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蒙娜丽莎的魅力》导学学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蒙娜丽莎的魅力》导学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蒙娜丽莎的魅力》导学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文本的学习,让我们走进绘画艺术的殿堂,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艺术的魅力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作者字里行间对达芬奇高超的绘画技艺的赞颂之辞。3.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琪传》《托尔斯泰传》;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
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
本文选自《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全书评述委曲精微、娓娓动听,实为艺术史著作中的佳作。
二.达芬奇介绍
列奥纳多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因此取名叫芬奇,5岁时能凭记忆在沙滩上画出母亲的肖像,同时还能即席作词谱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场的人赞叹不已。父亲安东尼奥律师认识到儿子的绘画才能,决定送他进佛罗伦萨艺术家委罗基奥工作室学习。在那里,他不仅接受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的教育,还受到其他科学的影响。
他在31岁那年写信给米兰大公鲁多维柯斯弗查,在信中列举了自己的各种才能,最后他还表示可为大公的父亲塑造一座骑马像,成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型雕像。大师41岁时完成这一巨作的土制塑像,因没有足够的铜铸造而使巨作终未完成。
大公对他的天才和辛勤劳动酬谢不是金币,而是金言玉语,这使芬奇十分不安,大公为了安慰他,请他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幅画,这就是《最后的晚餐》。如果说《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那么芬奇在51岁时自米兰重返佛罗伦萨而作的《蒙娜丽莎》则无愧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1515年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占领米兰时,邀请大师赴法国定居,应聘为宫廷画家。大师1519年客死异国,终年67岁。
达芬奇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广大无垠,解释世界的奥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他的抱负是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芬奇的一生始终在探索艺术的高贵气质,只有在美的创造中他才能感到心满意足。15世纪意大利的科学与理智、美的追求与创造,由于达芬奇而登峰造极。可是大师的才能到了晚年并没有受到重视和赏识,教皇的冷漠使他十分伤心。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临终前心酸地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
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1503年达芬奇开始创作《蒙娜丽莎》,1507年《蒙娜丽莎》创作完成。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一幅
四、课文阅读
阅读下面《蒙娜丽莎的魅力》中的文段,完成下面1-5题。
“瑶公特”的谜样的微笑,其实即因为它能给予我们以最飘渺、最“恍愧”、最捉摸不定的境界之故。在这一点上,达芬奇的艺术可说和东方艺术的精神相契了。例如中国的诗与画,都具有无穷(infini)与不定(infini)两元素,让读者的心神获得一自由体会、自由领略的天地。
当然,“瑶公特”这副面貌,于我们已经是熟识的了。波提切利的若干人像中,也有类似的微笑。然而莱奥纳多的笑容另有一番细腻的、谜样的情调,使我们忘却了波提切利的《春》、维纳斯和圣母。
一切画家从这件作品中看到谨严的构图,全部技巧都用在表明某种特点。他们觉得这副微笑永远保留在他们的脑海里,因为脸上的一切线条中,似乎都有这微笑的余音和回响。菜奥纳多达芬奇是发见真切的内感与皮肤的颤动的第一人。在他之前,画家只注意脸部的轮廓,这可以由达芬奇与波提切利或吉兰达约等的比较研究而断定。达芬奇的轮廓是浮动的,沐浴在雾雰似的空气中,他只有体积;波提切利的轮廓则是以果敢有力的笔致标明的,体积只是略加勾勒罢了。
“瑶公特”的微笑完全含蓄在口缝之间,口唇抿着的皱痕一直波及面颊。脸上的高凸与低陷几乎全以表示微笑的皱痕为中心。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线的,因此眼睛觉得扁长了些,这眼睛的倾向,自然也和口唇一样,是微笑的标识。
如果我们再回头研究她的口及下巴,更可发现蒙娜丽莎的微笑还延长并牵动脸庞的下部。鹅蛋形的轮廓,因了口唇的微动,在下巴部分稍稍变成不规则的线条。脸部轮廓之稍有棱角者以此。
在这些研究上,可见作者在肖像的颜面上用的是十分轻灵的技巧,各部特征,表现极微晦;好似蒙娜丽莎的皮肤只是受了轻幽的微风吹拂,所以只是露着极细致的感觉。
至于在表情上最占重要的眼睛,那是一对没有瞳子的全无光彩的眼睛。有些史家因此以为达芬奇当时并没画完此作,其实不然,无论哪一个平庸中的艺术家,永远不会在肖像的眼中,忘记加上一点鱼白色的光;这平凡的点睛技巧,也许正是达芬奇所故意摒弃的。因此这副眼神蒙着一层怅悯的情绪,与她的似笑非笑的脸容正相协调。
她的头发也是那么单纯,从脸旁直垂下来,除了稍微有些卷曲以外,只有一层轻薄的发网作为装饰。她手上没有一件珠宝的饰物,然而是一双何等美丽的手!在人像中,手是很重要的部分,它们能够表露性格。乔尔乔内(Giorgione)的《牧歌》中那个奏风琴者的手是如何瘦削如何紧张,指明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与职业,并表现演奏时的筋肉的姿态。“瑶公特”的手,沉静地,单纯地,安放在膝上。这是作品中神秘气息的遥远的余波。
这个研究可以一直继续下去。我们可以注意在似烟似雾的青绿色风景中,用何等的艺术手腕,以黑发与纱同来衬出这苍白的脸色。无数细致的衣褶,正是烘托双手的圆味(即立体感),她的身体更贯注着何等温柔的节奏,使她从侧面旋转头来正视。
我们永不能忘记,莱奥纳多达芬奇是历史上最善思索的一个艺术家。他的作品,其中每根线条,每点颜色,都曾经过长久的寻思。他不但在考虑他正在追求的目标,并也在探讨达到目标的方法。偶然与本能,在一般艺术制作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但与达芬奇全不发生关系。他从没有奇妙的偶发或兴往神来的灵迹。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这一点”指的是________;“这个研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jab88.CoM

2.节选的这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这一中心内容?请作简要概括。

3.对文中“偶然与本能,在一般艺术制作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但与达芬奇全不发生关系”这句话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一般的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作者往往非常倚重偶然和本能。
B.与一般的艺术创作不同,达芬奇创作时完全不靠偶然和本能。
C.达芬奇坚持独创和个性,与一般的艺术制作全不发生关系。
D.达芬奇作品中的每根线条、每点颜色都曾经过长久的思索。
4.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蒙娜丽莎口唇抿着的皱痕显示着她在微笑,而脸上的高凸与低陷几乎全以这皱痕为中心。
B.蒙娜丽莎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线的,眼睛显得有些扁长,这是她正在微笑的一个重要标志。
C.蒙娜丽莎下巴部分的线条不十分规则,脸部轮廓稍有棱角,这是由于她在微笑形成的。
D.蒙娜丽莎全身贯注着一种十分温柔的节奏,她从侧面旋转头来正视着观众,使微笑十分含蓄。
5.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人物眼睛描绘得毫无光彩,是达芬奇的一项独创。
B.达芬奇重视绘画的各个细节,包括人物的服饰和背景。
C.能表现出人物浮动的脸部轮廓,达芬奇是前无古人的。
D.同样表现人物的微笑,波提切利的成就远不如达芬奇。

