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北京版四下:《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版四下:《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平行与相交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以及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垂直)的位置关系是以后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对于理解掌握初中几何知识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与本节课有密切关系的角、直线、射线、线段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敢于大胆猜想,能较好地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

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①对于一些几何术语可能理解不透,如:同一平面内等。②进行分类时忽略了直线可以延长导致分类标准不统一。

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和自主探索的学习策略。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

三、技术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交线、平行线及垂线图片。

【教学目标】

1. 认识平行线和垂线,初步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特殊的两种位置关系,会初步辨析垂线和平行线。

2. 经历把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观察、分类、比较、举例等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3.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具有主动思考、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认识平行线和垂线。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建立垂线、平行线的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 1.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物体,你能从中找出两条直线吗?(出示图片)

2.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发现了这么多组直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观察图片,寻找图片中的直线。 使学生经历把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从图片中抽象出直线。

二、分类归纳、认识平行和相交 1. 自主探究、分类归纳

师:这些都是我们刚才找出的几组直线,认真观察这几组直线,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并说说你的理由吗?(出示从图片中找出的12组直线。)

◆ 教师巡视。

◆ 指名上前进行分类。

◆ 组织交流。

你为什么这样分?你有不同意见吗?

◆ 分类小结。 学生自主分类探究。

学生上前利用白板拖拽功能对12组直线进行分类。

学生积极思考,发表不同观点。 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交流,通过观察、分类、比较等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类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到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特点,对自己的分类进行修改完善。 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进行分类。

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两条直线向两端无限延长后可以相交的情况。 2. 认识相交

师:这样的可以交叉的两条直线,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

像这样当两条直线可以交叉在一起时,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相交,两条直线的交叉点叫交点。(出示图片)(板书:相交、交点。) 观察两条相交的直线的特点,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观察体会两条相交的直线的特点,认识相交。 3. 认识平行

◆ 理解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那这几组的两条直线会相

交吗?(课件演示:两条直线分别向两端无限延长,永远不会相交。)

◆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我们给它取个名字?

我们把像这样的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出示图片)(板书:互相平行) 观察体会平行线的特点,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认识互相平行,体会平行线的特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线中的两条直线分别向两端无限延长,永远不会相交。 4. 认识垂直

◆这四组相交的直线中,哪组最特殊?为什么?

第三组最特殊,因为第三组有直角。(利用量角器进行验证。)

◆ 课件演示:

也就是说两条直线相交时可以像这样形成两个锐角和两个钝角,也可以像这样形成四个直角。

◆ 师: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出示图片)(板书:互相垂直、垂足。)

◆ 垂直和相交的关系

师:那垂直和相交有什么关系?(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发现第三组直线的特殊。

认真观察并思考,进一步认识互相垂直,并体会互相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垂直的特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垂直,并体会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利用白板的量角器工具,验证第三组直线是否相交成直角。

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观察两条直线相交的动态过程,对垂直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5. 理解在同一平面内。

◆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两条直线可以相交或互相平行,其中互相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那还有其他情况吗?

这里有一个牙膏盒,你能判断一下牙膏盒上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吗?

◆ 看来我们的结论还不够严谨,那么我们应该加一个怎样的条件?

我们今天研究的是在同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板书:在同一平面内。)

◆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与相交。(板书课题。) 思考两条直线都有哪些位置关系。

思考牙膏盒上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对刚刚学过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复习,并为下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激发认识冲突,引起学生思考。 6. 质疑:你还有哪些疑问吗? 三、复习巩固 1. 说一说下面每组图形是相交、互相平行还是互相垂直?

(图略)

2. 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图略)

3. 回答以下问题:(图略)

(1)互相平行的有: ;

(2)互相垂直的有: ;

(3)相交但不垂直的有: ; 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巩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进行梳理总结。

延伸阅读

四年级上《平行与相交》教学实录(青岛版)


四年级上《平行与相交》教学实录(青岛版)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8-49页。
教材分析:
平行与相交是青岛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个信息窗,主要解决平行和相交的概念问题及“做平行线”的问题。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射线、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习画垂线段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做了铺垫,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特性打下了基础。教材通过一组图片联系生活情景,抽象出平行和相交的两条直线,引出相交和不相交的概念,在识别直线相交与不相交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平行线,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探索画一组平行线的方法,学会画平行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知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平行与相交的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难点: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以及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课件、直尺和三角尺。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大家看:这个字是(无),这个是(始),这个是(无)这个是(终)。那无始无终是什么呢,猜一个我们数学上学过的名词?
师:对,直线,为什么是直线呢?
生:因为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师:说的真好,因为直线有一个特点是能向两端无限延长,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师:咱们再看,这四个字在不同的?
生:平面内。
师:我们的黑板是不是平面,大屏幕是不是平面,桌面是不是平面,课本封面是不是平面?
师:那咱们再来看,老师如果把这个图形展开,你们看这四个字就在同一个平面内了。(板书:同一平面)
谈话:今天我们就是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大前提下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板书:两条直线)
二、认识平行与相交
(一)画图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谈话:你们会画直线吗?赶紧的任意画两条直线。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老师看到你们出现了好多种画法,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挑选了6幅有代表性的作品,咱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为了便于表述,我们编上序号,你们说,老师写。
(二)分类感知,认识平行与相交。
(1)、学生尝试分类
师:仔细观察这六组直线,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他们分分类吗?同桌相互交流一下。
生:1、4、6一类,3、5一类。
师: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呢?
生:1、4、6交叉在一起了,3和5没交叉。
提问:如果把每个图中的两条直线都向两端无限延长,结果会怎样?(把图中的直线两端延长)
追问:现在再让你来分类,你会怎样分?(分为两类,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
师:像这样交叉的一组直线,我们数学上有个特殊的名称,叫相交!他们的交叉点叫交点。(板书)
这样我们就把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了两类,一类是相交,一类是不相交。(板书)
师:咱们看大屏幕,这是一组不相交的直线,延长后也不相交。不相交又叫什么呢?
生:平行
师:你觉得怎样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的?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总结,教师适时引导。
2、进一步理解平行的概念
课件出示平行的定义,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
提问:那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互相平行吗?(教师给两条直线写上字母:a和b)
指名说一说,再同桌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平行线?。
提问:老师为什么一直强调同一平面内呢,不在同一平面内还成立吗?
师:大家来看,(屏幕)高架桥相交吗,平行吗,为什么呢?
生:不平行也不相交,因为他们不在同一平面内。
三、联系生活,找出实例
谈话:同学们,平行是我们数学上讲的,那生活中有没有平行的影子?
师:咱们教室里有没有平行的现象?
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再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及时评价,并捕捉有效的资源。
师:平行不光在教室里能找到,在教室外也可以。大家看(大屏幕)
师:谁来说一说这里有没有平行的现象?
四、画平行线
1.自主动手,学画平行线。
谈话:同学们,咱们认识了平行线,你能创造出一组平行吗?
你可以用画的,也可以用折的
(学生自己动手)学生画图后,组织交流各自的办法。
学生可能有的画法:利用方格纸来画;利用数学本子上的横线来画;利用直尺的两边来画;利用垫板的左右两边来画……(对于学生中正确的画法,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那你能画出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吗?这会儿我们要用到三角板和直尺了。
下面我边画边说,请你仔细观察每一步,看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每一步的要点。师讲述:步骤:
一画,首先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二靠:然后直尺紧紧的靠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
三移:然后把三角尺向上或向下平移,
四画:最后画另一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就与已知直线是一组平行线。
小结:你能说一说画已知直线平行线的方法吗?师生共同总结。
谈话:画平行线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2.练习。
师生一起利用三角板和直尺画一组平行线。
五、巩固新知
同学们,这就是咱们这节课的内容,你学会了吗?那老师要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自主练习第2题。
出示题目。
谈话:请你想一想,想好后与同桌交流。
(2)做自主练习第3题。
出示题目。
谈话:请你画一画,画好后同桌交流。
(3)数一数,下面图形中有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

