真诚帮助的崇高思想感情。)
(16)简要分析下面一段文字,说明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夜晚,人的感情,容易被激动。我的这位那时不相识而且恐怕永远不会相识的朋友的热烈的握手和简单的告别话,使我的心思很久都不能平静。
(教师提示、总结:这段抒情将一位素不相识的人在护送抗日队伍通过险境后,临别时,在那热烈的握手和简短的告别话中所蕴含的无限深情充分的表达出来,表明了抗日队伍是一个团结战斗的整体,体现了同志间的互助友爱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深厚情谊及其所产生的伟大战斗力的无比激动和歌颂。)
(17)文中“我的这位那时不相识……很久都不能平静。”这句话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各是什么?(答案:主语是“握手和告别的话”,它前面是一个很长的定语;谓语是“使”和“能平静”;“心思”是兼语,既是谓语“使”的宾语,又是谓语“能平静”的主语。)
第六部分“我们一天一夜翻了八个山”,阅读该段文字,回答问题。
(18)简要说明下列人物的语言表露了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最可惜的是我所珍爱的毛主席的辩证法讲义。”她(聂荣臻同志的夫人张瑞华)说。(教师提示、总结:表露了八路军战士对毛主席著作的珍爱和失掉后的惋惜。这确是“一个大损失。”)
②“一天一夜我们翻了八个山”,有人这样说。(教师提示、总结;表露了八路军战士在日寇盘踞的娘子关前行军的艰苦和不怕困难战胜险阻的英雄气概。)
第七部分“还我河山”(全文的重点部分,可多用点教时),阅读该段文字,回答问题。
(19)紧缩下面的句子,并说说句中的“和”是什么词性?
司令部的院子里正杀了两只鸡,据说是准备慰劳和大股敌人作了恶战的游击队员的。(答案:杀鸡是慰劳游击队员的。句中的“和”是介词,意思同“跟”。)
(20)游击队员都没有制服,他们找到什么穿什么。有的穿长袍,有的穿了缴获的日本黄大衣,更有的穿了自己女人的红棉袄,外面罩件破短衫,热起来把短衫解开,露出了红色袄子,但大多数人穿的是华北农民的破短袄。
①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归纳:反映了游击队员的生活条件的艰苦。)
②这段文字中的第二句是一个复句,(有的……有的……更有的……但大多数……)划分该句的层次并说明层次间的关系。
③从结构关系看,这段文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关系是______式。(答案:总分)
(21)下面的二个语段的含义各是什么?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来写,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已经近午了,村鸡在啼,狗睡在麦田里,野外的羊群里,时常发出羊的和谐的叫声。一切都这么平和,使人想不到这是在敌人的后方的地域。在敌人的后方,我们忠勇的战士建立了自己的巩固的后方。
(教师提示、总结:通过对敌后根据地一片和平、宁静景象的生动形象的描绘,说明游击队在敌后抗击顽敌,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给人民带来了和平与安宁的环境,这和开头写敌人扫荡后的荒凉与寂寞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样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发表了自己的议论,高度评价了敌后根据地和高度赞扬了建立这巩固敌后根据地忠勇的战士们,表达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无比敬佩与赞美,对巩固的后方根据地的无限热爱的情意。文中运用议论的表达手法,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议论中得到强化,揭示了“还我河山”的誓言是一定能实现的。)
②就是这褴褛之群,曾经屡次击败了服装整齐火力高强的敌人,使敌人畏如狮虎。现在,他们身价一天一天高起来了。敌人在正太路沿线扬言,每一个游击队员投降过去,立即赏一百元。但是中华民族的真正儿女,是无价的,敌人在这方面,永远没有成功的希望。
(教师提示、总结:在对游击队员衣着褴褛的描写中,作者进而发表议论,高度赞颂了游击队员的极强的战斗力,“使敌人畏如狮虎”,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优良的政治素质,敌人的收买、诱降和瓦解,是“永远没有成功的希望”。这是我们伟大民族气节在游击队员身上的集中体现,这是中华民族信心与力量的标志,这是光明与希望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游击队战士的无比崇敬与热爱之情。这段议论深刻地揭示了这场反侵略的人民战争必胜的规律。通过议论表达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中心思想“还我河山”在议论中得到深化,使人深信:抗战必胜。)
(22)本文的结尾写道:
“走进村里,神经不像夜里紧张,身体也跟着感到疲倦。正要找地方睡,突然看见一家人家的墙上有四个巨大的字:还我河山。
字态极雄壮。看了这雄壮的字,又想起了我们夜间的经历,我得承认,我是再也忍不住落泪的许多人中间的一个。
①作者是怎样引出“还我河山”这四个大字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教师提示、总结:写“我”“正要找地方睡觉”时突然看见这四个大字。这样写反衬了这四个大字的引人作用。)
②“还我河山”这四个大字的含义是什么?
