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语文《致大海》教学设计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一语文《致大海》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高一语文《致大海》教学设计

自读提示:
1.了解外国诗歌知识,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2.了解普希金、裴多菲三位诗人的简历及其创作情况。
3.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诗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3.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m.JAb88.cOm

教学难点:1.大海的象征意义。2.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教学过程: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罗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

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死去。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到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第二次流放)。他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三.课文:

第一部分(1、2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

第二部分(3——13节),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大海的眷恋及对自由的渴望。

第三部分(14、15节),写诗人从大海身上,汲取了一种精神力量,将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四.布置作业:1.熟读《致大海》这首诗。

相关知识

高一语文《篱笆那边》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一语文《篱笆那边》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高一语文《篱笆那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狄金森的简历与创作。

2、理解意象传达的情感及领悟诗的意蕴。

3、培养学生思维迁移、拓展能力;培养学生追求美好、进步的情操。

[教学重点]

1、诗歌诵读要领。

2、分析意象及诗歌寓意。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意象的多元解读。

2、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培养他们追求美好、进步的素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现代诗歌,感受了毛泽东广阔的胸襟,徐志摩的低回优美,闻一多反讽中的愤激;还有穆旦的沉重与激越,郑愁予凄美的故事,舒婷新时期的爱情宣言。下面让我们学习一位外国女诗人的作品,《篱笆那边》。

(二)作者简介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才华横溢的女诗人,是世界抒情短诗的大师之一,与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齐名为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她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度过,生活圈狭小。当父亲死后,她更加深居简出,几乎与世隔绝,终日闭门作诗写信。

她的诗歌创作,突破美国精致优美、柔和细腻的诗风,转向表达内心深处的痛苦、疑惑和矛盾。她以唯美的眼光感悟人生,求索诗歌艺术,往往以简短情景形象表达人生感悟、哲理,因此被人们誉为灵魂的风景画家。

她一生留下1800多首诗歌,生前不被人理解和重视,之后时间擦亮了人们的眼睛,她才被人们公认为美国罕有的文学天才。这就是才华横溢的她,本诗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三)诗歌朗读训练

1、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2、交流,明确:诗歌形式短小,语言简朴,意思似浅近透明,却让人产生无穷遐想。(引导分析)使学生认识:第1节以轻松语调诵读,“草莓,真甜!”语调稍长,读出“孩子”对草莓的强烈向往;第2节前两句语调稍慢,读出“孩子”的迟疑,后两句语调轻快,读出“孩子”突发奇想的惊喜。整首诗读出诗人崇尚自然、纯真的人生态度。

3、听范读。(多媒体播放)

4、把握感情基调,再次朗读全诗。

(四)理解意象、领悟诗歌意蕴

1、找出诗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一个动词。集体问答

点评:爬

2、孩子想爬到篱笆那边去做什么呢?

明确:摘草莓

3、对孩子、草莓这两个意象进行分析:

(1)、孩子:

①提问:生活中的孩子是怎样一个形象呢?点评:天真无邪、单纯。

②再来看诗中这个“孩子”,诗的内容告诉我们:篱笆那边有草莓一颗,这孩子想要爬过篱笆摘草莓,出于孩子的天性,对篱笆那边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向往、追求,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孩子”归纳为一个想得到草莓的“追求者”。

(2)、草莓:

①提问:现实生活中的草莓,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它味道是怎么样的,成熟后颜色是怎么样的呢?点评:是酸甜可口的,色泽鲜艳的。

②在诗中篱笆那边的草莓又是怎样的呢?

“草莓”在篱笆那边,孩子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它是酸是甜,但在她的眼里:“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就想要爬过“篱笆”去摘“草莓”=这说明“草莓”对于她来说就是一种诱惑;“孩子”并未吃过这棵“草莓”,但在她的眼里:“草莓,真甜!”=这说明“草莓”又象征了一种美好的事物。

4、对篱笆这个意象进行分析:

篱笆:孩子想要摘掉草莓,但途中必须得爬过这“篱笆”,但是“篱笆”会脏围裙,会受上帝责骂。=所以,我们就可以把“篱笆”归纳为“孩子”与“草莓”间的一种障碍。

5,对上帝这个意象进行分析:

①提问:是谁会责骂孩子,阻碍孩子去追求?明确:上帝。

②提问:在大家印象中,上帝是怎样一个形象?