相关阅读

《蒙娜丽莎的魅力》教学设计


《蒙娜丽莎的魅力》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蒙娜丽莎的美;
2.理解艺术作品中“虚”的运用;
3.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维纳斯的残缺美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傅雷。
傅雷(1908~1966),著名翻译家。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1957年被打成“右派”,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文革”中因不堪忍受污辱,与夫人朱梅馥双双含冤自尽。
2.介绍达芬奇。
达芬奇是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多项领域博学者,其同时是建筑师、解剖学者、艺术家、工程师、数学家、发明家,他无穷的好奇与创意使得他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艺术家,而且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与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幅享誉世界的绘画杰作。这幅画作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世人的追捧,诠释、评论不计其数。
3.展示图画,学生交流自己心目中的蒙娜丽莎。
4.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5.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在介绍《蒙娜丽莎》这幅世界级名画的时候,除了简介这幅画作名字的由来和它的传奇故事外,重点探讨了这幅名画的艺术成就,也就是“蒙娜丽莎微笑之谜”。
“这销魂的魔力,这神秘的爱娇,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作者凭借自己深厚的音乐艺术修养,从“音乐的摄魂制魄的力量”来源于那种“恍惚不定的音符”,推测这幅画作摄人心魄的原因,就在于“蒙娜丽莎微笑”的“莫测高深的神秘”。“因为它能给予我们以最飘渺、最‘恍惚’、最琢磨不定的境界”。之后,作者又分析了这幅画作严谨的构图,从蒙娜丽莎的口唇、眼睛、头发到双手等,作者都做了细致的研究,全方位地为我们分析了这幅杰作的艺术特点。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再次欣赏图画,注意体会。
2.中国画能否给我们同样的艺术美的享受?
明确:能。
艺术的生命在于虚,在于意境。我国古代艺术素有重虚的传统,绘画多留有空白,诱人联想,讲究“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戴熙《习苦斋画絮》)。傅雷先生学贯中西,治学严谨,善于沟通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他在这篇讲义中,结合音乐的特点来分析绘画艺术,视角独特,深入浅出,引导我们走进了艺术欣赏的大门,并逐步感受到了艺术的无穷魅力。
3.出示一副中国山水名画,学生欣赏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4.写作特色。
明确:(1)详略得当,主次分明;(2)类比:与莫扎特创作时的魔力作类比;与中国诗画的无穷与不定作类比。(3)对比:与波提切利的创作笔致作比较;与平庸艺术家的点睛技巧作比较。用艺术的相通与共融来展现蒙娜丽莎独有的魅力。

四、作业
课下搜集名画,欣赏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蒙娜丽莎的魅力
傅雷
维纳斯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国画
残缺美意境美虚

《赤壁赋》导学学案


《赤壁赋》导学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重点句子。

2.了解“赋”的有关特点。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摘记苏轼的一首(或)一篇作品,并作简单的评析。

2.摘录你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作学习卡片,并联系过去学过的例句或词典上的例句,进行辨析,不少于5个,并与你的同学交流。示例表格。

本文原句

词语

解释

过去学过的例句

解释

举酒属客

举起

戍卒叫,函谷举。

攻取,占领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归纳整理,并与你的同学交流。示例表格。

本文原句

词语

活用类型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③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④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⑤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二、自主探究

1.体悟作者感情的变化及蕴含的哲理,并作具体说明。

2.摘录一句你最喜欢的写景状物的句子,改写成散文,并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原句:

散文:

赏析:

三、相关链接

苏东坡在黄州

在元丰三年(一0八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在等待家眷之时,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这个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江边还有一段路。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是这种心境的反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是年中秋,他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仍然心有余悸。

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与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拖往了另一个方向。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若是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家眷到达之后,苏东坡的生活似乎安定下来,由于太守的礼遇,他们还能住在临皋亭,此处本是驿亭,临皋亭并不见得是可夸耀,风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则在观赏风景之人。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

在元丰三年(一O八一),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东坡居士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苏东坡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击牛角而吟咏。

东坡农场实际上占地约十亩,在黄州城东约三分之一里,坐落在山坡上。房子在顶上,共三间,俯见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雪堂前面有房五间,是到黄州后二年的二月雪中竣工的。墙是由诗人自己油漆的,画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渔翁。

雪堂的台阶下,有一小桥,横跨一小沟而过,若非下雨,沟内常干涸。雪堂之东,有高柳树一株,为当年所手植,再往东,有一小水井,中有冷泉,颇清冽,并无其他可取之处,只是诗人当年取水处而已。往东的低处,有稻田、麦田、一带桑林菜圃,为一片长地,另有一片大果园。他在他处种有茶树,是在邻近友人处移来的。在农舍后面是远景亭,位于一小丘之上,下面乡野景色,一览无遗。他的西邻有一片巨竹林园,竹茎周长约六寸,枝叶茂密,人行其中,不见天日。苏东坡就在此浓阴之中,消磨长夏,并寻找干而平滑的竹棒,供太太做鞋的衬里之用。

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现在已经成了一道叫作“东坡肉”的名菜。

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

苏东坡现在过得是神仙般生活。黄州也许是瞅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便强而有力,是以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

苏东坡在农舍雪堂和城中临皋亭两处住,每天两处往返,那不过是一里三分之一的一段脏泥路,却大概变成了文学史上最出名的一条路。在过了城镇中那一段小坡之后,就到了叫黄泥板,一直通到起伏的丘陵。那个地方向四周一望,似乎全是黄色,只有树木苍翠,竹林碧绿而已。日日横过黄泥板,而后达到黄岗的东坡。他已经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摘去了文人的方巾,改穿农人的短褂子,好使人不能辨识他士大夫的身份。他每天来往走这段路。在耕作之暇,他到城里去,喝得小有酒意,在草地上躺下便睡,直到暮色沉沉时好心肠的农人把他叫醒。有一天,

他喝醉之后,写出了一首流浪汉狂想曲,名之为《黄泥板词》。一次夜游,他可把太守吓坏了。他在江上一个小舟中喝酒,夜晚的天空极美,他一时兴起,唱词一首《临江仙》道: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毅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二天,谣传苏东坡曾到过江边,写了这首告别词,已经顺流而下逃走了。这谣言传到太守耳朵里,他大惊,因为他有职责监视苏东坡不得越出他的县境。他立刻出去,结果发现苏东坡尚卧床未起,鼾声如雷,仍在酣睡。这谣也传到了京都,甚至传到皇帝的耳朵里。

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他享受这种生活时,他给天下写出了三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三赤”。