(教师提示、总结:这四个大字熔铸了抗日军民同仇敌忾的民族感情,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和英雄气概。)
③用“巨大”和“极雄壮”来形容“还我河山”四个字,有什么作用?
(教师提示、总结:显示了抗日军民的伟大精神、巨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表达了抗日军民抗战到底、光复祖国、收回失地的信心和决心,突出了这四个字对抗日军民的极大的感召力量。)
④作者把“这雄壮的字”和“我们夜间的经历”联系起来叙述,这在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结构方面起了什么作用?
(教师提示、总结:好让读者明确地意识到作者在夜间的所见所闻的抗日军民的活动,都是在“还我河山”这一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夜间的经历”都是围绕着“这雄壮的四个字”来写,从而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对全文材料的统摄作用以及在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⑤作者看了“还我河山”四个大字,又想起了夜间的经历,为什么要“忍不住落泪”?这一叙述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教师提示、总结:看到这四个字,作者又重新忆起行军路上的所见所闻,强忍着山河破碎的悲痛和对敌人的愤怒之情,而当越过敌人封锁线的艰险,自己的心和抗日军民的心连在一起时,又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战斗豪情满怀,心中又无比激动。现在,一旦看见了“还我河山”这四个大字,那蕴藏在心底的各种复杂感情便一下触发了出来,而“忍不住落泪”,这是悲愤的泪水,更是激动的泪水。它表达了作者对抗战军民同仇敌忾,誓死光复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崇敬。)
⑥作者把看到“还我河山”这一情节写在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教师提示、总结:将这一情节写在文章的结尾,不仅在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而且在情感的高潮中结束全文,感染力强,发人深思。“还我河山”可谓言简意赅,对全文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思考下列问题归纳、总结全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1.归纳中心思想(要求学生在明确七个部分内涵的基础上进行)。
(教师指导、总结:这篇记事散文通过记叙八路军小分队奔赴抗日前线的行军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痛斥了日寇和国民党反动军队野蛮屠杀、疯狂洗劫我国人民的滔天罪行,揭示了敌人的虚弱本质和必然覆灭的命运,歌颂了抗日战士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抗日军民为“还我河山”而战斗到底的必胜信心和坚强决心。)
2.归纳本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教师指导、总结:①从结构上看,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写法,把广泛的题材,有侧重点的划分为七个部分,这些小标题既突出了内容重点,又体现了本文以行军路线为线索,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顺序的特点,使文章脉络分明,结构完整。全文各部分既能独立成篇,又有内在联系,从各个不同侧面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使主题突出。小标题对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有概括提示作用。②从语言上看,平实的语言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③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使主题思想表达得鲜明突出,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课堂教学设计Ⅱ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读测试。
1.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这一年冬天至第二年春天,______同志作为八路军战地记者走遍了华北前线。1938年6月,撰写了报告文学集《______》本文《______》就是其中的一篇。
2.作者以______为线索,按______和______把全文的记叙划分为______个部分。
3.什么是统摄全文的思想中心,文中有一句话,把它找出来。
4.说说本文的经、纬和编织情况。
5.概述文中所记的行军经历。
6.简述本文的主题。
7.简要说明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8.本文写到了两个典型人物,他们是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我的这位那时不相识而且恐怕永远不会相识的朋友的热烈的握手和简单的告别话,使我的心思很久都不能平静。”
试问:
(1)这是:A.单句;B.承接复句;C.并列复句;D.递进复句;E.上述答案都不对[]
(2)“平静”的主语是:A.话;B.告别话;C.握手和告别话;D.心思;E.我的心思[]
10.下边加点的字是一些容易读错的字,请给它们注上拼音。
狭隘()抽屉()
匍匐()井陉()
水门汀()村妪()
褴褛()驮着()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深入体会结尾所写“还我河山”四个大字是如何概括并深化全文思想内容的。
(三)精读导引。
通读全文,细读结尾,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1)用“巨大”和“极雄壮”来形容“还我河山”四个字,有什么作用?