明确:至高无上、万能、集正统思想于一身的权威等。

③在诗中的上帝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上帝:A.因为上帝是万能的,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它是万能的,它制造了一切。因此,我们把上帝理解为篱笆的制造者。B.上帝制造了“篱笆”这一切障碍来阻碍“孩子”,不允许孩子爬过篱笆,如果爬过篱笆,就会弄脏围裙,上帝会责骂他。所以可以看出,上帝就是权威,上帝要求一切事物得遵守社会规范,它维护着一切原则。所以上帝不仅制造了这个“篱笆”,而且维护着这个“篱笆”。

6、对第2节最后一句的分析:

我们知道,篱笆那边对于孩子来说是充满着诱惑,是美好的。远远的看着它,就感觉那边是一个美好的世界,“草莓”就是“甜”的!但是“上帝”代表着权威,代表着理智,用它的思想约束着人们,认为为了“草莓”而脏围裙是不值的。这时,人们总想找个理由冲破阻碍欲望的“篱笆”。这时,孩子是怎样想的呢?点明:第2节最后两行。并且还需引导学生认识到:上帝不仅束缚了别人,而且还禁锢了它自己。

7、讨论:这首诗歌寄寓了怎样一个意蕴了?

点明:出于本能的渴望、追求,往往遭受到否定、责备,往往被一些传统的思想所禁锢和扼杀。我们应该为自己找一个理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件事,用自己本能的追求而有必要的打破陈旧的思想,做一个有进取、有追求的人。

(五)、拓展思维训练:

你的“草莓”是什么,遇到有“篱笆”这个障碍吗?那“上帝”又是什么?请自由讨论。

如:我此时的“草莓”是上体育课,但遇到“校级班规”这篱笆,上帝就是“校长、班主任”。

(六)、作业布置:

把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所得到的一些想法,写在作业本上,下一节课前交上来。

(七)、板书设计:

篱笆那边

狄金森

孩子→∣篱笆∣→草莓

(上帝)

↓↓↓

追求者障碍诱惑、美的事物

高一语文下册《过秦论》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下册《过秦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览全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1、厘清本文的写作结构。

2、通过探讨、交流,能够理解并归纳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生活中要学会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减少弯路,争取最大化地获得成功。

教学重点:疏通文段,理清结构。

教学难点:根据历史史实筛选信息。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互动活动导入

老师描述:上课之前,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这样的一幅画面:在画面中间有一条笔直的马路,马路中间设有一口无井盖的井,一只戴着望远镜的人后面带着三个人,昂着头,雄赳赳地走在马路上,结果,不注意脚下的路,都掉到了井里,设想如果你是第四个人,也看到了此景,你怎样才能使自己避免掉进井里呢?

学生1:不要戴着望远镜,要看脚下的路。

学生2:不要从众。

学生3:要吸取他人的教训,从井边绕过去。

教师:对,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生有限,学会吸取他人的教训,让自己少走弯路,更大化地获得成功,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心之所向,贾谊也和我们有一样的共识,他也希望汉文帝能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仁政,安民,收民心。今天我们学习贾谊的千古佳文《过秦论》。(板书题目)

二、解题:

“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三、作者和《过秦论》的背景及写作意图

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学识渊博,年轻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不被重用,仍忧心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作品: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辞赋《吊屈原赋》等。

风格: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强。

背景及写作意图:

由于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四年的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500多年的特大破坏,战争和暴政不仅扰民,更害民,

农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商业萧条,新建立地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所以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让百姓休养生息,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

四、学生自读文章,读准字词读音

镞(zú)合从缔交(zòng)赢粮而景(yng)从(cóng)

因利乘便(chéng)万乘之势(shèng)陈轸(zhn)

宁越(nìng)乐毅(yuè)翟景(zhái)墨翟(dí)召滑(shào)蒙恬(tián)逡巡(qnxún)锄耰棘矜(yuqín)铦铩(xinsh)度权量力(duó)内立法度(dù)鞭笞(ch)七庙隳(hu)

膏腴(yú)镞(zú)将(jiàng)数百之众藩(fn)篱

崤(xiáo)函瓮牖(yu)钩戟(j)黔(qián)首氓(méng)隶

通假字:

1、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之策

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发动起义

3、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连衡之策

4、始皇既没没通殁去世

五、整体感知,概括全文结构

(一)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1)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叙史实

(2)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析原因

(二)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三)本文是一篇议论文,那么哪一句体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提示中心论点一般在篇首或篇末)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四)攻之势和守之势分别体现在几部分?(提示:攻就是进攻,攻取,属于创业阶段,守就是坚守,防守,属于守业阶段)

1、2、3段------攻之势,3、4段守之势。

六、合作探究,筛选信息

本文一共写了几位皇帝?他们在位时分别做了什么?国家的实力如何?