苏东坡正和同乡道人杨世昌享受夜景,那是七月十六仲夏之夜。清风在江面上缓缓吹来,水面平静无波。东坡与朋友慢慢喝酒吟诗。不久,明月一轮出现于东山之上,徘徊于北斗星与天牛星之间。白雾笼罩江面,水光与雾气相接。二人坐在小舟中,漂浮于白茫茫的江面之上,只觉得人如天上坐,船在雾中行,任其漂流,随意所之。二人开始歌唱,手拍船舷为节拍。唱出了:“桂掉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东坡的朋友善吹萧,开始吹起来,东坡哼着歌唱,萧声奇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细若游丝,最后消失于空气之中。另一个船上的寡妇竟闻之而泣,水中的鱼也为之感动。苏东坡也为萧声所动,问朋友何以萧声如此之悲。朋友告诉他:“你还记得在赤壁发生的往事吧?”一千年以前,一场水战在此爆发,决定了三国蜀魏吴的命运。难道苏东坡不能想象曹操的战船,真是帆墙如林,自江陵顺流而下吗?曹操也是个诗人。难道东坡不记得曹操夜间作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吗?朋友又向东坡说:“这些英雄,而今安在?今天晚上,你我无拘束,驾一叶之扁舟,一杯在手,享此一时之乐。我们不啻宇宙中的一蚊蝇,沧海中的一砂砾。人生在瞬息之间,即化为虚幻,还不如江流之无尽,时光之无穷。我真愿挟飞仙而邀游于太虚之中,飞到月宫而长生不返。我知道这些只是梦想,从无实现之望,所以不觉萧声吹来,便如此之悲了。”苏东坡安慰朋友说:“你看水和月!水不断流去,可是水还依然在此;月亮或圆或缺,但是月亮依然如故。你若看宇宙之中发生的变化,没有经久不变的,何曾有刹那间的停留?可是你若从宇宙中不变化的方面看,万物和我们人都是长久不朽的。你又何必羡慕这江水呢?再者,宇宙之中,物各有主,把不属于我们的据为己有,又有何用?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供人人享受的。凭我们的生命和血肉之躯,耳听到而成声,目看到而成色——这些无限的宝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造物无私,一切供人享受,分文不费,分文不取。”听了这一番话,朋友也欣然欢笑。二人洗净杯盘,继续吃喝。后来,不待收拾桌子,便躺下睡去,不知东方已经露出了曙光。

三个月以后,苏东坡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赋》。还是月明之夜,苏东坡和两个朋友自雪堂漫步走向临皋亭。路上经过黄泥板。地有白霜,树无青叶。人影在地,明月在天。几个朋友十分快乐,开始吟唱,一人一节。不久,一个人说:“月白风清,如何度此良夜,方为不虚?我们好友相聚,竟没有酒菜,岂非美中不足?”其中一人说:“今天傍晚,我捕到几条鱼,巨口细鳞,好像松江的鲈鱼,可是哪儿去弄酒呢?”苏东坡决定回去央求妻子给他们点儿酒,做酒总是妻子见长的事。他们真是喜出望外,因为妻子说家里有几坛子酒,收藏已久,就是为了随时喝好方便。几个朋友于是携着酒和鱼,又到赤壁之下泛舟夜游去了。江水落了很多,好多巨大的岩石都在水面露出,而赤壁尤其显得在水面之上,岸然高耸。不过几个月的工夫,风光已大为不同,几乎不能辨认了。在夜色美妙的魁力下,苏东坡要朋友和他一同攀登到赤壁之上,但是朋友不肯,苏东坡一个人爬上去。他把衣裳塞起来,在灌丛荆棘之中,寻路上去,他一直爬到最高处,他知道那里住着两个苍鹰。他立在巨大的岩石上,向深夜大声吼啸,四周小谷有声相应答,他一时都忘记了自己置身何处,忽然不知何故,竟感悲从中来,觉得不能在那儿停留过久。他下去,又回到舟中,解开缆绳,任凭小舟顺流漂动。 时将半夜,四周一片寂静。两个仙鹤,孤零零的,自东方飞来,伸展着雪白的翅膀,仿佛仙人的白袍飘动。两只鹤长鸣几声,在船上掠过,一直往西飞去,苏东坡心里纳闷,不知主有何事发生。不久大家回家去。苏东坡上床就寝,得了一梦。梦里看见两个道士,身披羽衣,状若仙人。那个人认得苏东坡,问他赤壁之游是否很快乐。东坡请问姓名,二人不答。东坡说:“我明白了。今天晚上我看见你们俩从我头上飞过去了!”两个道士微微一笑。东坡便从梦中醒来。他开窗外望,一无所见,外面街道上只有一片寂寥而已。苏东坡怎样确立一种气氛,由上面可以看出,他是暗示另外一个境界,一个道家的神仙境界,两只仙鹤自然是沿用已久的道家象征。他表示自己不知置身何处,便引起读者迷离倘眈之感。根据中国人的信念,现在的人生,只是在人间瞬息的存在,自己纵然不知道,但是很可能前生是神仙,下一辈子也会再度是神仙。

确立苏东坡在后世词坛地位的当属他的豪放名词《赤壁怀古》,诗人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江月”是永恒的象征,唐代张若虚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面对永恒的江月,苏东坡感叹自身的渺小,人生的有限,羡慕长江的无穷,想到英雄的逝去,有欣然、释然。

元丰五年,苏东坡对人生社会已有所彻悟,看待事物有一种冷静的态度,雨既不怕,晴亦不喜。作《定风波》一首。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年的黄州生活,虽充满苦痛,但成就了一个别样人生。

【练习】

一、第一自然段:写主客夜游赤壁的情景。
1.首句的作用除了起了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事件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
2.这一段写作者泛舟所见景象,是以、、等3个景物为主,并为文中第自然段张本。
二、第2自然段:写作者饮酒放歌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1.开头一句中哪一个字承接上一段?答:。
2.下面是对“歌”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以桂树木兰作桨,用美好的事物寄托高雅的情调。
B.“击空明”与“渺渺兮予怀”写景抒情,以景的空明衬托人的胸怀广阔。
C.最后一句点出“予怀”所思慕的对象是那在“天一方”的美人。
D.全歌落脚到“美人”身上,具有象征意义。
3.作者写箫声哀怨起什么作用?选出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A.突出箫声的凄凉,表现主客的凄凉。
B.突出吹箫的技巧高超。
C.箫声哀婉,主要是列出下文的主客问答,转乐为悲。
D.突出客人心中的愤愤不平,为主人的回答伏笔。
三、第3自然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
1.阅读“客曰”一段的语言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对这一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古从诵古诗句写起,再写目中所见地形,后写古人曹操。
B.“方其”以下8句,是推测,是想像,极力渲染,此即所谓“铺”,是赋之正统写法。
C.“寄蜉蝣”以下8句,表现的是客人的出世思想和消极情绪,这是苏轼所不能赞同的。
D.体现这一段主要内容是的重点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这段以“托遗风于悲风”作结,呼应上文哪一句话?答:

四、第4自然段:写作者豁达乐观。 
1.作者以水和月为喻,旨在说明:(超过25个字)
2.从“变”与“不变”关系看,“客”生“哀”与“羡”的原因是:;
苏子不“哀”不“羡”的原因是:。
3.“物各有主”,反跌出明月与清风无主,可以自娱,以“而吾与子”照应上文“”。
五、第5自然段:写主客转悲为喜。
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水的运动教学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的运动教学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水的运动教学学案