(2)作者看了这四个字“忍不住落泪”,这一叙述形象地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3)作者把“这雄壮的字”和“我们夜间的经历”联系起来叙述,这在表达中心思想和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4)把看到“还我河山”这一情节写在文章的结尾,有什么表达效果?
(四)疑难讨论。
作者用“巨大”和“极雄壮”来形容“还我河山”四个字,突出了这四个字对抗战军民的感召力量,显示了他们抗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光复祖国的坚强决心,“我”因而感动得流泪了,这是一种爱国激情。
作者把“雄壮的字”和“我们夜间的经历”联系起来叙述,让读者明确意识到“还我河山”这四个字乃是夜间所见所闻的抗战军民的行动的思想基础,从而体现了中心思想对全文材料的统摄作用以及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在全文叙述敌人肆虐、我方抗战的大量事实的基础上,作者把看到“还我河山”这一情节写在文章的结尾,不仅在内容上点明了主旨,而且使全文思想得到了升华,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这四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所见所闻所写的一个个捍卫民族尊严的可歌可泣的场面的政治意义。
散文历来强调“形散而神不散”、“还我河山”就是全文的“神”。作者的爱国激情和全文所反映的抗日军民的爱国精神在这四个大字中,在“忍不住”的热泪中融为一体了。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周立波;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娘子关前(分数依次为4、3、3,共10分)
2.行军路线;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七(分数依次为3、3、3、1,共10分)
3.还我河山(10分)
4.作者以行军路线为“经”,以有关敌我双方情况的见闻和感受为“纬”,把许多零散的材料组织在有机联系的七个片断中,使得文章脉络分明,条理清晰。(10分)
5.由晋东北昔阳县东冶头北上,在晋冀交界的太行山脉的荒山巨岭间迂回,潜行于冀西井陉县境的敌人封锁区,翻越正太铁路,过娘子关,进入敌后我军根据地。全程一天一夜,走129里,翻了八座山。(10分)
6.本文记叙在日寇盘踞的娘子关前行军时的见闻和感受,控诉了日寇杀烧洗劫的滔天罪行,表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为“还我河山”而战的决心、力量和气概,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10分)
7.文章在平实的叙述中蕴涵着丰富的感情,有时也对所见所闻直抒胸臆,加以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使主题思想表现得更鲜明,又增强了感人的力量。(10分)
8.一个是十四岁的“红小鬼”鲜才文,另一个是聂荣臻同志的夫人张瑞华。他们参战动机明确崇高,履险从容镇定。一小一女尚且如此,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的我军素质可想而知。(10分)
9.(1)A;(2)D(一个5分,共10分)
10.隘(4i)屉(t9)匍匐(p*f*)陉(x!ng)汀(t9ng)
妪(y))褴褛(l2nl[)驮(tu$)(共10分,每个1分)
〖小资料〗
(一)背景材料。
现代作家周立波的代表作是反映东北解放区土改斗争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粉碎“四人帮”之后,他创作的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获1979年短篇小说一等奖。
抗日战争期间,周立波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打算正式参加部队去,烽火连天的华北,正待我们去创造新世界。我将抛弃纸笔,去做一名游击队员,我无所顾虑,也无所怯惧。”“我要无挂无碍地参加华北抗日战争。我爱这种生活,战斗的,而又是永远新鲜的。”1937年冬至1938年春,他曾作为八路军战地记者走遍华北前线,行程1250余公里。在枪林弹雨中,他不避艰险,奋笔疾书,记下了深受感动的一切,写了《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和《战地日记》等报告文学。
(二)文学常识。
通讯和报告文学:通讯是一种以写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为主的新闻体裁。它和消息一样,都要求写真人真事,都要用事实说话。但它的叙述要比消息详尽、具体。通讯中还常有较多的描写,具有一定的形象性。通讯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等。报告文学是一种既具有新闻性,又具有文学性,介于通讯和短篇小说之间的文学体裁。真实性和文学性是它的两大特征,写真人真事,这与通讯相同。但通讯写人写事,不一定有完整的情节,报告文学则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提炼成为较完整的情节,语言上更具有文学色彩。报告文学要求文学性,这与短篇小说相同,但小说的人物,情节是虚构的,报告文学则一定要以真人真事为基础。

4.2《化学电源》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4.2《化学电源》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化学:4.2《化学电源》学案(1)(新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化学电源的种类和新型化学电源
2.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学会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3.掌握有关原电池的计算