高一语文《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小狗包弟》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一语文《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精巧的构思和布局
2.探讨文本的思想情感的现实意义
3.探究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蕴含其中的对人性善恶的深刻思考。
2.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03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委员会曾给一位老人写过这样一段颁奖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这个穿越了一个多世纪,刻画历史巨变,拥有厚重生命的老者是谁呢?他就是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的巴金。
二、走近名人(多媒体显示):
提到巴金,我们并不陌生,他是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灭亡》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等,以及散文集《新声集》、《随想录》等。巴金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直到晚年,他仍在无情地解剖、拷问、审视自我,创作了散文集《随想录》。《小狗包弟》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
三、了解背景:文革那些事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
那是一个缺少理性的年代!
那是一个人人难以自保的年代!
那是一个不堪回首、令人痛心的年代!
那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深刻反省的时代!
文化大革命已经远去,但它距离今天还不到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去审视、反省那段耽误了整整一代人的岁月,是为了唤醒良知、呼唤人性的回归!
四、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把握情节,学生快速默读然后复述情节。
(一)教师引导:这是一个凄婉的故事,题为《小狗包弟》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看情节是怎样围绕小狗包弟展开的?
(二)学生浏览文本归纳情节然后复述情节(开端──发展──结局)。
(三)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后概括补充形成板书。
思路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包弟来历)

发展(在家七年,与包弟相处很好)

 结局(痛别包弟)
五、合作探究
师导:该篇叙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也流泻了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溶入了作者的悲欢怨恨之情。让我们紧贴作者的心,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
1.如此可爱的小狗,我为什么要舍弃它?
明确:成为包袱,我自身难保。
2、小狗包弟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
明确:轻松 沉重 自责。
3.作家为什么会轻松?
明确: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轻松了。
4.他为什么会沉重?
明确: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
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掉,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5.这种包袱使作者不断的自我谴责,请大家找一下,那一句话是表明作家的自责的?
明确:不能保护一条狗我不能原谅我自己!
6.我们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是时间能抚平心灵上的创伤吗?倒数第三段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用意是什么?
明确:作家要说的是虽然整整13年过去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所以作家在76岁高龄,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7.总结我的情绪思路:
悲伤──欢快──忧虑──轻松──沉重──自责。 
六、探究文旨
1.教师引导:抒情写意是散文的当行本色,甚至可以说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提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朱自清《荷塘月色》有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郁达夫《故都的秋》有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早,来得清,来得静,来得凄凉,试问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学生浏览课文。
明确:文末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2.教师提问:文章哪些言语表明了作者的歉意?
学生浏览课文后回答。参考内容(多媒体显示):
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我好象作了一场大梦。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箭熬。
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 
3.教师进一步引导:结合上面的语句谈谈你对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这句话中的歉意的理解。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结合材料发表看法:
师:这发之心底的语言,我们可曾领会?这不仅仅是歉意,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反省历史的呼号。
附材料(多媒体显示):
重读过去的文章,我绝不能宽恕自己。人们责问我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样痛苦,正因为我无法使笔下的豪行壮举成为现实。 ──巴金《最后的话》
深深的自责和沉痛的忏悔是缠绕巴金一生的情结,并不仅仅是因为创作,也是为着作品中那些冤屈的灵魂以及造成这些悲剧的时代和社会。对文革的反思,是巴金老人为心中的上帝──人民而忏悔的典型写照。──朱四倍 
七、人文拓展,认识自我
1.善于反省,让人肃然起敬。
巴金先生之所以伟大,正是他认识到了只有勇于忏悔和反省,才是拯救我们民族的现代精神力量,他以揪出自己示众的无比勇气和无私品德,点燃理性的火种,从精神上唤醒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重建精神家园。
2.善于反省,也是一种智慧。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冯骥才)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海涅)
3.善于反省的民族与国家,才会蠃得他人的尊重。
德国总理勃兰特的下跪赎罪受世人称赞。
小泉拜鬼,遭到亚洲人民反对。
4.一个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犯了错误而不知反省是没有前途的。反省的勇气标志着进步的勇气,反省的深度决定着改革的深度。而反省意味着检讨,也意味着忏悔,是痛苦的,然而,是真英雄还是假好汉,也在这里形成了分野。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谈自己对反省和忏悔的认识。
八、结束语
巴金是现代中国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这位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名字必将与鲁迅等人一样,长留青史,像北斗一样在天空闪烁!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并学习这位老人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灵魂的勇气,铸造一种坦诚真实的人格。
九、布置作业
1.延伸迁移,课外练笔。
如果今天晚上你要向好朋友推荐《小狗包弟》,你会怎样推荐呢?请写上一则推荐语,10-70字之间。
示例:情义与怯懦的对比,可爱与残暴的较量,一条小狗展现一个可怕的年代,一颗忏悔的心撑起一个大写的人。小狗包弟,让我们笑着,哭着,心痛着
2.推荐阅读: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和巴金的《怀念萧珊》。
板书设计:
《小狗包弟》
巴金
情节 情感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悲伤
 