考纲:①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①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②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或洋流运动的动画。
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有条件的学校,可对水井进行定点、定时观测,记录水位、水色等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和主要原因。

1.地球上的水作为地球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要素,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学习本专题要以必修教材中的海洋水和陆地水为重点内容,高、初中知识有机结合,以初中地理知识为背景,为载体,以高中地理知识为原理加以解释。
2.要在地图上熟练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我国和世界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熟悉重要河流、湖泊的轮廓、形状,了解其特点和成因。
3.地理基本技能要求掌握等值线(等温线、等盐度线)的判读,并能够说明形成原因。
4.要关心时事,复习时要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结合起来,以书本中的原理、原则来解释、阐述现实中的地理现象,如南水北调工程,长江三峡工程等

1.水循环:海陆间水循环
①水循环的类型:海上内循环
内陆循环
②水循环的环节及示意图:
蒸发、水汽的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③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使地球上的淡水不断更新
使四大圈层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2.海水运动形式:
海水运动有多种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等
3.洋流
①洋流的形成与分类:
按水温的高低分类暖流寒流
按形成的原因分类风海流信风吹拂形成南赤道暖流
北赤道暖流
西风吹拂形成北太平洋暖流
北大西洋暖流西风飘流
极地东风吹拂形成千岛寒流
北印度洋季风吹拂形成季风洋流夏季:海水由西向东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冬季:海水由东向西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密度流
(例如:直布罗陀海峡的洋流)表层:大西洋流向地中海
深层:地中海流向大西洋
补偿流水平补偿中低纬度大洋西部,如日本暖流、巴西暖流、赤道逆流中低纬度大洋东部,如西澳大利亚寒流、本格拉寒流、秘鲁寒流
垂直补偿略深层海水上升,如秘鲁寒流
②洋流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洋流系统(北半球顺时针方向,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部和南半球的西风飘流是寒流,其余均是暖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逆时针方向的洋流系统,大洋西岸是寒流,其余均是暖流。
40S附近海域形成横贯三大洋的西飘流。
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夏季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海水由西向东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在东北季风的吹拂下海水由东向西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③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调节全球的热量和水分平衡
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寒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北海道、纽芬兰、北海渔场位于寒暖流交汇处;秘鲁渔场位于秘鲁寒流的上升流处。
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既能扩大污染的范围,又能加快污染的净化速度
对航海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增速,逆流航行减速

[例1](2002年北京春招卷)一般情况下,河流R()
A.只有春汛B.只有夏汛
C.只有秋汛D.春季和夏秋季各有一个汛期
[例2](2002年全国文综卷)
读图,甲地平均降水量为680mm,丙河年径流总量为118亿m3,(黄河年径流总量为575亿m3)。回答:
(1)丙河的汛期在季。其主要补给水源为。
(2)甲地降水的水汽来源于、,其降水量较多的原因是。
(3)乙湖具有明显的咸淡分区,它的。
(东部或西部)盐度较高,成因为;另一部分盐度降低,成因为。
(4)丁地所在的国家是

[例3](2001年广东综合卷)水是人类及自然界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大河流域往往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1)在全球水循环中,陆地水主要通过和方式进入到大气中。
(2)我国西部地区干旱缺水,为改善这种状况可采取植树种草的措施,因为森林和草地具有保持水土和等功能。

[例4](2000年上海卷)下列关于南极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矿产资源贫乏B.终年盛行东北风
C.淡水资源储量丰富D.平均海拔仅低于亚洲

[例5](2001年广东、河南卷)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问题B.连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以发
C.利用流域间的落差发电D.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例6]我国“十五”计划提出,要“加强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读“南水北调东线方案示意图回答:
(1)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施加的影响。
(2)在东线方案工程中,可利用河主干线及周边平行水道作为输水渠道。
(3)东线方案主要能缓解我国水资源最缺水的地区(自北向南依次为)河、河、河三大流域用水的紧张情况。
(4)在图中A、B、C各段输水道中,可依靠自流输水的是段。
(5)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必须同时采取的措施是、、。
[例7]大型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A.明显减少河流的年径流量B.显著增加河流泥沙的下泄量
C.降低库区地下水位D.改变径流量的季节分配
[例8](2000年广东卷)下图中正确表示大洋洋流模式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例9]当小亚细亚半岛沿海地区处雨季时,直布罗陀海峡表面海流P和斯里兰卡南部海域海流Q的流向是()
A.P从西向东,Q从西向东
B.P从西向东,Q从东向西
C.P从东向西,Q从西向东
D.P从东向西,Q从东向西
答案:B

[例10]读南美洲图,回答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则不可能出现的是()
A.P处海水温度比往年异常升高
B.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异常驻干旱
C.秘鲁、智利等地可能出现暴雨,发生洪灾
D.秘鲁渔场饵料丰富,渔业丰收。

[例11]读下图,判断与图中相关现象的正确叙述有()
A.此图为北半球7月份图
B.此图为南半球7月份图
C.此图所示洋流为北半球的暖流
D.此图所示洋流为南半球的寒流

[例12](二)案例剖析
案例一:
〖事实描述〗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的惟一通道是直布罗陀海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戒备森严,控制了直布罗陀海峡的两岸,别国的船只无法通过。但是德国的潜水艇却顺利通过这个海峡,来往于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还不断地袭击英军舰艇,给英军威胁很大。
还是在二战期间,盟军决定对纳粹德国作出最后反击,并决定于某日在法国若曼底登陆进攻。但怎样迷惑德国情报机关,分散其对诺曼底的注意力呢?盟军费煞苦心终于想出办法,由英国情报机关找来一具死尸,把他伪造为一位遭遇空难的上校,在其身上装上关于盟军登陆地点的假信件,再把这具死尸抛入直布罗陀海峡,任其随海水漂入地中海,被德军巡逻艇“截获”,结果正中盟军的圈套。
〖阅读练习〗
上述发生在直布罗陀海峡的军事案例,
原来都是(洋流)在助战。读图填表
分析地中海、大西洋之间洋流形成的原因,

并在图上绘出洋流流向。
气候
类型年蒸
发量年降
水量水面
高低盐度
高低密度
大小深层洋流流向(案例一)表层洋流流向(案例二)显著季节
大西洋
地中海
〖剖析总结〗地中海气候蒸发旺盛,海水盐度高,密度大,水面较低,而大西洋为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海水的盐度低,密度小,水面比地中海高,于是大西洋表层海水经由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地中海的海水由直布罗陀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德潜水艇利用了这点,它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时,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是潜入浅水中,而出了地中海进入大西洋是潜入深水中。在行进中,德军又关闭了发动机,利用直布罗陀海峡两侧因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而引起海水流动的密度流,推动着潜水艇无声无息地通过了直布罗陀海峡,从而逃避了英军的攻击,反过来还不断地袭击英军舰艇,给英军舰艇带来很大威胁。盟军利用浮尸借助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流进地中海的洋流传递迷惑信息,也是洋流在助战。