六、本课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内容?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四下长城 教案教学设计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下长城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2长城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事物中展开联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 2.学习作者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和图片。 2.教学挂图和录象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事物中展开联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劳动的血汗和结晶,是世界历史奇迹。想不想看一看这一伟大的工程。(播放录象) 2.学生观看录象片段。 3.同学们领略了长城,有什么感想呢?(高大坚固,气势雄伟,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长城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为什么说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2.指名学生回答。 3.根据问题,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长城的。 4.归纳各段大意。 5.自由体验性朗读。 三、学习第一段 1.通过朗读,同学们了解了这一小节描写了什么?(远看长城景象) 2.指名学生回答。 3.从这一小节的描写中,又进一步体会到了什么?(长城气势雄伟) 4.具体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的。学生指名回答。(指导:①根据插图学生理解“崇山峻岭”和“蜿蜒盘旋”词义;②教师重点指导“崇”有高大之意,“峻”有陡峭之意。指导书写崇山峻岭和蜿蜒盘旋两个词;③从词义体会长城雄伟气势;④出示第一句,指名读,了解修辞手法,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长城比做长龙?体会龙的气势,龙的精神,以及谈谈自己对中华民族龙的精神的理解。 5.齐读课文第一段。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观察和理解课文,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在观察中展开适当的联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了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长城不仅是高大的建筑,更有着它独特的功用和构造。它是怎样的,课文第二小节介绍了这些内容,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节 1.长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用四字成语概括它的特点。 2.学生指名回答。(在军事上抵御外侮,高大坚固) 3.同学们是怎样发现长城是一种军事工事的呢? 4.学生指名回答。(了望、射击、屯兵、堡垒、打仗) 5.这种工事有着怎样的独特构造? 6.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课文插图简要复述。 7.课文是怎样描写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的? 8.学生指名回答。(指导:建筑材料、建筑规模、建筑构造) 9.学生质疑问难,教师予以解答。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站在这样气势恢弘的万里长城之上,很自然的去猜度是谁创造了这一伟大的奇迹?伟大领袖毛泽东说过,是谁创造了历史,只有劳动人民才能真正创造历史。 1.是啊!站在长城上踏着(引读)…扶着(引读)…很自然的想起(引读)…单看这(引读)…那时候没有(引读)…没有(引读)…靠这(引读)… 2.齐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3.激情再读。 四、总结全文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课堂练习 背诵第4、5自然段。 板书设计:2长城气势雄伟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伟大的奇迹高大坚固 教学后记: 年月日 资料提供者:

北京版四下:《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简便运算》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北京版四下:《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简便运算》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正确、合理、灵活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良好审题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计算的乐趣,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及正确的运用定律性质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3/10、7.4、8、125、5.4、7/10 这六个数,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如学生说出下面的①,则教师就继续说②;如学生直接说②,则教师就不再说①)

①这些数是整数、小数和分数。(评价:观察得很仔细)

②从计算的角度考虑这些数可以干什么?(凑整)

2、请你根据这六个数编出三道口算题。

7/10+3/10= 7.4-5.4= 8 125=

3、对三道口算题再加工,请你继续计算。

3/10+7/1020= 7.4-5.40.9= 248125=

你想说点什么?(预设:不能为了凑整,而不顾运算顺序,应该按运算顺序做。)

这些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设计意图:不能为了凑整,而不顾运算顺序,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

二、进行复习

1、下面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时间三分钟,看谁做得又对又多。可以不按题号顺序,有选择地做。(课前下发答题卡。)

脱式计算下列各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具有简算的意识,及审题的习惯)

2、三分钟到!谁来说一说,你选择的是哪些题目?其他同学呢?

3、思考: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些题?(预设:学生如果回答能简算,则教师接学生的话说:能直接简算。如学生能说出直接简算最好)

4、我没让你们简算,你们怎么知道这些题能够直接简算的?(预设:需要观察数的特征,符号)简算的依据是什么?(小组讨论)

板书:观察数特征 符号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要想判断一道题能否简算,要观察数字的特征及运算符号,运用定律、性质通过凑整达到简算的目的。)

5、追问:是不是数字只要能凑整就能简算呢?不能简算,根据什么?能简算根据什么?

(设计意图:进一步强化不能简算的依据是运算顺序、简算的依据是定律和性质。)

6、现在研究简算的题目,打开书79页,自己先独立填写,填完后再小组交流。

名称 用字母表示 举例

7、集体订正。

8、谁来根据字母式子,说说每个运算定律是什么意思?

师:在进行混合运算时,应用上面的运算定律,常常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便。

(引导学生观察例能不能简算,它的数据和运算符号有什么特征?简算时运用了哪个定律?)

学生观察、思考后独立做出,然后集体反馈。

41/2+41/2

=4(1/2+1/2)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41

=4

三、课堂练习:

1、我当小法官(正确的计算画 ,错的画 )

(1)2532125=(254)+(8125) ( )

(2)36101-36=36(101-1) ( )

(3)2599=25100-25 ( )

(4)510-35+65=510-(35+65)( )

(5)45(20+2)=4520+2 ( )

(6)432-(232-68)=432-232-68 ( )

2、选一选:

40(8+25)=408+4025,这是用了( ),使计算简便。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选一选:

61+72+39+28=(61+39)+(72+28)运用了( )。

A.加法交换律

B.加法结合律

C.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选一选:

56 (57)=()

A.56 57

B.56 75C.56 5 7

3、 动动脑筋,你能用自己不同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吗?试试看

(1)12588

(2)17045+55017

(1)12588

方法一:12588

=125 (80+8)

=12580+1258

=10000+1000

=11000

方法二:12588

=125(811)

=(1258)11

=1000 11

=11000

(2)17045+55017

方法一:17045+55017

=171045+55017

= 17(1045)+55017

=17450+55017

=17(450+550)

=171000

=17000

方法二:17045+55017

=17045+551017

= 17045+ 55(1017)

=17045+55170

=170(45+55)

=170100

=17000

4、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的要简便。

8.5 -(5.6 +4.8)1.3

0.98 99

5 1/32/5 2 /15

12 ( 1/4 -1/6 + 3/4 )

4.05 -(2.05 -0.7)

3212525

14.86.3-6.36.5+8.33.7

1600 2.5

2.5 12.5 4 8

( 21 - 7/8 )1/7

小结:应用运算定律,可以根据算式里数的特点,使一些运算简便。有的算式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算法,所以,在运算前要认真审题,看清算式中各个数的特点,选用一种比较简便的算法,又对又快地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今天你还想说点什么?