4.了解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
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性能及其应用

一、化学电池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类: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次电池
1.普通锌锰电池-干电池
干电池是用锌筒外壳作负极,位于中央的顶盖有铜帽的石墨作正极,在石墨周围填充ZnCl2,NH4Cl和淀粉糊作电解质,还填有MnO2黑色粉末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银锌电池-钮扣电池
正极Ag2O,负极锌,电解质溶液为KOH
电池总反应:Ag2O+Zn=2Ag+ZnO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锂电池
用金属锂作负极,MnO2作正极,LiClO4有机电解液
电池总反应:Li+MnO2=LiMnO2
负极:正极:MnO2+e-=MnO2-

三、二次电池
1.铅蓄电池
正极棕褐色的PbO2,负极是海绵状的金属铅,两极均浸入H2SO4溶液中,且两极间用微孔橡胶或微孔塑料隔开
放电时:负极:Pb+SO42--2e-=PbSO4
正极:PbO2+4H++SO42-+2e-=PbSO4+2H2O
当放电进行到H2SO4的浓度降低,溶液的密度达1.18g/cm3时应停止使用,蓄电池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蓄电池放电和充电的总反应式:PbO2+Pb+2H2SO42PbSO4↓+2H2O
2.银锌蓄电池
银锌电池是一种高能电池,正极由Ag2O和少量石墨组成的正极活性材料,负极填充锌汞合金作负极活性材料,电解质溶液为KOH浓溶液
负极:Zn+2OH-2e=ZnOH2
正极:Ag2O+H2O+2e=2Ag+2OH
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反应式:Zn+Ag2O+H2OZnOH2+2Ag
四、燃料电池
1.氢氧燃料电池:
电极材料是多孔镍电极,它工作时电池反应式为:2H2+O2=2H2O,电解质可用KOH或H2SO4
(1)碱性介质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酸性介质: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烷燃料电池:
该电池用金属铂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作电极,又在两极上分别通甲烷和O2
(1)碱性介质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酸性介质: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醇燃料电池:
例1.(1999年全国高考化学题)氢镍电池是近年开发出来的可充电电池,它可以取代会产生污染的铜镍电池。氢镍电池的总反应式是:
(1/2)H2+NiO(OH)Ni(OH)2
根据此反应式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电池放电时,电池负极周围溶液的pH不断增大 B.电池放电时,镍元素被氧化
C.电池充电时,氢元素被还原 D.电池放电时,H2是负极
例2(2004年天津高考理综题)下图为氢氧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按照此图的提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电极是负极
B.b电极的电极反应为:4OH--4e-==2H2O+O2↑
C.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
D.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不需要将还原剂和氧化剂全部储藏在电池内的新型发电装置
例3.(2004年江苏高考化学题)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锌—锰碱性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
Zn(s)+2MnO2(s)+H2O(l)==Zn(OH)2(s)+Mn2O3(s)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
B.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MnO2(s)+H2O(1)+2e-==Mn2O3(s)+2OH-(aq)
C.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
D.外电路中每通过O.2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小6.5g
1.废电池的污染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废电池中对环境形成污染的主要物质是
A.锌B.汞C.石墨D.二氧化锰
2.已知空气-锌电池的电极反应为:锌片:Zn+2OH--2e-=ZnO+H2O
石墨:O2+2H2O+4e-=4OH-
根据此判断,锌片是
A.负极,并被氧化B.负极,并被还原C.正极,并被氧化D.正极,并被还原
3.有人设计出利用CH4和O2的反应,用铂电极在KOH溶液中构成原电池。电池的总反应类似于CH4在O2中燃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每消耗1molCH4可以向外电路提供8mole-
②负极上CH4失去电子,电极反应式CH4+10OH--8e-=CO32-+7H2O