案例二:
〖事实描述〗1492年哥伦布得到西班牙国王的资助,第一次率领探险队向西横渡大洋,预计可抵印度、中国。途中经常遇到大风大浪,逆风逆流,水手们只能摇桨推进,经过37天的艰苦航程,才到达南、北美洲之间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哥伦布命名为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他们受到了岛上居民的热情接待,以为他们是天外来客。船队接着到达了海地、古巴等地。哥伦布以为自己到了印度,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意为印度的居民。后人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将此群岛取名“西印度群岛”。船队按原来路线返航,变成顺风顺水推舟,不但时间短了,而且十分顺利。吃一堑,长一智,哥伦布率船队第二次去美洲,先沿非洲西侧沿海南下,在低纬度再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结果只用20天时间,虽然航程长了,却能顺风顺流,比第一次航行少用17天,从而开辟了北大西洋上的“三角航线”,不自不觉地为后来的“黑三角贸易”充当了先行者。
在16世纪开始发生在北大西洋的奴隶贸易,整个航程分三部分。首先,欧洲奴隶贩子的运奴船装着盐、布匹、朗姆酒等劣质商品,从欧洲港口出发,到达非洲,这叫“出程”。接着,满载黑人的运奴船沿着中央航路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这叫“中程”。最后,在美洲换成金银、糖、烟草和稻米等原料返回欧洲,这叫“归程”。。在欧洲西部、非洲的几内亚湾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岛之间,航线大致构成三角形状,由于被贩运的是黑色人种,手段十分残忍,故称“黑三角贸易”,历时400年之久。
〖阅读练习〗
1.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黑三角贸
易”十分猖狂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2.读图填表分析“黑三角贸易”长期顺利

进行的地理原因是什么?
路程沿途盛行风的名称、风向同航向关系沿途洋流名称、类型、流向同航向关系
①出程
②中程
③归程
3.图中“Z”处是海峡,经过该海峡的同一轮船自西向东要比自东向西航行速度些,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后,轮船吃水线相对海平面。
4.图中“③”处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渔场,这里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原因是。
5.图中“②”处附近洋流成为世界上规模强大的洋流,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盛行风强大B、密度差显著C、地转偏向力大D、南美大陆轮廓
〖剖析总结〗在16世纪到19世纪北大西洋进行的“黑三角贸易”,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政府的默认,欧洲殖民者对利润的疯狂追逐,加上非洲人民由于原始的社会结构造成的愚昧,是“黑三角贸易”顺利进行的主要历史原因。
由加那利寒流、几内亚暖流、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暖流、北大西洋暖流所组成的三角形形状的环流和低纬东北信风带、中纬西风带,为“黑三角贸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航运条件,使得奴隶贩子在出程、中程、归程中一直顺风顺水,奴隶贸易的速度因此加快。美洲合适的气候条件以及较为丰富的金银矿产资源,使种植园和采矿业发展很快,产生了巨额利润,是整个黑三角贸易进行的主要动力,客观上为“黑三角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所以,“黑三角贸易”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下、在有利的地理条件下,以巨额利润为动力,顺利进行数百年。
案例三:摘于2003届高一(2)班钟柳青的小论文
〖事实描述〗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先后到达了今天的柬埔寨、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伊朗、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肯尼亚等国。他们将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织品、铁器、铜器等商品,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换回了象牙、香料、染料和药材以及驼鸟、斑马、犀牛和长颈鹿等珍禽异兽,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亚洲各国的文化技术交流和关系的友好,为中国航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当时的海上商船都是大型帆船,主要依靠海上盛行风推动,如果能借助洋流推进会更快。郑和所率领的航海船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最大的船长44丈,宽18丈,装有九桅十二帆,可乘坐一千人,需要二百名水手。他们利用了指南针导向,利用星座在夜间定方位,用铅锤探测海洋深度,用钩子摄取海底土壤,来判断航路。但最重要的还是帆船是否能够顺风顺水,它是航行路线、方向、时机选择的决策因素。长期的海上航行实践经验,郑和掌握和利用了我国东海、南海、马六甲海峡和北印度洋上风向、洋流变化与作用。总是选择冬季从我国出发,夏季返回,其中含有玄机。
〖阅读练习〗读课本《世界洋流分布示意图》、《郑和下西洋航线示意图》,

结合所学气候知识填表(同下表)分析郑和下西洋,总是选择冬季从我国出发,夏季返回的玄机是什么?
〖剖析总结〗亚洲处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很大,加上地球上风带、气压带南北季节性移动原因的配合,使亚洲东部和南部及其附近海域:西北太平洋和北印度洋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而显著的季风区域,北印度洋还是季风洋流典型的海域。
海域东海和南海北印度洋
冬季季风方向偏北季风东北季风
洋流方向沿岸冷水流自北向南流动冬季洋流向西流动
航行方向从长江口出发,由东海到南海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北印度洋

季季风方向偏南季风西南季风
洋流方向北赤道暖流和日本暖流支流向北流夏季洋流向东流动
航行方向从非洲、西亚、南亚印度洋向东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南海、东海
这样,郑和率领船队冬去夏返就刚好顺应了季风与洋流的流向变化,顺风顺流。从这种意义上说,郑和七下西洋这一伟大历史功绩是在洋流推动下成就的。
案例四:源于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发的新高中地理教材
〖事实描述〗1990年5月的一天,在美国西部华盛顿州海滩漫步的人们突然发现,成千上万种颜色和尺码的运动鞋向岸边漂流过来,人们从运动鞋上商标说明中得知是韩国制品。原来有一艘韩国贷轮在西北太平洋遭到风暴,贷轮上的集装箱破损,运动鞋散落水中。
〖阅读练习〗
1.出事之后,韩国派出飞机搜索情况,飞机应该朝着出事海域的方向去寻找。
2.运动鞋是由洋流漂到美国华盛顿州海滩上。研究专家预测这些运动鞋将由洋流向漂到夏威夷,那些没有下沉的运动鞋还会由
、洋流漂回韩国。你认为这些运动鞋是否有可能漂到阿拉斯加州海滩?
3.美国阿拉斯加州南部海域一油轮触焦破裂漏油,这对海洋生物有何危害?
4.加拿大、俄罗斯、日本、中国四国中,两个国家沿海可能受上述油污染的危害,尤其是渔场,这是受、洋流影响结果。
〖参考答案〗1、东方2、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西南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可能顺着阿拉斯加暖流漂来3、油脂粘在海洋动物身上或吸入体内会使它们生病;油膜会隔绝大气中的氧气溶解于水,使海水缺氧,水生生物会窒息死亡;水中阳光缺少,水温升高,生态环境恶化4、俄罗斯、日本、北海道、阿拉斯加暖流、千岛寒流
案例五:
〖事实描述〗厄尔尼诺现象,源于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发的新高中地理教材。
〖阅读练习〗
1.目前关于厄尔尼诺现象,还没有研究清楚的问题是:
A、发生原因B、发生时间C、发生现象D、发生区域
2.当厄尔尼诺现象最强盛的时候,与正常年份不同的现象是:
A、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并开始北移B、风带和气压带南移
C、赤道低压带吸引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变成西北风D、信风减弱甚至风向反转
3.读图联想比较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份与正常年份,发生在太平洋上的下列现象有何不同的连锁反应?
比较赤道逆流赤道暖流秘鲁寒流秘鲁上升流秘鲁渔场大气CO2
温室效应
异常