(预设:审题重要,观察特征、符号,依据定律、性质,凑整达到简算目的。)

今天的复习对于以前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想法?

四、板书设计:

观察 数 特征 符号

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的要简便。

(1)8.5 -(5.6 +4.8)1.3

(2)0.98 99

(3)5 1/32/5 2 /15

(4)12 ( 1/4 -1/6 + 3/4 )

(5)4.05 -(2.05 -0.7)

(6)3212525

(7)14.86.3-6.36.5+8.33.7

(8) 1600 2.5

(9)2.5 12.5 4 8

(10)21 - 7/8 )1/7

四下太阳 教案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教材分析
本组有四篇课文,《太阳》、《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是讲演课文,《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地球万岁》是阅读课文。
《太阳》一文介绍了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之远、太阳的体积之大,以及太阳是一个能发光发热的球体等知识。还讲了太阳和地球的关系、人
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存在都是靠太阳,因为有了太阳
才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向我们介绍了自然界里的一种有趣的现象
——共栖。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弄清什么叫共栖,课文讲了哪些生物的
共栖现象和它们共栖的原因。并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生物的共栖现象和
生物的其他行趣现象,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一文以形象的事例告诉大家什么是信息
高速路及它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的影响,激发孩子们对科学
的热爱。
《地球万岁》是一首献给地球母亲的诗。诗中包含着对地球无私奉
献的赞美和对地球美好未来的企盼。学习时应教育学生珍惜我们拥有
的美好生活。爱护地球这个大家园。
学习本组课文,应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在学习
中多读多思考,有问题试看自己解决,也可以和同学们讨论解决;自觉
地记诵、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不断地丰富语言的积累,并将学习所
得主动地运用到语言实践中。
29太阳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抵得上、估计"的意思,知道"差"在"差不多"这个词中的读音。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并给课文分段。学习"列数字作比较"这两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理解深文内容。初步丁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
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了解课文在说明太阳特点时所用的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展示台、练习纸、摘录用的小卡片。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存。
2.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及课文的写作力法,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
学的兴趣。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检查学生习太阳的准备资料。
1.同学们,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天天和我们见面,你了解太阳吗?
(生介绍课前预习资料)
生:关于太阳的传说……
生;太阳离我们有三万万公里远。
生:太阳很大,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个太阳。
生;太阳像个大火球,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中心的温度是表面
的三千倍左右。
生:太阳有九大行星,我们地球是第三颗行星。
2.对,太阳这个星球别人类很重要.为了进——步了解太阳的有关知
识,今天,我们就起来学习29太阳(板题)
二、自学课文。
l.自读课文,要求:
(1)画出课文生字训.拼读正确。
(2)画出不理解的字词,用已学过的方法解决,无法解决的等一下提出来共同解决。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要求:读通课文,并完成练习内容:
①选择正确的读音。
差(chàchā)不多
②选择正确的字形。
(冶治)疗水蒸(气汽)
③说说"抵得上"和"估计"的意思。
2、检查反馈:比一比,组词语。
敏()灰()疏()杀()
繁()碳()蔬()刹()
抵()亿()植()疗()
低()忆()殖()辽()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在自制小卡片上摘录有关太阳的知识点。
2、指名回答,教师用小卡片展示,交流评议。展示如下:
太阳很远杀菌治病1.5亿公里远关系密切
表面:6000度是个大火球动、植物生长……等
3、整理。
五、课堂练习
1.书写生字
2.按可后要求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导语:老师小的时候,在书上看到宇航员乘着宇宙飞船登上月球,这时我就在想,要是有一天我们能同样登上太阳,那该有多好啊!你们说老师的愿望能实现吗?引导学生说说我们不能登上太阳的原因,激发学习兴趣。
二、复习前课时内容。
1.读生字词语。
2.默读,在自制小卡片上摘录有关太阳的知识点。
3.指名回答,教师用小卡片展示,交流评议。展示如下:
太阳很远杀菌治病1.5亿公里远关系密切
表面:6000度是个大火球动、植物生长……等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整理卡片。
2.理解课文。
①教师启发。
如果我们不看书,就看卡片上的内容,能看明白吗?使学生明白要说明一种事物,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
②学生操作:在桌面上摆一摆,归归类。
太阳很远太阳很大动、植物的生长
1.5亿公里远130万个地球抵一个太阳人类生活
走3500年太阳很热自然现象的形成
飞机飞二十几年表面:6000度杀菌、治病
中心:表面温度的3000倍送来光明和温暖
③师生评议:现在看得明白吗?启发学生描写事物除了顺序以外还有一个层次的问题。
④再次操作:摆一摆,调整。
1.5亿公里远
远走3500年
飞机飞二十几年
特点大130万个地球抵一个太阳
大火球
热表面:6000度
太阳中心:表面温度的3000倍
动、植物的生长
人类的生活
关系密切云、雨、雪、风的形成
杀菌、治病
送来光明和温暖
4、根据整理好的材料给课文分段。
四、教学第一段。
1、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具体的,找出有关句子划一划。
2、讨论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事物的方法。(列数据和作比较)
3、读句子,体会这两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4、学习传说部分,说说用传说开头的作用。
5、齐读第一段。
五、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又进一步了解了太阳的有关知识,浩瀚的宇宙,处处蕴含着知识,让我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探索科学的奥秘。
六、回顾学法,课外延伸。
1、本课的学习方法是:摘录课文材料--按几方面归类整理--了解材料间的关系。
2、延伸:本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我们也可以这样去学。
七、课堂练习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板书设计:29太阳
远、大、热
关系密切
太阳
地球
教学后记:


年月日

四下、猫 教案教学设计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四下、猫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10猫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可爱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2.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难点: 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课文。 有谁养过小动物,你喜欢它们吗?为什么喜欢?你注意过它们的生活习性吗?(学生议论一下)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数名生分段朗读课文。 2.指认生字,注意读音;说说自己是怎样把它们的样子记住的。 3.齐读课文,注意读得正确、通顺。 三、整体把课文,分清层次。 1.自由轻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意思相近,试着用“‖”划分段落,并思考各段大意。 2.小组交流分段意见和段落大意。 第一段(1—3):介绍了猫的古怪性格。 第二段(4):写满月的小猫可爱。 3.请你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主要写猫古怪的性格和刚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四、课堂练习 1.书写生字、组词。 性()忧()职()凝() 姓()优()织()疑() 痒()稿()淘()耍() 样()搞()掏()要() 跌()辟()跤()凭() 秩()僻()校()算() 2.多音字组词: de()zhé()() 的dí()折 dì()shé()() 3.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熟读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畅。 5.按课后提示预习思考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课时内容 1.指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二、读议第一段。 1.第一段第一句话就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古怪”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2.猫的性格古怪在哪儿呢?听老师(或录音)朗读课文第一段,边听边勾画表现猫性格古怪的词句,边想问题。 3.小组交流勾画的词句。 4.读后检查,并按学生回答随机学习1、2、3自然段。 (一)读议第1自然段。 (1)你怎么知道猫的性格是古怪的? 出示三幅简笔画的猫,分别找出课文中表示性格的词语。(老实、贪玩、尽职) (2)根据学生喜爱,选择分析猫老实、贪玩、尽职的性格,并结合理解词句,指导朗读。 (3)课文中是怎样把这些难以捉摸的性格连接起来的呢? 先引读,再引导用“可是”简要说一说这部分内容。 (4)启发: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根本谈不上什么古怪呀,老实呀,贪玩呀,尽职呀,那么,老舍爷爷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5)朗读体会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读议第2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中猫的性格又古怪在哪儿呢? (2)自由组合,读读、想想、说说猫的“温柔可亲”表现在什么地方? 然后边推荐同学上台说说,边理解句子、指导朗读。 (3)带着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之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议第3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猫的性格古怪表现在哪儿? (2)用上关联词语说说这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用喜爱的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四)学习“摘录法”概括段意。 (1)看板书,这三个方面都是紧紧围绕课文中哪一句来写的?像这样的段落,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概括段意呢? (2)学习单元提示。 先出示第1句,读读概括段落大意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再出示第2句,读读议议:A、采用“摘录法”;B、这个句子要能概括全段的主要内容。 (3)出示课后习题2,讨论第一段大意,并说说为什么? (五)小结学习心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三、读议第二段。 1.画出描写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的句子。 2.同桌交流:读句子,画词语。 (满月的小猫淘气又可爱,它腿脚还不稳就淘气。在它的眼里什么都是它的玩具,而且玩就没个完。摔跟头它不怕,摔疼了也不哭,而且肆无忌惮在花盆摔交,抱着画枝打秋千,致使枝折花落,尽管满月的小猫到处闯祸,毁坏东西,但作者却更加喜爱这生机勃勃,天真可爱的小猫。 3.作者是非常爱花的,可是小猫把花草弄得枝折花落,却不责打它们,发而把它们描写得那么天真活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抒发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4.带着与作者同样的心情读第4段,并试着背诵。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郎读全文,能背的试着背诵。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作者细腻的描写方法,了解到猫古怪的性格和小猫的可爱,归纳段意的方法……) 五、课堂练习 1.填空组成词语 无()无()生气()() 性格()()屏息()() 变化()()()()可亲 2.造句 无忧无虑——。 3.背课文(第4自然段) 板书设计:猫 老实、贪玩、尽职 大猫温柔可亲、一声不吭 性格古怪胆小,勇猛喜 爱 耍个没完淘气摔疼了也不哭之 小猫天真可爱情 摔交打秋千 教学后记: 年月日 资料提供者:

四下、尊严 教案教学设计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下、尊严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7*尊严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 2.从描写中体会尊严的含义。 3.理解句子:“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 他有尊严。”的含义。 重难点、关键 从描写中体会尊严的含义。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解题。 (1)板书“尊严” (2)理解“尊严”的意思。 (3)生自由讲后归纳。(“尊严”指的是“尊贵庄严”。) (4)齐读“尊严”后完成练习(小黑板出示)。 (尊严)的讲台尊严的(人格) (尊严)的法律尊严的(国旗) 民族的(尊严)尊严的(法庭) (尊严)的心灵…… 2.引入正课。 (1)老师叫你们填这么多“尊严”的目的是要认识到尊严在生活中 十分重要。 (2)现在我们自由学习一篇讲尊严的文章。 二、学文。 1.自学,完成以下任务。 (1)认识二类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 ①文章讲了谁、什么事? ②你读懂了文中的哪些内容?(10分钟左右自学) 2.反馈自学情况。 (1)通读二类生字。 (2)解决①②题。 ①文章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身处饥饿面对摆在面前的美 食,坚持付出劳动后进食,最后为杰克逊镇长所欣赏的故事。 ②学生自由发表对课文的理解。 (年轻人是逃难的人,他很饿,但是不肯随便吃别人的食物;这个年轻人坚持要帮助别人劳动后才肯吃别人的东西;年轻人后来成了石油大王;杰克逊大叔因为喜欢他,所以要把女儿许配给他;年轻人现在是穷光蛋,可他拥有尊严,是个爱劳动的人……任由学生众说纷坛,不会说的让他听后也讲讲) (3)师肯定引导:大家七嘴八舌就把课文的内容讲完了,而且讲得很精彩,理解力很强。现在我们要解决大家不理解的问题。 3.再通读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任由学生质疑(估计学生有如下问题)。 ①问题一:逃难的人都顾不上说话,狼吞虎咽地吃东西,这个年轻 人为什么不肯这样做。 ②问题二: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不先吃饭再干活? ③问题三:这个年轻人为什么这么爱干活? ④问题四:杰克逊大叔真的需要捶背么? ⑤问题五:杰克逊大叔为什么会欣赏他? ⑥问题六:杰克逊大叔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 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是什么意思? ⑦问题七: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会成为石油大王? (2)讨论、互教后将问题归纳为以下几条: ①作者怎样描写这个年轻人的语言、外貌、动作? ②从作者的描写中你了解到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3)解决问题。 找出表现年轻人外表、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勾画上自己喜欢的符号。 现在好好研究年轻人的外表、神态、语言、动作再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表现了年轻人的什么性格特征? ①从年轻人的外表“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从他后面与逃难人一样 的“狼吞虎咽”看出他当时非常饿。 ②从年轻人非常饿又不肯吃人家的食物看出他是一个很有自尊的人,是一个爱劳动的人。 (师遇上这种情况及时将话题引导到语言、动作上,如:把年轻人不肯吃人家东西的过程找出来。或者找出年轻人不肯吃人家东西时说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③从年轻人的语言上看出这是一个决不白吃白喝的有尊严的人。 ④从他的动作上看出这是一个勤快的人。 ⑤从他的语言,如“您”、“不,我现在就做……”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讲礼貌、自尊的人。 (4)师及时归纳总结。(用练习完成) 讲得好,大家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基本上了解了 ①这是一个人与一同逃难的人不同,逃难人的表现是连一句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而他则一定要先劳动才肯吃,这是采用了对比的写法。目的在于强调这个年轻人与众不同(一个成语),因为他拥有十倍于常人的尊严。 ②这尊严就是要用劳动去换取幸福,有了这尊严,就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就会使你成为大富翁。 三、自由选一处背诵(或同学们拓展课外讲一些与尊严有关的故事与话语。) 四、出示有关尊严的名言与学生同诵。 五、总结。 学了《尊严》一文,大家认识了石油大王哈默的为人,也理解了尊严是无价之宝,认识到了劳动是与尊严结合在一起的,有尊严,才会去劳动,去争取,才会有美好的未来,希望大家都用尊严去筑我们未来的人生。 课时作业设计: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①那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②有一个人例外,就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人。他仰头问杰克逊大叔说:“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括儿需要我做吗?” (1)上面的两句话采用了的写法,这个例外的年青人是个的人。 (2)从上面抄写一个写饿极了的成语,一个形容极瘦的成语。 (3)从上面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俯身——()红润——() 2.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了,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1)年轻人目光灰暗的原因是什么? (2)年轻人说的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板书设计: 7*尊严 脸色苍白 骨瘦如柴—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 年轻人目光灰暗—不能吃您的东西 不能不劳动就得到食物尊严 蹲下捶背—现在就做,做完就吃 石油大王 留下帮工—狼吞虎咽 教学后记: 年月日 资料提供者:

四下、20*山雨 教案教学设计



20*山雨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文章优美好情的文字。
3.引导学生学文后用同样的心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重难点、关键
1.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题。
1.同学们,你们一定都喜欢阳光灿烂的日子,可是,也有人觉得雨
中的景更美。喜爱雨景的同学能用一、二句话来说说下雨时的情景吗?
生:春雨细细密密,像衣针,像牛毛。
生:大雨倾盆、涝花大雨。
生:春雨滴答滴答,唱着一曲优美的歌。
生:春雨来了,大地盛开了一朵朵伞花。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确实,雨景也有它动人的一面,尤其是山雨。今天,我们就随作
家赵丽宏一起到山村去感受山雨的美丽。(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录相),让学生从直观上感觉山雨的美,在观看时,师要提醒学生注意雨来的声音、雨中的色彩变化、雨后山林的幽静这些特点。看完录相也用一、二句话评评山雨的美。
三、自内读文,读后用文中的语句说说山雨的美。
1.自由读文。
2.你觉得作者在写山雨时,哪一句写得美,读给大家听听。
3.生读句,并简单评评为什么觉得这句美。(根据学生的找句,老
师进行朗读指导和简要的提醒式的讲解。)
(1)第一节,写雨来得突然,来得让人没有感觉,来时伴着湿润的山
风和轻盈的云雾。
(2)第二到五节,写出了山雨优美动听的声音。作者把它比作无宁的歌谣、协雅的小曲,把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岩石、树叶、绿草比成奇妙无比的琴键,写出了作者对山雨的欣赏与热爱。教学时主要指导朗读,读出面声从远到近、从小到大的语气。
(3)第六、七节主要通过山林的景物都由五颜六色转变为水淋淋的嫩绿来写作者对山而的喜爱,写雨中山林的美,写这山雨引起作者的回忆。教学时,可让学生抓住颜色词来体会变化,想像雨景山林的绿、清新,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4)雨后的山林也很美,第八、九、十节写出雨停后山林的幽静,并用鸟儿啼啭和雨滴丁冬来衬托山林的幽静,来进一步写出山雨的韵味,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四、在逐句、段感情朗读指导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像课文所描述的情景。
五、图文结合,欣赏品文。
l.指导看图。
2.动笔画一幅你想像中的山雨图。
3.交流欣赏,说说你画的是文中哪一个部分的内容。
六、抄写你喜欢的句子。
七、小结
细心观赏,发现大自然的美。
八、课堂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摘抄好词佳句。
3.照样子填空
例:(湿润)的山风()的云雾()的色彩
()的歌谣()的红色()的琴键
()的嫩绿()的雨丝()的宣纸
()的小曲()的微雨()的音响
()的余韵()的欢跃()的手指
板书设计:声音美
20*山雨{}喜爱
颜色鲜
资料提供者:

冀教版四下:《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冀教版四下:《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编排特点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具体编排

1. 加法运算定律。

(1)主题图。

旅行途中记录行程的情景。考虑到学生对自行车上的记录仪表比较陌生,所以画了一个仪表表面的放大图,并让小精灵做提示性介绍。

(2)例1。

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交流;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3)例2。

加法结合律。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接着,还可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出像例2这样的例子,再观察、比较。

(4)例3。

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两条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

2. 乘法运算定律。

(1)主题图。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可以按自己看到的说,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再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可解决的一些问题。

(2)例1。

让学生自己发现乘法交换律。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进一步,可让学生在主题图中,找出可用乘法交换律解决的其他问题,并列出算式。

(3)例2。

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小结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在这一活动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自己的发现。

(4)例3。

通过比较、概括得出乘法分配律。小结时,教师有必要指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个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乘法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

3. 简便计算

(1)例1。

讨论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教材展示了三种算法,同时以小精灵提问的方式给出两个问题:他们都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哪种方法?显然,前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理解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和其中的算理;后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思考它们的适用范围。

(2)例2。

画面是书店的一角,题中包含两个需要综合应用加减计算的实践问题,而且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3)例3。

讨论可用连除计算解答的实际问题。教材给出了两种解法,引导学生思考两种解法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通过小精灵的提示比较两种算法,说出其中的运算规律。

(4)例4。

以王老师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为题材,提出了三个问题。整个例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例4的三个问题,可以一次给出,或依次给出,也可以先出示插图和四个已知条件,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然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5)例5。

教材介绍了按月计算、按周计算的两种思路,以及相应的列式计算过程。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小精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和同学交流。最后让学生根据例题的内容,继续提出其他问题,作为练习题。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如前分析,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小学数学四下:《因数与倍数》教学规划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四下:《因数与倍数》教学规划”,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教学内容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因数和倍数》

本单元教材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自然数的因数个数是不同的。这些内容还能为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为以后教学分数知识作必要的准备。研究倍数与因数一般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进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二、教材简析:

1.重建知识体系,通过操作并依据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以前的教材把这些内容归结为数的整除,因此根据大纲要求,要先建立整除的概念,由整除引出约数和倍数,再用能否被2整除定义奇数和偶数,以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定义素数和合数,概念较多并且集中,学生学习困难较大。数学课程标准没有提出认识整除的要求,但要求能找10以内某个数的倍数、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并降低要求,只要知道奇数、偶数、素数、合数,不要求分解质因数和用求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因此,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对这部分内容重建知识体系,依据学生熟悉的乘法算式中积与因数的关系认识倍数和因数。在学生有了倍数、因数的初步感受后,再要求学生根据其他式子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进一步感受在乘法算式里,积是各个因数的倍数,每一个因数都是积的因数,并在叙述中体会倍数与因数的依存关系,及相应的倍数、因数的叙述方法。教学时要使学生认识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掌握正确的叙述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由乘法算式引入倍数和因数,那么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可以借助乘法算式进行。启发学生用乘法算式逐个找出它的倍数,并讨论获得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可以用这个数依次乘1、2、3找出它所有的倍数。同样观察讨论,获得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哪两个数相乘的积是这个数,这两个数就都是它的因数,这样可以一对一对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并通过解决问题加深体验倍数与因数关系和理解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