③负极上是O2获得电子,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④电池放电后,溶液PH不断升高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4.(2000年全国高考理综题)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阳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体为阴极助燃气,制得在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完成有关的电池反应式:
阳极反应式:2CO+2CO32--4e-==4CO2
阴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池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近年我国首创以Al-空气-海水为能源的新型电池,以海水为电解液.靠空气中的氧使铝不断氧化而产生电流.其工作时电极总反应式为:4Al+3O2+6H2O=4Al(OH)3;请判断:
(1)原电池的负极是______;
(2)工作时原电池的两电极反应式:
A.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作时原电池正极附近pH______(增大,减小,不变).

《前方》课堂教学实录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前方》课堂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前方》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同学们,前方是一个诗意的名词,它有梦幻般的色彩召唤我们,它有绚丽多姿的世界等候我们;它引领我们离开家园,奋然前行,它鼓舞我们实践人生,寻找精神的家园。这节课我们一起研讨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而写的摄影散文,它由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而引发。所谓摄影散文就是对摄影作品作一番解读、鉴赏,进行联想和想象,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写成的散文。
二、分析课文:
1、师:文本共12节,由摄影切入,然后生发思考,最后回归画面。首先一起读第一节,思考一下,作者是如何切入画面的?
生1:猜测画面人物的行动目的,可能是归家或远行。
生2:作者想归纳一个基本的事实,即他们正在路上。便于下文由“路”展开议论。
师:同学们说得好,作者用语简洁,生动,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事实:人在路上。这样便于由路生发议论。
2、师:全文重心在作者由画面生发的思考上,课前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要求找出提纲挈领的句子,哪位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见解?
生1:第二节“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第九节开头“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第十节“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加以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
生2:还有第十一节写到的“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支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师:句子较长,暂归纳为“人的悲剧性实质”吧。
生3:我认为第九节“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不是关键句,因为这是作者的推论,这从上文可以看出,人因为“前方”的呼唤,迫不及待地离家,于是便有了路,那么,路有何作用?第九节的这句话,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它不是核心的观点之一。
师:你说得很好,肯动脑子思考。我们是不是归纳出这样三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
3、为什么会生发这些思考呢?下面我们研讨这三个问题。老师读一下课文2—7节内容,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罗列了哪些原因说明人的离家?
生1:“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
师:不要只读书,要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读的这番话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因是……
生1:外界的诱惑。
师:还有哪些?
生1:“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被逼无奈而使人们离家。
生2:“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我认为这里的“前方”是“理想”的代名词,人们离家是因为“理想的召唤”。还有第三节说到“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第四节“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这些告诉我们人们离家是出于本能的习性。
师:这两位同学发言很精彩,道出了作者分析的原因,那就是:迁徙的习性;外界的诱惑;出于无奈;理想的召唤。
4、为了表达出这种离家欲望的强烈,作者使用了“克制不住”一词,文中这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呢?同学们把在这方面写得好的地方找出来点评一下,好吗?