比较赤道西部温度气压赤道东部温度气压赤道东西热力环流东南亚国家气候与灾害南美洲赤道西部全球大气环流状态各地气候异常事例
异常
〖参考答案〗1、A2、D3、上行左至右:强、弱、弱、弱、因缺少氧气、营养和浮游生物,鱼虾大量减少、增加、更加严重下行左至右:温度降低,气压升高、温度升高,气压降低、东部上升,西部下沉、炎热干旱,易发旱灾火灾、高温多雨,多暴雨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紊乱、1982—1983年最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之后的一年非洲出现严重旱灾,欧洲和北美冬季少有的湿冷多雪,1998年我国长江的特大洪水
(三)探究交流(5分钟)
针对上述学习框架问题中具有概括总结性的问题,或是还涉及到的问题,开展自由式交谈。
三.课后作业
案例六:〖事实描述〗电影《泰坦尼克号》相信大家都看过了吧!这艘号称“上帝都沉不了”的船由英国建造于20世纪初,其排水量达六万六千吨,超过了今天美国的核子航空母舰“尼米兹号”的吨位。装饰华丽,建造坚固,防水周密,造船者夸说即使进水,也能在水面浮游两三天。
然而事与愿违,当它从英国伯尔发斯特港首航,一直向西驶住美国纽约港的第四天晚上11时40分,在西经50°14’,北纬41°16’(即纽芬兰岛附近)遇到了高达三十公尺的冰山,当时还没发明雷达,全靠船上的瞭望员用肉眼观察,虽然发出了警告,以每小时四十公里高速航行的泰坦尼克号闪避了一下,但仍沿着冰山边缘擦过,这次擦撞使船头水下右舷的底舱部分的几块钢板凹进去板端铆钉山脉脱而向外张开,形成一道长达百公尺的口子,涵盖了六舱,前五舱都有水密门,而第六舱偏偏没有。大量的海水汹涌而至,把船舱逐个灌满,于凌晨2时20分整船沉没。因救生船不够而造成1503人死亡,在世界的航海史上写下了令人悲伤的一页。
〖阅读练习〗
1.造成泰坦尼克号巨轮沉没的冰山来自,由推动至此低纬海域。推动冰山浮移的洋流属于大洋环流的部一条洋流,从成因上,它属于,从性质上,它属于。
2.如果说你是船长,你认为怎样改变航向可以安全、快速地从英国伯尔发斯特港驶向美国纽约港?
〖剖析总结〗南极洲大陆和北冰洋纬度最高,气候酷寒,冬季比夏季更寒,长期降雪积累挤压结晶形成巨大的冰体,称为大陆冰川。平均厚达1000——2000米,并且中间厚周围薄,在重力挤压下向四周扩展,有的伸展呈舌头状,称为冰舌。伸向海洋的冰舌,在自身重力和巨浪撞击作用下而断裂成巨大的冰块,滑落海洋中,随着风浪或洋流漂移。如果从高纬漂向低纬,就会渐渐融化。海洋上的风向与洋流是有规律的,例如北大西洋的洋流构成了低纬环流和中高纬环流(如图所示)。拉布拉多寒流就是北大西洋中高纬环流西部两条寒流之一,位于北美洲大陆与格陵兰岛之间的海域,是极地东风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属于风海流。它将北冰洋上的冰山向南推移至加拿大以东和美国东北部海域,这里就是泰坦尼克号客船葬身之处。通常露出水面的冰山只占其体积的1/6,大部分都在水底,所以泰坦尼克号主要是与冰山在水面下相撞。对轮船来说,冰山就好像是恶魔,一旦相撞,就会船毁人亡,泰坦尼克号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说这次航行的决策者懂得和重视上述地理知识,改变一下航线,例如从英国向南顺着加那利寒流、东北信风、转向西依着北赤道暖流、东北信风,最后顺着墨西哥湾暖流就可以顺利到达目的地。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学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学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学案

考纲:①地壳物质循环。
 ②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②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
①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②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

本节是地质学的基础知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部分内容:地壳的情况、地壳的运动和地壳的演变。地壳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壳运动反映了地球运动并直接联系看大气热力变化、大气的运动以及地球上水循环运动等,因此本节内容和前面章节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也为后面的生物、土壤、自然带,自然资源和能源,以及人类和环境等章节打下一定基础。本节名词概念比较多,但比较具体,联系实际广,抽象的地理原理比较少,易于理解,难度不大。复习中要注意概念所反映出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矿物、矿产和矿床;地壳和壳石圈等。本节内容实践性很强,复习时要多联系实际,多观察实物,多对比示意图形,提高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例如,对岩石,矿物的鉴别,对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的认识,以及对地壳形态变化的了解等,都需要更有意识。

1.结构体系
2.要点梳理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内部圈层的依据
(1)人们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有规律的变化,来确定地球内部构造和物质状态。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分为纵波(P)和横波(S)。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它们的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有规律地变化。
(2)地震波波速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边连续的面,一个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大洋在地下平均6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面叫莫覆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面。根据这两个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内部圈层及其特征:
名称深度(千米)主 要 特 征
地壳
(1)由各种岩石组成
(2)各地厚度不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地 幔上地幔(1)自上而下,铁镁含量增加
(2)上部(地下60-250到400千米)有一软流层
(3)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合称为岩石圈
下地幔(1)铁镁含量继续增加
(2)温度、压力、密度继续增加
(3)呈可塑性固体
地核外 核(1)物质成分以铁镍为主
(2)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接近液体
内 核固体

二.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
1.结构特点
(1)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平均33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6千米。
(2)双层结构:上层叫硅铝层,含硅铝较多,主要由比重较小的花岗岩类组成,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不连续分布);下层叫硅镁层,铝的成分减少,镁、铁成分增多,主要由比重较大的玄武岩类组成,在地壳中普遍存在。
2.地壳中的矿物
矿物的概念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就是矿物。
重要的造岩矿物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可供冶炼提取金属的矿物有赤铁矿、黄铜矿等。
矿物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各种矿物都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例如石英是由硅和氧组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矿物,硬度较大,常呈柱状、锥状晶体;食盐是由氯和钠组成的,它是无色透明的四方颗粒。也有些矿物,化学成分相同,由于内部原子排列不相同,形成了性质完全不同的矿物,例如金刚石和石墨,化学成分都是碳,但两者的性质截钛相反:金刚石是最硬的透明的矿物,石墨则是非常软的不透明的矿物。
3.岩石和矿床
 岩石 矿床
概念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叫岩石,例如花岗岩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的,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在岩石形成的过程中,一些有用矿物在地壳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就是矿产。在一定地质作用下,矿产的富集地段,称为矿床。
分类①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前者如花岗岩,后者如玄武岩
②沉积岩,如砂岩、石灰岩等
③变质岩,如大理岩、石英岩等①内生矿床,主要由岩浆活动形成
②外生矿床,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
③变质岩,主要由变质作用形成
★★★★★4.物质组成和循环:
物质组成