2.充分利用百数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思考,发现2、5和3的倍数的特征。

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目标中,提出让学生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而不是掌握特征。教材主要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先分别在百数表中找出100以内2、5的倍数,再分别观察、分析它们的特点,组织交流,获得结论。并依据2的倍数的特征认识偶数和奇数,教材以此定义偶数和奇数,让学生知道。教材还注意让学生通过一些有趣的练习,进一步认识2、5的倍数的特征,发展分析、简单的推理等思维能力。

3.采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 3 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开始可能会产生看个位的想法。通过观察3的倍数产生认知冲突。首先让学生找出 100以内3的倍数,观察它们的个位,思考是否具有2、5的倍数的类似特征,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激发探究结论的愿望。接着要求学生在计数器上分别表示出几个3的倍数,看看每个数所用算珠的颗数是多少;再找几个比较大的3的倍数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看每个数用了多少颗算珠,分析每个数所用算珠颗数有什么共同点并进行交流,获得3的倍数,各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的认识。这样在计数器上表示和观察3的倍数,获得初步结论。再通过验证确认结论的正确性:3的倍数各数上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但有没有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但各数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呢?要求学生找几个不是3的倍数的数算一算,验证不是3的倍数的数,各数位上数的和不可能是3的倍数,确认前面获得结论的正确性。这样做实际上说明了例题里结论的条件是充分的而且是必要的,学生可以从中感受获得结论的过程是严密的。

4.通过学生的活动和思考,认识素数和合数

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并引导分类素数(质数)和合数,是以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定义的。教材为了让学生感知、体验各自的本质属性,理解和获得素数与合数的概念,在例题中让学生自己先找一些数的因数,按照因数的个数把这些数分成两类。要形成概念,还得获得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因此教材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研究两类数各自因数的特点,认识每类数的因数个数方面的特征,充分感知一类数里每个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另一类数里每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在此基础上,教材抽象概括出素数和合数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同时还通过学生思考、分析,认识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这样通过研究数的因数的特征,概括素数和合数的意义。并通过练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素数和合数内涵的认识,掌握概念。但对素数、合数的判断仅限制在50以内的数,这就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并能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素数、合数基本概念的理解上。

5.通过综合性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和激发学生兴趣

精心选题,发挥习题的探索性和趣味性。习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学生的难点在于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特别是在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时,容易混淆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的概念教学。预计学生还在学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能发现了2、5、3的倍数的特征,根据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3的倍数。计划让学生学习完这些概念后,很有必要对这部分知识做个梳理与练习,使学生对这些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帮助学生清晰理解各个概念,区别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在练习之前,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旧知进行回顾,唤起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回忆,使他们能正确质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与奇数、偶数的区别。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好,学习积极性高,希望能做到有的放矢,定必因材施教。】

四、总体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数(本单元指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和3的倍数;知道奇数和偶数、素数和合数 。

2、让学生在探索数的特征的活动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等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验证猜想,或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必要的说明;进一步发展数感。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难点:

1、能熟练掌握求一个数和的倍数和因数的有效方法。

2、通过百数表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

3、利用计算器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自主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六、设计思路:

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直观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依据算式具体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利用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究2、3、5的倍数的特征,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并引领学生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并提炼、归纳、验证它们特征。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要教给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而探索研究的方法学生一般想不到,对学生进行探索方法的引领和指导十分必要。培养分析、判断能力及合作精神和探索意识,增强了学生数学自信心。

七、课时安排:

在整数乘除法的基础上内容分三段安排:

例1~例3认识倍数和因数 ( 1课时)

例4、例52、5、3的倍数的特征 ( 2课时)

倍数和因数 例6素数和合数 (1课时)

练习六 ( 1课时)