生1:第三节中以人们在电视上看见的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类比人类祖先的迁徙,“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写出了场面是何等之大。
生2:第五节中“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把人为什么会离家的内心世界揭示得生动、形象。
生3:第七节“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使“前方”像水中月,雾中花,产生一种朦胧美,诱惑人去探求。
师:同学们评得很好,作者意在告诉人们:离家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内心需求,有一首歌唱得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对困守一隅的人来说,外面是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他们凭着想象描绘外部世界的精彩色块,心中总有“出去”的念头,而面对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前方的不确定性,又令他们紧张,新奇,激动,欢喜,于是有了离家之举,这种离家就像一首朦胧诗一样染上了浓郁的浪漫色彩。
5、因为前方的召唤,于是人们便离家——行在路上,可登上征程,迎接他的是一场苦旅,这是为何呢?请一位同学读文章第十节思考。
①路途上的苦不堪言体现在什么地方?
生1:“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受着皮肉之苦”。
生2:“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的所有惶惑与茫然”。
生3:以钱钟书《围城》与丰子恺散文中的例子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写出来。
②师:为什么有的人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中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场苦旅?是从什么角度观照的?
生:抽象为人生旅途观照的。说他是一场苦旅是从心里疲惫说的。
③师:作者写到:“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说明什么问题?
生:说明境遇舒适,但心情并不快乐,一样是一场精神苦旅。
师:说得好,抽象为人生之路看,人生实质上一场精神苦旅。
6、师:为什么人生的旅途不分彼此,都是精神苦旅者?作者是怎样思考这一问题的,同学们注意一下上下文,把它找出来。
生:“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师:路升华为人生之路,这里的“目的地”象征什么?
生:理想、归宿。
师: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却包含怎样深刻的含义?
生1:人生总是在不断地探索,总是不能满足现状,因而永远到达理想的彼岸。
生2:人生旅途之所以是一场苦旅,是因为理想难以实现,精神难有归宿。
7、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生确是一种悲剧,可作者的发见远比我们深刻得多,让我们齐读11节,人的悲剧性实质还包括哪些?从书中找出来,注意标志性语言。
生1: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生2: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师:三句具体内涵是什么?
生1:人在外流浪又时刻惦记家乡,说明为情所困,这就是所谓乡愁;
生2:无法还家,说明永在外流浪,无法找到一生的归宿;
生3:“还了家”为什么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呢?说明人即使在实实在在的家,心中还有一个理想中的家,这个家就是人们心中的精神家园。
师:连起来告诉我们这样的悲剧性实质:人在外流浪,总在惦念家园,可回到家,却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家。揭示了人精神无处寄托的悲剧。
8、为了形象认识这一点,请同学们看作家是如何解读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
生:崔所念想的那个家并不是遮风挡雨的那个实在的家,而是由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
师:是啊,崔颢家在开封,离黄鹤楼不远,又不是没有盘缠,为何不回去?看来,他登楼呼唤的是能给他带来精神安慰的栖身之所。无独有偶,孙犁在散文《老家》中也有此感慨,他说,自己越来越思念家乡,越来越尊重家乡,却不愿再回去了,回家乡去住,是不可能的了。一是家园已经没有亲人,二是村中和自己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孙犁对老家的心理是复杂的,矛盾的。他已明白的认识到,即使回了家,心灵仍旧在漂泊,没有归属感。
9、师:前面强调“人有不可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里却说归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
生1、离家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归家也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表面上两者是不一样的,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
生2、人离开家总想回到家,而回到家却又找不到真正想要的家,所以又想离家,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离家、归家的循环中过来的。
生3、我认为人最终还要有归属,人们总想找到精神的归宿,归家是永恒的追求。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前方》表面上是写离家,实质着眼于归家,不过,作者所说的故园之恋与一般意义上的回家乡有什么不同?
生:人对家园的眷恋与寻求,实质是对自身心灵的关怀,是追寻精神家园!