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三.地壳运动1.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又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类型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的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把高山削低,盆地填平,使地表趋向平坦
内、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不过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2.地壳运动的类型: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
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运动方向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
运动性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张裂成海洋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拗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3.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1)褶皱:
成因水平岩层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发生弯曲叫褶曲,一系列褶曲叫褶皱
基本形态背斜①岩层形态: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②岩层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③地形表现:一般情况下成为山岭,但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基本形态向斜①岩层形态: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②岩层新老关系:一般是岩层较新,两面岩层较老
③地形表现:一般成为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
成因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岩层发生断裂错开
基本形态地垒①岩层形态及特点: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上升的岩块称地垒
②地形表现:相对上升的岩块常形成状山地,如我国的泰山、庐山
地堑①岩层形态及特点: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称地堑
②地形表现: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渭河谷地和汾河谷地等
 ★★★★四.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1)大陆漂移说
年代和创立者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证据大西洋两岸的地质构造、大陆形状、气候、古生物等的相似性。
基本论点①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②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联合古陆开始分离。
③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2)海底扩张说年代20世纪50年代 
证据①海底岩石的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
②离海岭(大洋中脊)愈近,年龄愈轻,离海岭愈远,年龄愈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基本内容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地。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结,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
(3)板块构造学说
理论的产生20世纪60年代后期,许多学者在接受了大陆漂移说关于大陆运动的观点、吸收了海底扩张说的基本论点、结合新的科学成果后,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①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④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①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②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形成的。
③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如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和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形成的。
④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接触带是火山、地震、地热的活动地带。
五.地球内能的释放
1.地热
(1)地热资源及其分布:地热通过热传导从深处向地表扩散,叫做地热流。分散的地热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富集起来,就成为可利用的地热资源,主要形式有地下热水或蒸汽、温泉、间歇泉、沸泉和热水湖等。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2)地热能的利用:地热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清洁的能源,目前人类对地热的利用主要是开采地下热水用于采暖、育种、温泉、发电等方面。冰岛是一个广泛利用地热的国家,全国有70%以上的人口利用地热采暖,首都雷克雅末克全部利用地热采暖,有"无烟城市"之称。我国地热资源丰富,70年代以来,我国在广东、河北、西藏等地已经建成了若干小型地热发电治。
2.火山
火山分类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还经常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在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
休眠火山长期熄灭的火山,有时又突然喷发。
火山的分布世界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和东非的火山带以及大西洋海底的火山带。
我国目前已发现火山有600座,其中绝大多数是死火山(如山西大同附近的死火山群);有少数火山处于休眠状态(如长白山、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只有少数火山近代有活动(如台湾大屯火山群的七星山、新疆于田附近昆仓山中的火山)。
火山和人类的关系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熔岩流,常常破坏田园建筑,有时还引起火山地震,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火山喷发给人们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磺等有用矿物。
火山喷发的
原因火山爆发是地热或内能释放的强烈显示。在地球内部的地热积累到一定程度,灼热的岩浆在强大的内部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现象。火山爆发的时间有的很短,有的持续时间很长,甚至上千年;有的在地面堆起了几千米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有的在海洋中造成了新岛(如夏威夷群岛就是海底火山多次喷发露出水面的火山岛)。
火山的构造火山喷发时,火山喷发物涌溢的管道,称为火山通道;火山物质的喷出口,称为火山口;火山喷发物从火山口周围堆积下来,形成的山,称为火山锥。
火山喷发物火山喷出的物质一般有气体、熔岩和固体喷发物。火山喷发的物质和喷发的强度同火山喷发的熔岩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①酸性岩浆含二氧化硅成分多,比较粘稠含气体多,爆发力强,常形成圆锥形火山;②基性岩浆含铁镁成分多,含气体少,流动性好,爆发力弱,常形成盾形火山锥。
3.地震
(1)地震的分类:按其成因主要有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两种,其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
(2)构造地震的产生:由于地球内部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产生的。地壳中的岩石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3)地震要素:
震源岩层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中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叫震中。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4)震级和烈度:
震级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它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左右。一般地说,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称为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地震烈度的大小同震级、震中距等有直接关系。在一般情况下,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在同一次地震中,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同时,烈度大小还和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也有关系。
(5)地震的分布:
世界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板块交界地带其中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以及几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球所有地震能量的80%,是世界上的主要地震带。
我国
我国处在两大地震活动带之间,是多地震的国家。历史上地震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区:①台湾;②黄河中下游的汾渭断裂带、太行山麓、就津唐张地区和和渤海沿岸;③西北的河西走廊、六盘山和天山南北;④青藏高原东南这缘的四川西部和西藏;⑤广东和福建的沿海地区。
(6)地震的前兆和预测: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相关,搞清地质构造是进行地震预报的重要基础。地震前常有不少异常的自然现象发生,叫做地震前兆,如地下水的异常变化,动物异常反应、小震频繁、地壳变形等,这些现象为预报地震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六.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1.作用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和生物作用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作用所产生的风化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2)侵蚀作用:风力、流水、冰川、海洋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作用结果使地表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使沟谷、河床加宽加深,坡面破碎;并能形成岩溶、冰斗、角峰、U形谷、海蚀等地形。
(3)搬运作用: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海浪等转移,离开原来的位置。
(4)沉积作用: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随着风速、流速降低,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物质逐渐沉积下来。主要沉积地形有三角洲、冲积平原、沙漠、黄土、冰碛地形等。
(5)固结成岩作用:沉积物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发行变成坚硬的岩石。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①按照自然规律改变和塑造新的地表形态。例如,填海造田、开挖河道、修建水库、绿化沙漠等。②违背自然规律破坏了地表形态。例如,沙漠化扩大,水土流失等。
★★七.地壳的演化
 1.地层和化石:
地层主要指沉积岩层,是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呈水平状态。但是,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有的地层倾斜甚至层序颠倒,有的地层缺失。研究地层的性质、厚度、相互关系以及化石,可以了解地壳的变化过程。
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叫化石。由于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地进化的,因此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保存着相同的或近似的化石。根据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化石,可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如含三叶虫、大羽羊齿、珊瑚化石的为古生代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
研究地层和化石的意义根据岩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所含化石的特征,可推知岩石沉积时的环境特征,如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中,可以形成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在湿热的森林茂密地区,可以形成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
 ★★★2.地壳的演化史
地质年代距今年代生物演化矿产形成地壳运动
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海水中逐渐形成类似蛋白质的最原始生命体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海洋广阔,占绝对优势
元古代距今25亿年-6亿年海水里出现藻类、海绵等原始生物地壳运动剧烈,晚期出现大片陆地,但海洋仍占绝对优势
古生代距今6亿年-2.5亿年动物从海洋-陆地;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蕨类植物繁生 重要的造煤时期地壳剧烈变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已成陆地
中生代距今2.5亿年-0.7亿年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生,出现了始祖鸟,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大量出现形成丰富的金属矿产;重要的造煤时期;形成石油的时期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我国大陆轮廓已基本形成
新生代距今0.7亿年-现在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出现了灵长类;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形成石油的时期发生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形成许多高山
3.复习学法指导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如果介质是均质体,地震波是等速直线传播的。当介质性质发生改变时,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便有变化,特别是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界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突快、突慢或突然消失)。复习这一部分的内容要紧紧抓住两个界面--莫覆面和古登堡面,根据课本的示图,弄清纵波和横波在这两个界面发生变化的情况,以此再推知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2)区别地壳和岩石圈的概念,是复习的一个难点。复习时要将课本中有关上地幔的叙述用图表示出来,分析地壳和岩石圈范围大小。对于这一内容的掌握要注意两个问题:①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②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因温度高,使岩石接近熔点,局部是熔融流动状态,是火山喷发、岩浆活动的重要发源地。
二.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
(1)各种矿物都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复习中重要在对矿物物理性质的掌握,尤其是几种重要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此外,要把岩石、矿物、矿产、矿床等内容结合起来复习,画出它们的联系示意图,即用图示法表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地壳物质的循环是现代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原理,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复习要注意三个问题:①地壳物质的循环也可称为三大类岩石的互变,还可称为地幔物质的热对流,后者表明了能量的转化,这是板块构造学说动力的理论基础;②地表的岩石除了喷出岩外还有侵入岩、沉积岩和变质岩,这是由于在地下形成的岩石随着地壳运动而升到地表。同理,地下深处也会有喷出岩,这是由于地壳运动下降而造成的。③地表的岩石受各种外力的侵蚀、搬运、堆积后,先形成沉积物,然后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才能形成沉积岩。
三.地壳运动
(1)复习要从认识地壳变动入手,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掌握实例加深理解是关键。例如,从喜马拉雅山珠峰附近还能找到贝壳类的化石,说明地壳的上升运动;台湾海峡底部发现有古河流河床的痕迹,说明地壳的下降运动;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边保存的三根大理石柱柱表的痕迹特点,说明地壳有升有降。
(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复习除了对比它们的区别外,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因为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虽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看主导作用,但不可忽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比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是典型的冲积平原,其形成原因充分说明了内外力的互相作用:内力作用使地壳不断下降,而外作用--泥沙的堆积,对地壳的下降起补偿作用。而黄土高原的形成又是外力作用的风沙堆积占优势。复习时要时时和已学过的中国地形、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地形相联系,加深理解,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
(3)复习褶皱的两种形态--背斜和向斜,要注意三个问题:①原始形态应是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凹陷;②变化了的形态是背斜容易成山,向斜容易成谷。其根本原因是受力不同,受外力侵蚀作用不同造成的;③判断背斜或向斜最根本的方法是岩层的新老关系,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冀岩层较新,向斜反之,不管是原始形态的拱起或凹陷,还是变化了的成山或成谷,上述新老关系是不变的。
四.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是建立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将三者紧密结合进行复习,找出它们论点论据的区别,认识板块构造学说的科学性和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学说的原理来解释当今全球面貌特征以及一些重要的地理现象。比如,在南极洲发现大面积的煤藏,这要用大陆漂移说来解释;海底火山又要用大洋扩张学说解释比较合理;而巨大的褶皱山系又得用板块构造学说更科学。
(2)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是板块,掌握板块运动情况及其结果的关键是板块的界线。复习最好的方法是绘制六大板块草图,标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百看不如一画,这是地理学习和复习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五.地球内能的释放
(1)地热能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干净无污染的能源,复习要和高中地理下册的"能源和能源的利用"一章相结合,重在掌握目前人类对其利用的形式和现状。
(2)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发生的原因、分布规律、造成的破坏情况以及如何认识震前预北为预报地震提供科学依据等都是重点内容,尤其要懂得分析烈度(地表被破坏的程度,大小的制约六.地壳的演化这部分内容是全章的总结,各地质年代的特征正好说明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的,今天的陆地在地质历史中也许是海洋。我们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世界,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各代的地壳运动情况最终要落实到海陆分布状况,尤其是要掌握我国的情况。例如,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于中生代,东北、华北成陆于古生代等。②生物演化的情况要适当复习生物学知识,以便更好掌握各地质年代的地理环境的差别。③煤和石油都是重要的能源资源,复习时要结合高中地理下册"能源和能源的利用"一章的内容,深入掌握煤和石油形成的原因和地理环境,以便人类今后在利用它们时有比较全面的历史认识,更好地合理利用。
[范例评析]
例1.下列四种物质的组成排列中,合理的一组是()
A.矿物化学元素岩石地壳
B.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
C.地壳化学元素岩石矿物
D.地壳矿物化学元素岩石
例2.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16—1),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有五条连线没有画出箭头,请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在图中画出箭头。
(2)图中序号所表示的地质作用过程分别是: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以上地质作用过程中,属于外力作用过程的有,属于内力作用过程的有。(只填序号)
读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示意图(图16—2),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标出箭头,表示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过程。
(2)图中各箭头所表示的含义分别是:
A,B,C,D。
(3)地壳物质大循环过程可概括为:
从到形成,又到新的形成。