八、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

读数导入,巧设铺垫 学习新知,明确概念

巩固新知,适时拓展 全课总结,有效延伸

第二课时:2和5的倍数

活动一:2的倍数特征的探索

活动二: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

激趣导入 探究新知 活动三: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共同特征的探索

活动四:看书,回顾知识

自主练习 总结

第三课时:寻找3的倍数

视频导入,激趣新知 自主探索,总结特征 巩固练习,

强化概念 全课小结,分享收获

第四课时:寻找素数和合数的足迹

开心智力判断

智力找朋友

复习导入 明确概念 生活拓展 开心辞典

开心游戏

全课总结

四下西湖的绿 教案教学设计



4*西湖的“绿”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学习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积累喜欢的词句,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
课文的语言传神尽意,富有表现力,却极为简约,与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能会有一定的差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总体把握,2~4自然段。
一、导入新课:
西湖,是祖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往今来,多少人赞叹她,歌咏她,为她梳妆,为她打扮。当年,白居易修筑了白堤,留下了《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苏东坡修筑了苏堤,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六十年代初,正当新生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北京女作家宗璞又来到了西子湖畔,流连忘返,冲破深厚的西湖文化积淀,另辟蹊径,留下脍炙人口的游记《西湖的绿》。
二、朗读体会:
1.齐读第1、5自然段,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2、3、4自然段。
2.引导思考,而后讨论明确:
A以什么为线索?
B游览了哪些地方?
3.赏析第2~4自然段:
(1)自己选读第2、3、4自然段。
(2)每个自然段各着重描写了西湖的哪一处的“绿”?
灵隐山的“绿”:逼人的气势。
道旁的“绿”:苍翠欲滴
飞来峰上的“绿”:发黑发蓝
4.赏析第5自然段。
(1)一边读一边想,勾画表现景物的词语和描写“绿”的词语。
扑眼而来峰下小径布满绿到……
冷泉亭遍体生凉
亭旁碧澄澄飞珠滚玉
(2)一个“扑”字,道出了西湖之绿的逼人气势,真乃绿满西湖,绿满游人心灵深处。
(3)引导学生细细体味,而后遐想片刻,齐声朗读。
第3句,总写灵隐之绿逼人的气势;第4~8句,具体写灵隐深浓逼人的绿;(4)第1、2句呢、是单写灵隐之绿吗?不,是总写游湖,领略了一个“绿”字,是第二部分的总领。
(5)过渡提示:灵隐之绿,深浓,气势逼人,那么苏堤之绿呢?
第1句,总写西湖之绿各有不同的意趣。
第2句,概括黄龙洞、屏风山、九溪十八涧绿的意趣。
“幽”,幽深,千回百折,曲径通幽,颇具水帘洞、瑶琳仙境之神韵;“野”,浪漫奔放,无拘无束,是奔驰草原的野马,是疯疯巅巅的村姑,随心所欲,令人神思飞扬!
“闲”,悠闲,是林中泉水,叮叮咚咚,是漫步湖边绿草地的淑女,信步所至,如行云流水。
哪苏堤之绿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漫步烟、微雨
走着走着莽莽苍苍
绿茸茸、绿荫荫(色彩)
耕牛、牧人、树木、云霞(形状)
走近看时青苔青绿山水画(布局)
坚忍不拔(印象)
教师点拨:烟雨迷蒙,绿意悠悠,“如在画中”,是披着轻纱的少女,还是香烟缭绕的仙姑?令人心动,令人回味,真是意趣盎然!这段,写出了西湖之绿的意趣美。
指名朗诵,点评。
(6)过渡提示:灵隐之绿,深浓逼人;苏堤之绿,意趣盎然;哪花港之绿呢?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这“绿”,是什么绿?(满池的新荷之绿)
找一个比喻句,概括其特点:这是生命的颜色。(《最后一片绿叶》:有位垂危的病人,天天望着窗前秋风中的一片树叶,心想如果这片叶子经冬不凋,那么他就会重燃生命的火焰;这片树叶凋零了,一位画家,一到夜幕降临,就上树画、染一片树叶;春天来了,病人康复了,画家却死了。这满池的新荷,真是“生命的颜色”吗?)
请男同学用深沉、用激情,讴歌生命的伟力!
5.课堂练习:
熟读、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开头、结尾、特点。
一、导入新课:
生字注音、书写。
西湖之绿,深沉逼人;西湖之绿,意趣盎然;西湖之绿,充满生命的伟力!缘何有此幸遇,有此发现呢?
二、欣赏开头:
1.指名女同学朗读。
2.第1、2句,交代游湖的原因和时间。“第四次”,“九年四度游西湖”说明了什么?(西湖,是祖国锦绣河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美景百赏不厌,每次欣赏,都会有新的发现。)
3.这次一游西湖,作者幸运吗?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
(满湖烟雨,栀子香弥漫:六月西湖烟雨迷蒙、栀子飘香的特有风光。
“没有……,没有……,没有……”,似是“不幸”,实乃大幸:两千年前,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是一大胜事;一千年前,杜甫烟雨中来到泰山,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岂不快哉?“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西湖风光四季如画,能在迷蒙的烟雨中、在清幽的栀子香中,遐想西湖美景,难道不是人生的一大美事吗?
面对这一派特有的风光,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东坡以为雨中西湖怎样?(“奇”)“奇”在哪里呢?“仔细观赏领略”才是,这样就开启了下文。
三、欣赏结尾:
简要说说,从哪个角度道出雨中西湖之奇的?
西湖,真令人流连忘返!但千里送友总有一别,迷醉山水总有一回,作者是怎样结束这次游览的呢?
游时,烟雨迷蒙;游罢,已是晴光熹微。见到了怎样的美景?能借用苏东坡的诗句来描绘吗?(山色空蒙雨方好,水光潋滟晴亦奇)
归途,发生了一件什么趣事?“一摸”、“欢蹦乱跳“,绘出了无限情趣。西湖醋鱼,名闻遐迩,能美味一番吗?
上岸回眺,“。”“真是个神奇的湖!”
难怪,九年四度来到西湖,,以后也许会有五度、六度……
四、总结:
山外青山楼外楼,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不愧为祖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西湖之绿,足以显现河山之秀美、河山之多姿!本文就是通过描写西湖之绿,赞美。
五、布置作业:
游览某一景点,模仿《西湖的绿》,写一篇游记。
教学后记:

资料提供者:

四下、西门豹 教案教学设计


15西门豹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2.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说出“闹”在课文3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3.知道西门豹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官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抓住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2.教学难点:理解西门豹知道了“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后为什么不直接禁止给河伯娶媳妇的迷信活动和惩治官绅、巫婆。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读写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正确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概要,能抓住重点段给课文分段,井读懂“学习提示”,知道抓重点段分段的基本步骤。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审题。 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2.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边听录音边思考。 (2)交流,讨论。你能解答什么疑问了? (3)口头填空:课文主要写了(时间?),西门豹(干什么?)的事。 (4)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描写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其他自然段还写了什么内容? (5)给课文分段。 (6)反思过程,总结方法。 回顾一下刚才分段的过程,说一说:我们是怎样给这篇文章分段的?这样分好在哪里? 小结并板书: 一想课文主要写什么内容。 抓住重点段分段二想哪些自然段表达这一意思。 三想重点段前后各写什么。 (7)速读“单元提示”,质疑,解疑。 3.自学字词,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用“——”划出生字词,用“△”标出易读错的生字,用“○”圈出易写错的生字,用“?”标出不理解的词语。 (2)反馈交流。 (3)指名朗读课文。 4.布置作业,练习巩固。 (1)抄写自己觉得生疏的词,遍数自定。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知道西门豹是个关心老百姓,重视调查研究的人。 2.联系上下文,说出“闹”在课文3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口头填空: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运用--的方法给课文分了段。因为课文主要写了,所以,重点段应是第到第自然段。另外,重点段前面还写了,后面写了,所以课文应分段。 (2)质疑。了解了这些之后,你还想通过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什么呢? 板书要点:怎样调查? 怎样惩治巫婆、官绅? 2.研读课文第一段。 (1)自读第一段,用①、②……标出西门豹提出的问题,并思考为什么提这些问题。 (2)交流讨论。 问了哪几个问题?重点指导说清楚第①、②两个问题。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 第①问了解原因第②问了解主谋 第③问了解受害者第④问了解结果 (3)分角色朗读,说说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 (4)自读课文,想想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重点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①老大爷说的话中的三个“闹”字意思有什么不同? ②西门豹为什么要说“河伯真灵啊”? 3.练习巩固。 弹性作业,学生自选:写出“闹”在课文3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或根据“闹”的不同意思造句。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办法的巧妙,知道他是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官员。 2.理解“这个姑娘不漂亮……”等句子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字词。 学生准备——听写校对。 2.研读课文第二段。 (1)出示学生第1课时所提的问题: 怎样惩治巫婆、官绅? (2)自读课文,用“——”划出描写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的重点语句,并用自己的话归纳出具体的经过。 (3)交流评议。 ①借口新娘不漂亮,让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惩治了巫婆; ②借口去催巫婆--又惩治了官绅头子; ③教育其他官绅和百姓。 (4)讨论评价。 你们觉得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的办法怎么样?联系文中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评议。 (要点:这个办法很巧妙,主要表现在他将计就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事实说话,不仅救下受害者,惩治了官绅和巫婆,更重要的是,他通过事实,破除了迷信,为人类的文明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结合感情朗读,并联想:官绅们会怎样求饶?) 3.引读第三段。 4.质疑--讨论--解疑。 5.作业。(*题为光荣题。) (1)写出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从而破除迷信的过程。 *(2)以老百姓夸奖西门豹的内容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西门豹 看到现象: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了解情况:原因——主谋——受害者——结果 惩治巫婆、官绅:转告河伯不漂亮催一下 兴修水利:修渠引水,灌溉庄稼,年年丰收 教学后记: 资料提供者:

四下、父亲的菜园 教案教学设计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下、父亲的菜园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8*父亲的菜园

教学要求

1.理解说文内容。

2.了解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垦菜园。

3.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感受父亲的勤劳、坚强。

重难点、关键

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感受父亲的勤劳、坚强。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解题:

父亲的菜园就是父亲种莱的园子。

2.看到题目,大家会想到什么?

(这菜园在什么地方?

这菜园种得怎么样?这菜园里种了什么?为什么要叫父亲的菜园,而不叫我家的菜园?)