10、师总结:纵览全文,曹文轩从人不可克制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人离家,依然要归家,这个家不仅是他的生养之地,更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园,可到达它却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11、师:文章读到这,我们是不是忽然发现作品由开始的轰轰烈烈,转入到深沉、厚重的悲悯之中,那么,作家为什么要向我们揭示人生悲剧性实质?是不是要我们视人生为畏途,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呢?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
生1:作者揭示的是人生存的真实境遇,目的是启人深思,更好地走好人生之路;
生2:这种悲剧本身具有积极意义,人因为不知足,才有追求、有理想,才永不满足,要离家向前方,这是人类进步、发展、壮大的前提。
师:大家说得对!有位名人说过:“美丽的心灵是不断痛苦而充满追求的。”人生有痛苦并不可怕,痛苦有时不可避免,是人向上必然的伴随品!这使我想起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宙斯罚他一次次把滚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顶,西西弗斯在这日复一日的悲壮宿命中获得挑战荒谬、战胜庸常的成就感,同样,人在离家,探求的过程中有了精神追求,你的人生就与众不同!所以,作者揭示的悲剧性意义不是悲惨,不是悲壮,而是崇高!为了崇高,屈原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崇高,海伦.凯勒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也要为人们送去祝福”;为了崇高,巴金一生真言,光明磊落,用跨越百年的赤诚,诠释了他一生惟一的心愿:“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12、师:同学们,离家是美丽的,人生之路是艰辛的,归家是幸福的,尽管四野茫茫,八面空空,但我们不能停止前行的脚步,只要痛苦着你的痛苦,就会幸福着你的幸福,为了精神的故乡,让我们一起向快乐出发!
13、附:板书
前方
曹文轩
前方召唤————行在路上————人生之路————精神苦旅
追寻精神的家园
离家—————————————归家
遥遥无及的悲剧
14、教后感
美文应有美的追求,对散文教学,我向来重视以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以美的感悟引导学生,美的情操熏陶学生。《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这是一种新兴文体,由画面生发联想,我抓住这一点,剖析文本结构,围绕核心句进行教学,深入思考作者那样阐述的因由,逐层深入,弄清之间的关系,具体做法是:
①弄懂几个关键句的含义,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了解文本的主旨;
②纳入本单元主题“月是故乡明”,和学生一起分析本文的回故乡有何特殊内涵,从一个不同角度了解人回归的还有另一个层面,那就是:人更需求的是精神的回归,作者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
③文本“路”、“前方”、“家”都有多重含义,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它们在不同语境中意义,从具象走向抽象,深入解读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些句子理解的难度相当大,我则启发学生联系生生活,以形象的例子来理解作者包孕人生哲理思考的话;
④有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跨过去相当难,我反复阐述,把问题交给大家讨论,如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揭示人生的悲剧性实质的问题,我设计成“是不是暗示我们人生没有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把问题难度降低,同学们在热烈的讨论中自然深入到文本中,同时思想上也得到了教育。筛选信息、关键词理解、分条概括、文意阐发一步步走来,使教学逐渐推到高潮,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新的教材,要求我们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如何上,我们都在摸索这个问题,我尽力以《前方》为例实践之,教学中我重视以学生为主体,教者点拨、引导,用语力求精辟、优美、富于启发性,我还引进评点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讨论、自主得出结论;我还重视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与培养人文性的结合,既教会他们学习,也教会他们思考人生,学会哲理思辨,这样,有知识的辐射又照亮学生的精神。

4.2《化学电源》学案(1)(新人教版选修4)


化学:4.2《化学电源》学案(1)(新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化学电源的种类和新型化学电源
2.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学会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3.掌握有关原电池的计算
4.了解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
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性能及其应用

一、化学电池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类: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次电池
1.普通锌锰电池-干电池
干电池是用锌筒外壳作负极,位于中央的顶盖有铜帽的石墨作正极,在石墨周围填充ZnCl2,NH4Cl和淀粉糊作电解质,还填有MnO2黑色粉末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银锌电池-钮扣电池
正极Ag2O,负极锌,电解质溶液为KOH