开端(包弟来历) 欢快

发展(在家七年,相处很好) 忧虑

结局(别包弟)轻松沉重歉意
一个人──内心和谐 

一个民族──走向理性 未来更美好

人类──和平发展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离骚》,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离骚》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每年端午节,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竞渡龙舟,其实是在纪念这位伟人,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这个名字,他是谁呢?
二、补充背景资料
1、作者其人。
2、离骚的含义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作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以指称楚辞骚,《诗经》被称为风,二者合称风骚。(补充)
《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在诗坛当中光芒四射,可与日月争辉。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像,还有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历来备受推崇。司马迁对《离骚》的题解,是离骚者,犹离优也。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也有其他的见解认为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课文
1、注意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每句三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碎而夕替。
2、兮字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读时应拉长语气。兮用在上下句中间,使全诗具有回环往复的旋律,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3、此诗中连词是划分节拍的标志之一,连词前划为一拍。
四、解析第一节
1、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或生范读
2、疏通难字词
兮:语气助词,无意义。
以:连词并列,又例:长太息以掩涕兮
以之为,把当作或觉得是,例:竞周容以为度
承接,例:宁溘死以流亡兮
因为,例既替余以蕙纕兮
之:代词,例: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的
所: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物、事(所字加动词为固定用法,是名词性的用法
古今异义: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壮大
工巧:古义,善于取巧;今义,技艺巧妙。
穷困:古义处境窘困;今义,经济苦难
流亡:古义,随流水而消逝;今义,因为灾害或别原因,被迫离开家乡。
词类活用:步,使步行,使动用法;
高,加高,形活用为动
厚,推重,形活用为动
群,名活用为动,合群
屈、抑,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抑
3、疏通重点语句
解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这两句承上启下,民生也可理解为人生,即自叹人生多艰。
(1)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写诗人被君王疏远。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
原因是以下几个: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
(2)面对这么复杂,黑暗的环境,对自己不公正的待遇,诗人是报着什么样的态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即使为之死去多次我也不会后悔)
明确:为了追求自己所崇尚的美德,屈原显示自己的坚定的决心,虽九死其犹未悔,非常直接与正面表示自己的决心,可见诗人对完美人格的执着追求。(坚持真理,献身祖国)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而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那种世俗小人的丑态。)
明确: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坚决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可见诗人的品质的洁明。作者虽然为自己的遭际悲愤万端,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节操,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而死于忠直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所推重的。)
又再次表明自己的坚定意志,为了保持我自己的清白,不放弃我的理想,我不在乎死。表现作者以前贤为榜样,同时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板书:
坚持真理,献身祖国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第二课时
一、生集体读第二段
二、疏通难字词
请学生翻译,老师做补充
三、探究
1、弄清文中一系列的意象群的含义。
2、前文说虽九死其犹未悔,后文说悔相道之不察兮,两者之间是否构成矛盾?
四、写作特色
1、语言方面
(1)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例如哀民生之多艰终不察夫民心(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回环反复,更具有节奏感。
2、修辞手法
(1)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利用蕙纕、揽茝、蛾眉比喻自己的美德;用灵修比喻君王,众女比喻群奸。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例如蕙、芰荷、茝等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人感受到花草的色、香,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也把我们引向一种更深远美好的境界。
(2)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4)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五、总结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伟大,在于他的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同时,在于他所写成的诗歌,使诗歌中的精品,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透过这两节课,希望同学们在赏析《离骚》的艺术特色,也能去体会诗人的高尚的品质,为人生树立一面镜子。
六、作业
背诵《离骚》并整理出课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用法。
板书: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操节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退隐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32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