二、学文。

1.自学二类生字,通读课文。

2.根据提示,自学课文。

3.畅谈自己读懂的内容。

(1)学生发言。

我读懂课文讲的菜园是我父亲在山坡上新开辟的。

因为修路,我家失去了菜园,父亲又花了许多精力开辟了新的菜园。

父亲看到我们没有菜吃才去开辟了这个菜园。

父亲开这个菜园花了很多时间,很辛苦。

父亲新的菜园曾被暴雨冲坏,让父亲没有气馁,又坚持开了下去。

父亲很精心地伺候出这个菜园。

这个菜园被父亲伺候出一片诱人的翠绿。

(2)学生讨论、解决后师归纳。

①因为普遍的农家能吃的菜只有新鲜的蔬菜,没有蔬菜就只剩下了饭,如何下咽?就等于婴儿断了奶。这个比喻句说明新鲜蔬菜对于农家很重要。

②因为山坡上没有整块的地,又都是石头,没有人开过这个山坡,而父亲要去开,所以全家人感到很惊讶,以为父亲在做一件不可能的事。

③父亲翻豌豆的目的是为了给土地增肥。

④我憋着尿是为了给土地增点肥,说明父亲抓住一切可以增肥的机会,说明父亲爱这块菜园。

5.画出描写父亲的句子。

(1)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

(2)父亲扛着锄头、苑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里。

(3)父亲正在吃饭,把碗一丢,抓起锄头冲进了暴雨中。

(4)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高高的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挑上去,

(5)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

(6)看看新开辟的园子,父亲笑了。

(7)父亲在他的新菜园里,种上了豌豆。

(8)父亲摸摸我的后脑勺,信心十足的说:当然能!

(9)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

6.读描写父亲的句子,想想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7.读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弱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说说这个比喻说明了我和父亲对菜园是怀着怎样的情感?这个情感可以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表达,是哪一个词。

(爱、精心伺候)

三、小结。

《父亲的菜园》一文叙述父亲开荒种菜一事,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聪明、坚强的个性,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习父亲的精神。

四、课堂练习

朗读文中的比喻句,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板书设计:

失去修路

坚毅翡翠

父亲的菜园开荒不气馁精心侍侯

笑了

教学后记:

年月日

四下、她是我的朋友 教案教学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下、她是我的朋友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27她是我的朋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
2.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11个生字,掌握“孤儿院、休克、输血、颤抖、迫在眉睫、草垫、擦拭、呜咽、抽泣、竭力、轻柔”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继续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其中,前者还是教学难点。
三、课时:2课时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第一课时
基本教法:
指导学生用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方法读懂重点语句,进而读懂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说,有朋友自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写的就是朋友间的故事。
2.揭示课题:20、她是我的朋友
二、检查预习效果,教学生字
1.检查朗读
课前老师要求大家读读课文,现在就请两个组的同学用开火车的形式读。一个同学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字音都读准了吗?(注意正音)
2.教学生字
这一课共有11个生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它记住(重点指导读准“输”、“试”的读音)。
3.再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交流初步的阅读感受,并质疑问难。
1.请同学们再看看课文,想一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要点:知道小女孩伤势严重,要马上输血。知道了小男孩为小女孩输血。)
2.小女孩伤势严重,输血迫在眉睫,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疑问,把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
(主要问题:小男孩在献血时,心里怎么想?)
(板:内心活动)
四、课堂练习
1.书写生字,并组词。
2.比一比,组词语。
3.朗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内容要点
思考·练习第3题和第1题。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指导写字。
基本教法
理解课文用引导想象法;概括主要内容用连接问题答案法;写字指导用重点部位指导法。
四、探究小男孩献血时的内心活动
1.要想知道小男孩献血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就要从小男孩献血过程中神态、动作入手。(板:神态、动作)预习时,同学们已经把有关描写小男孩动作、神态的句子画了出来,现在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找的是不是一样。
2.我们要从小男孩的神态、动作去想象他的内心,思考·练习2的句子可以帮我们的忙。
出示课件1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来,然后又举起来。(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先指名读重点句,再问课文提了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模仿阮恒的动作,想象阮恒的内心,他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让学生在读句和动作的模仿中体会到:阮恒心里很害怕,举手时才会发抖,才会把手放下,但一想到如果没有马上献血,小女孩就会死去,所以又把手举起来。
(板书:举放举犹豫)
3.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阮恒的心情。
(1)指名读。
(2)老师范读。
老师也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大家比一比,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你们自己再把句子读一读,体会小男孩害怕、犹豫的心情。
(3)再指名读。
(4)从同学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小男孩输血前的害怕、犹豫,却又不乏勇敢,全班一起把这个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三)重点句2、3、4
1.终于有个孩子愿意为小女孩输血了,他就是阮恒,输血前,他害怕过、犹豫过,但是仍然数他最勇敢,只有他愿意为小女孩献血。在输血过程中,他又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习,一组讨论一个重点句,先提问题,再想答案。等会儿,每组一个同学在班上汇报。
2.小组讨论。
3.重点句2
(1)课件2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疼吗?阮恒?”医生问道。阮恒摇摇头。
(2)哪个小组汇报一下,刚才你们提了什么问题?找到什么答案?
(问题:阮恒为什么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发抖?为什么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板:啜泣、捂)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所以他突然啜泣一下,而且全身发抖;他想掩饰自己的害怕,所以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板:害怕、掩饰)
(3)小结。血就从阮恒的身上抽出来了,此时,他心里越来越害怕,越来越痛苦,但是为了救那个小女孩,他却在掩饰自己的这种害怕和痛苦,多么可爱可敬的小男孩啊!
4.重点句3
(1)出示课件3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医生又问是不是针剌疼了他,他又摇了摇了头。
(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
(问题:阮恒过了一会儿,为什么又哭了?为什么又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板:呜咽、掩盖)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越痛苦,所以又哭了。他不想影响给小女孩输血,所以又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板:更害怕、又掩饰)
5、重点句4
(1)出示课件4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2)哪个组要汇报?
(问题:他那不时的啜泣为什么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为什么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更害怕,更痛苦,所以总是不停地哭,但是他仍然在想救小女孩,所以竭力制止抽泣,掩饰自己的害怕。)
(板:非常害怕、竭力掩饰)
6.小结。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从啜泣一下,到又开始呜咽,到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说明什么?他一次又一次地掩饰自己的害怕,又说明什么?
7.感情朗读。
(1)出示课件5
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小男孩的神情、动作,想象他可能在想些什么,然后把这几个重点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2)谁来读给大家听,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地方读出来。
五、人物评价
阮恒在献血的过程有过害怕,甚至是非常害怕,你认为他可爱吗?说说你们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
回去把课文读熟,也可以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27她是我的朋友
神情动作内心活动
举放举犹豫
啜泣捂害怕掩饰
呜咽掩盖更害怕又掩饰
哭泣咬非常害怕竭力掩饰
教学后记:





年月日
资料提供者:

《北京版四下:《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97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