电池总反应:Ag2O+Zn=2Ag+ZnO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锂电池
用金属锂作负极,MnO2作正极,LiClO4有机电解液
电池总反应:Li+MnO2=LiMnO2
负极:正极:MnO2+e-=MnO2-

三、二次电池
1.铅蓄电池
正极棕褐色的PbO2,负极是海绵状的金属铅,两极均浸入H2SO4溶液中,且两极间用微孔橡胶或微孔塑料隔开
放电时:负极:Pb+SO42--2e-=PbSO4
正极:PbO2+4H++SO42-+2e-=PbSO4+2H2O
当放电进行到H2SO4的浓度降低,溶液的密度达1.18g/cm3时应停止使用,蓄电池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蓄电池放电和充电的总反应式:PbO2+Pb+2H2SO42PbSO4↓+2H2O

2.银锌蓄电池
银锌电池是一种高能电池,正极由Ag2O和少量石墨组成的正极活性材料,负极填充锌汞合金作负极活性材料,电解质溶液为KOH浓溶液
负极:Zn+2OH-2e=ZnOH2
正极:Ag2O+H2O+2e=2Ag+2OH
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反应式:Zn+Ag2O+H2OZnOH2+2Ag

四、燃料电池
1.氢氧燃料电池:
电极材料是多孔镍电极,它工作时电池反应式为:2H2+O2=2H2O,电解质可用KOH或H2SO4
(1)碱性介质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酸性介质: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烷燃料电池:
该电池用金属铂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作电极,又在两极上分别通甲烷和O2
(1)碱性介质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酸性介质: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醇燃料电池:

例1.(1999年全国高考化学题)氢镍电池是近年开发出来的可充电电池,它可以取代会产生污染的铜镍电池。氢镍电池的总反应式是:
(1/2)H2+NiO(OH)Ni(OH)2
根据此反应式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电池放电时,电池负极周围溶液的pH不断增大 B.电池放电时,镍元素被氧化
C.电池充电时,氢元素被还原 D.电池放电时,H2是负极
例2(2004年天津高考理综题)下图为氢氧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按照此图的提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电极是负极
B.b电极的电极反应为:4OH--4e-==2H2O+O2↑
C.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
D.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不需要将还原剂和氧化剂全部储藏在电池内的新型发电装置
例3.(2004年江苏高考化学题)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锌—锰碱性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
Zn(s)+2MnO2(s)+H2O(l)==Zn(OH)2(s)+Mn2O3(s)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
B.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MnO2(s)+H2O(1)+2e-==Mn2O3(s)+2OH-(aq)
C.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
D.外电路中每通过O.2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小6.5g

1.废电池的污染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废电池中对环境形成污染的主要物质是
A.锌B.汞C.石墨D.二氧化锰
2.已知空气-锌电池的电极反应为:锌片:Zn+2OH--2e-=ZnO+H2O
石墨:O2+2H2O+4e-=4OH-
根据此判断,锌片是
A.负极,并被氧化B.负极,并被还原C.正极,并被氧化D.正极,并被还原
3.有人设计出利用CH4和O2的反应,用铂电极在KOH溶液中构成原电池。电池的总反应类似于CH4在O2中燃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每消耗1molCH4可以向外电路提供8mole-
②负极上CH4失去电子,电极反应式CH4+10OH--8e-=CO32-+7H2O
③负极上是O2获得电子,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④电池放电后,溶液PH不断升高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4.(2000年全国高考理综题)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阳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体为阴极助燃气,制得在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完成有关的电池反应式:
阳极反应式:2CO+2CO32--4e-==4CO2
阴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池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近年我国首创以Al-空气-海水为能源的新型电池,以海水为电解液.靠空气中的氧使铝不断氧化而产生电流.其工作时电极总反应式为:4Al+3O2+6H2O=4Al(OH)3;请判断:
(1)原电池的负极是______;
(2)工作时原电池的两电极反应式:
A.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作时原电池正极附近pH______(增大,减小,不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226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