例3读下图,回答:
(1)图中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_____,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
(2)此时,背斜在地貌_____,原因是___,向斜在地貌上是_____原因是______
(3)找油区应在图中的_____处,找地下水应在_____处。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___处,原因是____

例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n表示水循环的环节;海区(填字母)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该海区还可能埋藏有等能源资源;海区可能蕴藏有未来利用潜力很大的金属矿产资源。
(2)A处的地质构造是,形成山谷的原因是。
(3)如果在A、B、E中选一地建地下隧道(垂直于剖面方向),应选择地;三地中有利于石油储存的是处;有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______处。
(4)图中a、b、c、d四处最容易产生泥石流的是()
A.aB.bC.cD.d
(5)从地质构造方面看,m河流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例5.下面四幅是不同地质年代大陆漂移的示意图,问表示6500万年前(第三纪初)海陆分布状况的是哪一幅?
例6.关于地震强度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震中的纬度有关
B.与震中的远近无关
C.与震源的深浅有关
D.与震级大小有关

例7.位于板块界线附近的山脉有:
A.冈底斯山、兴都库什山
B.阿特拉斯山、喜马拉雅山
C.落基山、阿巴拉契亚山
D.安第斯山、内华达山
例8读“全球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______被分为六大板块。图中数码代表的板块名称是①_____板块;②______板块;③_____板块;④____板块。几乎全部在大洋中的板块是_____。
(2)图中实线为_____边界,虚线为_____边界。用箭头在图中标出边界两侧板块移动方向。
(3)A处与B处海底岩石年龄相比,_____地质年代更新,G处与B处地壳相比,____处比较稳定,____处不稳定。
(4)图中虚线构造带在地形上,海底地形为________;陆地地形为________;虚线构造带多形成______和______。
(5)解释甲处岛国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________,这是哪个国家_________。

例9.(探究创新题)读下面某地区地质构造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地形判断a与c为_____________,b与d为______________。从地质构造判断a为______________,c为______________,d为_______________。c、d处地形的形成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侵入岩体表示的岩浆侵入的地质时代在______________纪。
(3)图中白垩纪岩层中可形成的变质岩是_______________。
(4)b、d两处相比,地表比较缺水的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5)b、c两处开采地下水较为方便的是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534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